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村记忆- 做瓦坯

上传人:战神 文档编号:65559757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乡村记忆- 做瓦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散文-乡村记忆- 做瓦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乡村记忆: 做瓦坯散文|乡村记忆: 做瓦坯瓦片作为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守护着屋檐下的一代代人。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散文|乡村记忆: 做瓦坯,欢迎查阅。一个春意盎然、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有幸参加了桐乡市作家协会、凤凰湖诗社、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来到了繁荣富饶、生机勃勃的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最后一站来到骑力村,在一幢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四合院里,存放着两个圆柱体物品,我一看惊呼起来,终于找到你呢!文友问我,这是什么呀,我略显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旧时做瓦坯的模具瓦桶。这时来了一位当地的老者,对我说,你倒认识这个东西,来这里的人几乎都不知道这个做啥用。看到这久违的瓦桶,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记得七八岁时的某一天,一名大队干部带着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我家,她身材高挑,头上裹着毛巾,来自嘉善,是到我们这里做瓦坯师傅的。那时大队里刚刚办了一个小砖瓦窑厂,然而全大队没有一人会做瓦坯的,于是从嘉善请来这位师傅,大队里安排她住宿在我家,时间大约三个月。至于她姓啥叫啥,我几年前问过母亲,母亲说早就忘了,这也难怪,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也从来没有联系,谁还记得呢。我家与大队里的砖瓦窑厂隔着一条河,直线距离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瓦坯师傅每天清晨从我家出发,过了一爿名叫履泰桥的小石桥,到制作瓦坯的工棚里开始她的工作。大队里为她配备了一名助手,一边做帮工,一边学技术。工棚在离小窑墩约百米远的地方,上面盖了几片草苫,用于遮阴。工棚里摆放着一只用于做瓦柸的桌子,大概有半个身高。桌子上放着瓦桶、铁丝弓、木手等工具,瓦桶是一个圆柱体的筒体,两头通的,高约40公分,上面连着柄,上下口稍有大小,整个一圈正好是三张瓦坯的大小。旁边是一块高高的桑树地,因为制瓦的材料就是泥土,所以这也是就地取材。制瓦坯的泥土必须是粘土土质。首先是和泥,用铁耙从高地上坌下土来,斩成小块,去除杂草、桑树根、小砖石等杂质,加上水,至浸透为止,然后用脚在泥里踩踏,使泥干湿均匀且具韧性,泥质细腻,软硬适中,粘结力强,这时的泥就可以制瓦坯了。只见瓦坯师傅用铁丝弓划一块成熟的泥片附于瓦桶上,泥片厚薄均匀,再用木手打击按压,并蘸少许水,外表刮平,把瓦桶拎至场地进行脱置,待线纹稍干后一劈为三张瓦坯。放在场地上的瓦坯靠太阳来晒干,晒干后把它收起来堆积在专门放置瓦柸的棚中。最为棘手的是遇到连续雨天时,不仅不能干活,而且做好的瓦坯也无法干起来。到了一定的数量,装窑开始了,一般按砖坯、瓦坯各半的数量进行装窑,由于窑洞小,人们只能用蚂蚁传的方式把砖瓦坯送进窑洞里。经过窑墩里烧制,一张张泥瓦坯变成青褐色且略带光泽的瓦片,用手敲上去会发出铛铛的清脆声音。瓦片作为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守护着屋檐下的一代代人。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瓦片被岁月磨去了棱角,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种传统的制瓦工艺消失了。瓦片之美,美在古朴,我忘不了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