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考研《古代汉语》大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6821927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考研《古代汉语》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北师大考研《古代汉语》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北师大考研《古代汉语》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导言 教材:王宁主编,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授课内容: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一、文选。文选的教学分精讲和泛读两部分。精讲古代诗文25篇,着重于字、词、句有关知识的讲解,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泛读古代诗文20篇,供学生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通论。包括导言、汉字、词汇、音韵、实词短语与句子、虚词、古书阅读常识等7部分。 课时:通论60课时;文选50课时。总计110学时。 导 言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2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古代汉语课的性质:(1)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2)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2)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1.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3.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章 汉 字 教学目标: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教学重点: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教学时数:12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2字无定格,异构字多。3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二)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金文的特点: 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2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3形声字增加。4. 注重字形美化。(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战国文字的特点: 1形体歧异多。2俗体使用广泛。(四)小篆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结构定型,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2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3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组合层次三要素)(五)隶书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隶书有秦隶、汉隶。一般指汉隶。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汉隶又叫“八分”。隶书的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3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字形构造特点放在下面“隶变”讲。(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的特点: 1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2点画形态丰富二、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一)隶变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二)讹变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讹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是个别字的现象,无规律可循,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一阶段都发生。讹变的原因:1因形体相近而致误。2因割裂象形性笔画而致误。3因增加装饰性的笔划而致误。4因增加声符而破坏了原来的象形、象意结构。(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笔划的增多与减少。第二节 造字原则和方法六书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称而依刘歆的次第。(一)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二)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和指事的辨别:在结构上都归“独体”。象形多表示具体概念,指事多表示抽象概念(但高、大为象形)。(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1会形合成。 2会义合成。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象形、指事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四)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学习形声字应注意的问题: 1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2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3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复杂的情况。(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对转注的多种解释:1训诂上的互训。戴震、段玉裁主此说。 2语词派生,文字孳乳。章炳麟主此说。(六)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字来代替。第三节 因形求义一、因形求义的定义: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形训。二、因形求义的作用: 1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2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三、因形求义的步骤与方法: 1恢复古形。2辨明构形方法。3参考和利用说文的正确解释。4验证文献,查找例证。四、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 1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2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符号之间有矛盾。3证据要充分4.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因形求义。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一、通假字1.通假与六书的假借的区别。六书的假借和通假都是“依声托事”,但前者是“无本其字”,后者是“本有其字”。2.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3.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4.通假字的辨别。二、分化字1.什么是分化字。一个字由于承担的职能太多,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母字或原字。分化字与母字相对。2.分化的原因:文字记录词分工精密化的要求。节省与辨别是一对矛盾。3.分化的手段:(1)增加义符;(2)改换义符;(3)增加声符;(4)改换声符;(5)在原来的字形上改变写法。4.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分化字的类型)。三、异体字(异构字)1. 什么是异体字。所谓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2异体字的形体差异:(1)所用造字方法不同;(2)同为形声,所取意符不同;(3)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4)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5)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6)笔道形态略有不同。