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复习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5556737 上传时间:2022-03-2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8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分子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分子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分子生物学基本含义:从广义来讲,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对 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进行研究。 从狭义来讲,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或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当然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将DNA片段或基因在体外经人工剪接后,按照人们的设计与克隆用载体定向连接起来,转入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信号转导:是指外部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传到细胞内部,并激发诸如离子通透性、细胞形状或其它细胞功能方面的应答过程。 转录因子:是指一群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强度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RNA的选择性剪切:是指所有基因中的内含子并不是一次全部切去,而是在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的发育阶段选择性剪切部分内含子,生成不同的mRNA及蛋白质分子。 基因组:指某种生物单倍体染色体中所含有基因的总数,也就是包含个体生长、发育等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整套核酸。功能基因组:又称后基因组,是在基因组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主要研究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指导人们充分准确地利用这些基因的产物。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和信息科学重大交叉的前沿学科,它依靠计算机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快速高效计算、统计分类以及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预测。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发展简史:第一,萌芽阶段:DNA是遗传物质的证实。第二,建立和发展阶段:DNA双螺旋模型和中心法则的建立。第三,深入发展和应用阶段:重组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研究。DNA重组技术的应用前景:1、可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过程中产量很低的多肽。2、DNA重组技术可以改变某些生物的基因组结构。3、DNA重组技术还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两个重要的典型实验:肺炎双球菌DNA转化实验,噬菌体DNA浸染细菌的实验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第一节 染色体染色体:是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棒状可染色结构,由染色质构成。染色质是由DNA、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染色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不同。真核、原核染色体的特征-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特征:染色体位于细胞核的核仁内。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以较细且松散的染色质形式存在,只有在细胞分裂期,才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棒状可染色的染色体。在染色体中,DNA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完全融合在一起。原核细胞染色体的特征: 染色体位于类似“核”的结构类核体上;染色体外包裹着稀疏的非组蛋白,不含组蛋白;原核生物中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数基因(如rRNA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几乎完全由功能基因和调控序列所组成。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2空)蛋白质和DNA;(3空)组蛋白、非组蛋白和DNA。非组蛋白:包括酶类及细胞分裂有关的一些蛋白。它们可能与DNA的结构、复制及转录等有关。包括:HMG蛋白(可能与超螺旋结构有关)、DNA结合蛋白(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转录的关的酶或调节物)、A24非组蛋白(肝脏中特有的一组蛋白,与H2A及泛素结构相似,功能不详)。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是一类小的碱性蛋白。组蛋白的特征:进化上的极端保守(如H3、H4);无组织特异性;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赖氨酸、精氨酸含量丰富);组蛋白的修饰作用(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H5的磷酸化可能在染色质的失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值(C-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C-值矛盾(C-value paradox):基因组大小与机体的遗传复杂性缺乏相关性。真核细胞DNA的种类:1、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的DNA序列。真核生物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体中都是单拷贝。2、中度重复序列: 每个基因组中10104个拷贝。