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题解136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5562875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题解136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世说新语题解136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世说新语题解136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题解( 136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 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 义庆(公元 403 年公元 444 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 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 ,但已散失。 世说新语 原名也是世说 ,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 又叫世说新书 , 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 (403444),南 朝宋宗室, 袭封临川王, 曾任荆州刺史、 江州刺史等职。 宋 书? 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 、志怪小说幽明录 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 (轶事 )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 、郭澄 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 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 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 有很大出入。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 卷, 36 篇。上卷四 门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中卷九门方正 雅量 识鉴 赏誉 品藻 现箴 捷悟 夙慧 豪爽下卷二十三门容止 自新 企羡 伤逝 栖逸 贤媛 术解 巧艺 宠礼 任诞 简傲 排调 轻诋 假谲 黜免 俭啬 汰侈 忿狷 谗险 尤悔 纰漏 惑溺 仇隙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 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 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 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 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 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 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 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 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 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 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 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 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 之为“狂诞”。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 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 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 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 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 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 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 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 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 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 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 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 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 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 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 句“胡语”;排调篇 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 “渹” 是吴语冷的意思。 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 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 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 他回答说 : “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 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 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 言自语地说 : “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 )景(晋景帝司 马师)所笑。 ”接著又说 :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 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 后一 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 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 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 “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 : “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 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 世说新语的 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 有时几如口语, 而意味隽永, 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 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世说新语有梁 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 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 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 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 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最好的笺释,有中华书局 排印本。 1 德行第一【题解】 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篇所谈的是那个社会士族 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的言语行动。涉 及面很广,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的道德观 念,内容丰富。忠和孝,即效忠君主和尊顺、侍奉父母,自古就是立 身行事的基本准则, 本书必然加以重视。 所以,宁死不投降, 为旧主殉节得到颂扬。孝行是巩固家庭的基础,这里有好几 则文字从多方面宣扬了孝行,甚至说它的感染力无穷,不但 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位鬼神,于冥冥之中善有 善报,让孝子得到“纯孝”之报。书中还点明孝顺和其他美德 是相辅相成的,例如第 38 则说范宣小时候懂得孝敬,长大 后“洁行廉约”,操守可嘉。孝顺又和敬老尊贤密不可分。敬 老也是古人赞赏的美德, 第 33 则记下谢安小时借老的故事; 至于尊贤,在好几则里都曾涉及。篇中还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不能自命不凡,要处 处谦虚谨慎;应该心平气和,喜怒不形于色;不怕犯错误, 知过必改才是有德;生活要俭朴,不能暴珍天物,连掉落的 饭粒也要捡起来吃;为官要清廉,不能汲汲于名利。保持情 操高洁,追求高尚的事业,以发扬名教为己任。在对入关系 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与人为善,不轻易褒贬人物;要重 人轻物,仗义疏财,以至重义轻生;还有知恩必报,有福同 享,有难同当等等。这多是值得肯定的。其宁一些主张跟封 建王朝的黑暗统治分不开。 例如第 15 则记阮籍“未尝臧否人 物”。第16 则记嵇康是“未尝见其喜温之色”。这都透露出当 时司马氏统治的阴森恐怖。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 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例如人们认为隐士是清高 的,并不把归隐看成逃避现实的表现,所以隐士也成了高洁 的名士而受到尊敬。又如强调做人要旷达,气量恢宏,兼容 并包, “如万顷之败”,虽深不可测, 也同样受人尊敬。 此外, 一些不符合礼制的做法也在反对之列,反对这类做法,也正 是维护道德的表现。例如第 35 则反对不符礼制、没有节制 的祭祀;第 39 则认为离婚是一种过错;第 23 则反对放荡 不羁等。也有一些条目所涉内容跟德行没有多少联系。例如记 载各用不同方法治家而殊途同归;赎出刑徒用为官吏等等。道德品行是适应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而产生的,必 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五四运动就已经提出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今天更容易明白,不能以古人的褒 贬为褒贬。当然,在反对某些陈腐道德的同时,也必须承认 历史上某些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还是值得继 承和发扬的。 2 言语第二【题解】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魏晋时代,清谈之风 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 筒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受此风 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 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本篇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 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 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 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 味。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 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 甚至容易言不及义。例如第 52 则记:“庾法畅造庾太尉,握 麈尾至佳。公曰: 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 廉者不求, 贪者不与, 故得在耳。 “真可谓一语破的。有时, 一种行为、 一种见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误解,须要辩解清楚。如果善于辩 明,容易折服对方,甚至他得到对方欣赏,除难消灾。例如 第 25 则记:西晋时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成都王司马颖,后 来司马颖起兵讨伐朝廷中掌权的长沙王司马乂,司马乂便追 查乐广和司马颖有无勾结, 乐广只用一句话从容反诘: “岂以 五男易一女?”意谓不会为了一个女儿而让五个儿子被害, 结 果司马乂“无复疑虑”。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轻女的习俗来 权衡轻重利弊以折服对方。在交谈、论辩中,也常常须要反 驳对方的论点,如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易压倒对 方。例如第 2 则记:有说“月中无物”会更明亮,徐孺子反驳 说:“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无此,必不明”。这是避开谈月亮, 把着眼点放在有物无物上。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这 是不言自明的。古人说话,喜欢引证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这是一 种时尚。