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6798871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人口增长可以分为机械增长(由人口迁入和迁出引起的增长)和自然增长(由人口出生和死亡引起的增长)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工业革命以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二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加快出现了“人口爆炸”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寿命延长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重点 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分布在人类社会之初及目前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热带原始森林的一些土族部落)。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寿命短经济特点:生产力水平低第二阶段: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发达国家一般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进入这个阶段,目前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仍处于这一阶段。特点:高出生率,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寿命有所延长。经济特点: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第三阶段:增长减缓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或过渡型),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进入这个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特点: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开始减缓,寿命继续延长。经济特点: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第四阶段: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这个阶段。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寿命延长。 经济特点:科技和生产力发达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法国、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老龄化:老年(65岁及以上,我国60岁以上)达到或超过7%,比重达到10%定为严重老龄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 自然增长快 青少年比重过大 影响 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提高人口 经济 教育 就业 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措施 计划生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影响 劳动力不足 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 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推辞退休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一)、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改变的现象。人口流动: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迁移的特点: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时间较长(大约1年以上)改变住所(户口)人口移动: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二)、历史上和当今人口迁移的特点: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例如水源、土地、食物等自然经济为主的古代农业为社会:土地、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以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国家。迁出地区是亚、欧、非,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大洋洲,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表现在: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流向发生很大变化,欧洲和美国变为人口迁入地区,迁出地区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城市及新兴产业出现引发大量人口迁移(三)、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属于人口迁移)国际难民:由于国际国内战争流亡异国他乡的人口迁移。二战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达到空前来源地:影响:不利于国家及地区间的和平与稳定环境移民:因洪涝、地震。如我国的三峡移民(四)外籍劳工与民工流(属于人口流动)外籍劳工:以劳务输出输出形式出现的短期性、临时性或季节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总趋势:主要迁入地区:美国、加拿大、中东波斯湾地区的产油国来源地:对经济和社会影响:对迁入国 优点: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并节省了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缺点:易引发种族纠纷,导致排外情绪;优点: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对迁出国缺点:人才外流,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民工流 方向:从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西部到东部利:增强社会活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农村农动力减少,土地荒芜(四)、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拉力(吸引力):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力(排斥力):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其他因素: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五)、人口移动的效应利:对迁出地而言,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弊:对迁入地环境造成压力,可能引发住房拥挤、社会治安等问题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的人口数目)与人口分布格局 2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原因 :平原面积广阔,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人类历史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所以养育了众多的人口以后,这一带工业、交通城市不断发展,便逐渐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最密集地区:东亚南亚美国东北部西欧人口超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墨西哥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是影响影响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热带地区哪里人口最稠密?高原山区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3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 沿江 沿湖地区的人口多 内陆干旱的高原,高山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 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点总人口的94%;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点全国总面积人57%,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6%。 3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入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中人均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它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3)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10亿 人口合理容量是60亿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 16亿 人口合理容量是8到9亿单元活动:学会用地理统计图 1地理统计图的类型 柱状统计图 表示事物的大小 折线统计图 表示事物随时间或者空间的变化趋势 扇形统计图 表示事物占总体的比例,反映事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饼状图 表示事物占总体的比例,反映事物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反应总体的绝对值2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年龄段分组,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男女占总人口的比值,纵坐标表示年龄组 1、扩张型:下宽上窄 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将是增长趋势。2、 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几乎相近,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将是稳定趋势。3、收缩型:上宽下窄的形状,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将是缩减趋势 重点 我国建国以后人口变化的几个阶段19491958 19591962 19631972 1972以后3复杂统计图 1三角形统计图的读法 2四个坐标系的读法4不太重要的统计图玫瑰图或雷达图 玫瑰图或雷达图往往表现地理事物或现象出现的次数统计。 特点为:以圆心为坐标极点,各方向上半径长度代表出现频率大小;3600可以代表地理空间上3600度方位(如下左图)或者代表时间(如下右图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城市起源的条件 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出现的基本前提) 社会分工 社会组织机构2 城市的发展产业革命以前:数量 ,规模 ,功能 城乡差距小 产业革命以后:数量 ,规模 ,功能 城乡差距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迅速发展,出现 和 ,还出现了 旅游城和科技城等专业化城市 3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以及原因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美洲地区。这些地区都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4 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记忆)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记忆) 3)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原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 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记住名称就可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见6)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30%以下,低缓慢缓慢第一产业占主体。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第二产业占主体地位。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第三产业为主体。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记忆)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当代发展中国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当代发达国家城市化表现在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有市中心向郊区转移;逆城市化城市是人口继续外迁,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 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大气污染 城市空气污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此外还有光污染和电磁波污染。水资源短缺可以分为两个类型: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河流:、及军事防御。 气候:大多数城市分布在适宜、适度的地区。 地形:地质条件:地区利于城市兴起和发展。 矿产资源:资源开发影响城市区位选择。产生的城市(煤矿 铁矿 石油)2)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带。(郑州 株洲 石家庄等 )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堪培拉 巴西利亚 伊斯兰堡 深圳科技、印度班加罗尔 美国硅谷 日本筑波宗教 拉萨 梵蒂冈 麦加 麦地那 耶路撒冷旅游,历史、军事3) 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等因素对于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科技、旅游等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着巨大影响2城市体系 城市的作用:区域的管理、服务中心,经济的增长中心 概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形成基础:城市与其腹地和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彼此之间的距离近;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彼此之间的距离远;3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级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高级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二级中心:,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三级中心:,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四级中心: ,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1 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2、住宅区1.