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66911726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杜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一、婴儿期个性的萌芽 个体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的差异,有的表现好动,有的则比较文静。这些差异仅仅为儿童个性的产生提供可能性。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影响下,这些神经类型特点不断发生变化,或者被改变了,或者被加强而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了婴儿气质类型的个体差异,认为存在着几种明显的气质类型,其中40可称为“易护理”孩子,15可称为“反应慢的”孩子,10可以称为“难以对付的”孩子,其余35则表现为各种特点的混合型。有的心理学家通过对父母定期访问的方式,用一组详级量表来测定气质,并追踪141名儿童的发展达10年之久。结论认为,在儿童生命最初几个星期内,气质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点,这些特点并将持续下去。另外,有些研究证明,儿童的内向和外向的差异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就能观察到。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还没有自我意识。约1.5岁2岁,才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掌握人称代词“我”,从而认识自己并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这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开始,也是人的个性特点开始产生的重要标志。1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可能有任何道德判断,也不能有意地作出某种道德行为。12岁的儿童开始有了品德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23岁的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言语进行的道德判断,并开始能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时的道德判断水平还很低,而且大多以成人的指示为转移,但它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还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在幼儿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其表现是:幼儿开始能以已经掌握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成人评价幼儿行为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了义务感;然后逐渐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具体包括:(1)从最初的较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能独立作出评价,并开始有了对别人评价的批判态度。(2)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一般仅限于掌握一定的行为标准,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到晚期则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作简单的评价。(3)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还表现在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的理解,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实际行动的可能性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内部生活的注意。自我意识使儿童个体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儿童进入幼儿期以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判断逐渐得到发展。他们的道德认识尽管还带有具体形象性和局限性,但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倾向。在道德情感方面,像同情心、互助友爱、义务感等已有明显的表现,为更深刻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发展的基础。而且,现实生活中关于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文艺作品中关于人物行为的道德评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幼儿道德体验上的共鸣,并激励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幼儿的道德行为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的制约,基本上仍受具体的道德行为范例所支配,一般都是照成人所指示的去做,并不理解真正的意义,所以坚持性很差。只是到了幼儿晚期才逐步形成独立的、主动的动机,开始能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在幼儿初期,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认为是好的,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到幼儿晚期,开始能从社会意义上来判断道德行为,但仍然是具体的。他们还不能把行为动机和行为效累统一起来看,常常只能看到行为的效果,而看不到行为的动机。三、童年期个性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在学校集体中进行的。在有意识、有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学会按一定原则独立地、批判地评价自己的言行。同时,儿童的道德意识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能初步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的原则实质,并且用来作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根据。童年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儿童是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在理解对别人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生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小学中年级儿童开始不再像低午级儿童那样,以成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水平。他们对如何处理自己与成人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公共规范,已有明确的理解。他们学会了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并把对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开始发展。 3、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只能从外部行为和动作方面,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比较具体的,且原则性差。从中年级开始,儿童逐步学会以道德原则来评价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尤其是高年级儿童,开始能对自己个性的内部品质进行评价,能从自己是否遵守纪律、诚实、有礼貌等道德品质上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4、自我评价的深刻性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仍然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而且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常带有片面性,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到了中年级,儿童的判断能力逐渐发展,逐步学会较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表现,并能初步地进行道德原则的分析。