引用恰当,会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 跃气氛,所以认为是能言善辩。本篇引用古事、古语的地方 不少。说话也强调善用比喻。如果能抓住两个人、物、事之 间的类似点来比喻,容易表达得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有 时在一些应酬场合,如果比喻得体,就算没有多大意思,也 觉清新可喜。 例如第 57 则说:“顾悦与筒文同年,而发蚤白。 简文曰: 卿何以先白?对曰: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 之质,经霜弥茂”。这类话, 对说者无损, 对听者又是赞扬, 便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条目肯定了描 写的深刻,传神,有文采;有一些则是在言谈之中隐含说话 人的各种思想感情, 或讽谏, 或讥刺, 或劝慰, 或大义凛然, 或排难解纷,借题发挥,寓意深远。篇中也有部分条目,或卖弄口才,或乘机吹捧,或聊 以解嘲,或多方狡辩,都谈不上能言善辩,意义不大。 3 政事第三【题解】政事指行政事务,具体指处理政务的才能和值得效法 的手段。晋代士族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然要维护法 制,严格执法,强化国家机构的管理,这就要重视政事和官 吏的政绩。首先是政治主张问题。是实行德政还是依靠法治,这 是从政者一向关注的问题。 木篇倾向仁德治国。 例如第 3 则 说要“强旨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第 19 则 也说:“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但是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措施很少宽厚待民和给百姓以恩惠, 所谓德政,常是停留在口头上。第 26 则实际提出了主张仁 政和 处杀戮之职是否矛盾的问题。 而论到施政方针, 多主张 施行 猛政,使人不敢犯法。第 6 则说到晋武帝登位,便要 贾充定律令。因不立法,就无以执法。对行为危及忠孝和人 伦关系旨,主张严惩,违法乱纪,决不饶恕。例如第 1 则说 明:不忠不孝,其罪莫大,杀无赦;第 2 则记:生子不养, 比盗杀财主之罪还大;第 4 则记载镇压无视国法的豪强。至于读书人因受业偶犯宵禁,个别小偷小摸现象,可以不理,以示宽政。在律 令完备以后,只要依法令行事就可以了,第 15 则就说明这 一点。魏晋时代,清谈盛行,甚至因之废弃政务,很多人对 此持否定态度,而主张看重事功,勤于政事。第 18 则把这 一问题提到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至于选拔官员,则主张 选贤任能,做到“举无失才”,第 24 则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对为官者也有多方面的要求:要注意侍人接物,要有远见卓 识,办事不能唯命是从,如果“觉其不可”,就应该“翻异”,等 等。可见本篇篇幅虽然不大, 所涉及的问题还是相当广泛的。 4文学第四【题解】文学指文章博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 本篇所载,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 而记述下来。魏晋时代,清谈的名士们不但高谈老庄,而且一些人 还留心佛教经义,跟佛教徒关系密切,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学 风气。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所谈内容,有些条目会具 体点明是某一篇、某一问题。例如谈及(庄子逍遥游)篇, 佛教经典小品) ,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范畴,才性问题 等。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标榜诸义”,“标新理”, “立异义”。在记叙中,会借叙事来赞扬或讥讽某人,更多的 是欣赏其人的才华、 辞藻。例如说“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才 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许多来日还 描绘了清淡的各种场面和气氛。例如“彼我奋掷麈尾”,“理小 屈,游辞不已”,“不觉流汗交面”,“一坐同时树掌而笑,称美 良久”。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或提为高官。例如第 20 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 “于是病笃,遂不起”;第 53 则 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即用为 太常博士”。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 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本篇还用部分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除 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 某一个人有所评论。例如第 25 则论及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 问的差异,第 77 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赞美,第 93 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见。有 对古诗文中某一两句的赞赏,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 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 另外还有一些探讨问题的问答,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 录。在本篇开头,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 第 1 则还谈及历算, 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 也属博学多闻 之列。至于那些跟文学并无多少联系的条目,就不多说了。 5方正第五【题解】方正指正直。正直是我们民族一贯重视的优良品德, 历来都得到赞美。本篇主要记载言语、行动、态度等方面表 现出来的正直品质。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体现正直人品的 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表现在礼制方面。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生活的影 响,形成了很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有相应的礼节。坚 持这些,才合乎礼 .才算正直。例如第 17 则记嵇绍为侍中, 参加官吏的集会时不肯演奏乐器,认为穿着官服而去做乐工 的事是不合礼法;第 20 则记太尉王夷甫反对对方用不拘礼 节的“卿”字来你呼自己,坚持要用尊你。对待无礼的言语、 行动则坚决反对, 义形于色。 例如第 1 则记元方小时候对那 个无信无礼的客人很不客气,“入门不顾”。特别是第 15 则 对比了山涛父子的表现: “山公大儿著短帢,车中倚。 