兽医生理学总结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9159654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生理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兽医生理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兽医生理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概述1、 机体功能与环境(1) 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大部分体液约2/3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还有1/3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由于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生活在细胞外液这样一个稳定而特殊的环境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 稳态的概念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之为稳态。2、 机体功能的调节(1) 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一种调节形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机体内某种特定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对把组织细胞活动进行的调节。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官、细胞的功能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也叫反射通路,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二 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机制: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静息状态下,膜内的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的K+通透性高,结果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故随着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K+继续外移时,膜内外不再有的K+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是的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Na+在膜内负电位的吸引下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由于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0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内移为至,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Na+的平衡电位(2) 细胞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值阈值:阈电位:锋电位值:锋电位(spike potential):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三 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机体内的血液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成年畜禽血量约为体重的5-9%,幼年时可达10%。猪、犬血量平均为体重的5-9%,牛、羊、猫为6%-7%,马、鸡为8%-9%。总血量可分为: 循环血量:循环系统中流动的部分, 储备血量: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血窦、毛细血管网和静脉内流动很慢的血量。 机体血量相对恒定,一次急性失血达到血量的20%以上,则明显影响生命活动。30%以上则危及生命。血液由也液态的血浆和混悬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分有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氧和二氧化碳等(血浆由水和溶质组成,溶质有血浆蛋白、无机盐、非蛋白氮、不含氮的有机物)(2)、血液的理化性质血色与血味:血液呈红色,因为含有血红蛋白,动脉血含氧多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暗红色,血浆因含少量胆红素淡黄色。有腥味因含挥发性脂肪酸,有咸味因含氯化钠。相对密度:(血液比重)全血一般在1.040-1.075,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的容积之比,比值越高相对密度大。红细胞相对密度一般在0.070-0.090主要取决于所含血红蛋白浓度,浓度越大相对密度越大。血浆相对密度一般在1.024-1.031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黏着的特性。全血一般比水大4.5-6.0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及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的黏度比水大1.5-2.5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浆的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的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约771.0kpa(约7.6个大气压)。晶体渗透压约占99.5%约767.5kpa,主要来自溶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Na+和Cl-。胶体渗透压主要是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占0.5%。0.9%的氯化钠为等渗溶液血浆的酸碱度:血液呈弱碱性,pH通常稳定在7.35-7.45,马7.40、牛7.50、猪7.47、绵羊7.49、犬7.40。静脉血中含CO2较多,pH比动脉血稍低。生命能够耐受的PH值极限为7-7.8之间,保持相对的恒定,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2、血浆(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由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在血液凝固过程中以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被留在血凝块中,因而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同时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也不会存在于血清之中。(2)血浆的主要成分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成分有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氧和二氧化碳等(血浆由水和溶质组成,溶质有血浆蛋白、无机盐、非蛋白氮、不含氮的有机物)(3)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清(白)蛋白(albumin):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激素、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维持血浆PH的相对恒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参与凝血和纤溶过程。球蛋白(globulin):可分为a1、 a2 、b和g球蛋白。 g球蛋白几乎都是免疫抗体,故g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除g球蛋白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泌外,其它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4)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的溶液中的水分子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约771.0kpa(约7.6个大气压)。晶体渗透压约占99.5%约767.5kpa,主要来自溶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Na+和Cl-。