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承德四中 九年级语文学科第周第2课时导学案编号:课题鱼我所欲也主备人:张小红使用时间:学生姓名:3学习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段字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一段,并背诵全 文。、导学明标、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诵读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1)范读,注意停顿及节奏。(2)自读,给生僻字词注音。(3)反复读:抽读、分组读、齐读。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音:苟.()得所恶.()不辟.()勿丧.()耳一箪.食()蹴.()羹.()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孟子,名,字 ,时期、,儒家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为“”。三、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3)口译课文。(4)归纳本文重点字词。四、当堂训练1、 鱼我所欲.也()2、 有甚.于.生者()3、 不为.苟得.()()4、 故.患.有所不辟.也()()()翻译句子: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五、课堂总结主备人:张小红使用时间:学生姓名:新授课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学习目标 掌握一段字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一段,一、导学明标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 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三、合作探究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3)口译课文。(4)归纳本文重点字词。四、当堂训练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6、凡可以得生者.()7、何不为.也()8、由则生而有不用也()9、是故.()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11、贤者能勿丧.耳.()()翻译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五、课堂总结承德四中 九年级语文学科第周第3课时导学案编号:主备人:张小红使用时间:学生姓名:课题鱼我所欲也新授课学习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掌握二段字词的含义, 能准确翻译二段。导学明标二、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三、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 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 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3) 口译课文。(4) 归纳本文重点字词。四、当堂训练1、一箪食.()13、一豆.羹.(14、呼尔.而与.之(15、行道之人.(16、蹴.尔而与之(17、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得.我与.( 乡.为身死(1819、20、21、22、23、为.之(24、是亦不可以已.乎(25、失其本心.(:翻译句子: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五、课堂总结5课题鱼我所欲也承德四中 九年级语文学科第周第4课时导学案编号:主备人:张小红使用时间:学生姓名:新授课禹、 一 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三、导学明标四、自主学习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 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 “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 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 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 ”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 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 误。1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 “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 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 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3、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 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6 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 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15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 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8.本文主要阐述了 “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 个“义”字?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三、合作探究五、理解性默写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牛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牛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四、当堂训练仁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 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 贝叽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五、课堂总结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