武帝欲 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山 涛的儿子知道戴着轻便小帽去谒见是失礼,可是山涛没有坚 持这个礼节,所以舆论界评为儿子胜过父亲。坚持忠孝,自 然属于维护礼制之列,从而避讳也成了坚持忠孝的一种礼节, 不能直接说出君主和尊亲的名字,如果对方无视这一点,就 要以牙还牙。例如第 18 则记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陆士衡的 祖父和父亲的名字,陆士衡就寸步不让,义正词严地反击。其次是坚持宾事求是地对待或处理问题,坚持正确的 说法和做法而反对错误的,也不能因为受到压力或其他缘故 而后退,放弃原先的主张,违心地随声附和。就算面对君主 或顶头上司的错误言行、也不作任何让步,因为直言极谏正 是德行大正的表现。 例如第 9 则记和峤宁可违背晋武帝的意 愿,也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第 28 则记王敦的主簿何充 于大庭广众中当面反驳王敦的说法,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 神意自若”。有些人在交友上也很慎重, 不可结交的就不能交 往。例如第 6 则记夏侯玄虽遭迫害人狱, 处境险恶, 也不肯 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当时,士族阶层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 他们恃贵而骄。 看不起庶族,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分,这也被编纂者看成方 正。第 46 则说得最明显不过了: 吏部拟选王坦之任尚书郎, 他自以为此职非名门贵族所宜担任的, 说:“自过江来,尚书 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 ”婚姻总是一种政治联姻, 更要讲 究门当户对,门阀制度对此要求很严,第 24 则认为士族豪 门跟低于自己门第的家庭通婚是“乱伦之始”。除此以外,刚直不阿,不信鬼神,当仁不让,义不受 辱,不肯屈身事人,不受吹捧,也不吹捧别人,等等,都是 本篇所称道的。 6 雅量第六【题解】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 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 情态度上流露出来。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 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 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本篇所记的就是名士们的雅量。在遇到喜怒哀乐等方 面的事情时神色自若,应付自如。如果因身心畅快而面露欢 娱之色,这就显得有所计较而不宽容了。逢喜事却能不异于 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例如第 35 则记谢安得知淝 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如果怒气使 人面带怒容,这就有失风度,不好。本篇记载了一些豁达处 世、宽容待人的事例,受到困辱打骂也不发火,不吵骂,更 不动手报复。例如第 18 则记久负盛名的褚季野旅居驿亭时 被亭吏驱移牛屋下住宿, 后来县令了解原委, “于公前鞭挞亭 吏”。对这前后两种态度,褚季野表现得襟怀磊落,“言色无 导,状如不觉”。第 9 则记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 在地,爬起来后,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就算遇 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 万物。例如第 2 则记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 第 29 则记桓温欲诛谢安、 王坦之两人, 王坦之胆战心惊, “转 见于色”,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两人对比,显示出谢安 不凡的气度。在突发事变面前未尝仓皇失措,也是气量宽宏 的表现。例如第 1 则记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 儿子死于任上时, 虽然心里痛苦不堪, “以爪掐掌,血流沾褥”, 可是终于能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第 28 则记谢安和诸人坐船到海上游览,遇上风急浪猛,大家都惊恐 失色,他却仍神态安闲,心情舒畅。除此以外,只要没有虚伪的表现,纯任自然,不为外 物所累,都可以看成雅量。例如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不吝惜 财物;不怕丢失官职;保持真诚直率,不做作;等等。第 19 则记郗家到王家选女婿时,王家子弟“咸自矜持”,只有王羲 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这正是直率、不掩盖、不做 作的很好写照。第 15 则记祖士少和阮遥集二人各有嗜好, 虽然同是为外物所累, 可是前者处置失当, 被人看见而“意未 能平”,后者处置得宜,在人前仍“神色闲畅”,相比之下,人 们就认为后者有气量。真正有雅量的名士,确也表现出一种难得的修养,值 得肯定。但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有一些士族名士所讲究的 魏晋风度实际是假装的。有的故作旷达,有的不过是验皮厚 而已。 7识鉴第七【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 鉴别是非, 赏识人才。 魏晋时代, 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 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 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 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 识鉴。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 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本篇主要记载识别人物的事例。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 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 例如第 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 蜀必能成功。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 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例如 第 16 则记孟嘉成名后, 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 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 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 例如第 4 则记山涛 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 28 则记王珣从用人不 当看出国家将亡。