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0年新闻学专业辅修双学位 …

上传人:cjc2****371 文档编号:67961918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0年新闻学专业辅修双学位 …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0年新闻学专业辅修双学位 …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新闻学专业辅修双学位招生简章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简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下设新闻传播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和艺术系;开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为学校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文化传播研究所、涉法文学研究所和中日韩动漫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职教师62人,正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近几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 学院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设置了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两个特色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文化产业特色方向,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动画特色方向。学院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型、通融性、开放式”为办学特色。 学院重视广泛领域的海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马来西亚董教总、新纪元学院、英豪多媒体传播学院、韩国东西大学等国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定期交流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互访计划。学院鼓励、支持师生到海外教育机构访学深造,与韩国联合培养影像、动漫专业双学位班已规模招生。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构建起一个以“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实验室操作、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竞赛活动等五个环节构建的层次合理、功能完善且相互融通的实验教学体系。现已建成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广播电视实验中心,设备投入近千万元,实验设备500余台。有报刊编辑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艺术设计制作室,模拟演播室,卫星电视接收室,拉片室等多个功能实验室,充分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今年我院的“传媒与艺术试验中心”正式获批“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并已开始投建,届时必将大大加强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巨大的帮助。此外,我院在校外建设了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上海电视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广西日报以及澳亚卫视等30多家媒体为主的教学实习基地。很多优秀毕业生就业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主流媒体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的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部门领导;还有近百名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新闻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二十一实际适合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务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报社、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和信息传播工作的高级人才。(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史论、新闻采、写、编以及新闻策划、电视新闻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新闻传播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依托我校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优势,本专业新闻学现有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两个专业方向,另有广播电视新闻方向,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新闻教育为特长的办学特色。辅修本专业要求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新闻学、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熟悉新闻传播基本原理,了解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和动态,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3、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基本新闻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4、掌握经济新闻或法制新闻的采写规律,适应在专业新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编辑的要求。二、培养对象主修专业课程成绩良好、自学能力强、学有余力的普通本科二年级学生。三、教学管理体制与学习时间辅修双学位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报名,第五第八学期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为五个学期。周末或节假日上课。四、辅修专业与攻读双学位总学分要求学生取得修读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证书,总学分不得低于50学分;取得辅修专业结业证书,总学分不得低于25学分。五、学位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六、课程设置要求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中外新闻史;专业课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编辑学、马列新闻论著选读、新闻摄影、电视编辑与制作、经济新闻报道、法制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法、广告学。七、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要求1实训:学完专业课后,于第7学期在我院“新闻与广播电视实验中心”完成“新闻广播电视实验” 课程,学习“报纸版面编辑”和“电视制作与编辑”。 2毕业论文:5学分,安排在第七八学期完成。八、教学计划安排表与相关说明辅修双学位全程计划表文学学位(新闻学专业)计划表序号课程学时/学分时间备注1新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Journalism48 / 3二下2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48 / 3二下3中外新闻史*Principles of Accounting64 / 4二下4新闻采访学*Journalism Interviewing48 / 3二下5新闻写作学*News Writing48 / 3三上6新闻编辑学*News Editing48 / 3三上7新闻评论学*Editorial Writing48 / 3三上8马列新闻论著选读*Journalism Ethics48 / 3三上9经济新闻报道Economics News Reporting48 / 3三下10法制新闻报道Judical News Reporting48 / 3三下11新闻摄影Journalism Photographing32 / 2三下12新闻传播法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Law32 / 2三下13电视编辑与制作TV editing and productio48 / 3四上14广告学Advertising48 / 3四上15新闻广播电视实验Journalism Experiment64 / 4四上16毕业论文Graduation Thesis5周 / 5四下或四上寒假合 计( 720+5周 )/ 50说明:1.加“*”号标志的课程属辅修专业必修课程。九、师资介绍1、 胡德才:院长,教授,文学博士,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先后求学于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为湖北省高校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影视传播专题研究等。先后出版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等著作4部。