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娜的生死本能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6821874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安娜的生死本能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再解读作者 陈海凤 指导教师 王钦峰教授(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从绝对意义上讲,生与死都是人的本能,但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的生死本能是关键。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方法出发,以人类性学研究先驱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论为主,其他学者的理论为辅,从本能论视角重新诠释了安娜的悲剧。指出安娜一直在自我生死本能的冲突中苦苦挣扎,最终在各方压力下,死本能战胜了生本能,以悲剧结局。托尔斯泰塑造安娜形象的目的之一在于表明,人必须摆脱生死本能的纠结,超越生死,升华自我。关键词:安娜;生本能;死本能;升华On Annas Life and Death Instinct Reinterpretation of Anna KareninaChen Haifeng(School of Humanities,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China)Abstract:From the absolutely sense, Life and death is the instinct of a man, But how to treat and deal with their own life and death instinct is the key.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method, mainly to the spiritual power of pioneer Freud human theory, supplemen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ory, reinterpreting of Annas trage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nct. That Anna has been strugg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 self contradictions, finally in under the pressure of all sides, the death instinct over the life instinct with the tragic ending, One purpose of Tolstoy shaping the image of Anna is that, one must get rid of the life and death instincts entanglements, beyond life and death and sublimation self.Key words: Anna;raw instinct;death instinct ;sublimation一、前言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我们不可否认仍然有些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对于每天忙碌的人们而言,“死”,似乎太遥远了然而,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端点,换言之,生命的有限性是生命的特征。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是一种追求自我保存和延续种族的本能倾向,死本能正好与此相对,它追求返回无机物这种没有紧张的松弛状态,也就是有机物的死亡状态。可见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两种并存对立的本能,推荐精选而我们人类大多关注“生”,却往往忽视或不敢正视“死”,殊不知“生”是一种本能,“死”亦是一种本能。我认为,人的生本能应战胜死本能,才能更好地走向完满的人生。因为人有理性,这是人类异于动物的最大表现!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感性的一面。弗洛伊德表明理性虽是人最有价值、最独特的力量,但它受制于强烈情感的干扰,只有理解人的情感才可以使理性恰当而自由地行使其功能。因此当人处于情感矛盾、难以抉择等困境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理性能量,转变观念,移置对象,如追求科学艺术、文学创作或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等,使个人情感得以升华,将所有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托尔斯泰也以其非凡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物,不在现实世界个人的富贵享乐,而在于有信仰的生活,即超越了自身本能,升华内在精神,使个人生存本能(信仰、目标、理想等)最大化,死亡本能(攻击、破坏、伤害等)最小化。二、本能论的发展与内涵本能,作为词语解释为“某一动物种各成员都具有的典型的、刻板的,受到一组特殊刺激便会按一种固定模式行动的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后天学习就能够具有的表现物种特性的行为”。 1即物体本身具备的变化力就是物的本能。