有一些记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 第 22 则说郗超本来跟 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 立功。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物的品德值得肯定。 8 赏誉第八【题解】赏誉指赏识并赞美人物,这是品评人物的风气所形成 的。品评是士大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士大夫常在各 种情况下评论人物的高下优劣,其中一些正面的、肯定的评 语被纪录在本篇里,都是很简练而且被认为是恰当的话。从 中可以看出士族阶层的追求和情致。从所搜集的评语看,他们所赞赏的内容很广泛,可以 说是有什么就赞什么,有一点可赞的就赞一点,举凡品德、 节操、本性、心地、 才情、 识见、 容貌、 举止、 神情、 风度、 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这是可以理 解的,因为他们佩服这些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其中有一些赞 誉因为记载过于简略, 没有记述说话的环境, 至今时过境迁, 令人难以了解是指哪些方面而言的。 除外 .如显示尊贵, 喜好 饮酒、会欣赏山光水色等,也受到赞誉。尊贵,是士族阶层 所自诩的异于平民百姓的特点,如果言行神采显示出这种身 分,自然会成为学习的榜样。例如第 80 则记殷浩评王羲之 为“清贵人”。鼓吹纵情饮酒,也许在开始时有愤世嫉俗而借 酒浇愁之意,以后逐渐也被视为名士风流,借纵酒来表现超 脱、放诞,或脐身名士。在世事纷争之中,与其机关算尽, 何如酣饮一醉, 于是饮酒也成了名士的一个特点。 例如第 130 则说: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这里同时也 赞扬了他的酒德。至于寄情山水之间,更是名士借以表达意 趣超脱或超然物外的心境的一仲追求,自然会得到很高的评 价。例如第 125 则说:“谢太傅称王脩龄曰:司州订与林泽 游”。而对山水无心、缺乏欣赏眼光,就会受人讥笑。例如第 107 则说:“孙兴公为咦公参军, 共游白石山, 卫君长在坐。 孙日:“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还有一些评语,或者直接称赞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例 如第 148 则记王子敬对谢安说:“公故萧酒”。或者拿某人做对比,例如第 55 则记:“大将军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 不减阮主簿”。或者以器物甚至飞禽走兽做比喻,例如第 69 则说:“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第 4 则记: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窒之网所能罗也”。或 者通过衬托或比较来赞美, 例如苇 45 则记:“王平子迈世有 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阶言,辄叹息绝倒”。卫玠的清谈竟 然得到“少所推服”的人的赞叹倾倒 .足见其何等迷人。又如第 105 则记:“桓大司马病,谢公往省病,从东门入。桓公遥 望,叹日: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 ”一个常人无法比拟的谢安 的神采、举止就跃然于纸上了。本篇也有一些条日非赞非弹, 收入此篇, 并不恰当。 9 品藻第九【题解】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 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 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 的对比。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 48 则记刘尹到王长史 那里清谈, 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 “韶音令辞不如我, 往辄破 的胜我”。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 39 则说:“人问抚军: 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 差可献酬群心”。这是从不 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 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 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 对比.正因此, 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 只说明某人跟某人 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 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 18 则记:“王丞相二 弟不过江,日颖,日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 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 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 才学、功业、声威、 风度、 骨气、 高洁、 尊贵、 出仕、 归隐、 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 讲究的各个方面。 10 规箴第十【题解】规箴指规劝告诫。本篇以规劝君主或尊长接受意见、 改正错误的记述为主,少数几则是记载同辈或夫妇之间的劝 导,只有第 24 则是高僧对弟子亦即长辈对晚辈的规诫。所 涉及的内容多是为政治国之道、待人处事之方等。从这里可 以看到不少直言敢谏、绝不阿谀逢迎的事例,这是有教育意 义的。 例如第 2 则记京房向汉元帝进谏时, 暗中把元帝比做 古代的亡国之君。其中有些人性格耿直,知无不言。例如第 3 则记郭林宗认为陈元方在服丧期间盖着锦被睡觉是失礼, 当面指斥他,并且“奋衣而去”。郭林宗不以私情灭道义,他 所坚持的是符合当时的礼制标准的。有一些谏诤是锋芒外露, 无所顾忌。 例如第 5 则记陆凯在回答吴主孙皓的问话时直斥 时政:“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这等于当面指责君主祸国 殃民,非圣主贤君。有一些却是和风细雨,含而不露。例如 第 21 则记谢万在兵败逃跑时仍要摆架子讲究用玉帖镫,他 哥哥谢安劝他时只说:“当今岂须烦此”。这不过是从费时费 事的角度点明不必要这样做,而没有直接指出这种做法的错 误。还有一些是以古喻今,希望达到以古为训的目的,或者 借用他人他物含蓄劝戒,以增强说服力,这就不必一一举例 了。总之,从本篇中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的规箴艺术。 11 捷 悟第十一【题解】捷悟指迅速领悟。本篇记载几个对人、对事物快速而 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的事例。突然遇到一件意外的事,在常人 尚未理解之时,能根据人或事物的特点、出现环境、当时的 诸多条件等等来综合分析,做出判断,这就是一种悟性。培 养这种能力, 有可能对付突发事件。 例如第 2 则记曹操在一 杯酪的盖头上题个“合”字,杨脩看到这里没有用“合”字的条件, 于是从该字的组成部分看出是“公教人啖一口也”。