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610926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岳麓版版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 D农民【解析】材料中李悝指出只有对国家有功劳才能享受高的待遇,并且提出要赏罚分明。这一主张使得原先靠世袭享有特权的奴隶主贵族受到打击。【答案】A2在研究商鞅变法时,有学者引用“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民子弟分家立户,这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户口数的增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答案】C3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是()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实行什伍连坐焚烧诗书A BC D【解析】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后世没有产生消极影响,故应排除。中的“抑商”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属于文化专制,所以本题选B。【答案】B4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A鲜卑族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业由萎缩而渐趋活跃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北魏初商品经济萎缩,孝文帝改革后,商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渐趋活跃。【答案】C5(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人的传统观念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妇女的行为可以看出她们仍有怀旧的传统观念,B、C、D与题干无关,故选A。【答案】A6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考查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等,可知宋神宗要对变法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所以选B。【答案】B7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认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政策内容的变化,明确这一政策变化是放弃游牧民族传统的政策,学习借鉴中原封建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答案】D8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这是因为()维护了官僚特权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收入减少了税收舞弊A 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条鞭法”主要是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赋税,因此触及了地主豪强的利益,不可能选。用排除法可选出B。【答案】B9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的规定()稳定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措施的具体作用。银两作为商品货币,它的广泛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都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答案】D10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考成法内修守备清查田亩一条鞭法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个措施的具体意义与局限性。考成法、清查田亩和一条鞭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内修守备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明朝的军事力量,无损官僚地主的利益。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1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人,其生民也狭厄(生路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忸(因袭)之以庆赏,鰌(钳制)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后功之,使以功赏相长。荀况荀子议兵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把普通老百姓用军事组织形式编制起来,平时组织生产,一旦战争爆发就随时随地地征发。雷依群秦军法论述材料三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按一定标准挑选):衣三属(层)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背)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合格的武卒)则复其户(免除徭役),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其特权不能剥夺)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司马光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兵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7分)(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比分析“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依据“得而后功之,使以功赏相长”“令民为什伍”分析回答第一问,特点结合材料归纳。第(2)题魏国方面的原因可从魏国士兵永享特权、国家税收减少等方面分析,秦国方面的原因可从军队纪律严格、奖惩制度、什伍组织、奖励耕织等方面分析。【答案】(1)内容: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特点:赏罚分明;兵民(农)合一。(2)原因:魏国:经严格挑选合格的魏国士兵,永享特权,无法维护战斗力的常盛,国家税收减少,军队的物资保障削弱。秦国:严格的军队纪律和奖惩制度使秦军战斗力大大提高;什伍组织的推行使秦国兵源得到保证;奖励耕织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解析】材料中“九年(公元485年),魏书食货志”可判断是孝文帝改革中实行的均田制,它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进行分配;“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说明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影响从对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分析。【答案】(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13(13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串。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宋史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除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日知录宋世风俗(1)材料一中王安石对于“国用不足”的分析是否准确,“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当时能否实现?(3分)(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措施?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什么现象实施的?效果如何?(5分)(3)材料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相关内容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第(1)问学生在回答时应注意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核心在于人才的作用,而能否实现应从皇帝、地主、农民三者在封建社会中的关系来思考;材料二反映的主要是政府平抑物价的举措,结合变法内容判断应是市易法;第(3)问学生在回答时不能被引文所迷惑,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应立足于变法的意义。【答案】(1)不正确,“国用不足”是因为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较大;北宋还要向西夏、辽赔付大量的战争岁币。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和地主的财富建立在对农民剥削的基础上。(2)市易法。它主要针对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它的实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3)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当然王安石变法中也存在用人不当等问题。1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尚书于果曰:“自先帝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之;一旦南迁,众情不乐。”(孝文)帝曰:“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材料二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中文百科在线材料三鲜卑“后魏初不立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一户”。至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才把原来的部落宗主制摒弃了,改用汉法,仿周官遗意,设立三长: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新华网(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主张迁都的理由。与于果所说的“先帝”相比,孝文帝心目中的“王者”有什么新的内涵?(5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反映的行政体制具有怎样的关系?两者在政治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5分)(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概括总结答案。第(2)问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其共同作用要从政治方面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理由:平城地处中原之外,作为帝王的都城不合适;北魏有迁都的先例。内涵:统治中原,表达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愿望。(2)关系:继承与发展。共同作用:都打击了旧的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3)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其他言之有理亦可)1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4分)(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古代雅典农商并重的不同。第(2)题,先根据材料一信息简要指出商业发展会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国家兵源,不利于诸侯争霸事业。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古代雅典梭伦改革发展农工商经济,为雅典政治民主和社会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认识: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6(15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人教网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历史学习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魏书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历史风云网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分)(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3分)(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围绕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重要改革一成一败命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材料一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材料二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是实行均田制、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和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材料三用大量的数字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材料四通过漫画揭示了新法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实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北宋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4)北魏:措施得力,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新法的某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