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4953917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atmospheric pressure vessel 4 GB50231-2009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5 GB50275-98 compressor, fan and pump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lifting 6 HG20201-2000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7, HG . Pressure gauges, using an installed spark arrestor for acetylene cylinders, illegal carrying, using gas cylinders, each operator fined 20 Yuan. Gas bottle without the hot sun exposure measur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m a fine of 50 Yuan. (7) at height and the opening and provisional protec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he responsible unit fined 200 Yuan, construction person in charge a fine of 50 Yuan. (8) no permit to work and the job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n the job unit fined 300 yuan, the unit will charge a fine of 100 Yuan. 7.5.3 accident penalties (1) injuries fatalities directly punished 12 million.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have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of leadership, such a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should be brought to the company 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 (2)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 occurred, 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leadership, such a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should be dealt with by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the company. (3)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 occurs, the direct punishment 500-1000, who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responsibility, give notice of criticism and 50-100 economic sanctions against them. (4) to conceal the accident, reported without undue delay or false, to inform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of the criticism, resulting in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pursuit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内容】: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二,说教法本节内容因为是接近我们生活,目的主要是通过联系实际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模式的转变,因此主要通过读图分析,阅读材料然后进行讨论总结来完成教学过程,在这过程当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自己分析的结论.同时让他们通过阅读归纳总结出一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的能力.三.说学法本节内容不难主要是与实际联系非常强的人口数量上的变化,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原理因此学起来也不难,主要可以通过阅读实例和读图表就能理解内容,然后通过对一些实际的安例进行分析来巩固和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内容.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用书上的图 1.1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诞生,说明世界人口在增长,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口的数量变化.讲授新课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板书)讲授)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引入,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板书)(讲授)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以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通过实例解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 关。) 2、通过读图1.2及图1.3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板书)1、通过读图1.4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2、通过书本第五页“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缓慢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力不足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很快政治、经济、医疗水平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计划生育 学生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讲授)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地区出生率(%)出生率(%)出生率(%)人口(亿)非洲3.81.42.47.84拉丁美洲2.40.61.85.19亚洲2.20.81.436.83发展中国家2.50.91.748.07大洋洲1.80.71.10.33北美1.40.90.53.10欧洲1.01.1-0.17.29发达国家1.11.00.111.98全世界2.20.91.460.5表注:北美指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包括加勒比海地区国家。4、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时空差异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目前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原始型高高低农业文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传统型高低高工业文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低低低后工业文明发达国家中国(基本上实现)活动设计: 活动一:课本第三页的活动题,把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他们读图讨论,思考书上的几个问题,最后派个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活动二:课本第七页的活动,先让两位学生阅读第六页的案例结合活动题思考问题,让几个组学生讨论所给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归纳最后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时间安排:由于本节内容不难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做活动和讨论时注意把握时间,自己尽量少说废话.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同学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增长,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法、分析法来掌握,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判断,化理论知识于实践之中。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n 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增长原因人口问题对策发达国家缓慢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力不足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很快政治、经济、医疗水平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计划生育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目前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原始型高高低农业文明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传统型高低高工业文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低低低后工业文明发达国家中国(基本上实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该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人口的迁移和影响因素,对于这两部分教材的处理很简单,课标要求为:根据资料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而考试对于特点这方面也较重视,在本章的内容中这节算次重点,是基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的基础上讲诉的,进而结合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内涵,能够根据有关资料说出国际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够分析一地人口迁移的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的展示总结归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索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理论联系实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对移民产生歧视,人人平等的情感。【教学重点】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教学难点】人口迁移分布的特点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活动探究、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课本图1.8,人口分布的相关图表三、说学法1、利用图表历史知识分析解释,提高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结合社会潮流引入课题,吸引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同学们最近几年民工潮盛行,大量民工往东南部城市迁移,同时许许多多的外国公民在我国定居,又有许多我国公民定居外国,人口迁移现象从古至今一直不曾间断,为什么会不断的有人口迁移呢?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口的迁移一节,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八页。设计意图:结合社会现象进行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进行学习。2、练习设计(分析)思考: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迁移分别属于哪一类? A.15世纪扳卖非洲黑人奴隶B.王工程师因工作需要从前黄调往马杭 C.三峡工程大移民设计意图:利用习题,知识迁移巩固活学活用,深入理解知识。3、总结设计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分析总结我国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的阶段 人口迁移的特点 人口迁移方向 人口迁移的原因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由北向南 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 规模小,频率低 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有计划有组织进行按迁移方向划分人口的迁移概念分类国际迁移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迁移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 流动人口增加 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五、说板书设计人口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两者的关系以及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影响因素并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适合中国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及案例分析理解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通过问题探讨掌握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并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内涵以及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措施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教学准备】有关环境人口的材料【教学手段】多媒体三、说学法 1通过有趣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复活节岛的悲剧”,从该案例你意识到了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有趣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问题设计提问:进一步对比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难发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上加上了一些附加条件。