平均长度为300 bp,一般是不编码序列,广泛散布在非重复序列之间。可能在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常有数千个类似序列,各重复数百次,构成一个序列家族。大多数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都有10%40%的中度重复序列。3、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占基因组的10%60%,由6100个碱基组成。卫星DNA均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染色质:是由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核小体:是组成染色质的重复单位,每个核小体由约200(160250)bp的DNA,和H2A、H2B、H3、H4各2个,以及一个H1组成。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两类。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1、基因组庞大;2、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3、大部分序列为非编码序列;4、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6、真核基因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7、DNA存在多态性;8、具有端粒结构。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结构简练:其DNA分子绝大多数用于编码蛋白质,不翻译的序列只占4%,并且编码序列是连续的;2、存在转录单元: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基因构成操纵子或高度集中,并且可被一起转录;3、重叠基因和基因内基因:即同一段DNA序列能携带两种不同蛋白质的遗传信息。第二节 DNA的结构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又由于4种核苷酸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因此又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DNA一级结构的基本特点:1、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绕而成;2、两条主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由3, 5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而成,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位于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碱基对,碱基必须以A-T、C-G配对。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高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超螺旋的生物学意义:超螺旋可形成高度致密状态,从而得以容纳于有限的空间内。活体中,DNA的构象是动态的。B-DNA是一种稳定结构,引入负超螺旋可提高其能量水平,影响DNA结构变化。如有助于在特定区域的结构转化、使DNA双链分开等。DNA拓扑异构酶:1、功能:催化DNA分子拓扑异构体之间的相互转化。2、作用机制:切开磷酸二酯键,在主链上造成切口,通过改变连接数(L)来改变超螺旋状态。3、分类:I 型拓扑异构酶:每次切开一股链。II 型拓扑异构酶:每次切开双股链。既可消除负超螺旋,又可消除正超螺旋。需要ATP,使分子 L值每次变化2。第三节 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对一个生物体而言,复制的起点是固定的,复制叉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双向等速为主。复制叉:正在进行复制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称为复制叉。复制眼:DNA复制的部分看上去象一只眼睛,称为复制眼。复制子:生物体的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DNA复制的几种方式:线性DNA双链的复制(1)将线性DNA分子转变为环状或多聚分子(末端简并性是前提条件,如T4噬菌体);(2)DNA末端发夹结构的形成,如(草履虫的线性线粒体);(3)在某种蛋白的介入下,在真正的末端起始复制,(如29噬菌体和腺病毒DNA);环状DNA双链(1) 型,如大肠杆菌质粒DNA的复制;(2)滚环型复制如:X174在原点割切,共价延伸,切下被替换的单链;(3)D-环形,如动物线粒体DNA的复制。第四节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比较(有:“”,无:“”)性质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聚合酶亚基数41223 1在细胞内分布核内核内线粒体核内核内功能DNA引物合成损伤修复线粒体DNA复制主要DNA复制酶复制修复3-5 外切5-3外切前导链:随着亲本双链体的解开而连续进行复制的链,称为前导链。后随链:一段亲本DNA单链首先暴露出来,然后以与复制叉移动相反的方向、按照5 3方向合成一系列短DNA片段,然后再将它们连接成完整的链,称为后随链。后随链不连续合成形成的短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的特点:1、真核生物每条染色体上可以有多处复制起始点。2、真核生物DNA的复制一般为双向移动。3、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各个起始点上DNA的复制不能再开始。DNA聚合酶 II:具DNA聚合酶活性,但活力很低;具3-5核酸外切酶活性,可起校正作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修复DNA。DNA聚合酶 III:具DNA聚合酶活性,活力较强;具3-5核酸外切酶活性,可起校正作用,它是大肠杆菌DNA复制中链延长反应的主导聚合酶。第五节 DNA的修复错配修复:又称甲基指导的错配修复,是按模板的遗传信息来修复错配碱基的,修复时先要区分模板链和复制链。这是通过碱基的甲基化来实现的。切除修复有两种:1、碱基切除修复。2、核苷酸切除修复。重组修复:机体细胞对在起始复制时尚未修复的DNA损伤部位可以先复制再修复。原理:先从同源DNA母链上将相应核苷酸序列片段移至子链缺口,然后再用新合成的序列补上母链缺口。DNA的直接修复 :在DNA光解酶的作用下把在光下或经紫外线照射形成的环丁烷胸腺嘧啶二体和6-4光化物还原成为单体得过程。SOS反应:是细胞DNA受到损伤或复制系统受到抑制的紧急情况下,细胞为求生存而产生的一种应急措施。主要包括:(1)DNA的修复;(2)产生变异。第五节 DNA的转座DNA的转座:又称移位,是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转座子: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位的基本单位。