3.辨析异体字应注意的问题。四、繁简字1.什么是繁简字。记录同一个词的几个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简化后笔画少的叫简体字。2繁简字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词 汇 教学目标: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注意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的情况;认识古代汉语多义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同义词、同源词等词汇现象,并掌握辨析同义词和系联同源词的方法。教学重点:词义引申、同义词和同源词。特别是同源词的系联,是本部分的难点。 教学时数:10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一、文言中的字与词字和词是有区别的,无论在造字上,还是在用字上,字和词都不是一对一地对应;加上词义引申变化,但记录它的字还是那一个,这些原因构成字与词的差别。在不少情况下,古代汉语的字,不等同于词。表现为:1. 同一个字符记录不同的词(“异词同字”);2. 同一个词用不同字符记录(“异字同词”)。二、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合成的双音词和双音节单纯词)古代汉语虽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并非没有复音词。连绵词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问题。连绵词的特点要从字形、声音、意义三方面分析。字形上,往往一个词有多种书写形式;声音上,多数是两个音节之间为双声或叠韵关系;意义上,不能从字形上去把握,而只能从不同字形体现出的共同的声音上去把握。三、古今词义的异同从词的层级看,有两种情况:(一)古语词现代消亡;(二)古语词现代保存。从义项的层级看,也有两种情况:(一)古有今无;(二)义项近似。古今相近义项的辨析,可以从四个方面着眼。即从意义(义项)涵义深浅、外延宽窄、色彩褒贬、特点差异等角度观察。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一、 词义的引申1.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本义2.词义(引申系列)的系统性及词义引申的规律性词义的系统性指,一个词的各个义项之间,以及整个词汇系统,都不是散漫无序的,而是有它内在的系统。引申的规律性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词义引申不是任意、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引申的规律是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在人的认识上的反映;三、意义有某种关系的词(如同义词),在同样规律支配下,有可能发生相类似的引申。二、汉字字形分析与词的本义从字形确定本义,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分析字形,研究造字意图,以推测它作为构形依据的意义;二是从文献语言中去考查,看这个意义是否确实使用过。三、同音借用与假借义古代文献中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叫做同音借用。这个同音字称作借字。借字记录的是本字承的的词义,也就是说,本字的词义,临时转移到借字身上,称作借义。找本字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第三节 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一、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定义的三个要点:(一)同义是有条件的,即指只能在一个义项上同义,而不是在所有义项上同义。(二)要区别同义词和同源词。(三)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可以有不同的同义词,这个词的某一个义项上的某一个同义词又可以另有它的同义词关系。二、同义词的确证证明同义词关系的材料主要有:互用、对用、连用、义训。三、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的相同义项,意义也不是完全等同的。主要表现在:1外延有宽窄之别。2程度有深浅之别。3使用对象之别。4词语搭配上不同。5色彩不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1语言环境分析法;2对立意义分析法;3探求本源分析法。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同源关系一、 同源词的定义由同一源头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称作同源词。同源词有三要点:同一源头;有历史渊源关系;音近义通。二、 推源和系源研究词的同源关系主要是作两个工作,一个是把同源词聚合在一起,这个工作叫系源;一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找出来,这个工作叫作不完全推源(因为找不出最早的根词,推源没有推到最根儿,是不完全的)。三、“音近义通”的判定同源词的“义通”,是内部特征(词义特征)相同。“音近”的判定,必须同时包括声母关系和韵部关系两方面。即声母必须相同相近,并且韵部必须相同相近。四、研究同源关系的意义。第三章 音 韵 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教学时数:8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韵调一、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反映了中古的语音系统。二、 中古的声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名称。1.有关声母的几个概念字母、清浊、五音、七音。2中古三十六字母(1) 中古三十六字母表(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排列)。(2) 中古声母演变为普通话声母的规律。三、中古的韵1.关于韵的几个基本概念韵、呼、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2. 中古的韵母共206韵,290个韵类。四、中古的声调中古的声调是平、上、去、入四声。中古四省和普通话四声之间的对应关系。四、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第二节 上古音的声韵调一、上古音的声母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古声母研究的几大成果: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喻三归匣,喻四归定。黄侃古音十九纽。上古声母是32母。二、上古音的韵部:研究上古的韵部,主要材料是上古的韵文(最重要是诗经)和文字谐声(声符)。第三节 上古音相同相近的判定及其标准一、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目的1探求字词同源。2确定用字通假。3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音词的构成。二、上古音相联系相近的判定标准(1)上古字音中声母相同相近标准:双声、准双声、旁纽、准旁纽。(2)上古字音中韵的相同相近标准:叠韵、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三、如何判定上古音的相同相近充分利用古代韵文、谐声偏旁、反切、古书注音、古代声训、经典异文、异体、假借等材料。第四章 实词、短语与句子 教学目标:分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各种情况;掌握宾语前置的条件;认识古代汉语的判断句;熟悉主要的被动表示法。教学重点: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10 第一节 实词与词类活用一、词类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昨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二)活用与兼类的不同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而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二、名词用作动词(一)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具有跟原名词意义有着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如果带上宾语,它跟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二)用作使动(处于动词的位置,并跟上宾语;使宾语发出这个名词作为动词的动作。)(三)用作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是意念的动作。)三、形容词用作动词(一)用作一般动词(表示动作,而不是表示状态。)(二)用作使动(形容词本来表示性质状态,作使动是让宾语具有这种性质状态。)(三)用作意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四、数词用作动词(一)用作一般动词(二)用作使动(使宾语具有数量意义。)