胶体渗透压主要是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占0.5%。0.9%的氯化钠和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消化道对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腺的分泌活动以及肾脏尿的生成等生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极为重要。4、 红细胞(1) 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形态:无核,双凹圆盘状,表面积/体积比大、变形性和可塑性强数量:是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不同种类动物红细胞数量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生活环境不同,数量也不同。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脆性小,衰老红细胞脆性大。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发热沉降率(简称血沉ESR)常用ESR来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动物种别不同血沉也不同。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酸碱物质有缓冲作用。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血红蛋白。(2)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红细胞由红骨髓的髓系多功能干细胞分化增殖而成,蛋白质和铁是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调节。雄激素也起一定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EPO 促进造血细胞分化、成熟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并促进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当EPO增加到一定水平,反而抑制它的合成,这种反馈调节使红细胞数量维持相对恒定。(4) 白细胞生理:种类、数量及各自的生理功能血细胞根据形态、功能和来源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根据粒细胞胞浆颗粒的嗜色性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下午高于早上,畜生幼畜高于成年。各类白细胞所占的百分比能够保持相对恒定。中性粒细胞:又很强的变性运动和吞噬能力,趋化性强,能吞噬侵入的细菌或异物,衰老的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嗜酸性粒细胞:能进行吞噬,没有杀菌能力,主要在于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嗜碱性粒细胞:含组胺、肝素和5-羟色胺,虽无吞噬力,但组胺可舒张炎症区小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其它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发挥。肝素对局部炎症部位起抗凝血作用。单核细胞:变形运动,吞噬能力,能渗出血管变成巨噬细胞。与组织中巨噬细胞共同组成单核-巨噬系统,发挥防御作用。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体液和细胞免疫作用。(5)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生理功能形态:无色、无细胞核、呈椭圆形、杆形或不规则形。数量:(109/L)马200-900牛260-710绵羊170-980山羊310-1020猪130-450犬199-577兔125-250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生理止血、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等生理止血 (hemostasis):小血管损伤出血后,能在很短时间内停止出血的过程。 血小板作用为:1)释放缩血管物质(儿茶酚胺)促进小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2)损伤的血管内皮处黏附、聚集、填塞而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3)释放参与血凝的物质,收缩凝血块从而形成坚硬的止血栓。血小板释放多种凝血因子: PF3:提供磷脂表面,作为凝血场所 。PF2 :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PF:抗肝素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抗纤溶物质(PF6),在纤维蛋白形成前具有抑制纤溶的作用。促进止血。但在血栓形成晚期,血小板解体和释放反应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加,参与纤溶过程。另一方面, 5-羟色胺、儿茶酚胺和组胺可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间接参与纤溶。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黏附在血管壁上、填补于内皮细胞间隙或脱落处,并可以融入皮内细胞,起到修补和加固作用,从而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和降低血管壁的脆性。4、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第一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 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的形成(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3)抗凝物质及其作用(5) 加速和减缓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四 血液循环1、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和心率的概念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机械活动,即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率:单位时间的心动周期数。(2)心脏泵血过程(3) 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指数的概念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单位时间(分)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其值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舒张末期容积之比。心指数:在动物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与动物体表面积成正比,因此将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定义为心指数。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1)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兴奋性、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见P65-P70(2)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与神经动作电位相比较)P63-P64(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基本波形都含有P波、QRS波群、和波。波是一个小波,它反映兴奋在心房传导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起点标志心房有一部分开始兴奋,波终点说明左、右心房已全部兴奋,暂时不存在电位差,曲线回到基线水平。大型动物可出现双峰状P波。QRS波群反映兴奋在心室各部位传导中的电位变化。波群起点标志心室已有一部分开始兴奋,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兴奋,各部分之间暂无电位差,曲线又回至基线。T波呈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幅度也较大的波,它反映心室肌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差变化,因为不同部位复极化先后不同,它们之间又出现电位差。T波终点标志两心室均已全部复极化完毕。有时在T波之后可能还有一个小波,叫U波,它代表兴奋后的电位。