转座子的分类:1、插入序列(IS因子):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是细菌染色体和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2、复合型转座子:具有IS模块,其它基因位于中央区;是一类带有某些抗药性基因或其他宿主基因的转座子,其两翼往往是两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IS序列。3、TnA家族转座子:复合转座子,较大(5 kb),无IS类型元件。转座的类型:1复制型转座:转入新位点的是原先元件的拷贝,即转座子作为可移动的元件被复制,2、非复制型转座:座子作为一个物理实体从供体的一个位点转移到受体的一个位点;这种方式会在供体分子处留下一个裂口。转座子的遗传效应:1、引起插入突变。2、插入位点出现新基因。3、引起染色体畸变-转座促进重排。4、引起生物进化。真核生物的转座子:1、玉米中的控制因子没有固定的染色体定位。2、果蝇中的P转座子自主性因子:具有自主剪接和转座能力,可持续移动,造成的结果不稳定。非自主性因子:不能自发转座,只有在基因组中存在同一家族的自主元件时,才能发生转座而变得不稳定。第三章 生物信息传递(上)从DNA到RNA转录:以DNA单链为模板,NTP为原料,在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链的过程。模板链:或无意义链,作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成RNA的DNA链。编码链:或有意义链,与模板链互补的非模板链,其编码区的碱基序列与转录产物mRNA的序列相同(仅T、U互换)。第一节 RNA转录的基本过程RNA转录的基本过程:模板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转录延伸,转录终止。模板识别: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转录的起始:全酶-启动子形成闭合二重复合体;闭合复合体转变为开放复合体;整合进最初两个核苷酸,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形成三重复合体。通过启动子:在酶不需要移动时,即可加入9个核苷酸,但在加入核苷酸过程中,随时可能释放RNA;起始成功后,释放出 因子。真核生物有三种RNA聚合酶,分别催化不同RNA的合成,每种酶的作用均需一些蛋白辅助因子的参与,将这些因子称为转录因子。转录延伸:RNA聚合酶释放因子离开启动子后,核心酶沿模板DNA链移动并使新生RNA链不断伸长的过程。转录的终止:RNA聚合酶和RNA链从模板上释放,DNA恢复成双链状态。第二节 转录机器的主要成分RNA聚合酶:RNA聚合酶主要以双链DNA为模板;RNA聚合酶是转录过程中最关键的酶;每个细胞中约有7 000个RNA 聚合酶;任何时候大约2 0002 500个核心酶执行转录功能。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由2个亚基、一个亚基、一个亚基和一个亚基组成核心酶,加上一个亚基组成聚合酶全酶。亚基可能与核心酶的组装及启动子识别有关。亚基和亚基共同形成RNA合成的活性中心。亚基存在多种因子,因子负责模板链的选择和转录的起始。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分三类1、RNA聚合酶I:转录产物是45S rRNA,经简介修饰后生成除了5S rRNA外的各种rRNA。2、RNA聚合酶II:在核内转录生成hnRNA,经剪接加工后生成成熟mRNA被运送到细胞质中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3、RNA聚合酶III:转录产物是tRNA,5S rRNA,snRNA;其中snRNA参与RNA的剪接。转录复合物:分为闭合二重复合体、开放二重复合体、三重复合体、转录延伸复合物。DNA转录循环理论:1、NTP填补了开放的底物位点,并在活性位点形成磷脂键。2、处于聚合酶中心的核酸发生位移,其是连接区螺旋结构由笔直变为弯曲再恢复成为笔直状态,为下一轮RNA的合成留出了空的底物位点。转录因子:真核生物转录起始过程中,除RNA聚合酶之外的其它辅助因子统称为转录因子。第三节 启动子与转录的起始启动子:是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区的DNA序列,能活化RNA聚合酶,使之与模板DNA准确地结合并具有转录起始的特异性。转录单元:是一段从启动子开始到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RNA聚合酶从转录起始位点开始沿着模板前进,直到终止子为止,转录出一条RNA链。转录起始位点:是指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苷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研究证实通常为一个嘌呤。 细菌启动子特征:起点通常是一个嘌呤。起点上游10 bp处,有一约6 bp的保守区域,称为-10 区(也叫Pribnow Box),共有序列为:T A T A A。起点上游35 bp处,有一约 6 bp的保守区,称为-35区,共有序列为:T T G A C A。90%的启动子中,-10与-35区的距离在16-19bp之间;两个保守区之间的序列并不重要,但距离很关键。 真核生物基因中启动子特征:TATA box:位于RNA聚合酶II转录起点上游约-35-25 bp处的共同序列TATAAA,绝大多数情况下全部是A-T碱基对,只有少数含有G-C。CAAT box:在起点上游-78-70 bp处还有另一段共有序列CCAAT,称为CAAT区。GC box:在起点上游-110-80 bp处有一段富含GC碱基对的序列(GCCACACCC或GGGCGGG),称为GC区。增强子:能强化转录起始频率的DNA序列。增强子的特点:(1)远距离作用;(2)无方向性;(3)顺式调节;(4)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5)具有组织特异性;(6)有相位性;(7)有的增强子可对外部产生信号。启动子突变 : 下降突变:降低其结构基因转录水平的启动子突变,称为下降突变。上升突变:提高其结构基因转录水平的启动子突变,称为上升突变。第四节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 特征的比较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半衰期短;许多mRNA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无帽子和尾巴结构,但在起始密码子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有6个核苷酸的保守序列,被称为SD序列。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mRNA的5端存在“帽子”结构;3端存在poly(A)尾巴。操纵子:一组相邻或相互重叠的基因, 在基因转录时协同作用,这样一组基因称为操纵子。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帽子结构的作用:1、提高mRNA的活性及稳定性;2、可能是蛋白质合成起始信号的一部分。