第二节 短语一、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一)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像一样”、“跟似的”: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当作那样”、“用待的态度”、“像待似的”: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在”、“向”: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二)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1、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2、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变化3、时间名词“日”“月”“岁”充当状语,表示追溯往事。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特殊的动宾关系(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而后面有宾语,就对宾语产生支配作用。它使宾语发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二)及物动词使动(它带的宾语,不是本来它该带的宾语)(三)特殊的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为动、向动、所动、位动、时动、量动三、动词与宾语的语序(不正常语序宾语在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位于动词前(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位于动词前(三)“是”“之”复指宾语,置于动词前。四、双宾语1给予、赐予(凡给予必涉及给予的对象、给的事物)2告知、教示(凡告知、教示,必涉及告知的对象和事物。)3古有今无(从语法上推定。一个动词后有一个代词、一个名词或表动作的名词)4使动(动词后面一个表人、一个表物)五、主谓之间加“之”的短语(标志:一种是前面有动词,短语作了动词的宾语;一种是后面有动、形谓语,短语作了它们的主语;三是表时间,“之时”)第三节 句子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且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二、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一)无标记(根据文意理解。动作的对象即宾语位于主语位置)(二)有结构标记1介词“于”引进主动者。2“见”、“见于”。3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所”4“被”字式第五章 虚词 教学目标:掌握虚词的表述方式法;领会虚词的类别划分;掌握主要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掌握虚词表述的三要素:词性、语法作用、翻译;掌握主要词类及常见虚词教学时数:10第一节 代词代词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里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无定代语、特殊代词等五类。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3、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二、指示代词1、近指:“是”、“之”、“此”、“斯”、“兹” 2、远指:“夫”、“彼”、“其” 3、旁指:他(“佗”、“它”) 4、然 尔5、焉 6、诸三、疑问代词 1、谁 孰 2、“何”、“胡”、“曷”、“奚”3、安 恶 焉四、无定代词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是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五、特殊代词1、者(1)“者”字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2)“者”字位于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共同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3)“者”字位于名词之后,与这个名词组成“者”字词组,“者”字的作用是复指它前面的名词,同时也起到区别人或事物的作用。(4)“者“字也可以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数词是对上文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总括。2、所(1)“所+动(或动词性词组)”。这种词组是偏正词组。(2)“所+介+动(词组)”。汉语介词往往由动词转化而来,所以“所+介”可以视同“所+动”,即内部的语法关系可以看成与上述“所+动”同一类型。第二节 副词副词与其他各类虚词相比较,一般词汇意义较实在,所以有的语法著作把它归入实词。一、程度副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3、古汉语中表示稍微、略微、程度不深的副词有“差”、“少”、“略”、“颇”等。二、范围副词1、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2、表全部范围中限定的一部分,如“唯”、“独”、“但”、“仅”、“第”、“特”、“直”、“徒”等。3、表分别、共同、相互主的词有“各”、“共”、“相”等。三、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的各种情况。1、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尝”、“曾”等。2、表示动作将要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等。3、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时间副词有“方”、“正”、“适”等。4、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等。四、情态副词情态副词有的用在谓语前表示对情况的强调和认定,有的表示一种不敢十分肯定的估量。1、表示强调或认定的情态副词常见的有“固”、“必”、“诚”、“信”等。2、表估量、推测情态的有“盖”、“殆”等。五、否定副词1、“不”“弗” 2、“毋”和“勿”3、“未” 4、“非”六、谦敬副词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1、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2、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第三节 介词一、于(於)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3、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二、以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用”、“拿”、“凭”。2、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用”、“把”。3、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因”、“因为”、“由于”。4、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三、为1、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被”。2、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什么事物)而发,“给”、“替”、“向”、“对”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原因或目的,“因为”、“由于”。四、与1、介绍职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跟”、“和”、“同”。2、介绍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为”、“给”。五、用 由 自 从(一)用:介绍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手段。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二)由:介绍出动作行为的原因、凭借的条件、涉及的对象。介绍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时间的起点,或空间上的起点。(三)自:介绍出动作行为的起始点。可翻译为“从”。(四)从:介绍处所。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介绍所随的对象,可以译为“跟”“跟着”。第四节 连词一、之(一)加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偏正关系1、领有关系,“的”。2、同一关系,“这样”、“这些”或不译。3、修饰关系,可译成“的”,但往往需要加上“比况性”的词语。(二)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前后两项之间形成主谓关系。1、充当单句中的主语、宾语。2、充当复句中的分句。(三)“主语+之+介宾词组”1、充当分句2、充当单句中的成分。二、与 及(一)连接词与词、词与词组、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和”、“以及”。