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更进一步发展,这表现在能认识自己行为的缺点,并能努力克服这些缺点。 5、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儿童道德意识的产生以及运用道格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开始的,是在教育影响下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儿童的道德意识比较肤浅而表面。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抽象道德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一些类似的道德概念容易混淆。到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渐能区分是非,逐步过渡到比较正确地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但理解水平还不高。由于儿童对道德概念还不能精确地加以理解,因而在道德评价上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容易从行为的结果来评价行为动机的好坏,而不考虑行为的好坏。瑞士心理学系J.皮亚杰认为,9岁左右的儿童,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日本成田公一的实验证明:在评价行为好坏时,小学低年级儿童多从效果出发;三年级儿童居中;四年级儿童开始主要从动机出发。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小学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中国儿童在小学四、五年级期间,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已经可能达到较好的水平。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学校教育、教师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决定着儿童道德信念的产生及其深刻性和坚定性。 6、道德行为的发展。小学儿童由于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不深,又存在着强烈的模仿倾向,易受暗示。更由于他们的意志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所以在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原则与道德行动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言与行、认识与行动的脱节。 7、儿童性格的发展。小学儿童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集体、他人和自己三个方面。在对集体的态度上,初入学的儿童集体意识比较模糊;到中年级逐渐认识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高年级儿童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发展,由认识个人与班集体关系,发展到关心学校、关心祖国。在对他人的态度,上小学低年级儿童视教师和班主任为绝对权威;到了中年级,儿童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则以他们心目中区分好坏的标准来衡量和选择。在对同学的关系上,低年级儿童常根据外部相接近的偶然因素选择朋友;中高年级儿童则开始按照团结友爱的原则交朋友,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对自己的态度上,低年级儿童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发展,表现为喜欢得到鼓励和表扬,不喜欢受批评,而且批评和表扬的作用也不易持久;中年级以后,儿童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进行初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有时产生言行脱节现象;高年级儿童则已能初步分析造成自己优缺点的原因,对自己的态度的自觉性提高了,但有时评价片面,容易自满。 8、儿童兴趣的发展。小学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兴趣爱好是其兴趣的主要方面。在共同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兴趣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不分化的兴趣逐渐过渡到初步分化的兴趣;从对个别事物感兴趣逐渐过渡到对有关因果关系和规律性的知识感兴趣;从对简单、具体的作业感兴趣过渡到对复杂、抽象的作业感兴趣;从对课内读物感兴趣过渡到对课外读物感兴趣。 9、儿童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中认识能力的发展。在儿童能力的发展中,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起着决定的作用。能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1.关键期关键词导读: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在某个时期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儿童就会出现发展障碍,并且这种发展障碍在以后的生活中难以弥补,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宝贝身心发展的重要关键期3-4个月:翻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翻身,但是自主翻身能力很差,需要父母给予帮助和训练。也是身体协调性和腰、臂力量,双手、双脚力量,初级平衡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5-6个月:双手协作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双手递物品或协作拿取或抱持物品,这个时期对于培养婴儿双手的不同分工合作能力非常重要。7-8个月:爬行能力、单手抓住多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爬行,但自主爬行能力很差。开始学习单手同时抓握两个或多个物品,一般是较大的物品,如核桃等。这个时期是训练婴儿手指的握力和灵活性,以及手指控制物品,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8-9个月: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对大小、多少开始有了概念,父母可以通过各种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加强宝贝对大小、多少等概念的理解。10-11个月:独自站立和放物入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独自站立,逐渐摆脱了成人扶持和扶物站立的阶段,同时四肢的协调配合能力也进一步获得发展。还开始学习把一些小物品放到能容下它们的孔中,如把小糖放入瓶中,把铅笔放入笔筒中等。11-12个月:独自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独自行走,逐渐摆脱了成人扶持和扶物行走的阶段,是身体平衡能力、身体与四肢协调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12-13个月:双手控制物品运动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用手控制物品运动(单手为主,发展好的婴儿可以双手同时控制),如学会摇拨浪鼓,牵着带绳的汽车往前走动等。 16-17个月:垒叠平衡能力发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把握自身的平衡和物体的平衡,并懂得利用手边的物体创造平衡。例如可以搭3-4块积木,把书立在桌子上,把筷子架在筷子架上等。