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南充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5361343 上传时间:2022-03-23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南充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XXXX南充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XXXX南充市公需科目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目录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与现代发展第二章 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心理的解放第三章 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情感培养的现实效应第四章 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态度在工作中的升华第五章 专业技术人员对积极自我的正确认知第六章 专业技术人员人际关系网的搭建原则第七章 专业技术人员沟通技巧的掌握与运用第八章 专业技术人员对自身环境的改良与判断第五章 专业技术人员对积极自我的正确认知81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与现代发展1.1积极心理学概况1.1.1心理学流派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这些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十大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到新行为主义阶段。这些新行为主义者仍然坚持华生的行为主义立场,对一些比较激进的和极端的做法做了一些必要的修订。这个学派的产生可以看出学派之间开始出现一些融合的趋势。勒温创造性地借用物理学和数学中的场、向量、拓扑等术语,并以此来说明人类心理现象从其活动的规律,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心理学体系。第一,勒温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框架,用严格实证、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需要、紧张、冲突、动机等问题,使它们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合法研究领域。第二,勒温把他的场论思想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创立了团体动力学,改变了以往实验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而不研究团体心理的局面。他的团体动力学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派名称: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这十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对象、任务、范围、方法以及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它们都曾经充当过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主角,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史的发展。当代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体,也主要是博采十大学派学说之长处,汲取它们的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而形成的。如今我们学习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其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十大学派的精华部分进行了荟集的结果,是十大学派学说的主要结晶。其中的主体理论、概念和规则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学派,在那里找到出处。心理学史上的其他学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最后被十大学派所包容、吸收、淹没、归化了。有的晦涩难懂,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共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同一事物,由于经验、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认识的不同导致方法论的不同。因此,我觉得在一项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较大分歧甚至出现流派是很正常的。流派的出现恰恰说明了这项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1.1.1.1内容心理学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费希纳(18014188711)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对心与物作了精确的数学测量并试图确定它们的关系。1860年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奠定了他在心理物理学上的创始人的地位。1.1.1.2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也叫建构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1.1.1.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代精神: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1.1.4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学术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理论上的先行者:迪卡儿: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时代精神:客观主义潮流。18世纪以来科学的极大发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当然的或迷信的东西。神秘主义受到挑战。实证主义空前具有市场。强调实证的、具有社会性的可用作客观观察的知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行为的突出强调,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而且使人们看到新的希望。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1.1.1.5格式塔心理学派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时代精神: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魏特曼的似动实验: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局限: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1.1.1.6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1.1.1.7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时代精神: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需求层次理论,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1.1.1.8日内瓦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受康德的影响。时代精神:开放的理念,兼容并需的精神。日内瓦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心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发展。儿童心理学。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1.1.1.9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听觉编码即声码;视觉编码即形码;语义编码即意码。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时代精神: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电脑智能的研究。1.1.1.10人性主义心理学流派人性主义心理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它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理世界的殿堂。