有时突然 出现危险情况,一些人可能被吓得不知所措,而机智的人会 迅速适应环境并思考化险为夷的办法,第 5 则正是反映出当 局者迷和旁观者清这两种情况。但是篇内所记,有一些事情跟捷悟似未可等同看待。 例如第 6 则记桓温欲夺郗愔兵权, 郗愔没体会到这点, 而他 儿子在桓温手下任参军,明白桓温的想法。这看来是朝夕观 察的结果,而非捷悟所致。 第 7 则所记的更是有意捉弄人家, 跟捷悟无关。 12 夙惠第十二【题解】 夙惠,同于夙慧,指从个就聪明过人,即早慧。本篇 的几则事例说的都是少年儿童的记忆、观察、推理、释因和 理解礼制、表明心迹等方面的能力。编纂者的用意在于说明 一般的少年儿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小时候的聪颖预示长大 后能成为杰出人物。例如第 3 则记述在回答“长安何如日远” 这一问题时,一个几岁小孩就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而得出不同 的结论。这虽然迹近诡辩,却能看出小孩子的机智和善于运 用辩论手段。 13 豪爽第十三【题解】 豪爽指豪放直爽。魏晋时代,士族阶层讲究豪爽的风 姿气度,他们待人或处事,喜欢表现出一种宏大的气魄,直 截了当,无所顾忌。本篇所记载的主要是气概方面的豪爽。 他们或者一往无前,出入于数万敌兵之中,威震敌胆,如第 10 则所记。或者有所动作,而大刀阔斧,气势磅礴,如第 5 则记晋明帝驱使武士挖池塘,一夜就完工。或者有所触而长 吟,意气风发, 旁着无人, 如第 12 则所记。 或者纵论古今, 豪清满怀,慷慨激昂,如第 8 则所记。或者声讨乱臣赋子, 正言厉色,痛快淋漓,如第 6 则所记。有时随兴会之所至,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拘束,这也是性格豪放的表现,第 11 则就是说的这一点。 14 容止第十四【题解】 容止指仪容举止。容止,在本篇里有时偏重讲仪容, 例如俊秀、魁梧、白净、光彩照人;有时也会偏重讲举止,例如庄重、 悠闲。主要是从好的一面赞美, 个别也讥弹貌丑。 有相当一部分条目是直接描写容貌举止,也可能着重写某一 点,例如眼睛、脸庞,或者某一动作,例如弹琵琶。有一些 条目只是点出“美姿仪”等,而不做具体描写;有的用侧面烘 托法,表现人物容止之美。例如第 19 则说的“看杀卫阶”; 第 14 则记王武子“俊爽有风姿”,可是看见卫阶就感叹“珠玉 在侧,觉我形秽”。都没有正面涉及卫玠的容止。 有时也用对 比的手法,如第 3、4、17 则 .或者用品评的方式说出,如第 30 则。士族阶层讲究仪容举止,这成了魏晋风流的重要组成 部分。仪容风采有时甚至能借以活命或办成事情。 例如第 23 则记陶侃因苏峻作乱事欲杀庾亮,可是见到庾亮后就不一样 了,“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从此足见注重容止是当时的风尚。另外,在赞美声中还可以看出一些名士羡慕隐逸、追 求超然世外的举止风姿。 例如第 33 则赞叹“此不复似世中人”, 第 36 则欣赏“寝处山泽间仪”。这大概都因顾盼生姿、闲适 自得而引发人们超尘出世之想。 15 自新第十五【题解】 自新指自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本篇只有两则。第 1 则说明改正错误要振作起来, 应有一息尚存, 决不松懈之志。 第 2 则说明有才要用到正道上,知错必改。 16 企羡第十六 【题解】企羡, 举踵仰慕, 同于企慕, 指敬仰思慕。 仰慕什么? 人、事、物都可以, 诸如出众的、 善于清谈的, 博学多才的、 超尘脱俗的人物,太平盛世,吟咏盛事,这都在企羡之列。 17伤逝第十七【题解】伤逝指哀念去世的人。怀念死者,表示哀思,这是人 之常情。本篇记述了丧儿之痛,对兄弟。朋友、属员之丧的 悼念及做法。有的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奏一曲或学一声驴鸣以 祭奠逝者。有的是睹物思人,感慨系怀,而兴伤逝之叹。有 的是以各种评价颂扬逝者,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更有人慨叹 知音已逝, “发言莫赏,中心蕴结”,而预料自己不久于人世。 至于第 10 则同时记录下将逝者对生命终结的哀伤,更易令 人伤感。 18 栖逸第十八【题解】栖逸,指避世隐居。囱古就有隐士,魏晋时代,战乱 频仍,政治迫害日益加重,一些对现实不满而想逃避的人或 者有厌世思想的人更是羡慕起隐居生活,以寄托自己漠视世 事的情怀。而那些不甘寂寞又不耐清苦的人,虽然追求荣华 富贵,又想寄情山水,做所谓“朝隐”名士,也把隐士看成理 想人物。在这种情况下,编纂者设栖逸一门。在位者喜欢猎取举逸拔才的美名,一些人也会借隐逸 来沽名钓誉, 获取高位, 故有第 3 、4 则欲罗致隐者的记述, 第 9 则点明周子南是先隐后做官。 一般的名士也很羡慕隐士 之名,例如第 10 则记孟少孤隐居, 使得“京邑人士思欲见之”至于真正的隐者,他们的生活情趣也可以从一些条日 里看到。他们不愿跟当权者合作, 拒绝出仕, 如第 3 则记嵇 康跟推荐自己的人绝交。甚至“未尝入公门”(第 14 则),以 此保住节行的清高超逸。 可是也害怕报复, 还是要考虑“保身 之道”(第2 则)。他们口不言世事,甚至连修真养性之道也 不愿谈,如第 1 则所记。平时“好游山水”所以第16 则说的“实 有济胜之具”就得到时人的称道。他们“萧然无事,常内足于 怀”,“不惊宠辱”(第6 则);“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第 8 则)。有的潜心体会佛经和道家养生方法(第 11 则)。这些 就是他们生活的部分写照。 19 贤媛第十九 【题解】 贤 媛,指有德行有才智有美貌的女子。本篇所记述的妇女,或 有德,或有才,或有貌,而以前两种为主。目的是要依士族 阶层的伦理道德观点褒扬那些贤妻良母型的妇女,以之为妇 女楷模。有一些妇女,德行可嘉,能从伦理道德方面考虑并 处理问题,例如第 10 则记王经之母深明大义,第 23 则记 谢公夫人顾虑到,恐伤盛德”。或者识大体,刚强正直,不搞 歪门斜道,例如第 20 则记陶侃母斥责儿子贪公家便宜,第 3 则记班捷好不做诅咒之事。还有第 30 则所记的“清心玉 映”,都是对品行的描写。 至于第 26 则记述谢夫人鄙薄丈夫, 那也是从恨铁不成钢的角度来说的。 有一些妇女, 才智过人, 她们有的目光敏锐,观察入微,善于识别、品评人物,如第 11、 12 则所述山涛妻、王浑妻事。有的见识卓越,善于辨 析、判断,深明事理,例如第 6、7、8 则所写的许允妇对时 势、对丈夫、对儿子的正确认识等事。有的机智,应变能力 强,例如第 9 则记诸葛诞女对丈夫的反驳,第 22 则记庾玉 台子妇一语救全家。至于美貌,似乎并没有看成贤媛的一个 独立的标准,所以在记叙貌美的同时,总涉及德行或才智。 例如第 2 则记“王明君姿容甚”丽”的同时,点出她“志不苟求” 士族阶层所维护的封建门阀观念,也必然会反映到妇女身上。 例如第 18 则记庶族出身的络秀为“门户计”,自愿去贵族家做 妾,还恳求儿子要跟娘家认亲戚。又如第 29 则记都嘉宾妻 坚持从一而终,都不过是要维护门阀等级制度,保持士族门 第的尊严。 20 术解第二十【题解】 术解,指精通技艺或方术。本篇记载着一些有特殊技 能的事例:第 1 则记通晓音乐、音律的事,第 2 则记能从 煮出的菜蔬里品尝出是用什么样的柴人煮的, 第 4 则记善解 马性,第 9 则记善于品酒,都是各有专长。其余的属于通晓 方术,包括医术 (第 10、11 则),占卜(第 8 则),星相(第 5 则),堪舆(即看风水,第 3、6、 7 则)等。有的人通晓 一术或数术,这里说的郭璞传说就有异能,于方术有精妙之 处。古人颇好方术, 于占卜等很迷信, 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21巧艺第二十一【题解】 巧艺,指精巧的技艺,这里的艺主要指棋琴书画、建 筑、骑射等技巧性。技术性的技能。篇内有一些条目是记述一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的。 