(二)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词。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三、以(一)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二)连接时间或方位。(三)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四)用法分辨1、“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2、省略宾语的介词“以”后面往往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看“以”的前面是否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否则,“以”就是连词。四、而(一)用在单句中。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1、联合关系。一般充当谓语。“而且”、“并且”、“就”、“又”。2、偏正关系。一般是状语和谓语的关系。3、主谓关系。(二)用在复句中,可以连接多种多样的复句。1、并列复句 2、连贯复句 3、递进复句 4、因果复句 5、转折复句五、则1、关列关系。往往形成“则,则”的格式,不能译出。2、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也可不译。3、转折关系。“却”。4、条件关系。“就”。5、假设关系。“就”。六、虽 然 虽然 然而 然则(一)虽: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即使”、“纵然”。(二)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却”(三)虽然:这个结构是连词“虽”和代词“然”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与现代汉的“虽然但是”中的“虽然”含义不同。(四)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组合,一般是“这样(如此),而”的意思。(五)然则:“然”是指示代词,用来肯定上文所说的情况;“则”是转折连词,用来转入下文。是“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七、如 若 苟 使 令 藉 即 为 微这一组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往往用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条件的分句中。其中“微”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其他几个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假如”。第五节 语气词一、也1、判断句句尾的“也”,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2、陈述句句尾的“也”,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3、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的“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4、祈使句和感叹句尾的“也”,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5、疑问句句尾的“也”,仍然表示确认的语气。6、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二、矣 (一)叙述句句尾的“矣”,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1、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2、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二)祈使句句尾的“矣”,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质。(三)疑问句和感叹句句尾的“矣”,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三、乎(一)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询问。反问。推测。(二)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作“啊”。(三)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四、欤(与)(一)表疑问语气1、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2、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3、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4、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二)表感叹语气。五、哉1、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2、“哉”跟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3、“哉”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语气,并略带感叹意味。4、“哉”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六、句尾语气词的连用1、“也已”、“也夫”、“也哉”、“也乎”、“也乎哉”。连用的语气词,各自分别表达不同的语气,同时全句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2、“矣夫”、“矣哉”、“矣乎”,“矣”仍然表示叙述语气,语气的重点也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3、“乎哉”连用,表示比较复杂的语气。七、夫 唯 其(一)“夫”1、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2、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表示疑问测度语气,可译“啊”、“吧”或“吗”。(二)“唯”(惟、维)1、句首或句中。表示引出主语或强调时间,一般可以不译出。2、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祈求、希望,可译为“希望”、“请”等。3、句中的“唯”(惟、维)往往用来帮助加强判断,有的可译为“是”。(三)“其”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多种语气。1、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或许”、“恐怕”等。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3、用于祈使句中,使劝告、祈使、命令的语气变得委婉、含蓄些。一般可以不译。第六章 古书阅读常识 教学目标:了解古注的发展概况,掌握古注的类型和常用术语,认识古代的修辞手法,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学重点:不同时期古注的特点;古注和类型和体例;古注术语教学时数:8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1、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2、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3、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4、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一)汉代的古书注释注释对象;注释特点;注家注本;注释体式(二)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注释对象;注家注本;注释体式;注释特点(三)唐代的古书注释注释对象;注家注本;注释体式;唐代义疏的特点(四)宋代的古书注释注释对象;注家注本;注释特点(五)清代的古书注释注释对象;注家注本;注释体式注释特点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传注类:诂、训、传、注、笺(二)章句类(三)义疏类(四)集解类(五)音义类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一)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解字词(1)注音:注音的方法常用反切和直音,有时也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2)释义:“某,某也”、“某者,某也”、“某,某者也”、“某,某”。“曰”、“为”、“谓之”、“浑言(统言),析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犹”、“谓”(3)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4)文字校勘:衍,脱(夺),当为(当作),倒文、本作、本或作、本亦作、一本作2、释文句(1)串讲句意 (2)指出言外之意。