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卷 扫 描 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63147951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卷 扫 描 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4年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卷 扫 描 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届浙江省绍兴一中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卷【试卷综析】本试卷是浙江省绍兴一中2014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与2013浙江高考题题型一致,具有很好地考前模拟效果。试卷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注意考生的思想导向,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功利性。如23、24题对儒家仁义思想的考查,既是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也引领考生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目的性很强。第二,取材关注现实,很有时效性。如第3题的“119”连环大爆炸案,第4题的地沟油等,这些又指导考生关注现实。毕竟,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第三,题目设计注重能力培养。如第6题,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就高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 整套试卷难易适中,对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熊罴(p)鞑靼(d)绮丽(q) 乳臭未干(chu)B牛虻(mng)薅草(ho) 翩跹(xin)兄弟阋墙(n)C临帖(ti) 豆豉(ch) 蠹虫(d) 铩羽而归(sh)D坊间(fng)下载(zi) 逼仄(z) 阒无一人(q)【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答案解析】D 解析:A“臭”应读“(xi”;B“阋”应读“x”; C“帖”应读“ti”。【思路点拨】字音题需要针对字音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多音字需要切记据义定音,形声字需要谨防声旁误导,形近字需要注意细微差别,方言字需要矫正地区缺陷。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成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成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的脸谱,那精致华美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B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益;人之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因此,即使是冥顽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忿然忌恨。C庄子学说涵概极广,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哲学。他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其作品中瑰丽奇特、变化莫测的寓言故事,堪称诸子散文中的“奇葩”。D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璜,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知识点】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能力层级为A级。【答案解析】B解析:A“成式”应为“程式”; C“涵概”应为“涵盖”; D“装璜”应为“装潢”。【思路点拨】本题结合语境考查字形。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正确使用,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区别,并及时积累。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部优秀图书作品的诞生,从不会一蹴而就,反而当如“文火炖菜”,将学识慢慢滋养到书中每一个句子和每一幅图片中,历经长久才能炼就而成。B为了侦破“119”连环大爆炸案,英国警方察访了大量目击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破案的线索。C公司成立这么久,你作为销售顾问却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举措,以致公司连续两年销售业绩陷入低谷,说你马齿徒增也不为过。D老同志要有传帮带的思想,特别要注重培养那些年轻干部,要多指导多鼓励,多给他们抬轿子吹喇叭。【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A解析:A反而,副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反倒是”的意思。B“察访”,为“查访”。“查访”侧重“调查”,“察访”侧重“观察”。 C马齿徒增: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D抬轿子吹喇叭:指对那些尽说好话、溜须拍马、奉承吹捧现象的形象比喻。【思路点拨】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地沟油不仅脏而且危害极大,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会使人导致肠癌、胃癌等恶性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B许许多多地方的部落,因为不愿跪着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灵盖,就成批成批地被杀戮了。C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D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被时代一次次重新解读,被赋予一次次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C解析:A句式杂糅,“使人”与“导致疾病”杂糅。B主谓搭配不当,“部落”“跪着”“被杀戮”错。在“部落”补“的人”。 D语序不当,应为“雷锋精神一次次被时代重新解读,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因子”。【思路点拨】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5下列几个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修建一所房屋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屋花园是怎么个光景,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屋这个花园的图。 