这个时期是培养婴儿自身平衡能力,发展自身的协调性,以及控制物品的平衡能力的重要时期。 24-25个月:用笔画直线和单腿站立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掌握各种规则,并通过控制物品体现自己对规则的掌握程度。并开始学习单腿独自站立,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大的发展,腰、腹的力量以及双腿的力量也在训练中得到有效发展。32-33个月:单脚跃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单脚跳,已经开始尝试学习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保持平衡,进入平衡能力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是身体协调和双腿力量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33-34个月:构思建构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构思自己的行动内容,并通过双手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会先构思要搭建一座高楼大厦,然后选择不同的积木一块块有步骤地将心目中的高楼大厦搭建起来。这个时期是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24-36个月:口头语言和计数发展的关键期口语表达能力获得飞速发展,开始懂得计数,是培养他口语和计数能力的重要时期。36-37个月:控制物体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用身体或身体的每个部分(如头、手)来控制物体的平衡并能在平衡中朝着各个方向运动。 关键期的教养重点给予宝贝丰富的感官刺激从宝贝一降生,就要为他提供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比如创造色彩丰富的养育环境,提供不同功能的玩具,经常带宝贝去户外活动,给宝贝多听音乐、儿歌、故事等。到宝贝稍大点,就可以带他去听音乐会,看画展、歌舞、体育比赛等,让各种信息通过五大感官注入宝贝的大脑。为宝贝提供更多玩耍的机会通过玩耍,宝贝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宝贝玩耍时,父母可以适时给予一些诱导或提示,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适时为宝贝提供相应的训练机会掌握宝贝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及时提供训练机会,就会促进宝贝各项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错过关键期,给宝贝的发展带来障碍。2.敏感期关键词导读:敏感期又称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就是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则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导致儿童的发展比较缓慢。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敏感期0-6岁:语言敏感期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宝贝在吃奶或者玩耍的时候就总喜欢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到两三岁,宝贝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口语“爆发期”。2-4岁:秩序敏感期宝贝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所熟悉的环境消失或者改变,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宝贝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0-6岁:感官敏感期从宝贝出生起,就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宝贝通过潜意识吸收来自周围的各种信息,3岁之后开始通过感官分析、判断周围的事物。1.5-4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细微的事物,但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常常会对一些特别细节的东西非常关注,并乐此不疲。0-6岁:动作敏感期从一出生,宝贝就挥胳膊踢腿动个不停,到2岁以后,走得很好了,他的活泼好动就更明显了。2.5-6岁:社会规范敏感期两岁半的宝贝开始慢慢摆脱自我中心,转而对很多小朋友参加的活动产生明显的兴趣。3.5-4.5岁:书写敏感期3.5岁后,宝贝对涂鸦、“写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手里握一枝笔,能涂画很长时间。4.5-5.5岁:阅读敏感期4岁半之后,宝贝对书本的兴趣明显增强。6-9岁:文化敏感期宝贝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在6-9岁表现最为突出。敏感期的教养重点尽管宝贝的敏感期的出现有个普遍遵循的规律,但是每个宝贝敏感期出现的时间还是会有些差异,因此,父母要细心观察,及时把握宝贝发展的敏感期。为迎接宝贝某个敏感期的出现创设良好的环境。尊重宝贝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引导,让宝贝发展得更好。鼓励宝贝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父母发现宝贝热衷于某个事物时,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急于干预,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当他需要帮助时,适时予以协助、指导就行了3.转折期关键词导读:转折期当儿童在生理和活动能力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心理发展跟不上这种变化,导致其内心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混乱。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行为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都 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宝贝从出生到成熟(即0-18岁)一般都要经历6个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在某一个阶段的问题没有获得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遗留到下一个阶段,于是问题越积越多,养成习惯就会积重难返。6岁之前,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主要有以下几个:0-1个月:新生儿离开妈咪的子宫,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需要经受各种考验。1岁:出生后第一年,宝贝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各种能力也逐渐增强,既非常依恋妈咪,难以脱离妈咪又渴望不时摆脱妈咪的束缚,处在矛盾之中。3岁:宝贝开始变得任性,爱发脾气,出现不愿上幼儿园、胆小、多动等问题。6岁:宝贝进入学校,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而出现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问题。转折期的教养重点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宝贝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间,并做好迎接宝贝这种转折性变化的心理准备。对于1岁内宝贝,父母要主动地训练宝贝的注意力、语言、动作协调等能力。给宝贝创造条件练习翻身、爬行、行走等技能。耐心地对待处在转折期的宝贝,时刻准备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3岁儿童刚刚学会说话,急于要把头脑中存储的许多认识表达出来,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很有限,无法流利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出现愿望和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情绪上的强烈不安。