P-R间期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过程,它反映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经历的时间。Q-T间期是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过程,它反映心室开始兴奋道心室全部复极化结束所需的时间。(4) 心音P58-P593、血管生理(1)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主要条件。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和心率稳定时,每搏输出量大,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脉搏压增大心率: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保持不变时,心率增大,舒张压收缩压都增大,脉搏压下降。外周阻力:心输出量不变,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收缩压增大,脉搏压下降。主动脉弹性:弹性好收缩压低,舒张压相对的高,动脉血压波动幅度小,脉搏压低。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当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系统的容量保持不变时,则动脉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变、血管系统容量相对增加时动脉血压下降。(2)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的大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当全身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增多。心脏收缩力量:心肌收缩力量强,静脉回心血量多。右心衰竭,回心血量大大减少,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左心衰竭,出现肺淤血、肺水肿。体位改变:动物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四肢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回心血量减少。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收缩时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挤压,静脉血流加快,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静脉回心血量增加,若肌肉始终维持在紧张性收缩,而不做节律性的舒缩,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流减少。呼吸运动: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呼气时回心血量减少。(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微循环单位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作用: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调节体表温度等。(5)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和重吸收,由四个因素共同完成,即毛细血管血压(Pc)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if)是促使液体有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过(即生成组织液),组织液静水压(P if)和血浆胶体渗透压(p)是将液体从血管外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即回吸收)的力量。有效过滤压是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的液体量V等于有效滤过压与滤过系数的Kf乘积。即V = Kf (Pc - if)-(p + P if)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蛋白生成减少或蛋白排除增加均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加。淋巴回流:因有少量的组织液是生成淋巴后经淋巴回流的,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通透性大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过滤压上升,组织液增多。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和血管功能的调节(详情P87)右侧心交感神经只要支配窦房结,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支配房室交界的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心交感神经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b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心肌膜上的钙通道激活,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也有此作用。心肌细胞膜上也有a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激活心肌的a受体,主要引起心肌收缩能力的加强,而心率的变化不显著。P87迷走神经P87(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P94)五 呼吸1.肺通气(1)胸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是周期性变化的,平静吸气之初,肺内压暂时下降,空气顺气压差进入肺泡。肺内压随之逐渐升高,至吸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平静呼气初,肺内压暂时比大气压要高,于是肺内气体顺气压差排出至呼气末肺内压又下降至等于大气压。正是实现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变化的程度,取决于呼吸的缓急、深浅和呼吸道阻力。(3)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P108-P110)直接动力是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根本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是弹性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倾向。非弹性阻力主要由惯性阻力、黏滞阻力、气道阻力三种力量组成。(3)肺容积和肺容量肺容积包括:潮气量:指平均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补吸气量或吸气储备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得气量。补呼气量和呼气储备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余气量和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存留在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肺容量:指基本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联合气量。包括: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呼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为深吸气量(IC)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为功能余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FRC)。肺活量: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VC)肺总量:肺所容纳的最大气量。(TLC)(4)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吸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呼吸频率与潮气量的乘积。解剖无效腔: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之间的气体因不参加气体的交换过程,故称为解剖无效腔。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2.