编纂关于动物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跟内部的构造,就得画种种动物植物的图。 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这类的图,绘图的动机都在实用。 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实用。ABCD【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C 解析:通读五句,文段说的内容是画图的理解,由此可知,是话题,排第一位;是对观点的具体说明;又是对的总结;是对文段的总结。选C。【思路点拨】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4分)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说:“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寓意:凡事皆不是举手可得的,必须付出时间及代价。 解析:材料是一则寓言。解析时把握“一万年”与“一分钟|”,“一百万元”与“一分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升到哲理的层面,从做事与付出去考虑,注意字数限制。【思路点拨】首先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第二,从材料的关键词去合理展开联想,由事及理;第三,整合答案。7请参照示例,选用另一事物进行仿写。要求形式相似,内涵相近。(5分)【示例】月亮缺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示例:笛声远了,是音的淡化,还是意的回味?太阳落了,是光的终结,还是影的徘徊?伊人去了,是貌的涣散,还是神的流传?流星落了,是光的流逝,还是影的交织?花儿谢了,是蕊的干枯,还是果的新生? 解析:结构上与“了,是,还是”保持一致;内容上要与自己选择的事物的特征保持一致。【思路点拨】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本题属于开放式仿写,注意做到“四要点”。联想相称。即运用相同或相似联想、相对或相反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句式相同或相近。仿写内容要提示出所写“话题”的内涵。要做到修辞与例句完全一致。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道家意境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所谓道家意境,就是以道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艺术意境。道家文化精神可用一个字概括,这便是“道”。“道”是一种“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最高宇宙本体的存在。“道”是最高的存在,而“天”、“地”、“人”都是“道”的派生物。在体现道这一点上,天、地、人是一致的。山木说:“人与天,一也。”不过道儒两家的“天人合一”观是不同的。在儒家那里,天与人是父子关系;而在道家这里,天与人则是兄弟关系。父子关系,就罩着一层伦理的色彩,故强调一个“德”字;兄弟关系,就浸着一片平等的亲情,故强调一个“情”字。因此,道家的思想就更具有艺术意味,也更接近于美学。于是,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学的影响更大。林语堂先生说:“一切优美的中国文学,都深染着这种道家精神。”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这便是“无”。“道”的核心就是“无”。它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主体无法感知的最高存在。按照老子二十一章对于“道”的推演,是由“无象物无”,也就是从“无”开始,最终又归于“无”。如一朵花,从无花始,到有花,再到无花;一个人,从无此人始,到有此人,再到无此人。这是一条从“无有无”中总结出来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的圆圈。但这只是本体的“无”, 即“无”的宇宙哲学。此外,还有一种主体的“无”,即强调主体的“无情”、“无为”。这是“无”的人生哲学。主体的“无”与本体的“无”不同,它即是“超越”,是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主体人格境界。因此,如果说,儒家在强化主体的话,那么,道家则是在淡化主体。因此,在以上道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艺术意境,即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庄子说:“万物与我为一。”在道家那里,真正有一种澄心观物的超越的态度,因而物与我、人与自然也真正地融为一体了。由于儒家凸显主体(我)的地位,所以,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而道家则是淡化主体(我)的地位,所以,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另一种是无我意境。道家贵无,在他们看来,既无本体,也无主体;既无物,又无我。但在艺术中,却衍生出无我意境来了。陈来先生说,庄子、陶渊明体现了无我之境。蔡报文先生也说:“无我之境就是庄学之意境。”此类意境属老生常谈,故不举例。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选自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有删改)8下列对道家文化和道家意境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道家文化精神可以用一个“道”字来概括,其核心也就是一个“无”字。这个“无”既是本体的“无”,又是“主体”的“无”。B按照老子二十一章对于“道”的推演,即由“无象物无”, 也就是从“无”开始,最终又归于“无”。这是“无”的人生哲学。C儒家强调“德”,道家强调“情”,故道家的思想更具艺术意味,更接近美学。道家意境是以道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D道家意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物我不分的意境,一种是无我意境。在道家那里,打破了物我的界限,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对话和交流。【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解析:由第三自然段句“但这只是本体的无, 即无的宇宙哲学”可知,选项错误,这是“无”的宇宙哲学。【思路点拨】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9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道家的宇宙图式中,“道”是最高的存在,而“天”、“地”、“人”都是“道”的派生物。就是说,道在天中,在地中,在人中,处处皆有道。B道家文化强调主体的“无”,即强调主体的“无情”、“无为”,这是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主体人格境界。这也符合道家修养所要求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C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李白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物我交融”的意境的典型体现。