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_,也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_。 _产业革命_前;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在一起2.分化过程 _产业革命_后;工厂集中,住宅相互聚拢3.发展趋势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_和_。在位置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_的状况。同时,低级住宅区往往与_相联系,高级住宅区则与_相联系。注意:社会因素(职业 收入 民族 宗教)是住宅区分化的重要原因。3、工业区1.形成:市区内部工业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_。2.作用:加强城市的_,拓宽原有城市的_。3.区位特点不断向_移动。原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趋向于沿主要_分布。原因: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运输需求。4、商业区1.特点:占地_,大多呈_或_。2.区位:多位于_、_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城市_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_差别很大建筑物_3.中心商务区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在水平方向上,特 征 最中心处以_为主;垂直方向一般来说,零售店多在_,而办公室多在_,中间多为一般商业活动占用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6、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历史因素2)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引起住宅区的分化,引起住宅区分化的因素有是收入水平,职业,宗教信仰,民族宗教。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8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景观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物的高低。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城市则大不一样,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 我国具朋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杭州-天人合一 山水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折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第三章产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地域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记忆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特点 周期性 季节性 和 地域性(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三低一高一大一小”(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 单产高,商品率低(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 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 交通运输便利(3) 市场广阔(4) 地广人稀(5) 机械化程度高(6) 农业科技先进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能认识P45图3.9,包括小麦牧羊带位置-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地时间安排,做到忙闲错开(小麦 6、7、8月种10、11、12月收,秋种夏收);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土地、水源、原料、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乡土情感等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导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导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导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类型:(按影响布局主导因素分类)理解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记忆鞍钢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处原料地、靠近燃料地、初期用水、用地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靠近市场、劳动力充足、交通便捷宝钢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水陆交通极佳、技术水平高、人才密集从环保角度分析污染工业的布局(给出地图会分析各个工业的布局位置)记忆大气污染:工厂设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理解经济角度社会角度环境角度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理解(1)产品方面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2)地域方面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3)信息方面的联系2、工业集聚意义 记忆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地域 理解(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第四章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记忆 分为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发展趋势: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3、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记忆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青藏铁路建设遇到的技术难题:冻土施工 高原缺氧 生态脆弱青藏铁路的起始点: 西宁至拉萨 (一期工程 ,西宁到格尔木; 二期工程,格尔木到拉萨)邮政与电信的业务与影响因素 业务影响因素邮政电信4商业活动的环节:5.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记忆交通线的发展:促进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延伸发展交通线的衰落:城市发展缓慢或衰落、城市空间形态沿衰落交通线方向基本保持不变交通形式与城市空间形态交通形式城市形态古代近代现代6.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稀少山区地势起伏大 商业网点密度小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交通运输线路密集平原地形平坦商业网点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7.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理解记忆 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在城市道路交叉点,分布在市环路边缘,二、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原始低增长阶段: 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高高低)加速增长阶段: 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高低高) 坦桑尼亚、肯尼亚增长减速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 (高低高)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低速增长阶段:现代的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低低低 ) 德国、英国、法国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014岁儿童比重过大 措施:计划生育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推辞退休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常迁移流动人类社会早期 原因:食物、土地、灾荒、战乱、宗教迫害长达数百年大规模移民浪潮从亚非欧洲迁往美洲和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二战 原因:地理大发现,人口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从亚非欧洲迁往美洲和澳大利亚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现代(二战今天) 表现: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人口迁移从亚非拉丁美洲前往欧洲 北美和澳大利亚原因: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表示的是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人口合理容量: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形成城市功能区住宅区: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功能区比较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市的核心区城市中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同时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也不相同,不同地区有不同功能功能区分布: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5,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城市体系的概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心地”理论 上海(最高一级):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 南京、杭州(第二层次):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苏、锡、常、宁波(第三层次):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更次一级层次): 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6,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7,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建筑景观和格局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建筑景观: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 格局: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北京: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华盛顿:以国会大厦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等 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2,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水稻种植业 分布:亚洲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区位因素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水稻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单产高,商品率低 特点: 机械化水平低 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 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效地时间安排;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3,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主要因素:土地 原料 动力 水源 交通 劳动力 市场 政策 原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市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 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4,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P68表 形成过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产品方面的联系 工业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集聚 原因: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影响: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 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 工业扩散 原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 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5,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 土壤板结、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不合理灌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产生影响的原因: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工业地理对环境的影响 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 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6,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7,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世界各地城乡聚落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形状等。在从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进程中,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方向。例如,历史上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市沿河道伸展,聚落形态多呈带状,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8,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些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业水平测试P52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了解协调人地关系得主要途径;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