气体交换与运输(1)肺泡与血液以及组织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方式运输氧:1、物理溶解形式的运输 2、化学结合形式的运输 血液运输氧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于红细胞内。二氧化碳:1、少量物理溶解 2、化学结合 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3.呼吸运动的调节(1)神经反射性调节P123-P126(2)体液调节P126六 采食、消化和吸收1.口腔消化(1)马、牛、羊、猪和犬的采食方式马:(2)唾液的组成和功能组成:主要由水分及少量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有机物:唾液的蛋白性分泌物有两种:一种为浆液性分泌物,富含唾液淀粉酶;另一种是黏液性分泌物,富含黏液,具有润滑和保护的作用,还含有多种激素。无机物:无机物种类很多,但以Na+、K+ 、Cl-、HCO-3 为基本成分。其中K+、HCO-3含量特别的高。功能:唾液可以清洗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对口腔起清洁保护作用。唾液中含有多种杀灭细菌的因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硫氰酸离子和多种蛋白水解酶,溶菌酶等。唾液中还含有很多种杀灭口腔细菌的蛋白质抗体。唾液可以湿润食物并溶解其中的某些成分,使易于吞咽,并促进食欲。唾液可使食物黏合成食团,便于吞咽。唾液可以蒸发水分,协助散热。2.胃的消化功能(1)单胃运动的主要方式(2)反刍与嗳气反刍:反刍动物采食时大多都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入瘤胃,这一过程称为反刍。分为四个阶段: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嗳气:是反刍动物特有的生理现象,指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经由食道、口腔向外排除的过程。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兴奋起源于瘤胃内增多的气体对瘤胃机械感受器的刺激。(3)胃液的主要成份和功能胃液:由水、电解质以及有机物组成。胃液中电解质有H+、Na+、K+ 、Cl-、HCO-3有机物有胃蛋白酶、胃脂肪酶、黏液、胃泌素、生长抑素等。功能:(4)反刍动物前胃的消化3.小肠的消化与吸收(1)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消化间期运动: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是周期性的移动收缩群(MMC)消化期运动:紧张收缩性、分节运动、蠕动。(2)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和主要消化功能胰液:水、无机物:Na+、K+, Ca2+、Mg2+、 Cl-、HCO-3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包括各种蛋白分解酶、淀粉分解酶、脂肪分解酶等作用:胆汁:水、有机物、无机物。无机物:Na+、K+, Ca2+、Mg2+、 Cl-、HCO-3有机物:胆酸及其盐类、胆固醇、胆色素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有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调节胆固醇代谢参加某些代谢产物的排泄作为促进剂,促进胆汁的分泌(3)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和吸收的基本原理(详见P186)小肠的吸收功能主要取决于黏膜结构。胃肠道黏膜毛细血管的最大特点是内皮细胞上有小孔和隔膜,这种结构有助于物质进入毛细血管。4.胃肠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1)胃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小肠运动的调节七 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2.体温(1)动物散热的主要方式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向外界发散体热的方式。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递给同它接触的较冷动物的一种散热方式对流:机体通过与周围的流动空气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蒸发: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发散体热的一种方式。(2)动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基本调节方式八、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有效滤过压的概念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有效动力是有效率过压,有效滤过压有四部分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前两者是推动血浆从肾小球滤过的力量,合称为毛细血管滤过压,后两者的作用相反是对抗滤过作用的力量合称为回流压。(2)原尿形成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循环的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都可以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而形成原尿。主要影响因素: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3、肾血浆血流量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肾小管各段的转运功能重吸收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转运途径分为跨膜途径和旁细胞膜途径。Na+重吸收除髓袢降支粗段对Na+几乎不通透外。其余的肾小管的各部分均能重吸收。Cl-的重吸收是与Na+的相伴。K+的重吸收是主动转运过程,主要部位在近球小管,小部分在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和集合管。HCO-和PO43-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水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髓袢降支细段和远曲小管各重吸收10%,其余10%-20%在集合管被重吸收。葡糖糖的重吸收在近球小管K+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H+的分泌近球小管NH3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3.尿生成的调节(1)抗利尿激素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而抗利尿。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使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增加,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详见(P253)(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液生成的调节功能详见(P254)4.尿的排出(1)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尿浓缩和稀释是肾的功能之一,对于机体水平衡和渗透压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体内缺水时机体排除渗透压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渗透压浓度的高渗尿,即尿的浓缩。当体内水过剩时,将排除渗透压浓度低于血浆渗透压的低渗尿,尿的稀释。小管中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被重吸收尿的渗透压下降,形成低渗尿。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尿的浓缩是小管液中水分被重吸收进而引起浓度的增加,主要发生在肾脏的髓质。(2)排尿反射膀胱中的尿液储集到一定容量时,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腰荐部脊髓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也传到脑干个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如果当时条件不适于排尿,低级排尿中枢可被大大脑皮层抑制,使膀胱壁进一步松弛,继续储尿,直至有排尿的条件或膀胱内压过高时,低级排尿中枢的抑制才会被解除。这时排尿反射的传出冲动沿盆神经传到膀胱,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于是尿液进入尿道。