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国戏剧、戏剧艺术、戏剧、剧本、上海戏剧、社会科学战线、中国文化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新华文学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多项。曾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作学术访问与交流,先后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李道荣: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市广播电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应用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闻系副主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从事文学评论、写作学、新闻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3部:中国古代写作学概论说话的艺术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主编教材现代经济应用写作1部和社交应用文写作大全1部;参编教材1部。在文学评论文艺报文艺理论家武汉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媒介观察名作欣赏新加坡文艺写作长江文艺芳草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在经济新闻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果,2009年荣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一项,2010年再次荣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3、 吴玉兰:女,教授,博士,新闻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新闻写作学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艺术经济新闻报道等专业课程;1995 年获中南财经大学首届教学优秀奖。与导师罗以澄教授共同主编新闻采访教材,参编著作和教材有优秀经济新闻赏析电视新闻报道学和节目主持概论等6部;已在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学核心刊物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重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50 余篇;主持完成了如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研究、新闻写作教学训练体系等校级课题,以及省教学课题创新教学体系研究。在财经媒体研究方面成果突出,2010年获得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一项,2011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 高海波:副教授,博士,新闻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97年6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7月至1999年6月在中国石油报社工作。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从2002年7月讲授大众传播学等课程。已发表公共舆论与舆论学研究的转向哈贝马斯舆论学说述评社会主义国家新闻立法的政策限制等论文若干篇,参编当代传播学现代新闻传播学公共舆论学等书。在新闻学专业权威期刊国际新闻界上发表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多篇。5、 刘兰珍: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新闻业务与跨文化传播理论。2001-2002年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10-2011德国萨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讲新闻采访学外国新闻史等专业主干课程;在武汉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关于传播理论本土化的思考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多元语言多元文化中的广告传播等多篇论文。6、 范龙:副教授,博士,新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传播理论、媒介文化、教育传播。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学士;200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获新闻学硕士,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曾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国际交换生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青年教师暑期研习班学员,主讲舆论学、传播学原著选读、马列新闻论著选读等专业课程。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等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现象学视野中的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研究”等多项课题,并出版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的现象学方法等学术专著。7、 余秀才: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传播、新媒体及影视技术与艺术。主讲课程有新闻评论、网络传播及名记者研究等。在新闻传播类核心与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有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3项。8、 喻平阶:副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新闻学教研室主任。1983-1988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8 年至今,在本校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国文化专题媒介经营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公开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参与编写建材著作6部,参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2项。主要科研方向:新闻传播史、中国历史文化等。9、 夏雨:男,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法制新闻传播,讲授法制新闻报道研究等专业主干课程。10、 佟春玉:女,广播电视新闻学教研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会计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湖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主要讲授新闻采访学、新闻编辑学和新闻摄影等课程。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有谈当前我国经济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报纸的品牌意识和战略谈新闻摄影画面语言的表达等 10 余篇。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和经济新闻。11、 张颖:女,博士。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统计学硕士、美国Notre Dame大学数理心理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具有国际经济、应用统计、数理心理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媒介经济、媒介/文化产业、定性/定量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影视动漫游戏等娱乐产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迁对媒介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影响等。现担任新闻采访写作和新闻心理学教师。12、梁晓莉:女,博士,传播教研室主任。主讲广告学等主干课程。 十、报名流程 A、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学于11月15日-29日登陆我校教务部辅修管理网:http:/202.114.224.15/znfxgl/index.html网上报名下载填写“校内生”纸质申请表申请表经主修学院审核申请表交辅修学院审核缴费凭缴费收据到辅修学院办理注册报到通过班级群了解课表信息并自备教材 B、七校联合办学的外校同学于11月15日-29日登陆七校联合办学信息网:七校联合办学信息网网址为: 网上报名下载填写“七校生”纸质申请表申请表经主修学院审核申请表交主修学校教务处由主修学校教务处通知办理缴费及注册手续通过班级群了解课表信息并自备教材 C、十校联合办学的外校同学于11月15日-29日登陆十校联合办学信息网站:网上报名下载填写“十校生”纸质申请表申请表经主修学院审核申请表交主修学校教务处由主修学校教务处通知办理缴费及注册手续通过班级群了解课表信息并自备教材十一、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辅修招生咨询办公地点及联系方式办公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文波楼四楼431室联系电话:88385067 联系人: 杨老师 胡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