第五节 终止与抗终止1、不依赖于因子的终止 合成的RNA尾部的序列(终止子)的特征:1、二重对称的序列形成发卡结构;在发卡结构的茎基部富含G-C对;发卡结构可减缓或暂停合成。2、尾部有约48个连续的U;连续的A-U对使杂交链更容易分离。依赖于因子的终止 因子是由 rho 基因编码,分子量为55 KDa 的蛋白质,其活性形式为六聚体,在离体条件下有两种活性,一种是解螺旋酶的活性,另一种是NTP酶的活性。 因子可结合于自由RNA链,并沿RNA链移动。结合在正在合成的RNA链的5端,利用水解NTP释放的能量,从5端向3端移动,当RNA聚合酶移动到终止子而暂停时, 因子达到RNA的3-OH端追上并取代了停在终止位点的RNA聚合酶, 因子的解螺旋活性使转录产物RNA链从模板DNA上释放,使转录终止。第六节 内含子的剪切、编辑及化学修释不连续基因:即断裂基因,真核生物基因除了与mRNA相对应的编码序列外,还含有一些不编码序列插在编码序列之间,这些不编码序列在加工为成熟的mRNA时被去除。这样的基因称为不连续基因或断裂基因。外显子:基因中与mRNA一致的序列,即编码序列。一个基因总是以外显子为起点和终点。内含子:基因中编码序列之间的介入序列,在原初转录物加工为mRNA时被去除,即非编码序列。RNA中的内含子结构的特点:GU表示供体衔接点的5端,AG代表接纳体衔接点的3端,把这种保守序列模式成为GU-AG法则。5端有一保守序列(5-GUPuAGU-3)。3端剪接位点AG的附近有一段富含嘧啶的区域,含有1020个嘧啶核苷酸。3端上游1850个核苷酸处,存在一个序列为Py80NPy87Pu75APy96的保守区。剪接体的组装和剪接过程:U1结合在5剪切位点。U2AF结合在多嘧啶区。U2结合在分支点,形成剪接前体进一步与U4、U5、U6三聚体结合,形成 60 S 剪接体。U1释放,U5从内含子区移到外显子区,U6结合在5剪切位点。U4释放,U6/U2催化5剪切,U5结合在3剪切位点。U2/U5/U6催化3剪切,内含子释放。组成性剪接: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内含子通常是有序或组成性地从mRNA前体中被剪接,这种剪接方式称为组成性剪接。变位剪接:又叫选择性剪接,指在剪接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地越过某些外显子或某个剪接位点进行变位剪接,产生出不同mRNA,这种剪接方式称为变位剪接。自我剪切的RNA:I 类内含子:剪接主要是转脂反应,即剪接反应实际上是发生了两次磷酸二脂键的转移。类内含子:剪接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rRNA基因中。RNA的编辑:指某些RNA,特别是在mRNA中插入、删除或取代一些核苷酸残基,导致DNA所编码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翻译出多种氨基酸序列不同的蛋白质。结果使成熟mRNA的核苷酸序列不同于前体,也不同于DNA模板,使遗传信息在mRNA水平上发生改变。介导RNA编辑的机制有两种:a、脱氨基作用(载脂蛋白mRNA的编辑)b、引导RNA指导的尿嘧啶插入或删除(尿苷酸的缺失和添加)指导RNA:指导RNA编辑的小分子RNA,又称向导RNA。长度大约是6080个核苷酸,中间有一段与被编辑mRNA相当程度互补的序列。指导RNA上存在一些未能配对的腺嘌呤,形成缺口,为插入尿嘧啶提供了模板。RNA编辑的生物学意义:(1)校正作用;(2)调控翻译;(3)扩充遗传信息。RNA的化学修饰具有位点特异性。途径包括:甲基化,去氨基化,硫代,碱基的同分异构化,二价键的饱和化,核苷酸的替代。核酶:是指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核酶的分类:根据催化功能可分为:剪切型核酶&剪接型核酶。核酶的结果特点:核酶的二级结果为锤头结构。由三个茎构成,茎区是由互补碱基构成的局部双链结构,包围着一个由1113个保守核苷酸构成的催化之心。核酶剪切通常发生在H位点。第四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步骤:(1) 翻译的起始:核糖体与mRNA结合并与氨酰-tRNA生成起始复合物。(2) 肽链的延伸:由于核糖体沿mRNA 5端向3端移动,开始了从N端向C端的多肽合成,这是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速度最快的阶段。(3) 肽链的终止及释放:核糖体从mRNA上解离,准备新一轮合成反应。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转移RNA是模板与氨基酸之间的接合体。在合成的各个阶段有许多蛋白质、酶和其他生物大分子参与。翻译:是指将mRNA链上的核苷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3个核苷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第一节 遗传密码三联子遗传密码的破译:1954,Gamov 提出遗传密码的问题, 43 = 64 ;1961,Brenner & Crick:加入或减少1个或2个核苷酸即可导致形成不正常的蛋白质;但加入或减少3个常常对蛋白质活性影响不大。1961,Nirenberg:人工合成多聚尿嘧啶核苷酸指导合成的多肽只含一种氨基酸-苯丙氨酸;1964,Nirenberg:tRNA 结合法。特异的氨酰-tRNA可与核糖体-mRNA结合。mRNA可短至3个碱基。 遗传密码的特点:1、密码的连续性。2、密码的简并性。3、密码的通用性与特殊性。4、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密码:也叫三联子密码,mRNA上代表一个氨基酸或蛋白质合成及终止信号的核苷酸三联体。阅读框:读取由一系列三联体组成序列的三种可能方式之一。可译框架:又叫可读框,指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的核苷酸序列。简并:一个氨基酸由多个密码子编码的现象,称为简并。同义密码子:对应同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称为同义密码子。起始密码子:密码子AUG与N-甲酰甲硫氨酸-tRNA(tRNAfMet)结合,在原核生物中启动蛋白质结合,因此AUG被称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UAA、UAG、UGA;终止密码子不编码任何氨基酸,也称为无义密码子。第二节 tRNAtRNA的共同特征:1、存在经过修饰的特殊碱基。2、3 端均为CCA-OH。 tRNA的结构:二级结构:三叶草形。tRNA上的手臂:(1)受体臂:链两端碱基序列互补形成的杆状结构;3端有未配对的34个碱基;3端的CCA,最后一个碱基2自由羟基可被氨酰化。(2)TC 臂(环)其中表示拟尿嘧啶,是tRNA分子所拥有的不常见核苷酸。(3)反密码臂(环)位于套索中央有三联反密码子。(4)D 臂(环)含有二氢尿嘧啶。(5)多余臂(环)。tRNA三级结构:tRNA 折叠为L 形,与氨基酸结合的受体臂与反密码环相互远离,分别位于两端;不同的tRNA形状大体相同又有所差异。 tRNA的功能: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为每个三联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接合体,为准确无误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提供了运送载体,它又被称为第二遗传密码。