(一)本能论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生死本能”,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心理学泰斗级人物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当时科学背景和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本能最早被理解为“先天的能力”,康德给本能下的定义是“本能的行为”,是“一种并不存在明确意识到的动机和目的的行为方式”,而且“推动它们的仅仅是模模糊糊的内在需要”。可见他认为本能被感觉为一种内在需要。之后的荣格并不认为康德所言的无意识过程就是本能的全部含义,他把本能定义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着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2此外,本能论另一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本能是其目的心理学推荐精选研究的核心,他认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体,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和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3与麦独孤不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了弗洛伊德学说,这个时期达尔文进化论已在不停的斗争中逐渐深入人心,弗洛伊德显然是受到了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他对本能的解释更为具体化和生物化,他把本能纳入心理学中。他认为,“本能指一种源自肉体而表现精神上的内在刺激”,是以愿望表现出来的身体兴奋的心理代表者。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的潜意识机制所激发的。“本能的表现与阻碍,精神投入与精神反投入,成为了精神分析动机系统的要核。”4可见,从康德、达尔文直至弗洛伊德、荣格等人对本能论的阐释来看,本能论的思想研究发展,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本能论若脱离了个体内在精神需要、原始欲望、冲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它绝不能成为有权威的定论。具体可从弗洛伊德生死本能论出发,进一步阐明本能论的这些特点。(二)生死本能的内涵与联系和求生相对的,必然也有求死的心理,后者只是经过隐藏和变化,表现为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但它们最终目的都在于满足其需要。“生死本能我们都与生俱来,这也是人心底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5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终原因。他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以自卫,繁衍,出于自我保护和壮大的原则,来建立和维持集体的完整,使有生命的事物继续生存、完善;“死本能”则与之相反,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憎恨、侵略和破坏的冲动。对外表现为抱怨、挑衅、争吵、攻击、战争;向内表现为自遣、自罪、自惩、自残乃至自杀等形式来解决内心的矛盾、刺激和冲动。6可见生死两相依,两者看似彼此对立,却相互联系转化、并互相制约统一于共同的“栖息地”个体世界,可一旦这“世界”发生情感危机,他们便也不安起来,“大难临头各自飞”,到底谁能逃生?那就得看他们的主人更倾向谁了。因此,人很多时候都是徘徊于生死边缘,生死本能的力量巨大,总有一股遏止不住的冲动,甚至随时瞬间释放。若死本能能量比生本能大,恐怕就会由生入死,这些都只是介乎一念间。严重者将导致自杀身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就是很好地例子!推荐精选三、安娜的生死本能合法的妻子,真正的女人,纯洁的母爱,这是世上任何一位女性无比渴望和向往的理想人生、最终归宿!哪怕你是至高无上的女强人,也终究甩不掉女性群体衡量幸福的砝码。安娜是托翁笔下极力描绘的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多情、追求自我的女性,作为普通个体,安娜的生死本能又有怎样的表现?(一)安娜的生本能 人人都有先天的求生本能和求生意志。安娜的生本能具体表现为个体爱欲、母性保护和生存本能。1、爱欲冲动:追求情爱欲望在他人眼里,安娜总以其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同时又沉静、从容、美丽、高贵的形象出现。然而年轻貌美的她竟嫁给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官僚政客卡列宁,一个冷酷无情、醉心功名的人,从此便注定了她无尽的悲剧。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正如安娜说的:“他们不知道8年来他是怎样摧残了我的生命,摧残了我体内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甚至一次都没有想过我是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 7。诚然,她追求的不过是所有女性都向往的真挚的爱情、稳定的婚姻以及做个好母亲,这些都是女性个体生存本能的最好体现。弗洛伊德认为,“生存本能代表潜伏于人的生命之中的创建性、进取性的活力,它是一种生存的、爱欲的和发展的内驱动力。”“其中代表爱、联合和建设的力量的爱欲成为生存本能的核心。”8每人都有七情六欲,对正值女性魅力绽放最为灿烂时刻的安娜而言,她的爱欲却一直为社会道德伦理所压制,可她心底的情欲旺火犹如蓄势待发的火海,一旦被触及便如洪流般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而“本能的对象”便是这“火海洪流”能否“决堤”的关键!它指的是“本能之指向或者是本能为追求满足而必然要凭借的事物。它不一定是新的事物,也许是主体本身的某一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满足自我欲望的潜在因素。” 