而这些附加条件往往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就是说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又是关键性因素呢?该问题自然过渡,同时通过补充案例及读图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解答但又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维。 设计意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理论,利用提问,创设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引导学生联系知识,积极思考,大胆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3、活动设计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统计结果,结合一下三种观点你同意哪种,为什么,谈谈你对未来人口发展以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看法。 乐观派 悲观派 中间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科技进步使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现今世界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容量。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引发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应用理解,同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大胆想象思考事件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理由,这些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验,让学生在锻炼中提高自己。4、作业设计课后探究: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知识进行理解强化能够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更多地关注国家国情,树立主人翁意识保护地球强大祖国。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知识结构框架图: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说课案)一、说教材【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时安排】1课时三、说学法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四、说教学过程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2学习新课: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五说板书设计问题探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1. 现状2. 影响a. 对农村:b. 对城市建设:3. 解决措施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来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从城市形态到城市土地利用到城市功能分区最后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三部分内容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从外到里,从表到内,构成本节内容。本节课在本章城市化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才能有助于下面课程的深入,更好地学习理解下面的内容。同时在本教材中属城市这一内容,是人类聚落的结果,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即是与前一章的紧密联系,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同时可以强化一下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聚落到城市与生活到生产生活人地关系再到可持续发展,谨记这一思路学习思考人文地理的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城市结构相关材料三说学法 1.利用图片展示信息,引入问题;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 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2找出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又形成怎样的功能分区?通过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知道有那些利用方式以及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础上的功能分区。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问题,创设思考。3.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结合课本找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模式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学生回答,使其掌握基本模式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每一模式各自的特征,学会把握事物本质。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总结归纳,同时引导,通过原因规律的探究,大胆设想,总结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4.活动设计: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5作业布置: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五. 说板书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知识发生线索:城市形态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地域结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平原 团块状一、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 分散型 谷地 条带状1.土地利用分类2.功能分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3.形成因素.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说课稿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级以及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标要求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态构成之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学习,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了解,但与第一节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两部份内容关键是学习城市的不同服务地域,服务等级,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 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 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 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不同等级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功能难点:城市六边形服务嵌套理论及运用二.说教法【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对比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 【教学准备】教材图2.11、2.12、2.13、2.14、2.15 和2.16三.说学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而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活动串接各部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 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问卷调查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纸、米、笔等日常用品 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高档服装、数码产品同样城市等级也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 活动设计通过课本活动:完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学习。枣强镇居民日常选择问题,和开始问卷调查实质一样,但具体用途却不同,因而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设计意图:简单的活动,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具有教育性。3、活动设计: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案例三,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问题:(1)A 、B、C等级为何要这样设置?(2)位置选择为何将高一级的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习融会贯通。4、作业布置:用学会的方法为所在城市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规划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贯穿应用。五. 说板书设计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知识发生线索:城市不同人口规模城市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 中心地理论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三、城市空间组合的等级体系 1、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 2、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城市化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来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城市化内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提出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图片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的特征后,从时间角度探讨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影响三方面内容,进而依据课标及教材的图表案例分析后,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掌握城市化的各阶段及各自特点,能够解释不同城市的所处的阶段及特点;(课时一) 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能针对消极影响提出解决措施。(课时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总结归纳城市化内涵,并且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提高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案例和图表分析,归纳发展中及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以及城市化各阶段特点(课时一) 通过读图及实际生活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从实际出发提出措施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通过活动,从自己家乡出发,提出家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课时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城市环境从自身做起的观念,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美化城市环境 树立同学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 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案例法、图表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本图2.17、2.19、2.20、2.21、2.27、案例4、中国城市化有关资料【教学课时】 两课时三.