此时,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改变宝贝,给他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鼓励宝贝慢慢讲话,并借助动作来辅助语言。6岁左右的宝贝关键要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在这个阶段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以及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等不良性格,把教养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4.危机期关键词解读:危机期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生理、心理发展而表现出很多新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旧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束缚,致使他们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孩子内心产生不满,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处理不好,儿童的发展就会出现危机。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危机期。宝贝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婴幼儿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年龄阶段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转移,在危机期与稳定期相互交替进行。0-7岁婴幼儿发展分为三个稳定期,即:婴儿期(0-1岁);儿童早期(1-3岁);学龄前儿童期(3-7岁)。每一个稳定期都以儿童发展的危机期告一段落,然后再迈进另一个稳定期。因此,婴幼儿发展从0-7岁将遭遇3个危机期1岁危机期:1岁的宝贝已经学会走路,活动的空间随之扩大,会发觉许多他不懂却感兴趣的东西,于是,总想去摸一摸,动一动。如果父母总是限制,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并因此大哭大闹。3岁危机期:3岁的宝贝独立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受到父母干涉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也会因此与父母越来越对立。7岁危机期:这个年龄段的宝贝自认为已经是大人,总想自己作主,愉快、主动地走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受不了父母的约束,于是宝贝的愿望和父母的愿望总是相悖,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危机期教养重点及时调整与宝贝的关系,他想做并能做的事情,父母最好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去做,或者帮助他自己完成,设法满足他独立活动的愿望。禁止宝贝做的事情愈少,他学会的东西就越多,与父母的对抗情绪就越能得到缓解。当有些事情确实不能让宝贝自己去做的时候,要学会巧妙地转移宝贝的注意力,并利用他渴望独立的心理,及时训练宝贝独立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宝贝选择的权利,他独立的愿望就会得到满足。比如,妈咪做好了饭,想要宝贝吃饭,如果他正在很专心地涂鸦,那就给他一个选择:你是先吃饭,还是画完画再吃饭?而不要武断地打断宝贝,强行将他拖到饭桌上就餐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特征的区别和联系;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划分的必要性、复杂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期;01岁、l3岁、36岁儿童心理的主要特征。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予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学龄期(6、718岁)。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三)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1概念: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2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1概念: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2特点: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人生第一年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心理变化发展迅速又分3个阶段:(一)新生儿期(01月)1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这些都是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2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是心理的发生。新生儿期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因此,从孩子出生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视听觉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注意的出现,是选择性反映,是人们心理能动性反映客观世界的原始表现。4人际交往的开端。通过情绪和表情表现出交往的需要。(二)婴儿早期(16月)这段时间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1视觉、听觉迅速发展。半岁内的婴儿认识周围事物主要靠视听觉,因动作刚刚开始发展,能直接用手、身体接触到的事物很有限。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意义: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3主动招人。这是最初的社会性交往需要。这时期要注意亲子游戏的教育性。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明显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态度。(三)婴儿晚期(612月)明显变化是动作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模仿多种动作,逐渐出现言语萌芽,亲子依恋关系更加牢固。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在半岁前学会)、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意义:可以锻炼四肢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活动,促进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的生长和发育;主动接触外界事物,摆脱成人的怀抱,自己活动,扩大活动范围、开阔了眼界,满足了好奇心,促进儿童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教育:安全保障下的玩具、游戏作用不可忽视。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动作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五指分工,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利于它的发展。除五指分工之外,手的动作发展还表现在:(1)双手配合;(2)摆弄物体;(3)重复连锁动作。3言语开始萌芽。这时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能重复、连续。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4依恋关系发展。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是依恋关系受到障碍的表现。