“言” (3)指出比喻意义(4)归纳章指 (5)分析句读 (6)讲解语法(a)虚词的诠释:“辞”、“词”、“语助”、“语词”、“声”、“发声”。(b)句式的分解(c)词序变异、词类活用的说解(二)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1、诠释成语典故2、考证名物制度五、如何读古注(一) 利用虚词帮助断句和理解句子逻辑关系(二) 注文与正文互推(三)了解训诂术语,可以判断古注的断句及注释性质第二节 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一、互文:互文也称作“互辞”、“互言”、“互文见义”,指的是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二、连及:连及变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三、变文: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四、借代:借代是一种借关系密切的事物代替所要说的事物的表达方式。五、曲指:所谓曲指,就是在表达时不直接指称对象,或不直接说出某事物,而换一种曲折的说法,让人明白其所指。第三节 工具书的使用一、说文解字成书时代与作者;编排体例;说解体例;版本与注释二、尔雅作者与时代;编排;注本三、广韵作者与时代;编排;版本四、经籍纂诂作者与时代;编排五、经传释词作者;内容与编排 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2简答:(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从”字用的是义。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顛”字用的是义。C顧 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顧”字用的是义。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彫”字用的是义。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習”字用的是义。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宵”字用的是义。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術”字用的是义。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本”字用的是义。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辨”字用的是义。3.讨论与思考(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A、颖 颇 颠 项 B、裏 哀 裸 裳 C、栽 载 戴 哉 D、徒 造 迎 违(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 )A、莫 步 末 向 B、门 表 冠 暴 C、安 涉 秉 兼 D、而 监 集 寇(3)、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日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4)、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欣 斯 析 近 B、宝 牢 宇 室 C、胜 功 勤 营 D、杞 采 案 材(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 )A、雞鶏,线線 B、蚓螾,勝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6)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 )A、嶽岳,野埜 B、淚泪,惭慙 C、岩岩,和咊 D、襍雜,渺淼(7)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 )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傑杰,寘置 D、蚤早,哲喆(8)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A、内纳B、尉慰 C、然燃D、泪淚(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用假借字的是(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 B、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C、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D、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字形。收获( ) 发射( ) 经历( ) 借贷( ) 辛丑( ) 猎获( ) 理发( ) 历法( ) 凭借( ) 丑恶( )台风( ) 出征( ) 饥馑( ) 回复( ) 干枯( ) 楼台( ) 征兆( ) 饥饿( ) 重复( ) 树干(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现象,并写出相应的本字、今字和正字。A姜氏欲之,焉辟害? B无庸,将自及。C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E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F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G宣子田于首山。 H惜也,越竟乃免。I请曲县、繁缨以朝。 J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齐: 济:(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道: 開:(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骤: 贼:(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次:(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旨:(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觳觫:(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爱:(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中:(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 走:(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釁: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国: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犹不改,宣子骤谏。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倍:(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比:(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饿:(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赋:(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饥:(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竟(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徒:(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闻:(12)庄公寤生,惊姜氏。寤:(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益:(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引:(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月: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A、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C、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A、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B、 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C、 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D、 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2、多项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3、讨论与思考:(1)讨论: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2)思考: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音韵练习第一套 1 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