9可见“本能对象”是安娜解决性欲本能饥渴必不可少的源泉!而且弗洛伊德学说的“自我”、“超我”、“本我”也与此密切相关。其中“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推荐精选”10“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11而“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却不被个体所觉察。”12安娜正是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使自己在“自我”、“超我”的双重压迫下,将“本我”爱欲隐藏起来,直至她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本能对象”。而且“本能也是机体内部刺激引起的一种恒久的力量” 13而渥伦斯基就是这股力量。或许大多读者认为他俩的爱来的太突然了,可有时“爱”,就这么神奇!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取亚当身上的肋骨造成了女人,因此人们都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根据分析心理学者荣格的说法,女性具有“男性原始意象”,即阿尼玛斯,animus,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面,与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面即anima,阿尼玛一样道理14。这一原始意象的基本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个浪漫伙伴并建立一定关系。荣格将寻找伙伴的过程描述为我们内心的女性原始意象或男性原始意象在潜在伙伴身上的投射。他解释说:“每个人对正在寻找的男人或女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意象。某人越是与他投影的标准相匹配,他就越愿意与这个人发展个人之间的关系。”15可见双方只要有某种性情默契、气味相投,总能一拍即合。这亦与性本能有关,性本能是生本能最核心的内容。弗洛伊德说:“性本能是生的愿望的体现”。 16安娜对风度翩翩,一表人才的渥伦斯基一见倾心,“她觉得她的神经像琴弦一样在弦轴上越绷越紧。她觉得她的眼睛越睁越大,手指和脚趾都在痉挛,嗓子眼儿里有样东西在哽住,喘不过气来;而在这摇曳的昏暗灯光里,一切形象和声音异乎寻常地地鲜明,使她震惊。”17加之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拨开了安娜被丈夫刻板、冷漠的冰山重压,挑动了安娜爱欲的生命之火,她体味到了婚后八年从未享受过的爱情和幸福。即使已为人妻人母的她,也要让自己生活在真实之中,“我知道我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么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18这就是安娜最真实的告白!可见其爱之真、情之烈。2、母性本能:念想爱护孩子生的本能除了性本能,还有自我生存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如母爱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里有段经典台词以“生存还是死亡”开头。他提出死亡对人类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死亡实质不为人所接纳。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中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卫着它的生命本能。推荐精选“在所有本能中,最重要的位置自然是给了服务于个体的自我保护的本能。”19这从女性身上来看,最明显体现在对孩子的念想与关爱上。每位女性内心深处都喜欢孩子,因为任何一位女性身上都有母性本能,温柔、体贴、善良,会自觉地照顾别人。安娜也不例外,她不仅是一个风情万种、富有情趣的女人,她还是一位年轻、关爱孩子的母亲。安娜的生本能也体现在她想做好母亲的渴望。在她心里,孩子有助于帮助她摆脱希望的缺失。在那没有真爱的婚姻家庭里,在没偶遇心爱的渥伦斯基前,儿子曾是她唯一的寄托。“安娜在亲近和抚爱他(儿子谢廖沙)时,体会到一种近乎肉体的快感;而在遇见他那单纯、信赖和爱恋的目光,听见他那天真的问话时,则感到精神上的安慰。”20从此处可大胆预言,儿子也是她的“情人”,不仅仅是骨血亲情,更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母子其实早已连为一体,怎能忍心生离?因此,为了儿子,她甚至忍受和一个不爱自己、自己也不爱的“官僚机器”在一起生活,哪怕心爱的人出现,哪怕两人过着双宿双栖的快活的日子,在她看来却是“不可饶恕”的幸福。因为她始终惦记着儿子,在儿子生日当天如期而至, 这一见让她更加激动,从而也使她和渥伦斯基的情感恶化。她甚至不愿和卡列宁离婚,为的是能保护儿子,能真正拥有儿子。一旦离婚,不管从法律还是从社会道德上讲,8岁多的儿子一般不能归由女方。这点在多莉前去劝她与卡列宁协议离婚时,安娜清楚表明“.我获得了同意,可是儿.儿子呢?要知道他们是不肯把他给我的。要知道他将在被我抛弃的他的父亲家里长大,将来会看不起我。你要明白,他们两个,谢廖沙和阿列克谢,我可以说一样的爱,都超过爱我自己。”21母性本能之强烈,安娜将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从另一角度阐明了生存本能并非仅有性爱,还有保护与发展的一面。3、生存本能:死前幡然醒悟死,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在生本能伟大力量下,死却显得苍白无力!“就在前后轮中心点对准她的一刹那,她丢下红色手提包,头缩在肩膀里,两手着地扑到车厢下面,微微动了动,仿佛立刻想站起来,但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她对自己的行为大吃一惊。我这是在哪里?在这里干什么?为了什么?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背上压了过去。”