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

上传人:he****18 文档编号:68318898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程改革,我们如何适应? 内容摘要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本文将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谈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适应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 新课程 改革 适应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去。本文试着就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几点体会。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自然、社会、品德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生平等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转变。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该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1、民主意识。语文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对话”。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只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2、人本意识。现代社会,什么行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作为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教师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所当然的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三个维度的关系,我们才能科学地实施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全面评价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1、对学生的评价。提到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试和分数,足见以往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评价方法单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如小考、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也要加以改革。事实上近几年来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这两年来语文小考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与生活、联系时事与政治,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发现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等等。2、对教师的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能否施以正确而科学的评价将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如今,对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和学生质量。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基本要则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就应该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和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终身学习观。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现代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日亦严峻,这就要求现代的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适应新的课程改革。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在不断更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学习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以此来更换我们头脑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加地出色。2、必须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往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自然、社会等领域。比如,在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3、必须学习新技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五)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二、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行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有所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的转变。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由此可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这种关系,需要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需要有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因此需要营造真诚、友善、亲切、和谐的氛围。 (二)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一堂课究竟怎么上?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就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了。最终演变为:教师越是教,学生越学不会、越不爱学。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三)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的转变。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注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注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四)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转变。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表明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传统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具有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还要有科学和人文的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五)实现由“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改革就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六)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其他多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三、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一)自主式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一种高质量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感到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的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从而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开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新课程倡导和强调“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因为个性化的语文学习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它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合作学习的特征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问题情境中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取新知识和增强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式的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改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我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语文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黄亢美主编,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龚孝华、徐勇著,新课程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李家栋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