tRNA的种类:1、起始 tRNA 和延伸 tRNA:特异地识别mRNA模板上起始密码子的tRNA叫起始tRNA,其它tRNA统称为延伸tRNA。2、同工tRNA:代表相同氨基酸的不同tRNA。3、校正tRNA:通过反密码子区的改变把正确的氨基酸加到多肽链上的tRNA 。无义突变:指某个核苷酸的改变使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使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合成无功能或无意义的多肽,这种突变称为无义突变。错义突变:指某个核苷酸的变化使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变成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这种突变称为错义突变。氨酰tRNA合成酶:是一类催化氨基酸与tRNA结合的特异性酶。功能是:既要识别tRNA,又要能识别氨基酸,它对两者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第三节 核糖体 核糖体的结构:1、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存在形式为核糖体、核糖体亚基、多核糖体。2、核糖体蛋白组成:核糖体上有多个活性中心,每个中心都由一组特殊的核糖体蛋白质构成。3、核糖体RNA(rRNA):5S rRNA,16S rRNA,23S rRNA,5.8S rRNA,18S rRNA,28S rRNA。4、核糖体有3个tRNA结合位点:A位点:氨酰tRNA结合位点;P位点:肽酰tRNA结合位点;E位点:延伸过程中多肽链转移到肽酰tRNA上释放tRNA的位点。 核糖体的功能:1、核糖体小亚基负责对模板mRNA进行序列特异性识别,如起始部分的识别、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等,mRNA的结合位点也在小亚基上。2、大亚基负责携带AA及tRNA的功能,包括肽键的形成、AA-tRNA与肽酰-tRNA的结合等。核糖体上的活性位点:mRNA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部位(A位),结合或接受肽酰-tRNA的部位(P位),肽基转移部位及形成肽键的部位(转肽酶中心)。 第四节 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起始因子: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特异地与小亚基结合的蛋白质。 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的起始:第一步,30S小亚基首先与翻译起始因子IF-l,IF-3结合,通过SD序列与mRNA 模板相结合。第二步,在IF-2和GTP的帮助下,fMet-tRNAfMet进入小亚基的P位,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配对。第三步,带有tRNA、mRNA及3个翻译起始因子的小亚基复合物与50S大亚基结合,GTP水解,释放翻译起始因子。 真核生物蛋白质翻译的起始:第一步,MettRNAiMet与40S小亚基相结合;接着核糖体上专一位点识别mRNA的帽子,使mRNA与核糖体结合。第二步,帽子在mRNA与40S亚基结合过程中起稳定作用。带帽子的mRNA 5端与18S rRNA的3端序列之间存在碱基配对型相互作用。第三步,除了识别帽子结构以外,40S小亚基还能识别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AUG。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点:真核生物翻译起始机制与原核生物基本相同,其差异是核糖体较大、起始因子较多、mRNA有m7GpppNp帽子结构、Met-tRNAMet不甲酰化,mRNA 分子5端的帽子和3端的多聚A都参与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肽链的延伸:1、后续AA-tRNA与核糖体结合。2、肽键的形成。3、核糖体的移位。延伸因子:是指在蛋白质合成中,每向肽链中加入一个氨基酸时,与核糖体周期性结合的蛋白质分子。EF-Tu:帮助氨酰-tRNA进入A位点;EF-Ts:使 EF-Tu 恢复活性;EF-G: 参与核糖体移位。肽链的终止:肽链在延伸过程中,当终止密码子出现在核糖体的A位时,释放因子能识别终止密码子并与之结合,水解P位上多肽链与tRNA之间的酯键。新生的肽链和tRNA从核糖体上释放,核糖体解体,蛋白质合成结束。蛋白质前体的加工:1N端fMet或Met的切除:细菌蛋白质N端的甲酰基能被脱甲酰化酶水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N端的甲硫氨酸在多肽链合成完毕之前被切除。2二硫键的形成:二硫键是蛋白质合成后通过两个半胱氨酸的氧化作用生成的。3特定氨基酸的修饰:氨基酸侧链的修饰包括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乙基化、羟基化和羧基化等。4、切除新生链中非功能片段。蛋白质的折叠:是指从多肽氨基酸序列形成具有正确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伴侣:是介导新生肽链正确组装,成为成熟蛋白质,而本身却不是最终功能蛋白组成成分之一的蛋白质分子。热休克蛋白:是一类应激反应性蛋白,包括HSP70、HSP40和GrpE家族,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三者协同作用,促使某些能自发折叠的蛋白折叠成天然构象。伴侣素:包括HSP60和HSP10,主要为非自发性折叠蛋白提供能折叠成天然构象的环境。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抑制途径)阻止mRNA 与核糖体结合(氯霉素);阻止 AA-tRNA 与核糖体结合(四环素);干扰 AA-tRNA 与核糖体产生错读(链霉素);作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蛋白质合成(白喉毒素与EF2 结合,抑制肽链的移位)。第五节 蛋白质的转运机制蛋白转运:指蛋白插入或穿过膜的过程。翻译后转运机制:若蛋白质是在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释放后再过膜转移,这种蛋白质过膜方式称为翻译后转运。翻译-转运同步机制:若在与内质网结合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前体,其合成和过膜转移是同时发生的,这种蛋白质的过膜方式称为翻译-转运同步机制。两种转运的共同特征:N 端序列在移位过程中被切除; 2、N 端序列组成一成熟蛋白质没有的前导序列,含有前导序列的蛋白称为前体蛋白。前导肽的特征:1、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且分布在不带电荷的氨基酸之间;2、缺少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3、羟基氨基酸含量较高;4、有形成两亲(既有亲水又有疏水部分)螺旋结构的能力。