开始出现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孩子理解亲人的一些词,做出所期待的反应,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二、先学前期(13岁)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独立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1学会直立行走。l2岁独立行走不自如,有其生理原因:(1)头重脚轻;(2)骨骼肌肉嫩弱;(3)脊柱弯曲没完全形成;(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2使用工具。l岁半左右,已能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这是把物体当作工具使用的开端,孩子使用工具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可能出现反复或倒退现象。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的。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也开始发生。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三、学前期(36岁)这是心理活动形成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一)学前初期(34岁)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1最初步生活自理。幼儿园生活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2认识依靠行动。认识活动是具体的,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即“直观行动思维”。3情绪作用大。心理活动情绪性极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及外界事物左右,不受理智支配。4爱模仿。模仿性突出,模仿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二)学前中期(45岁)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1更加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三)学前晚期(56岁)幼儿园大班年龄,突出特点:1好问好学。幼儿在这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好奇心比以前深刻;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思维,但明显有抽象逻辑思维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认知方面有了方法。运用集中注意的方法,有意记忆的运用。4个性初具雏形。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情绪、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不那么外露第一节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一、言语及其分类(一)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什么?皮亚杰承认语言是我们最灵活的心理表征方式。它帮助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也是我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因为有了语言,这个世界才变得文明又多彩。语言存在于人们的言语活动中。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言语。使用着一定语言的人,他说话、听话、阅读、写作等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语言是工具(交际、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边性。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离开语言这种工具,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也就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二)幼儿言语的分类1外部言语(1)对话言语。3岁以前的幼儿与成人的交际主要是对话形式。他们的对话言语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成人的问题。往往是成人逐句引导,他们逐句回答,有时他们也向成人提出为什么。(2)独白言语。到了学前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在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如各种游戏)中获得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与成人的交际过程中也逐步运用报道、陈述等独白言语。幼儿期独白言语的发展还是很初步的,最初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表达会显得不够流畅,叙述时常会用“这个这个”或“后来后来”。在正确教育下,一般到67岁时,幼儿就能较清楚地、有声有色地描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了。(3)初步的书面言语。幼儿的书面言语指读和写,基本单位是字,由字组成词、句以及文章。书面言语包括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其中认字和阅读属于接受性的,写字和写作属于表达性的。幼儿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语言开始,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先会阅读,后会写作。2过渡言语在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发展中,有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我们称之为过渡言语,即出声的自言自语。它体现了幼儿言语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外到内的过程。皮亚杰(1926)把它称之为“自我中心语”。幼儿的自我中心语是其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维果茨基则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朝向自己的言语,应该称为“私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语”。这种言语形式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和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心环节。3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1)内部言语是对自己的言语。外部言语是为了和别人交往而发生的,内部言语则不执行交际功能,它是为自己用的言语,因而一般来说,它比外部言语简略,常常是不完整的。(2)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的联系。人们不出声的思考往往就是利用内部言语来进行的。二、言语的发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婴儿便开始了对语言的准备,直到一岁左右,他们产生第一个能被理解的词,这一准备期即前言语期。处于前言语期的婴儿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准备。(一)语音发生的准备1从反射性发声到咿呀语在最初的6星期内,婴儿通过哭叫、打喷嚏和咳嗽等展示着自己的发音天分。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反射发音阶段。24个月时,他们开始“叽叽咕咕”地发音了,并且出现了持久的笑声和咯咯的笑声,这些声音反映了他们的舒适状态。4个月左右时,婴儿的发音系统的形状和结构已经成熟,在随后的2个月里,婴儿开始了咿呀学语,他们会把辅音和元音结合起来并连续发出,比如把辅音b和元音a结合起来,形成bababa、mamama的重复的多音节的发音,类似于“爸”、“妈”等单音节语音。他们还会变化的咿呀语,如“bagidabu”。起初,重复的咿呀语占优势,到12个月左右,变化的咿呀语出现得更多。