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质疑的翅膀让思绪飞扬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63213059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插上质疑的翅膀让思绪飞扬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插上质疑的翅膀让思绪飞扬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插上质疑的翅膀让思绪飞扬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插上质疑的翅膀,让思绪飞扬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 郑芳“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把提问的优先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要立学生质疑的风气,必然要破教师主宰课堂提问的模式。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质疑水平呢?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几种做法:一、预习质疑,兴趣求解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篇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都要提问题。刚开始提问时,学生问得肤浅,但我热情地给以鼓励,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表现出感兴趣,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也不要表露出轻视的态度,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使思维得到发展。比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谨慎处理,对学生的问题不可置之不理,即使是课堂内解决不了,课外也要给学生一个答复。二、抓住题眼,引疑解难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提高问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问题,来自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围绕课题,引疑解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但是更要重视打破规律的提问,往往这些问题的含金量更高。三、紧扣重点,质疑释难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随着进程,使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四、品词析句,设疑推导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 削枝强干, 突出思考的重难点。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学习“小金花”一段后,围绕词、句、人物表现提出了七个问题。教师并不忙于解答,而是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哪一个问题能够说明小金花对志愿军有很深的感情。学生从中肯定了一个表示矛盾的问题,既然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为什么和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问题显然脱离了教师的备课思路, 这时教师就要具备敏锐的辨别水平与发现能力,处理得当,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否则就可能丢掉金子,失却良机。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是很高的。例如有位学生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问:“火舌”是什么意思? 我思考了一会,没有就词解词,而是引导学生联系后文的“火网”,通过比较辨别它们不同的含义。学生联系句子环境“喷出六条火舌”,“交织成一道火网”,通过画图、做手势、讨论等活动,体会到董存瑞炸暗堡前进道路的艰难,感受到作者用字的准确。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对原授课计划进行了调整, 却起到了揭示人物品质的良好效果。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注意教给他们如何思考的路子,让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探求文章的脉络,有顺序地把思维引向深入。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总之,把小学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领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让孩子们在课堂这块属于自己的主阵地灵动、闪光;让孩子们插上质疑的翅膀,思绪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