22难道说安娜真的对生活毫无眷恋了吗?非也。亲人、渥伦斯基、自己,儿子谢廖沙 ,都是她至深的牵挂。显然,安娜在倒下车轨前那一刻其实已经醒悟了,而且还后悔与愧恨:“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一句她咽气前最沉重推荐精选的呐喊,实质道出生命个体死的无奈与对生之依恋。在她看来,只要伏伦斯基还爱着她,世上所有的一切她都可以抛弃;一旦对方的爱变质,她就失去了一切,死亡本能略占优势。但别忘了安娜也是一位生命力旺盛的女性,“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微笑中显现出来。”23安娜生得单纯自然美丽,感情热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昭示她对生存的渴望。当剩下最后一点气息时,她依然留恋过去美好的生活:“在她心里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一片黑暗突然打破了,生命带着它种种灿烂欢欣的往事刹那间又呈现在她面前.”24由此证明,安娜多么希望和憧憬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路途也像少女时代那般美好!尽管每人都有潜在的死亡本能,可个体最原始的生命力不同低估。即使她生命之火熄灭了,但死前幡然醒悟与忏悔足以证实她对生之美好仍有留恋,此乃生存本能之力量!(二)安娜的死本能安娜生之本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正能量是无穷的,即使走向生命的终点,生的呼声依然响彻云霄!而与之相对并统一的死本能亦为震撼,从安娜身上表现为破坏恋情、伤害他人和自我毁灭三方面。在当时俄国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熔炉”里,面对各种人情诱惑、伦理道德,安娜能否顽强地生存,直至自然地走向生命的最后一刻?事实表明,她终究逃脱不了死亡本能的强压力。托翁最终让这位可爱迷人、精神高尚的反抗女性自绝于车轮之下叔本华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并且在此意义上也可以将其视为生命的目的。“死亡是最大的灾祸,死亡意味着毁灭,以及生存的无价值。死亡的恐惧实际是超然独立于一切认识之上的;人类的最大灾祸便是死亡的威胁;我们最大的恐惧来自对死亡的忧虑;最能吸引我们关心的是他人生命的安危;最害怕看到的便是执行死亡。”25安娜出场时在车站看到一个看守被火车压死,当时“她的嘴唇在发抖,眼里噙着泪水” 26她说:“这个兆头不吉利”,果然,其结局应验了此话!她最终香消玉殒于火车下。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不了解的。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死亡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它施加着趋向死亡的压力推荐精选。与生存本能紧密相连的,安娜死之本能在小说中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特点。1、破坏恋情我们不能把吉娣与渥伦斯基的关系疏远全部怪罪在安娜身上,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正是安娜的到来,使吉蒂和弗龙斯基原有的感情变味。美若天仙的安娜一旦出现,“六宫粉黛无颜色”。一个巴掌拍不响,光是渥伦斯基的追求,若安娜冷若冰霜,不予理睬,渥伦斯基也无可奈何。恰逢安娜内心的爱欲久久没能得到满足,而生之本能的对象出现了,安娜便也“身不由己”了。殊不知造成破坏、挑衅。或许连安娜自己都没想到她个人的爱欲本能已达到饥渴难耐的地步了,并导致吉娣初恋以失败告终,在无形中给她带来了伤害。2、伤害他人死亡本能除了表现人对外界进行挑衅、破坏和侵略外,还有伤害他人这一点。“人有时不能接受自己的死亡才通过压抑死亡本能而把死亡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性和杀戮倾向。”27首先,从破坏吉娣和渥伦斯基原本的感情来看,安娜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吉娣。其次,安娜完全可以像当时许多所谓高尚的上层妇女那样:作为合法妻子的同时又享受作为女人的乐趣。这种情形就像“化妆的某些细节是没有人去谈论或是去想的”一样“是没有人要打听的”。她的丈夫卡列宁所要求的底线也正是如此,但安娜却无法做到,因为她并非一个放荡、堕落的女人,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她不想生活在虚伪、欺骗和耻辱中,所以她大胆向丈夫公开了同渥伦斯基的爱情,孤身一人向整个社会虚伪的道德发起了挑战。卡列宁自以为平静的生活第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风波,“你只顾想到自己,至于别人的痛苦,曾经做过你丈夫的人的痛苦,你却漠不关心,他的一生都给毁了,他受尽了痛苦,你却毫不在乎。”28面对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安娜毫无顾忌对方的悲喜,甚至是生死。哪怕卡列宁真的不懂安娜,但视社会道德、宗教信仰如一切宗旨的他面对合法妻子出轨,难以忍受,饱受煎熬是可想而知的。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安娜的婚外恋确实对丈夫带来了一定痛苦、伤害。最后,对渥伦斯基,视爱情如生命的安娜爱他更甚于爱自己,那又怎么会对他造成伤害呢?且不说后来渥伦斯基对安娜爱情逐渐冷淡。正是安娜那失去自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爱,使她变成了攀附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这使得渥伦斯基被爱得无法呼吸。年轻有为的渥伦斯基除了爱情,他还向往自由,如参加选举、随意出入于上流社会圈子,但他都被限制了。他开始“懊悔为了她而使自己置身于苦恼的境地推荐精选”以及因安娜的猜疑、嫉妒和对他的苛求而感到“简直是无法忍受”。可见他们后期的爱情生活已不恩爱和谐了,安娜因他的爱情褪色而恼恨;而渥伦斯基则因她那圈养式的爱而痛苦。