其代表人物为郭念锋教授。其主要观点为:1、人的本性是三种基本属性的结合。2、人的心理动力是需求。3、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人性是个性的一种抽象。4、人性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为主义理论: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新行为主义理论: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新行为分支主义理论: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1.1.1.11反省心理学派反省心理学创建于2007年12月,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反省研究法)、独特的概念体系(心潮、浅层、三式信息等新概念),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心理二元说、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流理论、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等)和应用体系(心理治疗、天才培养、高级人工智能、打开心理黑箱四大应用领域),所以,反省心理学像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流派一样,是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新流派。创始人杜向阳,生于1969年,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1987年开始研究天才、天才教育及心理学,2007年创立反省心理学派,同时提出“心潮调节法”和“浅层置换法”两种通用型心理治疗方法,2006年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灵感机”发明专利,著有心灵控制术一书,国内各大书店及当当网、亚马逊、拍拍、天猫等网上书店有售。近年先后在湖北、广东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咨询经验和成功案例。反省心理学是世界心理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创的概念、独创的理论,并且其概念、理论能贯穿应用于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理论体系之一。其经典著作是心灵控制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如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及当当网、亚马逊、拍拍、天猫等网上书店有售,书内囊括了反省心理学的各项知识精华(如心理分析、心理调控、心理治疗、二元心理、天才培养、人工智能、打开心理黑箱等),是作者(反省心理学派创始人杜向阳先生)自1987年来二十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作。反省心理学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富有现代气息,也是目前中国本土唯一原创的心理学流派,与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流派相并立。反省心理学具有东方文化色彩,更适合中国人的需要。反省心理学吸收、继承了中外心理学思想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重大的创新与发展。例如,继承了西方的“意识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大意识流”学说;继承了西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潜意识领域里的“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等整套理论;继承了认知心理学中的“计算机比喻”,在此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提出了“心理的工厂比喻”,从而使对心理的揭示和描述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继承了西方心理学中的“元记忆”“元认知”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新理论“心理二元说”等。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趋势,是几大心理学流派逐渐融合统一。几大心理学流派着重于心理本质的探索,是其基本理论部分,实际这种种流派都是着重心理现象、过程或功能的某个环节,而忽落其他环节所引起的,是片面、局部或环节性的研究,没有进行整体、全面或本质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心理现象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想要把握心理的整体状况,心理学流派的融合统一,成为心理学流派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思潮,学派之间的对立只要还是限制在批评、论战、自放异彩上,没有演变成为人身、精神的限制和伤害,都是应该提倡的。人们总喜欢偏重偏信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并由于自己坚信而捍卫它。捍卫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一种观点和理论要用到强制手段才能够延续和发展的话,这无疑是很可悲的。从伽利略被囚禁,布鲁诺被烧死,物种起源到死才敢发表,以及我国文革时候的思想压迫,都无一例外地使人的思想受到禁锢、阻碍了学派之间的交融和发展,最终也就阻碍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对立面在事实上总在起着揭其弊端,发现其缺陷、不足的重要作用。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虽然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借助其经验教训和总结归纳的规律,接受其理论指导,但前人毕竟是前人,他们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与现在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个人的知识局限以及当时的阶级统治需要决定了他们的片面。即使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人都不可能完全认识这个世界、发现真理,更不用说在阶级统治或思想统治的束缚下。从心理分析角度,即便是对腐朽事物的抗争,由于存在应激因素,也很容易矫枉过正。所以对于任何理论,我们都只能够借鉴参考,择善而用。1.1.2意动心理学建立发展布伦塔诺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后者以为心理是灵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动。每种心理活动有自己的对象:光是视觉的对象,声是听觉的对象,记忆对象是过去的东西,等等。布伦塔诺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布伦塔诺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想。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布伦塔诺的学生施通普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每类属于不同学科的对象。其中色、声等感觉和映象是心理内容,属于现象学;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学。功能和内容不可分地各自独立于经验中我看见匀:色,看为心理功能,红色为内容(现象),它们同时独立存在不可分开,心理学不能完全排除内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从此意动心理学又称为机能心理学。冯特学生屈尔佩原本主要研究内容心理学,后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和他的学生进行思维的实验研究时,发现有无意象思维,他们称之为识态、心向等,以为心理过程除映象活力外,还存在无意象过程。屈尔佩试图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内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学理论以缓和争论。1.1.3现象学哲学建立发展但是20世纪初,布伦塔诺和施通普夫的学生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哲学,支持了意动心理学;与此同时,英国高尔顿研究个别差异时,发现许多人,甚至有的大艺术家也缺乏视觉意象;而法国人比奈在为女儿作思维实验时,也发现类似的无意象思维。从此,这种出自哲学唯心论的意动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欧洲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学思潮,像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响。