D儒家强化主体,道家淡化主体。儒家是一种有我之境,道家意境是一种无我之境。杜甫的诗歌经常吟咏忘记自我的痛苦得失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就是一种无我的道家意境。【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D解析:由“总之,陶渊明、李白等人的诗境是道家意境的杰出代表,山水诗、玄言诗、山水画中亦多有道家意境”句可知,杜甫的诗歌是有我的儒家意境的典型代表。【思路点拨】推断一定要在原文找到依据,要防止无中生有、混淆已然和未然、范围失当、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毛病。10金圣叹说:“我看花,花看我。我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我,花到人里来。”请从人与自然交流的关系角度,简单说明这属于儒家意境还是道家意境。(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是道家意境(1分)。在儒家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单向的,即只有“我看花”,而没有“花看我”(1分);在道家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即既有“我看花,人到花里去”,又有“花看我,花到人里来”(1分)。 解析:“人到花里去”“花到人里来”,写出了“花”与“人”的关系的融洽,是一种交流,可见,这是道家意境。【思路点拨】首先,明确题干意思;第二,结合文本表达自己观点;第三,结合材料和自己理解,阐述理由。(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水乡的桥刘永福一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处不黄花。在水乡,无桥不成路。“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驼什么?车水马龙。”是桥。“和尚头,尼姑脚。”(谐音“河上头,泥固脚”)也是桥。我喜欢水乡这么活泼的诗歌。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我喜欢水乡人的这种幽默的艺术。过河拆桥是孬种,修桥补路是善举。我喜欢水乡人质朴的道德标准。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桥对船的引导和规范。路上不遇桥上遇,是在合适的地方遇上了合适的人。我更喜欢水乡人的智慧和通达。二家乡的水啊,贯通五湖,连接四海,却曾经阻断了乡亲走出水洼的心思和脚步。都说,手勤的人路宽,脚勤的人路长。没有桥的时候,整天在水边转悠,富裕的梦想只能随河水流淌。而桥,没有打断流水拥抱村庄的情谊,却让此岸与彼岸连接,像花生,似莲藕。在水乡,没有桥就捆住了双脚,有了桥就像插上了翅膀。修建一座桥就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从一种方言走进另一种方言,从一种风俗走进另一种风俗。有了桥,目力所及的地方都可以踩在脚下。桥,是村庄拥抱外部世界的臂膀。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桥,是河流的第三个堤岸,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它让阻隔变得通畅,让闭塞变得开放,是此岸与彼岸的情愫。三我的胞衣之地,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做“大元”的村庄,绿树覆盖,碧水环绕,素朴中透着清新。从卫星地图上看,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环绕的河水像盛开的荷花,周围的田地,经络分明,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村庄也在像莲藕一样生长,经冬阅秋,历久弥新。桥是平稳,岸是幸福。老的砖桥、新的闸桥、农用桥、公路桥,桥与桥相通,道与道相连,尤其是公路桥,彻底结束了我们村以船代步的“慢生活”时代。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宁静乡道上漫步,从这座桥到另一座桥,从中年走向老年。家乡的桥,抚慰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脚步,它可知道,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比桥下的流水还要深长!四舟驰人行通海宇,流清湍急映天然。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村头的桥卧枕着码头,桥和码头代表着一个村庄的风度和气质。水是眼波横,“桥”是眉峰聚。水代表着母亲,桥代表着父亲。小桥流水永远是诗歌中最质朴最生动的图画。桥的这头是上学,桥的那头是放学。桥的这头是下田,桥的那头是收工。桥的这头是出行,桥的那头是归来。桥的这头是送行,桥的那头是盼望。我们都是桥的过客,父辈们才是桥的守望者。桥装饰了村庄,我们装饰了父辈们的梦。五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俯听流水淙淙,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本文略有改动)11第一部分引用了许多跟“桥”相关的俗语,有何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这些俗语体现了“水乡的桥”独特的文化内涵(有活泼的诗,有幽默的艺术,有质朴的道德标准,有智慧和通达),说明水乡人从“桥”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会和人生经验,是对“水乡的桥”的形象和内涵的概括和总结。这些俗语本身,语言形式活泼,富有水乡的乡土气息。(每点1分) 解析:首先,阅读有关俗语,明确俗语的内容,这些俗语与“水乡的桥”密切相关;第二,从表达看,俗语语言形式活泼,富有水乡的乡土气息;从内容看,说明水乡人从“桥”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体会和人生经验,丰富了文章内容。【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考查的是俗语的作用;第二,解说俗语内容;第三,从表达技巧和内容等方面赏析其效果。12根据第二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水乡的桥”对水乡生活的意义和影响。(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3分)实现水乡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愿望,使富裕的梦想得以实现,改变了水乡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每点1分) 解析:首先,仔细阅读第二部分,把握作品内容;第二,结合题干用自己的话概括“水乡的桥”对水乡生活的意义和影响的要求,找到答题区间,涉及到的主要有“修建一座桥就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从一种方言走进另一种方言,从一种风俗走进另一种风俗”“有了桥,目力所及的地方都可以踩在脚下。桥,是村庄拥抱外部世界的臂膀”“缩千里为咫尺,联两地成一家。桥,是河流的第三个堤岸,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它让阻隔变得通畅,让闭塞变得开放,是此岸与彼岸的情愫”等句;第三,根据艺术分析加以概括,注意表述简洁。