双方都不过彼此伤害着,煎熬着3、自我毁灭弗洛伊德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而此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而且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地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切生命的最终目的乃是死亡” 29。因此,几乎所有人在潜意识里都有死亡本能,而死亡本能的巨大力量更能体现在它向内投放的力度,那就是通过自残自杀来达到自我谴责、自我惩罚乃至自我毁灭的目的。安娜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新女性,对情人的痴爱使之对丈夫对儿子深怀歉意。她在产下渥伦斯基的女儿时得了产褥热,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丈夫卡列宁能够真正饶恕她和渥伦斯基的一切,哪怕自己即刻死去也在所不惜。“我的上帝!我的上帝!这一切何时了结呀?给我点吗啡。医生!给我点吗啡。”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死亡的恐惧攫住了她。她歇息底里地呼喊着,因为她深感有罪,而且罪不可恕,她想以此结束生命。但她更需要获得生时的救赎,以换来死后的宁静。 “一个人一旦对生活的恐惧超过了对生命的恐惧,他就会立刻结束其生命,这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30而且,“巨大的精神痛苦会使我们对肉体痛苦麻木不仁;”“倘若肉体痛苦超过了精神痛苦,它就会分散我们的思想。”31因此,我们总是希望以肉体的痛苦或麻木来缓解精神的痛苦。但无数的痛苦挣扎后最终绝望,这种情感常导致自杀,因为对那些倍遭精神折磨的人来说,肉体痛苦或麻痹是无关紧要的。安娜,从一个渴望爱的女人变成了爱的奴隶,她曾用吗啡鸦片来摆脱那种可能失宠的忧虑。随着伏伦斯基的爱情逐渐冷淡,到最终对安娜剩下的仅有责任。无法得到自己爱情的安娜“一切办法都试过了,螺丝坏了,拧不紧了”。“失去所爱的人,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甚于任何其他痛苦,它不仅涉及个人,而且还涉及个人所具有的长久、永恒的本性和种属的生命”。 32所以在安娜看来,“死现在是恢复他心中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她心里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惟一手段,死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她的眼前。”33果然,她走向生命的车轨终点站,自绝于车轮下。歌德在浮士德里有句话说得好:“被拒之恋,如置身地狱之中,我真想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令人愤怒和诅咒的事情?推荐精选”(三)生死本能的较量安娜的本能与毁灭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既对立又统一。而在个体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剧烈碰撞下,安娜终究还是不能很好处理自己的本能欲望,导致以悲剧告终。这在爱和恨的辩证统一中表现最为明显。人的爱和恨总是相互交织的,爱中有恨,恨中有爱,爱极生恨,恨极生爱。一方面,安娜的性本能一开始便任其狂放,但“全然的性解放,不会有好结果”;不难明白,“一旦情欲的满足太过容易,它便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34我们都知道,爱欲本能的发展显然都以追求满足为目的,但不宜绝对满足,否则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而言。安娜对渥伦斯基就是如此,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对方情感一旦冷却,安娜心头便升起一股无名的怒火和复仇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像恨他这样恨过别人!”死亡本能初露端倪,并不断地滋长着。另一方面,在儿子与情人中作选择是安娜所无法忍受的,因为选择的同时又意味着舍弃,在享受着弗龙斯基给予她“不可饶恕的幸福”的同时,她失去了合法妻子的地位以及对儿子的真挚的母爱;又遭心爱情人的厌烦;同时还要处于社会法律、家庭道德、宗教信仰夹缝中举步维艰,步步惊心地活着。在这种窒息的生活里,安娜死亡本能却战胜了生存本能,最终无奈地走向卧轨自杀的惨剧。如果说生命本能在本质上是爆发式的,那死亡本能则是缄默式的。而当安娜在生命最后时刻,眼之所见、心之所想,无不是对这世界的人事施予最沉痛的训斥:“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可见此时的死亡潜在本能是歇斯底里沉默中爆发出来的呐喊!这或许才是死亡本能达至巅峰的最有力呈现。对于个体生死本能的威力,人们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是否任由我们本性为所欲为?若真如此,社会还能发展吗?人类还能进步吗?小说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以其不平凡的一生告诉了我们。四、托尔斯泰与本能的超越升华安娜.卡列琳娜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半自传性作品,作品中很多都是托尔斯泰当时自身真实情况的写照。安娜是作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我认为,安娜实质是托尔斯泰矛盾中琢磨不透生命真理的感性缩影,而列文则是其寻找理性出路的精神寄托。作者很好地驾驭自己人生所遇到的矛盾难题,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死本能,超越自我,转移生活中的哀伤,将生命力量投注文学创作或从事农业改革事业等,使个人情感得以升华。推荐精选最终走出人生迷途,成为一代思想家、文学圣人。