对于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也不要认为天衣无缝。在提出一种观念以后,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考证来加强、完善它,分析、汲取对立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不是折衷,而是对自身的扬弃,是完善自我的需要。一个人需要自信而不是迷信,迷信他人和迷信自我都是同样错误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学者在晚年都发现其早期理论的重大不足和缺陷,或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都存在极大错误,但是因为寿命和精力的关系,不可能再重建体系,有的就避开谈论这种不足和缺陷,不敢自我否定,这是很遗憾的。人类研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完善人类自身,具体到每一个学者,应该不断推进和推广他的认识,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也是自身人格的完善。如果因为害怕名望受损、或害怕各种各样的内外打击,而去掩盖真理的话,那他进行研究的目的就值得怀疑,而他本人亦陷落在沽名钓誉的人格缺陷中。这点需要我们这些学者不时深刻反省。1.2.积极心理方法概论积极一词源自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潜在的、真实的、完整的和与给定的多种含义。积极的概念:一种行为、一种疾病或一种症状,会得出不同的含义。和把治疗症状作为目标的传统心理治疗比较,积极心理治疗既看到了紊乱的一面,也考虑到人们所具有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是:每个人均具备两种基本能力,即爱的能力(情感力)和认知的能力(理智力)。由于爱而派生出:耐心、时间、交往、信心、信任、希望、信仰等多种原发能力。由于对现实的认识而派生出:准时、条理、清洁、礼貌、诚实、节俭、勤奋等多种继发能力。我们叫做现实能力。积极心理治疗的三个基本原则:希望原则对人类的积极观念;平衡原则冲突的动力和内容;磋商原则治疗与自助的五个阶段。(一)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他认为人生而有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与能力,因此心理治疗应对患者抱有积极的态度,所以他称治疗对象为来访者而不是病人,以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与信任。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发挥人的自我实现功能。“自我实现”是指每个人都在追求发展并希望能够健康的发展,进而全面表达自己。这是人生而追求的目标。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自我指导,目标是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格成长。因此,心理治疗师并不给以直接指导,而是建构一种良好的治疗气氛,帮助病人发展自我关注与自我成长能力。罗杰斯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成功进行需要以下六个条件:1.心理沟通指建立一种治疗双方都能相互影响与理解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治疗的基础。2.不协调指个体需要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不协调状况,即自己的认识与实际体验之间的不协调,自己的问题所在。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而真诚地面对治疗体验。3.平等和真诚指治疗师以真实的自我与来访者交往,坦诚地对待来访者,理解来访者的体验,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与来访者能够平等沟通,相互影响。4.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或接受指治疗师无条件接受来访者的任何本来状态,而不论其想法、行为如何古怪。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并不意味着赞同,而是指对来访者的行为不进行价值判断,对来访者人格的尊重与信任,鼓励来访者充分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并积极发挥自身的潜力,自我成长,朝积极的方向发展。5.移情指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一种新奇和不惧的眼光去看个体感到害怕的东西,并以这种感受与来访者沟通,以这种正确的感受来引导来访者,拓展其观念和看法。6.对移情和无条件接受的知觉指来访者要对这点有所知觉,才能真正取得疗效。在这过程中,他会在某种程度上觉得自己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促进疗效的获得。积极心理治疗则方法是一种反移情,也就是说,让病人来感受治疗师的积极认识和积极情感而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而使自己的原有观念被新的积极观念所取代,从而达到保持自身健康以及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目标。(二)现实疗法现实疗法的创立者是美国的威廉格拉塞,他本来是一位医生,后来学习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治疗,并对这种治疗的理念产生不满,进而自己发展出现实疗法。此疗法强调个体应承担选择的责任。它假设每个人都有四种最重要的需要:归属、力量、自由和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都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现实治疗注重培养来访者的积极行为,要使人产生一种“积极沉迷”。积极沉迷与物质滥用、网络成瘾等消极沉迷的相似之处在于“沉迷”二字,但不同的是,积极沉迷的内容是用积极的态度或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当人陷入积极沉迷之后,在积极沉迷停止时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类似于药物成瘾者戒断药物后的不舒服反应。格拉塞认为有许多积极沉迷的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比如瑜伽、跑步、游泳等等。格拉塞对人们选择一些不利于自身的行为的解释是:一、人们选择抑郁和焦虑等消极方式可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愤怒会带来暴力和惩罚,抑郁却不会。二、抑郁等消极方式是不需要企求而能够得到帮助的最好方式,从而实现归属的需要。三、有时是因为选择有效的积极方式更为困难。四、选择抑郁和焦虑等消极行为可以控制他人,吸引别人主动提供帮助。现实疗法主要有三个特点:1.反医学模式。格拉塞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医学式心理治疗,关注于患者过去的经历,而不引导患者对自己负责,关注当下,进行自我控制。现实疗法的理论认为患者的症状表现不是人对外部事件的心理反应,而是人为了试图控制自己周围环境或事件的一种主动选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反映了病人自我控制的意愿。所以,心理治疗不应把病人的问题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因果必然,而是一种主观现象,只是个体控制不当的结果。比如,青少年时期被他人欺负而留下的心理创伤并不一定会导致抑郁,而是当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关心以及帮助,决定选择抑郁这种方式时才会患病。2.强调自己决定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用动名词如“抑郁”、“焦虑”,来替代形容词,如“抑郁的”、“焦虑的”,以此来突出病人的主动性和自我决定性,暗示病人自己是有选择权的,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更积极的状态。3.强调个体同一性的获得。现实疗法强调个体在主动选择时必须承担起行为的责任,即寻求一种最有效的应对方式。这种方式必须具有个体同一性,即在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又不妨碍他人,相信自己能够给予别人爱,也能从别人那里获得爱,感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重要的。二、现实能力: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主要致力于促进患者的现实能力。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能力:认知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的心理疾病正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中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一)认知能力佩塞施基安把认知能力称为第二能力,包括准时、清洁、条理、服从、礼貌、忠诚、正义、诚实、节俭、勤奋、认真等。