【思路点拨】首先,通读题干中要求的语段,逐层概括层意,把握作品内容;第二,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第三,分析整合形成答案。13请赏析第三部分中的画线句。(4分)。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环绕的河水像盛开的荷花,周围的田地,经络分明,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村庄也在像莲藕一样生长,经冬阅秋,历久弥新。【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4分)画线句使用了一系列比喻(1分),村庄像莲藕,河水像荷花,田地像荷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乡河网密布的特点(1分)。这些比喻都以“荷”(“莲”)为核心形象(1分),互相映衬,体现了水乡风味(1分)。 解析:先明确划线句运用的比喻修辞;第二,点明比喻手法的具体运用,如“恰似莲藕”“像盛开的荷”“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等;第三,根据本体和喻体,赏析其效果。【思路点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必须紧扣作品的主题和具体文段的段意。抽象概括性的句子要具体化,具体形象的句子要概括化,运用修辞的句子要初始化(找回原形)。14第五部分写水乡的桥,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请举例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4分)这部分第一自然段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桥”人格化,刻画其谦卑沉稳的形象,写出“桥”的沧桑和豁达。这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桥和水,选取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形象,赋予水乡的桥以古典气息和诗情画意,与第一部分引用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俗语,形成对照和互补,丰富了水乡的桥的形象和意蕴。这部分第二自然段使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启发读者追忆古代,思索当今,体味桥和水的意蕴和情韵,引人回味和思索。(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首先,阅读第五部分,逐层把握作品内容,重点勾勒写水乡的桥的语段。第二,从修辞、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逐段加以赏析。第一段,运用拟人,第二段运用引用,句式上采用问句。第三,结合描写的内容赏析其效果。【思路点拨】第一,阅读相关语段,掌握描写的内容;第二,结合平时阅读积累,明确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色,从修辞、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逐段加以赏析;第三,整合形成答案,15根据全文,简要探究作者对“水乡的桥”的态度和情感。(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5分)对“水乡的桥”所包孕的文化内涵的欣赏,对桥给水乡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感激,对故乡(的桥)的眷恋,对“桥”的形象和精神的赞美,对古典情韵的留恋和追忆(每点1分) 解析: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对“水乡的桥”的鉴赏与赞美;第二,逐层概括语段,重点把握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句,如“我更喜欢水乡人的智慧和通达”“桥,是村庄拥抱外部世界的臂膀”“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宁静乡道上漫步,从这座桥到另一座桥”“ 桥装饰了村庄,我们装饰了父辈们的梦”等;第三,根据分析概括,整合形成答案。【思路点拨】鉴赏作者情感,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阅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第二,把握表达作者情感的中心句、重点句等,特别是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第三,整合形成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五代史记一行传叙(宋)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注】俛:同“俯”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 怪:对感到奇怪B风俗隳坏 隳:毁坏C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 负:辜负D处乎山林而群麋鹿 群:与为伍【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的错误在于望文生义。负:具有。【思路点拨】解答此类试题时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泯没而无闻者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D吾得二人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B 解析:B。都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A介词,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C前者,代词,的人;后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前者,句末语助词,不译;后者,兼词,于之。【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范围之内,同时虚词考查与课内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有四句话出自课文,考生应在准确理解课内语句的基础上结合文段进行辨析,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解析】C 解析:C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思路点拨】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答案解析】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解析: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有”“委身”“ 不遇”等谓语动词以及“虽”“况”等虚词,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思路点拨】多读、分析、比较,是理解的途径,正确理解是点断的基础,恰当点断是断句的前提。读全文,贯文意,明结构,揣语气,先断开,后确定。基本方法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易后难,顾及前后 根据文意,利用实词,参照虚词,把握语法,研究句式,结合常识,考虑修辞。