这时进入尿道的尿液刺激尿道的感受器,冲动沿阴部神经也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使外括约肌开放,于是尿液被排除。逼尿肌的收缩又可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它的兴奋有进一步反射性的引起膀胱收缩。 第十章 内分泌1.概述:(1)激素的概念:激素是由某些特殊化的细胞(内分泌细胞,某些神经细胞等)所分泌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从一组细胞传递到另一组细胞,或从一个细胞的这一部分传递到同一细胞的另一部分,以发挥其调节作用。2.激素的分类:按照化学结构的不同,激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含氮激素1.蛋白质激素 主要有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等。2.肽类激素 包括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降钙素和消化道激素等。3.胺类激素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甲状腺激素等。(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类固醇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胆固醇的衍生物1,25二羟胆钙化醇【1,25(OH)2D3】也属于类固醇激素。除了上述两类激素外,脂肪酸衍生物前列素,有时被列为第三类激素。3.内分泌概念:激素是由血液运输到距分泌部位较远的靶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称为内分泌,又称远距分泌,如腺垂体激素等。4.神经分泌:一些形态和功能都具有神经元特征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末梢向细胞间液分泌神经激素传递信息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或神经内 分泌,如下丘脑神经肽等。5.旁分泌(paracrine):某些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仅通过组织液扩散至邻近靶细胞以传递局部信息。 6自分泌(autocrine):指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1.下丘脑激素的种类:(一)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神经元分泌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激素经轴突运送至神经垂体贮存,机体需要时由垂体释放入血,构成了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二)下丘脑调节肽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T4和T3)浓度升高。TRH也促进催乳素的释放。2.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 (CRH)CRH与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膜上的CRH受体结合后,通过增加细胞内的cAMP与Ca2+,促进腺垂体合成和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GnRH与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结合后,可能通过磷脂酰基醇信息传递系统使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促进腺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GnRH的分泌成脉冲式,并引起FSH和LH在血中的浓度也出现波动。4.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抑素 (1)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GHRH与腺垂体生长激素分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增加细胞内的cAMP和Ca2+促进GH分泌。(2)生长抑素(SS)或称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RHRIH)。SS作用广泛,抑制因运动,进食,应激,低血糖等因素引起的GH分泌活动;抑制TSH,FSH,LH,PRL,ACTH,胰岛素,肾素,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的分泌;抑制胃肠运动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血液中高浓度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进SS的分泌。5.催乳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RF)PRH和PIF分别促进和抑制腺垂体PRL的分泌,通常以抑制作用为主。6.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和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分别能促进和抑制腺垂体MSH的释放。2.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P362 腺垂体激素(一)生长激素(GH)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 ;(2)促进代谢 ;(二)催乳素(PRL)(三)促性腺激素(GTH); (四)促甲状腺激素(TSH);(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六)促黑(素细胞)激素(MSH)。神经垂体激素 1.血管升压素;2.催产素。.甲状腺激素1.甲状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P371 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它的作用特点是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一)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 2.对蛋白质,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3.对水和电解质的影响(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基本调节方式:P3721.下丘脑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3.自身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1.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对骨的作用 (2)对肾和小肠的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血钙水平是调节甲状旁腺分泌的主要因素,它以负反馈方式进行调节。甲状旁腺细胞对血钙浓度极为敏感,只要有轻微下降,PTH的分泌即可在1min内迅速增加,使骨钙释放,肾小管重吸收钙活动增强,血钙浓度迅速回升。相反,血浆钙浓度的升高,会引起PTH分泌减少。此外,高血鳞使血钙降低和PTH分泌加强,低血镁使PTH分泌减少。儿茶酚胺,PGE2可促进PTH分泌,PGF2使PTH分泌减少。2降钙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对骨的作用(2)对肾的作用。降钙素的分泌调节:CT的调节主要受血钙浓度的调节。血钙浓度升高时,CT的分泌增加;血钙浓度降低时,CT的分泌减少。CT与PTH对血钙的作用相反,共同调节血钙浓度的相对稳定。与PTH对血钙的调节作用比较,CT的分泌启动较快,在1h内达到高峰,而PTH需几个小时;CT只对血钙水平产生短期调节作用,而PTH对血钙浓度调节作用时间较长。 胃泌素,胰泌素等胃肠道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促进CT的分泌,其中胃泌素的作用最强。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的主要功能及其分泌的调节:P3821.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1)糖代谢(2)蛋白质代谢(3)脂肪代谢(4)水盐代谢2.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3.对组织器官的作用 (1)血细胞(2)血管系统(3)神经系统(4)消化系统此外,糖皮质激素还有增强骨骼肌收缩力,抑制骨的形成。促进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等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P384 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盐皮质激素是调节机体水盐代谢的重要激素,对肾有保钠,保水和排钾作用,进而影响细胞外液和循环血量的相对稳定。