它们基于知识的传授,人们通过在所属群体中学习而获得,反映着个人所属社会群体的造诣规范,以及个体对这个世界的理性认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第二能力来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他人做出评价,在这些过程中,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比如,对一个欣赏的人,我们可以这样评价:“他为人规矩、诚实,我可以信赖他。”反之,对于不喜欢的人,也会做出贬低的评价:“我跟他合不来,因为他老迟到、邋遢、没礼貌,还懒惰。”认知能力有四种具体形式:感知感知觉能力,比如视觉、听觉,对空间位置的知觉;理性基于思维的理性能力;学习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学习能力;直觉灵感能力,即理性推理之外的感受力。佩塞施基安认为,许多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第二能力发生紊乱所导致,也就是这四种认知能力发生偏差的结果。心理治疗要帮助病人放弃对自己行为有偏差的传统认知,而代之以一种积极认知,并坚定地贯彻于生活之中。积极心理治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1.以跨文化的方法把其他文化的观点运用到治疗系统之中,对心理问题作出积极解释,使病人看到自己奇怪行为合理的一面。也就是不解释那些奇怪的行为为什么发生,而是寻找为什么这些行为看起来那么奇怪。积极心理治疗强调病人的自助,使病人自己感悟到对问题的积极认识。但看到自己行为的合理面,并不意味着鼓励其保持这种行为,而是鼓励其保持积极的态度,真诚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从而摆脱心理阴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2.积极心理治疗不承认人有所谓的消极心理,认为各种消极心理是人在积极发展各种心理保护模式来降低自己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即一种保护性心理。这样,病人对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批判性的观点,而能够自我接受。比如,“我很笨”的自卑心理就有其保护性作用: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当遭遇失败时不会再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也降低了别人的期望,不会给太大压力,对自己的失败也能够接受。而一旦超过了别人的期待,还能获得别人的敬佩。(二)爱的能力爱的能力包括爱人与被爱的能力。佩塞施基安把这种能力称为第一能力。主要包括爱、耐心、榜样、交往、信任、性、希望、怀疑、信仰、肯定、统一等。第一能力与第二能力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发展的。一个人的亲情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对第一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是人所发展的第一种亲密关系,是以后发展关系的基础。第一能力可被具体分解为四种基本关系:与自我的关系真实的自我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也就是事实上的我与我认为的我是怎样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周围个体的关系;与群体的关系自己与利益集体、社会群体甚至整个人类的关系;与原始我们的关系自己与宗教、世界观和生活哲学的关系。案例1.3.完整的人的形象定义1.3.1完整的人测量标准人体测量学是人类工效学的重要部分,它为各种工业设计、机械设备、空间安排、建筑家具提供了设计的基础,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在保证安全情下,提高生产效率或进行艺术创造。在服装领域,人体测量同样也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它为各种服装的设计加工提供了基础。1.3.2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阐述要做到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那才是真正的健康,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什么是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怎样才算健康?什么叫“健康”?传统观点认为:“无病(指躯体疾病)即健康”;“身体合格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疾病就是“失去健康”。这些健康的定义是含糊的、狭隘的,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处境。辞海中关于健康的概念:“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提法比“健康就是没病”要完善些,但仍然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来对待。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从而形成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全面健康观。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可知,全面健康具有三个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和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全面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部分,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其实,人是一个整体,生理和心理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这就是现代全面健康观的出发点。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这一基本条件,才能保证机体处于完整统一的全面健康状态,才能保证身心功能的协调和稳定。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保证。心理健康的含义从以上健康概念的探讨中,我们知道了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和探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躯体健康)是健康概念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却不象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绝对。1心理健康水平的等级:根据中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研究,可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三个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2)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人员帮助,可恢复常态。(3)严重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2健康的标准: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从这十条健康标准中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心理健康不健康是相当困难的,还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标准。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标准: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求。1.4.心理学与人类的发展关系1.4.1人类对于心理学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安全需求(Safety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得不相信这社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社交需求(Loveandbelonging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或是同类。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激励措施: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尊重需求(Esteem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富豪为了自己名利而赚钱,或是捐款。激励措施: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