(一)托尔斯泰的自我写照根据前面提及荣格的“原始意象”来看,安娜可说是托翁的“女性原始意象”,她与托尔斯泰在精神上、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一样地蔑视上流社会的尊严和价值观;一样地有一颗骚动不已的灵魂在折磨着自己; 一样地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惜放弃世俗的享乐和荣耀;一样地是孤独的,受到上流社会的弃绝安娜被赶出社交界, 托尔斯泰被革除教籍,沙皇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再看看安娜的出走与托尔斯泰在逝世前从自己家里出走的情形相同,他们都被极度的不安所驱使,去寻找最终的归宿。因此,安娜实质是托尔斯泰自我感性一面的真实写照。总体上,他们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求,这就是生本能的最佳体现!塑造一个成功的小说女性形象,尤其刻画女主人公的死亡过程更是与作家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因为托尔斯泰很早就接触到了死亡,1860年,他痛苦地目睹了长兄尼古拉的死亡过程。他已经触摸到了实际上也横亘于自己面前的、毁灭一切的死亡之神。因此他是一个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作家。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总是畏惧死亡的降临。“生命已经使我厌烦,某种难以克制的力量诱使我找机会摆脱它;诱使我摆脱生命的力量比生的欲望更强大,更充沛,更带有一般性。”35另一方面,年少轻狂的他有多种欲望,“当我追求美好的东西时,感到茕茕一身,十分孤单;每当我企图表现出真诚时,遇到的是轻蔑和嘲笑;而只要我恋于卑劣的情欲,别人便来称赞我,鼓励我。虚荣、权欲、自私、淫欲、骄傲、愤怒、报复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尊敬。”36但他一度沉湎于这些欲望,他赌博、挥霍、撒谎、欺骗偷盗;通奸、酗酒、暴力、杀人过着淫荡沉沦的生活。而托翁的伟大也在于他能正视自己的一切行为,及时从过去的堕落与无知中清醒过来。从此他开始创作,思考深刻。有时甚至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他迷惑不解,好像生命停顿了,似乎不知道该怎样活着,该做什么?当时托尔斯泰触及到最敏感和最重要的问题了:生命的意义何在?他清楚地看到,前面除了死亡以外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生命和幸福的幻象,以及真正的痛苦和死亡,此外什么也没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死亡黑流无情涌来的时候,我们以何姿态应对?托翁是一个具有强烈死亡意识的作家。他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但其最终以非凡的智慧和不朽的作品告诉了我们推荐精选:“安娜”死了,但“列文”还活着!让我们跟随托尔斯泰的脚步,思考生死,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追寻生命的真谛。(二)本能的升华及其意义1、本能的升华“升华”本质上是试图将有机体与超有机体层面关联起来,正像精神分析学的全部努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乃是要发现人身上的动物性并试图治疗躯体与灵魂之间的冲突一样。37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一种出路,经由这一出路自我能实现它的要求而不遭到压抑。它的任务在于将本能的目标转向一些不再能够被外部世界挫败的方向。本能的升华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援助,”38由此得知,升华能使本能在一种令自我感到满意的方式中得到切实的满足。那生死本能若以升华的方式显现,其力量定能得以缓解,并且能更好地平复个体冲动的心态。因为“升华的作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有规律地发生。”39这样一来,个体对内外部环境都能很好地适应与驾驭。那托尔斯泰是如何做到“升华自我”的呢?精神分析学说是西方人道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发展和影响的产物,这与人道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托翁一生经历坎坷,有对生存的渴望,真心诚意想做个好人;有对死的恐惧,力图摆脱生命,同时又对它抱有某些希望。就因为这一丝希望,托尔斯泰最终找到生命的意义皈依上帝(宗教信仰)。他说:“活下去,寻找上帝,没有上帝,生命便不会有了”;“岸就是上帝,航向是传说,浆是赋予我的划向彼岸的自由,即与上帝结合的自由。这样,生命的力量在我身上复苏了,我重新开始生活。”40“我知道我的生命的目的:为上帝、为灵魂活着。”41他在个人精神上超越了生死本能,并以最好的姿态呈现:将本能升华,找到生活的价值,成了“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与宽恕”的“托尔斯泰主义”化身。其次,“本能升华是文化发展的极其引人注目的特点。由于它的存在,科学、艺术、思想意识等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才在文明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2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性本能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和道德文化的压抑,便要寻找替代性满足,而艺术创作就是个体本能的宣泄。不过这种本能不可以赤裸裸地表现,它要通过化妆、润饰。文学创作就是作者本能欲望的无意识化妆表现的过程,是被压抑的欲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一种替代性补偿。很庆幸,托翁走出了人生重重的矛盾,并将其内心复杂的思想诉诸笔端,带给我们不菲的文学盛宴,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到晚期的疯人日记、伊万.