例如第 2 则记工匠所造楼台之 巧,“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从中可以 看出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有一些条日记述、 赞扬画家、 书法家们特出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执著追求,例如 第 7、11 、12、13 、14 则所记大画家顾长康的故事, 第 3 则 所记韦仲将书榜的事。其中一些内容如“颊上益三毛”、“传神 写照,正在阿堵中”及评绘画的“手挥五弦易, 目送归鸿难”等, 已经被引伸、凝炼成为名言而流传后世。 22 宠礼第二十二 【题解】宠礼,指礼遇尊荣,实即指得到帝王将相、三公九卿 等的厚待。这在古代是一种难得的荣誉,而宣扬这些,是要 人们对在上位者感恩图报。例如第 1 则记晋元帝只是: 引 王丞相登御床”,而对贵为丞相的王导来说已是很特殊的恩宠, 以至“固辞”不敢接受。第 5 则记在一个盛会上皇帝只问了一 句“伏滔何在?在此不?”当时在座的伏滔得到这样的殊荣就 激动不已, 赶着回去向儿子夸耀“为人作父如此”。 其他如第 4 则许玄度受到作为京都地区行政长官的京兆尹的厚爱,第 3 则记郗超等得到大司马的重用,也同样是一些人引以为荣或 称羡不已的。 23 任诞第二十三【题解】任诞,指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作达生活方式的主 要表现。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 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 士风流。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为名,实际是以不加 节制地纵情享乐为日的。名士作达的首要表现就是蔑视礼教, 不拘礼法。 第 7 则 记阮籍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就道出了这一点。他们不管 男女有别。婚丧礼节等,执意我行我素。第 7、 8 则记阮籍 不顾“叔嫂不通问”的礼制,与嫂话别;醉后睡在酒家妇旁边。 第 2、9、 11 则记阮籍在母丧期间纵酒,以致亲友来吊唁时 仍醉态朦胧, 裴楷只好无奈地说: “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 其次就是不分场合。不分时候地纵酒放荡,不管为官居家, 都毫无节制地饮酒。 例如第 28 则记周伯仁喝酒“尝经三日不 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第 12 则记人和猪共喝一瓮酒。他 们以为这就是名士风流。第 53 则记王孝伯之言,可说有点 睛之妙,他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 熟读离骚 ,便可称名士”。除此以外,他们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 己。例如第 47 则记王子猷雪夜忽忆邻县戴安道,立刻乘船 去拜访,经一夜才到, 可是又及门而返, 说:“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余如赌博、抢劫、偷拿别人财物、 酒后唱挽歌、 言谈不检点、 等等,都是故意放纵自己的表现。 至如第 31 则记殷洪乔去上佳时替亲友带了百来封信,走到 半路,把信全都扔到了江里,声称自己“不能作致书邮”。这 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赖行径、与名士任诞似无甚关系。任诞的动机, 各人或有不同。 第 13 则记阮籍不同意自 己的儿子“亦欲作达”,可见阮籍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要 借酒浇“胸中垒块”(第51 则),而他的儿子只是为了追求名 士风度,无怪他要反对了。有的名士借作达以避乱世,有的名士要求在官场中保 留一些个性自由, 不失人的真性, 其任诞言行对反礼教来说, 有一定意义。但多数名士的任诞行为是不可取的。本书分立 任诞一门,多少可以看出编纂者并不同意这种行为,还 是主张以礼法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动。 24 简傲第二十 四【题解】简傲,指高傲,也就是傲慢失礼,是在处理人际关系 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本篇跟上一篇一样,主要也是描写 名士风流。士族阶层享受着各种特权, 总是自命不凡, 轻视别人。 为了维护门阀等级制度,他们常用的一个法宝就是以尊贵骄 人。拿王氏一族来说,这是名门望族,其子弟在人前就骄纵 得不得了。例如第 16 、17 则记王子猷兄弟到别人的私家花 园去观赏,仍傲视主人,不理会人家,不讲礼貌;第11 、13则记王子猷对顶头上司也是不爱答理,玩世不恭,对所掌管 的事务一问三不知。他们的行为有时近于胡作非为,不近人 情。 例如第 6 则记王平子将赴任, 名流都来相送, 这时他却 上树掏鸟窝,“旁若无人”其他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名士风度,也是不讲礼貌, 举止轻浮。例如第 9、 10 则记“谢万在兄前,欲起索便器”, 还在官署大厅上直指岳父说:“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 十足显示出一种暴发户的心态。但是也有做视权贵的名士,第 3 则所记的嵇康就是。 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 官拜中散大夫, 拒绝跟司马氏合作, 对司马氏的心腹钟会不以礼相待,且冷语讥讽。这种筒做, 实际是对司马氏的反抗, 表现的是不屈从于权贵的骨气。 25 排调第二十五【题解】排调,指戏弄嘲笑。本篇记载了许多有关排调的小故 事,其中包括嘲笑、戏弄,讽刺,反击、劝告,也有亲友间 的开玩笑。从里面可以看出当时人士在交往中讲究机智和善 于应付,要求做到语言简练有味,机变有锋,大方得体,击 中要害等, 这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 下面略谈其中几点。在言谈中,对方经常会提出问题,有善意的,有不怀 好意的,也有不易捉摸其用意的,应对的人就要审时度势, 确定说话的角度,选择言辞,做到针对性强,又无懈可击。 例如第 29 则记王濛、刘真长二人不尊重蔡谟又要蔡谟评价 一下自己和王夷甫的高下,蔡“答曰:身不如夷甫。王、刘相 目而笑日: 公何处不如?答曰: 夷甫无君辈客。 ”这一回答看 似平淡而词锋犀利,使王、刘二人正自以为得计时却发现已 经引火烧身,一下子处于尴尬的境地。 又如第 18 则记“王丞 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 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问的人借开玩笑讥周腹中空无所有, 回答的人就借“空洞无物”表明自己胸怀宽阔,大肚能容,这 种回答就很有韵味。有一些事例只是亲友间为了活跃气氛,使谈话生动滑 稽,而增加一些诙谐成分。例如第 59 则“顾长康咬甘蔗,先 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这一回答很有哲理性,耐 人寻味。有的只是开开玩笑,例如第 46 则记王文度和范荣 期到筒文帝处, 两人互相让对方走在前面, 结果“王遂在范后, 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 后”。这里不过是因两人一前一后而分别借簸粮食和淘米的结 果互相取笑而已。又如第 12 则记“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 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今日:譬言驴马, 不言马驴, 驴宁胜马邪?”