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第一节 重组DNA技术回顾上世纪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的三大成就:第一,在20世纪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解决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第二,50年代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世代交替问题;第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阐明了遗传信息的流动与表达机制。重组DNA技术:是应用酶学方法,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通过酶切、连接等操作重新组装成杂合分子,并使之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进行扩增,形成大量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重组DNA技术使用的工具酶:1、限制性内切酶: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DNA分子中特异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分为:I型 、II型 、型。其中类型I:识别的DNA序列长约十几个bp;酶切位点在距识别位点1kb左右处随机切割,非特异性;复合酶,无使用价值。类型II:识别位点和酶切位点一致,具特异性。单体酶,性质稳定,Mg2+为辅助因子。目前已分离了数百种。2、DNA连接酶:将两段DNA片段连接起来的酶称为DNA连接酶。类型:酶切位点在识别位点下游24-26bp处, 非特异性。 限制性内切酶II型的基本特性:(1)识别dsDNA分子中48 bp的特定序列;(2)大部分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内部或两侧;(3)识别切割序列呈典型的旋转对称型回文结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双链DNA分子可产生粘性末端(切口上两条链上的碱基不互补配对)和平末端(切口上两条链上的碱基都互补配对),重组DNA技术中利用粘性末端。克隆用载体:是指具备自我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常见的分子克隆载体有:病毒、噬菌体、质粒。克隆用载体的选择条件:1、具备复制原点,能够自我复制。2、具备适合的酶切位点,且不在原点。3、具有筛选指标:对抗菌素的抗性和基因产物的显色反应。载体的功能:运送外源基因高效转入受体细胞;为外源基因提供复制能力或整合能力;为外源基因的扩增或表达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二节 DNA基本操作技术核酸的凝胶电泳基本原理:带有负电荷的DNA或RNA核苷酸链,依靠无反应活性的稳定的介质(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缓冲液,在电场中以一定的迁移率从负极移向正极。根据核酸分子大小不同、构型的差异,以及所带电荷的不同,可以通过电泳将其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彼此分开。种类:(1) 按凝胶材料分: 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2) 按电泳装置分: 水平式/琼脂糖凝胶; 竖式/聚丙烯酰胺凝胶。(3) 两种方法比较:分离效果和分离范围; 操作难易 电泳迁移率:电泳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与电场强度和电泳分子所带的净电荷成正比。影响因素:与分子的摩擦系数成反比,摩擦系数是分子大小、极性及介质粘度的函数。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是从红色海藻产物琼脂中提取的一种线性多糖聚合物。将琼脂糖粉未加热到溶点后凝固,便会形成良好的介质,其密度由琼脂糖的浓度所决定。特点:分辨能力低,但应用范围广,适用于较大分子的分析。适于分离 200 bp 50 kb 的 DNA 片段。操作简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凝胶,由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过硫酸铵和加速剂 TEMED ( 四甲基乙二胺) 的作用下聚合而成。聚合时,由单体丙烯酰胺聚合成链状物,由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将链与链交联成网状,形成立体的不溶于水的凝胶。特点:分辨能力高,但应用范围小,适用于较小分子的分析。适于分离 5 bp 500 bp 的 DNA 片段。操作复杂。用途:琼脂糖凝胶用于DNA和RNA的常规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常用于小分子核酸分析。凝胶电泳的一般程序 制胶 点样 电泳 染色 观察细菌转化:是指一种细菌菌株由于捕获了来自另一种细菌菌株DNA而导致性状特征发生遗传改变的生命过程。提供转化的DNA菌株叫供体菌株,接受转化的DNA菌株叫受体菌株。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2法(化学转化法)和电转化法。基因克隆的操作:1、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或PCR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2、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的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第一次摇菌 第二次摇菌 离心收集细菌 0.1M CaCl2 重悬细胞, 冰浴 30 min 离心、重悬重复一次4、转化:感受态细胞与连接产物轻轻混匀, 冰浴30分钟, 42水浴热激6090秒,快速冰浴2分钟加液体LB振荡培养,使细胞复苏。5、筛选: 根据重组载体的表型; 根据DNA限制酶的酶谱分析: PCR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即 PCR 技术,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PCR特异性:即所扩增片段是由两个人工合成的引物序列决定的。PCR反应原理:变性:双链DNA分子加热分离成两条单链DNA分子的过程变性温度:是指双链DNA分子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一般为9495 退火:两引物分别与两条DNA的两侧序列特异性互补,形成双链的过程称为退火。退火温度:一般在5065 之间,具体温度与引物长度、碱基组成以及浓度有关。延伸:在适宜条件下,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以4 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 NTP )为底物 , 在引物的诱导下,按 5 3方向复制互补DNA的过程。