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译文: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1)(5分)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2)(2分)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解析:(1)“虽”“ 中道”“俛首”“孰”各1分,流畅1分;(1)“违”1,流畅1分;【思路点拨】完成该类题,须做到以下几点:(1)字字落实: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2)句句通顺:合乎文意,明白通顺。(落实特殊句式)(3)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4)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直译和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名声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2122题。(7分)正宫叨叨令悲秋周文质叮叮当当铁马儿乞留玎琅闹,啾啾唧唧促织儿依柔依然叫。滴滴点点细雨儿淅零淅零哨,潇潇洒洒梧叶儿失流疏刺落。睡不着也末哥,睡不自也末哥,孤孤另另单枕上迷颩模登靠。【注】铁马:即檐马,屋檐下的风铃。迷颩模登:形容迷惘困倦的神态。21这首小令的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哪个方面的描摹?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全曲如何体现“悲秋”的主旨?(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前四句主要对“秋”进行声音方面的描摹。(1分)具体写:风铃声、蟋蟀声、细雨声、叶落声。(1分)全曲紧扣“秋”的特征,描摹种种秋声,以凄冷萧条的景物来衬托“悲”情;从抒情主人公反复呻吟、辗转反侧的动作和迷惘倦怠的神情,来体现其孤独痛苦的“悲秋”情怀。(2分) 解析:(1)描摹的应该从声音、色彩等角度思考,这里结合诗句,很显然是声音。(2)根据每句的主体去确定,逐句概括,由注释“铁马”可明确“风铃声”;由“促织”可知“蟋蟀声”;由“细雨”可知“细雨声”;由“梧叶”可知“叶落声”。(3)作品的主题一是抓住景物,本曲的景物凄冷萧条,衬托了“悲”情;二是结合抒情主人公的情态、动作。“睡不着也末哥,睡不自也末哥,孤孤另另”,“ 迷颩模登”,现其孤独痛苦的“悲秋”情怀。【思路点拨】首先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第二,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整合形成答案。22这首小令用语很有特色和情趣,请简要赏析之。(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通篇纯用白描手法,特征鲜明,洗练生动;使用双声叠字状物,并以一连串的象声词拟声,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使用一系列儿化音,富有生活气息;句式整齐,又新鲜活泼。(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 解析:通读全曲,根据平时艺术手法的积累明确白描、双声叠字、一系列儿化音等技法;第二,结合诗句具体点明,从表达的角度明确其效果;第三,整合答案。【思路点拨】第一,通读全诗,根据平时积累,明确其中运用的技法;第二,结合诗句具体赏析;第三,整合答案。(三)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2324题。(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7.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4.5)【注】终食:一顿饭的功夫。造次:仓促匆忙。23第则材料中所说“其道”即指第则材料中的“”字和第则材料中的“”字(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义仁 解析:“道”即儒家的思想。第一空,应与“不义”关联,即“义”;第二空,应与“去仁”、“违仁”关联,即“仁”。【思路点拨】先明确题干中需解释词语夫人含义;第二,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确定与词语含义关联的语句;第三,概括形成答案。24根据两则材料,简单说明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君子追求富贵,应该遵循仁义的标准;君子要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哪怕是一顿饭的功夫,哪怕是在仓促之间,哪怕是在颠沛之中。(每点1分) 解析:“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等句,由此可以看出君子的生活态度:安贫乐道,要严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讲究仁义等;最后,整理答案。【思路点拨】先审清题干“简单说明儒家对君子生活方面的要求”,第二,明确与之关联的语句;第三,概括形成答案。(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子曰:“志士仁人, , 。”(论语)(2) , ,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陆游书愤)【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1)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变化的要求。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注意“戚戚”“渡”“舫”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也”“之”等字。【思路点拨】熟记名篇名句,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不要错字、漏字。四、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灵魂不是一个要注满水的瓶子,而是一个要生火的炉子。看了上面的话,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答案解析】本题的材料是一句话。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注满水”,是被动的接受;“生火”是一种创造。立意有以下角度: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人不应该是被动机械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和追求;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知识传授无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智开发与灵魂启迪,是求知动力的激发,是梦想激情的催生,是情感道德的促成。【思路点拨第一,审清题干要求;第二,细读材料,根据关键词把握其中蕴含的深意,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准确立意;第三,选择恰当文体,拟写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