王导所提表面上是个次序问题, 实 质是争族姓的高低,诸葛令如果不机警或措辞不当,就会输 人一筹,而以驴马”的次序来回击对方,就很有讽刺意味。 也有一些近乎恶意攻击的排调须要认真对付,例如故 意犯讳就是这样。古人注重避家讳,如果有意说出对方尊亲 的名字,必然受到反击,第 2、3、 33 则所记载的就是。这 类排调,除了直呼对方父祖名字外,主要是讲究词藻问题, 或者引用古籍、成语、典故,或者应用现成的词语,以点出对方的家讳,做到针锋相对,锋芒逼人。26 轻诋第二十六【题解】轻诋,指轻视诋毁。对人有所不满,或当面、或背地 里说出,其中有批评,有指摘,有责问,有讥讽,这就是本 篇所搜集的主要事例。篇内一般记述说话的环境,能让人了 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话。有少数条目所述情况太简单, 甚至只是一两旬评论,不易让人了解轻低哪一方面。个别条 目是记述一些恶作剧的做法,如第 7 则。轻诋的着眼点是多方面的,有言论、文章、行为、本 性、胸怀等,甚至形貌、语音不正都会受到轻蔑,总之是对 什么不满就说什么。其中有一些事例对了解哪个时代还是有 启发的。 例如第 1 则记王眉子对他叔父王澄的批评, 王澄以 善于品评人物而成为名士,王眉子却认为他的品评是妄语。 可知把士人弄得如醉如痴的品评,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胡说。 又如第 2 则记周伯仁轻视乐广,其实据晋书所载,两人 在当时俱有重名,所不同的是周伯仁袭父爵武城侯,而乐广 却门第寒微,少孤贫。可见轻诋的是门第,是为了维护门阀 制度。又如第 11 则记桓温斥责清谈名士王夷甫误国,可知 当时就有人认识到清谈的危害。 27 假谲第二十七【题解】假谲,指虚假欺诈。本篇所记载的事例都用了作假的 手段,或说假话,或做假事,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从其中想 要得到的结果看,有一些手段是阴谋诡计,而另一些则并非 如此。例如第 12 则记孙兴公嫁女之诈是事先策划的阴谋, 而第 7 则记王羲之幼年为了保全性命而“诈孰眠”,就只是一 种应变之计。还有一些随机应变的事例,虽然也是所谓谲, 但全无恶意。 例如第 14 则记谢安不喜欢他的侄儿带香囊, “而 不欲伤其意。乃诱与赌,得即烧之”。又如第 2 则记曹操让 士卒望梅止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于假谲中见机智,这类 假谲似不宜加以指摘。至如第 3、 4 则叙述曹操的奸诈,惨 杀别人来保护自己,透露出士族阶层中掌握生杀大权者的虚 伪、残忍。又如第 13 则记范玄平喜欢玩弄权术,本是有求 于人却又心口不一,终于自食其果。这类假谲就无一毫可取 了。 28黜免第二十八【题解】 黜免,指降职。罢官。本篇主要记述黜免的事由和结 果,从其中可以窥见统治者内部的钩心斗角和晋王室衰微的 情况。例如第 1 则记诸葛厷“为继母族党所谗, 诬之为狂逆”, 结果遭到流放。这是亲戚间的排挤陷害。第 7 则记桓温要挟 朝廷,强迫朝廷接受自己的安排。当时大臣拥兵自重;连皇 帝也无可奈何,可见晋王室衰微到何种地步。 29 俭啬第二 十九【题解】 俭啬,指吝啬。本篇跟后面几篇,如汰侈、忿狷、谗 险等,同样是记述士族阶层的各种性格表现。篇内所述多是 豪族高官的一些生活侧面。例如第 2、 3、4、 5 则都是记司 徒王戎的事。王戎“既贵且富”,却吝啬异常:侄儿结婚,只 送一件单衣做礼物,事后还又要了回来;女儿结婚时借了他 的钱,不还钱就给脸色看;他的财富“洛下无比。契疏鞍掌, 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这些都很有代表性地显示出一个守 财奴的性格特点。 30 汰侈第三十【题解】 汰侈,指骄纵奢侈。跟上一篇相反,本篇记载的是豪 门贵族凶残暴虐、穷奢极侈的本性。他们视人命如儿戏,第 1 则记石崇宴客,让美人行酒,客人饮酒不尽就杀美人,可 是连杀三人,王敦还是不肯饮。石崇的凶暴,王敦的狠毒, 令人发指。又如第 7 则记王恺处分一个人,把那人关在“曲 阁重闺里”,让他活活冻饿死。 这都是丧失人性的作为。 另一 方面,他们又极尽奢侈之能事,争豪斗富,暴珍天物。例如 第 4 、8 则记石崇和王恺斗富, 用蜡烛作炊, 用绿绸做步障, 大肆挥霍民脂民膏。 第 3 则记王武子家以人乳喂猪, 连皇帝 都深为不满,“食未毕,便去”。可见当时贵族官僚及皇亲国 戚骄纵奢侈到何种程度,这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灾难是不言 而喻的。 31 忿狷第三十一【题解】忿狷(ju a n,指愤恨、急躁。本篇所述;多是因一小 事而生气。 仇视或性急的事例。 第 1 则记曹操只因一名歌女 “情性酷恶,就把歌女杀了。一怒之下,滥杀无辜,可以看出 统治者的残酷。 第 6 则记王子敬去谢安家不肯与习凿齿并榻 而坐,只因王子敬出身士族,便仇视出身寒门的人,不肯屈 尊。当时等级之森严,于此可见。至于描绘性情急躁者的表现,最生动的莫过于第 2 则写“王蓝田性急”一事,这里通过 几个小的动作把一个因性急而暴怒的人,绘影绘声地刻划了 出来。所有这些, 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豪门贵族的丑恶形象。 32谗险第三十二【题解】谗险, 指奸诈阴险。 本篇所载, 或进谗言, 或用奸计, 都有其阴险用心。例如第 2 则记用奸计游说,“几乱机轴”, 以求宠幸。 第 3 则记用阴险手段阻止皇帝召见别人, 以防夫 宠。第 4 则记因受谗言毁谤而用阴险手段离间进谗的人, 等 等。 33尤悔第三十三【题解】尤悔,指罪过和悔恨。本篇所记,多涉及政治上的斗 争,少数是生活上的事情。 有的条目侧重记述言行上的错误、 坏事,有的侧重于悔恨,有的同时述及错误和悔恨。那些牵 涉政治斗争的条目记载着为了争权夺位,置对手于死地的事 实,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性。 第 1 则记魏文帝 为了保住帝位,残忍杀害亲兄弟, 这是罪行;第 3 则记陆机 因受诬陷而被杀的时候慨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这是悔恨当初进入仕途; 第 6 则记因为王导三缄其口, 王敦 才杀了周侯,事后王导知错而悔恨。有的条目所载的不仅仅是悔, 而是愧恨, 是感到羞愧, 心里自恨不该如此。例如第 15 则记“简文见田稻,不识,问 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筒文还,三日不出。”身为皇帝而连稻 苗也不认得,是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34 纰漏第三十四题解】纰(pI)漏,指差错疏漏。本篇所记,多是在言行上由 于疏忽而造成的差错, 这对别人有儆戒作用。 例如第 2、6 则 记述因没有考虑所问内容跟对话人有什么联系而贸然提问, 结果触犯忌讳。第 7、8 则所记都是误解别人的话而闹出了 笑话。第 3 则讲的是读书不求解的结果。 至于不懂装懂, 那 就是第 1 则所记的笑话了。 35 惑溺第三十五【题解】惑溺,指沉迷不悟。沉迷于声色、财富、忌妒、情爱 里面而不能自拔,无所节制,都属惑溺。第1、 2 则记迷子女色,第 5 则记女迷于男色而至于偷情。第 3 、4 则记述因 忌妒起风波。第 6、 7 则同是记载夫妇问惑于情爱,但是第 7 则是因宠幸而纵容, 以至受讥讽, 第 6 则以为情爱可以不 受礼法约束, 其情虽深, 而仍而惑溺。 36 仇隙第三十六 【题 解】仇隙,指仇怨、嫌隙。本篇记述各种结怨的故事,点 明结怨的起因、报仇的经过、结果等。其中一些条日反映出 古人对仇怨所持的道德观念,例如古人认为杀父之仇,不共 戴天,父仇必报,否则不孝,第 3、 4 则就是抽刀报父仇的 事例。有一些条目记下了公报私仇的小人行径, 如第 1、5 则。 还有以个人好恶恩怨而欲置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