延伸温度:一般为7075 ,此时DNA聚合酶活性最高。PCR反应体系的成分:模板 DNA,耐热的DNA聚合酶,PCR反应的缓冲液(Mg2+,Tris Cl ),引物,d NTP。循环参数:温度循环参数:变性,变性温度,退火,退火温度,延伸,延伸温度时间参数:变性时间:决定于DNA的复杂性,一般选取94 1 min, 因过长的高温时间,会降低DNA聚合酶的活性。退火时间:一般情况下取30 s1 min,因为引物比较短。延伸时间:根据扩增片段的长度而定,一般在 1kb 以内的片段需延伸 1min , 更长的片段需相应延长时间。引物应满足的条件:1、引物长度在15 30 bp 之间,引物的退火温度 Tm = 4(G+C) + 2(A+T)。2、碱基随机分布:避免一连串相同碱基,引物本身不应存在互补序列,两条引物间也不应有互补性,尤其是3端。3、G + C含量:G + C含量一般为40 60。4、引物3端碱基的特异性。PCR技术的特点:第一,特异性强;第二,效率高 ;第三,灵敏度高。实时定量PCR技术:指利用带荧光检测的PCR仪对整个PCR过程中扩增DNA的累积速率绘制动态变化图,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从而测定终端产物的丰度。特异性的荧光探针:是把荧光化合物标记到特异性的寡核苷酸上形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通过探针与PCR产物特异性的结合,在PCR过程中可对产物实现实时、定量检测。TaqMan探针:是一小段被设计成可以与靶DNA序列中间部位结合的单链DNA(一般为550 bp),并且该单链DNA的5和3端带有短波长和长波长两个不同荧光基团。Ct值:指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荧光强度首次超过设定阈值时,PCR反应所需的循环数。Ct值与模板起始浓度的关系:1、模板起始浓度越高,Ct值越小。2、Ct值与模板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基因组DNA文库构建:是指将某种生物体的全部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或机械力量切割成一定长度范围的DNA片段,再与合适的载体在体外重组并转化相应的宿主细胞获得的所有阳性菌落,这个群体就称为该生物基因组文库。基因组DNA文库的类型:根据所选用的载体可以分为:质粒文库、噬菌体文库、粘粒文库、人工染色体文库(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酵母人工染色体文库)。一个理想的基因组DNA文库应具备下列条件:1、重组克隆的总数不宜过大,以减轻筛选工作的压力。2、载体的装载量最好大于基因的长度,避免基因被分隔克隆。3、克隆与克隆之间必须存在足够长度的重叠区域,以利克隆排序。4、克隆片段易于从载体分子上完整卸下。5、重组克隆能稳定保存、扩增、筛选。基因组DNA文库构建的程序: 载体DNA的制备; 基因组DNA的提取; 基因组DNA的部分酶切、分离与回收; 载体与外源片段的连接与转化或侵染宿主细胞; 重组克隆的挑选和保存。第三节 RNA基本操作技术总RNA的提取(书P.172);mRNA的纯化的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书P.173);cDNA 的合成的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书P.174)cDNA文库:将某种细胞的全部mRNA通过逆转录合成cDNA,与载体连接,然后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表达基因的种群,称为cDNA 文库。cDNA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构建cDNA文库的主要操作(书P.176)基因文库的筛选:构建cDNA文库的主要操作1、核算杂交法2、PCR筛选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将文库保存在多孔培养板上,对每个孔进行PCR扩增;对阳性孔进行稀释至次级孔,再对每个孔进行PCR扩增,直至鉴定出与目的基因对应的单克隆。3、免疫筛选法适用范围:表达文库;用某个基因产物的特异性抗体对重组克隆进行筛选。第四节 SNP理论及应用SNP:中文翻译为单核苷酸多态性,指基因组DNA序列中由于单个核苷酸的突变而引起的多态性。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基因编码区SNP(cSNP),基因调控区SNP(pSNP)和基因间随机非编码区SNP(rSNP)。cSNP又可分为同义cSNP和非同义cSNP。单倍型:位于染色体上某一区域的一组相关联的SNP等位位点被称作单倍型。基因分型:是指利用数据库中已有的SNP进行特定人群的序列和发生频率研究。检测SNP常用的方法及原理:1、基因芯片技术:就是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理,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及分布进而获取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工作原理:应用已知核酸序列作为靶基因与互补的探针核苷酸序列杂交,通过随后的信号检测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具体操作: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cDNA基因片段作为靶基因,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样品DNA/RNA通过PCR扩增、体外转录等技术掺入荧光标记分子或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探针;然后按碱基配对原理将两者进行杂交;再通过荧光或同位素检测系统对芯片进行扫描,由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探针上的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从而得出所需要的信息。 2、Taqman技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2种不同荧光标记的探针,这两个探针分别与两个等位基因完全配对。原理:1、探针设计运用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2、Taq酶53外切酶的活性。3、通过不同荧光值的变化,对基因型进行分型。3、分子信标:是一种呈环状结构的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环状区与靶序列特异性结合,茎干区由58个碱基对组成,5端带有荧光发生基团,3端带有荧光猝灭基团。4、焦磷酸测序法:是一种短片段焦磷酸测序技术,在测序引物的引导下,完成短片段(含SNP)的测序,从而实现基因分型。缺点:不能检测长片段,对于重复序列没有办法。原理:加入1分子dNTP生产1分子PPi,PPi在ATP硫酸化酶的作用下与APS反应,生产ATP,是荧光素生产氧化荧光素。SNP的应用:1、人类基因单倍型图的绘制;2、SNP与人类疾病易感基因的相关性分析;3、指导用药与药物设计。第五节 基因克隆技术RACE技术:是一项在已知cDNA序列的基础上克隆5端或3端缺失序列的技术,在很大程序上依赖于RNA连接酶连接的寡聚帽子的快速扩增。