说学法1.利用图片展示信息,引入问题;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同学热爱家乡之情;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播放影片民工潮片段,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土地用地规模展示。提问引起悬念:为什么民工都往城市流,选择进城呢?长三角城市土地日益扩大又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呢?设计意图:通过直接感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2. 活动设计结合课本图及案例,分析完成课本35页的活动题。(回答并总结)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初期阶段较低较慢城市集中中期阶段现对较高很快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较高缓慢甚至停滞逆城市化设计意图:根据资料分析抽象出自己所需的内容,并能进行对比总结,提高学生概括分析能力,并能更好地记忆区分知识。3. 活动设计投影上海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图以及住房图等,探讨上海为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引导思考总结对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除了上海市的做法,你还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借上海的例子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掌握城市化问题及措施,活跃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优秀的意识;4. 活动设计.未来展望生态城市课本38页的活动,结合合肥市环城公园,解释生态城市。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5. 活动设计分析南京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除了共性外,还有没有自己的个性问题?对于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地理,落实乡土地理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从身边的环境小事做起,落实环境教育。五. 说板书设计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内涵1、定义2、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3、动力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横向城市化的阶段特征2.纵向城市化的地域特征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消极影响及措施2.积极影响 问题研究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哪里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问题研究,该节课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能够对于前面知识的运用,能够结合所学分析住房应考虑的因素,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负效应,对于城市化我们应该如何冷静的分析面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购房影响因素; 理解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含义及特点,能够分析材料现象。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情感目标:树立对于城市化应有的情感态度,结合自身不要随意的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教学重点】如何综合各方面因素合理地选择住房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教学难点】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理解二、说教法【教学方法】小组探讨、调查研究、对比归纳【教具准备】课本资料、多媒体三、说学法 1、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2、通过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分析了住房选择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总结出购房的原则性问题,合理地指导我们购房。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因为事前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调查过了,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都期待展现成果,故直接表现同学们的内心节约时间。2. 活动设计课前活动:分成四组,对南京三个住房地段进行调查,新街口夫子庙、板仓、仙林,对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该地段的房价要求,居民的要求,居民为何要在该地段购买住房,基础设施设置等等其它与居民购房有关的因素。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组探究形式对所学问题进行相关调查,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来源于社会还能培养学生深入生活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3.问题设计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发现一个问题,郊区的房子,特别是别墅,都是些高档居所,许多有钱人的居住场所,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居民都往城里挤,为什么还会有许多有钱人往郊区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逆城市化。设计意图:承转过渡知识,从购房选择因素的学习过渡到郊区化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给学生以启迪。五、说板书设计无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内容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接着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一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电脑【课时安排】一课时三说学法1.利用图文信息,提出知识性和能力性强的思考问题(新课导入)。2.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识、原理与规律(导学探索、新课讲授)。3.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反馈)。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用视频以及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设计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设计意图:直观地引入农业生产的区位差异,提高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2新课讲授A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区位的含义不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只要让学生知道区位的两层含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能力。 B读图分析,了解并巩固应用农业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分析教材图3.3,从而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学生初步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之后,展示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分析各个地区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C.通过活动,引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读图以及案例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分析巩固通过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启示:除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并分析图片分别体现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分别说明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和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切实地考虑,拓展学生思路。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知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D.分析教材,识别图片,理解农业地域阅读、分析教材,看图识别,研究案例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能清楚直观地说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3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巩固所学知识。4. 反馈练习: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五说板书设计: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案)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教材简析: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本节课标解读:1.说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2.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范围,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及特点。内容地位与作用: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体现自然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商品谷物农业则体现了社会环境对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一个是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教材文字内容不多,配备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学生查阅地图,挖掘地理信息,培养分析能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时,必须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找出优势区位因素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生产特点和区位优势。2.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地区分布、生产特点和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二)过程与方法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图,认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区位特点;分析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关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难点: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二说教法:【教学方法】设问教学、案例探究和对比归纳【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教学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三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进而认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范围、形成的区位因素,学习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和区位因素,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巩固对两种农业类型的认识和理解。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用已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来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析。2.新课讲授: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设问,引出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读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认识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通过读我国水稻种植景观,认识我国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求学生阅读49页阅读材料:袁隆平的水稻科学研究;了解我国的水稻种植业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