到了10个月以上,婴儿的咿呀语逐渐与有意义言语的早期阶段重叠,他们发出的声音和音节串带有丰富的重音变化和音调模式。2语音的敏感性许多人或许会认为新生的婴儿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只忙着自己如何吃饱、如何睡好,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感觉,其实不然,有研究表明,婴儿对言语刺激具有敏感性。不到10天的新生儿就能区别语音和其他声音,并作出不同的反应。如原先已停止吸奶的婴儿,在听到一段语音后又开始用力吸,并且吸吮速率大大增加,而对非言语的乐音则增加不多。他们对母亲的声音特别偏爱,尤其对语速缓慢、语调高度夸张的话语形式感兴趣,如妈妈语。事实上,成人在与婴儿交流时,他们也刻意放慢速度,尽量讲得“简单”些,不然“交流”是无法进行的。婴儿对言语的敏感性还表现在他们具有语音的范畴知觉能力,即对属于不同音位还是同一音位范畴的两个声音具有辨别能力。有研究表明,1个月的婴儿能够在吸吮速率上表现出对b、p两个辅音的辨别能力。这是一种对婴儿言语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能力,只有忽视大量的语言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音的理解变为可能。(二)前言语的交流婴儿在他们开口说话之前,已经习得了一些交流的技能。他们能够通过哭叫、用手指向或仅仅注视某个感兴趣的对象等引起并引导他人的注意,以此来传递信息,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如果说婴儿早期的手势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或表达某些愿望或请求的话,那么十一个月左右的婴儿的手势开始具有了特定的交流含义。他们会举起某个物体,让成人观看,或把物体给成人,以获得成人的赞同或评论;他们还会用手势将成人的注意力引向某一对象,同时产生某种发音,并交替注视成人和对象。父母在婴儿前言语交流经验的积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最初的56个月里,父母常常用孩子气的话语与婴儿进行“对话”,对他们的反应(如微笑、发出咕咕声)作出反应。6个月以后,父母提高了要求,他们把自己的话语变得更为复杂,更接近于成人语言,对婴儿的反应也作出了更高的要求,曾经只需要打一个嗝或发出咕咕声就足够,现在则可能要求咿呀语或甚至一个词。这时候,成人与婴儿的互动开始关注周边的环境,成人的言语也更多地提到了周边的客体。三、言语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刘兆吉和史慧中曾先后对我国36岁幼儿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进行了研究,得出幼儿语音发展的以下特点。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有两种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特点。(1)生理因素。随着幼儿发音器官的进一步成熟,语音听觉系统以及大脑机能的发展,幼儿的发音能力迅速增强。(2)词汇的积累。现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幼儿是通过学习词汇而不是个别、孤立的单音来学习语音的,他们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主动词汇后才建立他的语音系统。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幼儿期急速增加的大量词汇对其语音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此外,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在跟随成人及时发音时幼儿对不少音素的发音是正确的,然而当他们独自背诵学会的材料时,不少原来能正确发音的音却又变得不正确了(史慧中,1986)。在同一方言地区,城乡幼儿发音的正确率有较大差异(刘兆吉,1978),这说明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等也会影响幼儿正确发音。2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幼儿的发音水平在34岁时进步最为明显,在正确教育条件下,他们几乎可以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任何发音。此后发音就趋于稳定,趋向于方言话,在学习其他方言或外国语时,常会受到方言的影响而产生发音困难。3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4岁以后,城乡的绝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发清普通话中的韵母,而对声母的发音正确率稍低。大多数3岁的幼儿可以发清声母,一部分幼儿发声母的错误主要集中在zh、ch、sh、z、c、s等辅音上。研究者认为3岁的幼儿发辅音错误较多,主要是因为其生理上发育不够成熟,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与方法,故发辅音时分化不明显,常介于两个语音之间,如混淆zh和z、ch和c、sh和s等。4语音意识逐渐发展幼儿语音意识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别人的发音很感兴趣,喜欢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还表现在很注意自己的发音。他们积极努力地练习不会发的音,倘若别人指出其发音的错误,他们会很不高兴,对难发的音常常故意回避或歪曲发音,甚至为自己申辩理由。(二)词汇的发展词汇是言语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量越丰富就越容易表达思想,掌握的词汇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会越深。因此,词汇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儿词汇的发展有如下特点。1词汇数量逐渐增加国内外有关研究材料表明,36岁幼儿的词汇量是以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发展着的;词汇的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幼儿期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如史慧中等人(1986)在对幼儿词汇的研究中发现,3岁的幼儿能掌握1 000个左右的词汇,到了6岁时,他们的词汇量增长到了3 500多个。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词类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体现在词的类型和词的内容两方面。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即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副词等,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后掌握虚词,即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一般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成分,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幼儿掌握虚词不仅时间较晚,而且比例也很小,只占词汇总量的10%20%(表8-1)。表8-126岁儿童各种词类比例变化表(%)(朱曼殊等)年龄岁名词动词语气词副词代词形容词象声词助词助动词叹词量词数词介词连词2328298128645743262210080706030252962732737013651032617031210120326029529571137420432230719131102352242742748514855023023039212002422926226283156580126240333272102522525225297141480131220494119036223244244116128370135100159462807伴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掌握同一类词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他们先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再过渡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词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进一步提高。