醛固酮通过促进靶细胞内醛固酮诱导蛋白的合成,提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通透性,促进钠泵活性,使Na的重吸收增加;Na离子重吸收后肾小管液呈负电性质,使钾离子和氢离子由细胞释放到官腔中;由于保钠作用,提高了细胞间隙液的渗透性,水被继发性重吸收,实现对其保钠,保水和排钾作用的调节。此外,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一样具有允许作用,能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且作用强于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血钾,血钠浓度的变化可直接作用于球状带细胞,影响醛固酮的分泌。应激反应时,ACTH对醛固酮的分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胰岛激素 P378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1)对糖代谢的作用(2)对脂肪代谢的作用(3)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胰岛素分泌的调节:1.血中代谢物质的作用;2.激素的作用3.神经调节。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胰高血糖素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对糖代谢,它与胰岛素的作用相反,通过促进糖原分解和葡糖糖异生,有显著升高血糖的效应;对脂肪代谢,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脂肪酸的氧化,使血液酮体增多;对蛋白质代谢,有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合成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1.血中代谢物质的作用 2.激素的作用3.神经调节 第九章 神经系统神经元活动的规律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P279(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 (3)双向传导(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2.突触的种类、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1. 突触的分类 (1)根据突触接触部位分类 轴树突触 轴体突触 轴轴突触 (2)根据突触性质分类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突触传递的基本特征: (1)突触传布 (2)突触延搁 (3)总和作用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3.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胆碱能受体:M型受体, N型受体: N1受体 ,N2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受体:1受体 ,2受体 ;受体 :1受体 ,2受体 。神经反射: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概念及特点: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感受器的概念: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2)脊髓、丘脑与大脑皮层在感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一)浅感觉传导路径 ;(二)深感觉传导路径丘脑: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除嗅觉外,躯体各种特异性感觉传来的神经冲动,再通过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其主要机能是引起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 各种特异感觉传导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到达丘脑第三类核团,最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系统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其特点是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可以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P309大脑皮层:1.躯体感受器;2.感觉运动区3.内脏运动区4.特殊感觉区(1)视觉区 (2)听觉区(3)嗅觉与味觉(3)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成:视觉是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实现的。光线通过眼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成像,兴奋沿视神经传入中枢,经丘脑的外侧膝状体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枕叶的视觉区,产生视觉。听觉:声源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疏密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骨链的传递,引起耳蜗中淋巴液和基底膜的振动,使耳蜗螺旋器中的毛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并以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和组合形式对声音进行编码,然后传送到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味觉:是溶解状态的化学物质刺激味蕾所引起的感觉。嗅觉:由气体状态的化学物质刺激鼻粘膜嗅细胞所引起的感觉。嗅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空气中有气味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这些分子被鼻腔中的粘液吸收,并扩散到嗅细胞纤毛,与纤毛表面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这种结合可以通过G蛋白引起第二信使类物质的产生,最后导致膜上门控式Na离子通道开放,引起Na离子的内流,在嗅细胞的胞体膜上产生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点位。后者以电紧张方式触发轴突膜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轴突传向嗅球,进而传向更高级的嗅觉中枢,引起嗅觉。(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反射: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包括牵张反射,躯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等。2.肌紧张、腱反射和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muscular tension):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腱反射(tendon reflex):指短暂快速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图) 3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特点:P330(1)主要运动区 (2)辅助运动区 (3)第二运动区。(5)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特征:1.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具有相互拮抗和互相协调的性质 2.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密 切关系。 3. 能持续地发放神经冲动,对效应器具有紧张性作用。 4. 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在于应急 (emergency) 5.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效应比较局限,其主要作用在于保 护机体、促进消化,积累能量,加强排泄、保证种族繁演(即性活动加强)等。( P333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