主要步骤:1、获得高质量RNA;2、去磷酸化作用;(带帽子结构的mRNA不受影响);3、去掉mRNA的帽子结构,加特异性RNA接头并用RNA连接酶连接;4、以特异性寡聚dT为引物,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第一条cDNA链,其包括寡聚接头的互补序列;5、分别以第一条cDNA链为模板进行RACE反应;6、纯化后的PCR产物克隆到载体进行序列分析。第六节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技术双向电泳技术:是大多数蛋白质组研究中分离复杂蛋白质混合物的首选技术。能将来自于全细胞、组织或生物体中所包含的多达几千种混合蛋白质进行分离、检测和分析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原理:1、确保蛋白质解离为单个多肽亚基能与SDS结合;2、通过分离胶的筛分作用,将蛋白质多肽按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得到分离;3、将蛋白质固定于膜上;4、以抗体识别待检蛋白(抗原)。典型的印迹实验包括五个步骤:蛋白样品的制备;经过SDS-PAGE分离样品;将电泳后凝胶上的蛋白质转移至固体膜上,用非特异性,非反应活性分子封闭固体膜上未吸附蛋白质区域;用固定在膜上的蛋白质作为抗原,与固定的非标记抗体结合;洗去未结合的一抗,加入标记的二抗,通过显色或放射自显影法检测凝胶中的蛋白质成分。MALDI-TOF(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工作原理:1、将蛋白酶解;2、小肽段与基质混合;3、将样品点到金属靶表面并使之干燥结晶;4、用激光轰击,将呈离子化气体态的待分析物质从靶表面喷射出去;5、这些气体到达检测器的时间由肽段的质量和其所带的电荷数的比值(m/z)决定。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下)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原位杂交:是用标记的DNA或RNA为探针,经放射自显影或非放射检测体系,在组织、细胞、间期核及染色体上对核酸进行定位和相对定量研究的一种手段。通常可分为RNA原位杂交和染色体原位杂交。酵母单杂交法原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RNA干扰技术的原理:RNA干扰技术利用双链小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同源mRNA,从而阻断体内靶基因表达,使细胞出现靶基因缺失的表型。基因芯片技术的原理:DNA芯片(DNA chip),又称DNA微列阵(DNA microarray),是指通过微电子、微加工技术在平方厘米大小的固体介质表面构建的微型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组织细胞中DNA、蛋白质和其他生物成分的快速、高效、敏感的处理与分析。凝胶滞缓实验:电泳迁移率变动实验又叫凝胶阻滞试验,是在80年代初期出现的用于在体外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凝胶电泳技术。它具有简单、快捷等优点,也是当前被选作分离纯化特定DNA结合蛋白质的一种典型的实验方法。 原理:DNA与蛋白的结合导致了电泳时迁移率的降低。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将编码“诱饵”的DNA片段插入到噬菌体基因组,并使之与噬菌体外壳蛋白编码基因融合。该重组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菌后,复制形成大量带有外壳蛋白的噬菌体颗粒,直接捕获靶蛋白库中与“诱饵”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第七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上)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蛋白质合成的类型:1、永久型:是指蛋白质的合成不受环境变化或代谢状态的影响,始终维持在恒定水平。2、适应型或调节型:是指蛋白质的合成速度明显地受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总论基因表达:是指DNA分子所承载的遗传信息,通过密码子 反密码子系统,转变成蛋白质或功能RNA分子的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基因表达调控: 是指对基因表达过程的调节。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录水平上的调控;2、mRNA加工成熟水平上的调控;3、翻译水平上的调控。原核基因调控机制的类型:正转录调控:调节基因的产物是激活蛋白,起着提高结构基因转录水平的作用。负转录调控: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蛋白,起着阻止结构基因转录的作用。原核基因调控机制的特征:诱导:调节因子与效应物结合后,开启基因的转录活性称为诱导。阻遏:调节因子与效应物结合后,关闭基因的转录活性称为阻遏。原核基因调节的主要特点:1 、特殊代谢物对基因活性的调节。2、弱化子对基因活性的调节。3、降解物对基因活性的调节。4、细菌的应急反应(是指细菌在供给物全面匮乏的情况下,难以找到代用物,所作出的一种反应,帮助细菌渡过难关)。可诱导调节:是指一些基因在某些代谢物的诱导下使其活化,由原来的关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如: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可诱导的操纵子:是一些编码糖和氨基酸分解代谢蛋白的基因。阻遏调节:是指一些基因由于某些代谢物的积累,而使其由原来的开放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如:色氨酸操纵子。可阻遏的操纵子:是一些合成各种细胞代谢过程中所必须的小分子物质。色氨酸含量和核糖体位置对弱化子结构的影响:、当色氨酸充足时,前导序列的合成正常进行,核糖体占据 1 区和部分2 区,2、3 不能有效配对;3、4 配对形成终止子的发卡结构,转录终止。、当缺乏色氨酸时, 翻译在双色氨酸密码子处中止;核糖体仅占据 1 区,2、3 区配对;3、4 区不能形成发卡结构,转录继续。弱化子:是指起转录终止信号的一段核苷酸序列。葡萄糖效应或降解物抑制作用:细菌培养基中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加入乳糖、半乳糖等诱导物,与其对应的操纵子也不会启动,这种现象称为葡萄糖效应或降解物抑制作用。葡萄糖效应作用机理:葡萄糖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导致环腺苷酸的合成减少,与其相结合的蛋白质(环腺苷酸受体蛋白CRP)因找不到受体而不能形成复合物。复合物结合在启动子区域是乳糖等糖类mRNA转录所必需的。第二节 乳糖操纵子与负控诱导系统诱导物:如果某物质能促使细胞产生一特定的酶,该物质就叫做诱导物。辅阻遏物:如果某物质能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