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谢尔基神父乃至复活等, 生存与死亡等问题始终贯穿于托尔斯泰的创作中, 推荐精选并最终以其特有的、宗教的方式得到解决,这就是他本能升华的最好呈现!2、本能升华的意义本能升华可以使个体坦然对待生死,并超越对生死的恐惧。托翁最终能找到出路、摆脱死亡威胁是因为超越了原始意识,升华本能,找到了心中的上帝!而安娜只通过压抑和现实的性活动的方式释放自己性本能,却没能很好走向“升华本能”之路,最终反被死亡本能占上风。托翁在作品卷首引圣经中的一句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作为全书的题词,说明了作者早已为安娜这一形象定下了基调和原始意图。在感情上,作家无限同情安娜被侮辱被迫害的不幸遭遇,但在理智上,托尔斯泰认为安娜在宗教面前是有罪的,她被情欲所困,任由自己的性本能肆虐,只好让上帝惩罚她。他还特意塑造了吉蒂和多丽两个人物形象来与安娜进行对照,提醒妇女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要对家庭牺牲和贡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者,他更加注重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从而开始降低了对人的本能的作用的重视,达到从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化,点出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向和平与理性的思考,是出于反省历史的需要。43五、结语托尔斯泰以其灵魂笔法,将安娜这一女性形象透视出他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带给我们不得不思索的问题:如何摆脱生死本能的纠结,超越生死,升华自我?安娜本来是一位充满生命活力,焕发青春光彩的新时代女性,渴望真爱,呵护儿子,生之本能强烈;可在爱情理想幻灭后,视爱情至上的她竟认为“死”是对他人、对社会的最大报复,殊不知其潜在的“死”之本能恶魔已“浮出水面”,正一点一点啃噬着她追求生之动力,使之走入生死判别的误区:“死神至高无上,死是对伤害自己的人的最大惩罚,让自己的死昭示他人的罪过。”然而这种想法只会让她自己轻视生命的意义,禁不起生活的一丝丝波澜,让生命的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安娜的一生可谓生得自然,死得徒然!她把“死”扩大化,认为死能解决一切,却于无形中缩短了生命的历程,失去原有的生活意义。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这过程推荐精选见证着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而且起点与终点实质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心境。西方流传这么一句话:“When you were born, you were crying and everyone around you was smiling, live your life so that when you die, youre smiling and everyone around you is crying. (当你出生时,你哭着,身边的人笑着。尽情享受生命吧!当你离世时,你笑着,身边的人哭着。”)乔布斯说:“面对死亡,人只有清晰理解后,才能把人生的意义看准,才更清楚自己的价值。”世上本无“我”,当有“我”的出现直至“我”的离开,也无非归于沉寂,回到本无“我”的原始世界,即弗洛伊德所言的“无机”状态。叔本华也说:“人类对于生命的强烈执着,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我们的生存,不过是漫长无涯的生存中之一刹那的间奏而已,死后和生前没有绝对的不同,因此实在大可不必为此感觉痛苦难耐。”41若我们能积极看待生死,生活定然坦荡洒脱,所有的艰难困苦、地位名利、荣辱浮沉、悲乐生死不也看得淡然些了吗?安娜正因为没有走出人生迷途、自我矛盾,所以体内死神的呼声大于生命的召唤,以自绝作结。这不能不让我们躬身自省!孔子言“未知死,焉知生?”生死相依傍,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轻视生命呢?恰恰相反!“死”,太容易了,我们才要顽强地活着!从托尔斯泰本人及其小说人物创作中,我们看到生活本就有诱惑,有迷途,有矛盾与困境,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如何抉择!是绝处逢生,还是自我毁灭?而安娜没有走出情感禁区,自我沉陷而无法自拔。对周围失望透顶的她毫无知道,当死亡恐惧与威胁出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自我对话、想象、期望以及对过去经验的记忆来对抗“恐惧”。因为恐惧感不能只靠着正面的思考来克服,要对生命寄寓厚重的期待,化危机为转机。托尔斯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甘心随波逐流,尽管周围环境使他沾染上许多恶习,但他不断剖析自己,不断从生活污泥浊水中挣脱出来,不断追求道德的完美。当我们面对艰难的挑战时,只要抱定务实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就能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提升我们的自信力和自控能力。总而言之,安娜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但从个体主观方面看,“生死本能”是她悲剧的根本。安娜以其短暂的一生教育我们读者:如果我们时时让心灵的思维信念维持在正向的角度,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而这样的能量源源不绝,永远不会有用完的时候,反而越使用正面的能量与信念,能量越强大,遇到困难也就越容易解决,也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修复自己和帮助自己。