以名词的发展为例:幼儿使用频率最高和掌握最多的名词,都是与他们日常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词汇,如“日常生活环境类”、“日常生活用品类”、“人称类”、“动物类”等,而像“政治、军事类”、“社交、个性类”等离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抽象词汇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发展起来。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的含义理解也逐渐加深。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词义的理解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词义理解的扩张和缩小。词义理解的扩张指幼儿最初使用一个词时,容易倾向于过分扩张词义,无意中使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含义。他们可能用“狗狗”一词称一只猫或是一只兔子,一切全身长毛、四脚有尾巴的动物。这种过度扩张的倾向在12岁时最为明显,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词汇被扩大运用,到了34岁时逐渐有所克服。有两种原因可能会解释这一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幼儿理解力低弱,他们还不能理解界定一个概念的核心特征,另一种可能在于幼儿缺乏相应的词汇。如果幼儿不知道单词“苹果”,则他可能仅仅是为了达到谈论“苹果”的目的,而使用某种相似客体的名称(如“球球”)。幼儿除了用某一熟悉的客体的名称来指代不熟悉的客体外,还会为不熟悉的客体杜撰一个新词以达到指代其的目的,这一颇具创造性色彩的现象即“造词”现象,它会随着幼儿词汇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少。在词义理解扩张的同时,幼儿还有词义理解缩小的倾向,即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具体事物。比如,“桌子”一词仅仅指他家里的某张桌子。这种缩小倾向与扩张一样,都表明幼儿最初对词义的理解是混沌、未分化的。只有经过进一步发展,幼儿才能从具体到抽象地逐步理解词义。(三)句子的发展人类所有的言语都具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幼儿要学会某种语言就必须掌握该语言的语法结构。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通过句子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对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根据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已有的研究,幼儿句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句子结构的发展(1)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幼儿在句子的习得过程中,最初出现的是主谓不分的单词句(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如“狗狗”,可能指的是所有的四脚动物。后发展为双词句(有两个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有三个词组成,又称为电报句),如“妈妈,饭饭”,它可能表示“饭是妈妈的”,也可能是指“妈妈在吃饭”。而后又发展到简单句(语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如“我叫小明,我爱画画”。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如希望别人对自己作评价时,会说“我是个好孩子,是吧,妈妈”。幼儿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排列不当。比如,幼儿表达情感时的句子往往有省略主语和宾语提前的倾向。幼儿可能向家长这样转述他所看到某一情景:“摔了一跤,在滑梯上,她哭了”,目的是告诉父母有个小朋友在滑梯上摔倒了,哭了。造成主语省略的原因可能与幼儿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有关,他们误以为自己明白的事别人也明白。幼儿说话时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往往把容易激起兴趣和情绪的事物当做重点,急于抢先表达出来,因而在说话时往往把宾语提前了。一般到六岁左右,幼儿的句子才会比较完整,比如说因果复合句时,能说出关联词“因为”等。(2)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朱曼殊等人的研究(1979)表明,2岁幼儿在运用句子时,有修饰语的情况极少,仅占20%左右,3岁时使用修饰语的能力就显著增强,达到50%左右,6岁时可达到90%以上。随着幼儿词汇量的增加,使用修饰语能力的增强,幼儿句子的长度也在增长。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6岁幼儿简单陈述句的平均长度的发展,发现2岁时幼儿句子的平均长度为29个词,35岁时为52个词,到了6岁时增长到了84个词。句子长度的增长表明了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2句子功能的发展幼儿句子功能的发展表现在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幼儿早期语言的功能中表达情感(如表示“高兴”与“不高兴”)、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愿望)和指物(叫出某一物体的名称)三方面是紧密结合、没有分化的,表现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例如儿童说出单词句“饼饼”,既可能是指物的功能,表达出“这是饼饼”、“我看到了饼”的意思,也可能是意动的功能,表达出“我要吃饼”、“给我饼”的含义,还可能是情感的功能,表达出“我看见饼很高兴”的意思等等。幼儿还喜欢边说边做,尤其是当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时,就急着借用动作来解释,因为只有这样才不影响他们交流的进行。3岁以后,这种不分化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幼儿语句功能的逐步分化还表现在词性和句子结构的逐步分化上。幼儿早期的词语不分词性,他们往往把名词和动词混用,还把名词词组当做一个词来使用,如“嘭嘭嘭”,即可表示名词“枪”,也可表示动词“开枪”。他们最初使用没有主谓之分的单词句,以后才发展到层次分明的复合句。幼儿这种句子功能混沌不分的现象反映了其认知水平的低下。3句子的理解幼儿对句子的理解总是先于句子的产生,他们在会讲正确的句子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这种句子的意思。早在前言语阶段,他们已开始表现出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母亲抱着婴儿问“爸爸在哪里”时,幼儿就会把头转向父亲。对他说“拍拍手”、“摇摇头”,他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为什么对语言的理解会先于产生呢?有人(Kuczaj,1986)认为,理解仅仅需要幼儿认出词语的意思,而说话则要求他们回想或者从他们的记忆、词语以及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中积极地回忆。说话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不能说出话和句子并不意味着幼儿不能理解它。影响幼儿理解句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朱曼殊等人的研究发现,同一句型中主语、宾语名词的性质以及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幼儿对句子的理解。45岁的幼儿虽已能与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如被动语态和双重否定句还理解不好,比如,“玲玲被红红撞倒在地上,老师把她扶起来”,问:“谁撞倒了谁?老师扶谁?”,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回答。到了6岁时才能较好地理解常见的被动语态句型。(四)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幼儿口语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