推荐精选参考文献1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4.2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8.3410111237(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11,44,45,45,147.51619(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5,54,55.6 8黄龙保, 王晓林.人性升华-重读弗洛伊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54,53.71718202122232426283341(俄)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82,103,397,110,629,754,81,754,81,754,67,360,737,802.91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人生哲学M.周斌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67,162.141543(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7,78,73.25303132德叔本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M.刘烨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0:213,222,223,183.2738 (美)诺尔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M.冯 川, 伍厚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8,149.29倪先平.另一个我:听弗洛伊德解密心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184.34 (奥)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林克明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41.353640(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忏悔录M.冯增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12,13,112.39 (奥)弗洛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M.文良文化编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182.42(奥)弗洛伊德.论文明M.徐洋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40.44高益红,王玉香.泰门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视角解读雅典的泰门J.佛山:科教文汇,2008(2):151-152.45 白新欢.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其当代道德意义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114-117.推荐精选46白新欢.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看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的内在矛盾兼论弗洛伊德学说与叔本华、尼采哲学的关系J.晋阳学刊,2005(5):53-56.47 姜焕伟.安娜卡列尼娜的三维空间与托尔斯泰的人生探索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5):59-62.48 刘晴.安娜.卡列琳娜中的死亡意识J.语文学刊,2009(2):10-18.49 吴芳.试论宗教对中西文学中死亡意识差异的影响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54-56.50 李冶孜.被压抑的本能借助幻想得以升华浅释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12-114.51 刘进秀.安娜的善与恶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J.绥化学院学报,2008 (1):90-91.致 谢历时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障碍,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了。尤其要真诚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钦峰教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并第一时间反馈修改意见。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师兄师姐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同学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同时,更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积极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文献,为全文锦上添花。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素材,并且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与指正!推荐精选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