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作文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63120439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考试作文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从考试作文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从考试作文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考试作文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丘丘实真主要内容:1、当前考试作文命题的变化。2、实现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联系生活的好文章。3、提高我们平时对学生写作指导的实效性。各位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认识,并一起探讨语文教学向题。交流中本人如有表述不清的地方,或是观点有误、见解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一、当前考试作文命题的变化可能大家都会感觉到,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型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先把三年前的2004年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做一个比较:2004年,在17套高考试题(这里包括全国的4套,以及北京、上海的春季高考试题)里,写“话题作文”的有16套,只有北京的秋季高考一套是以“包容”为题,算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覆盖率达到94%;可2007年情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了,在秋季高考的18套试题(其中全国3套)中,命题作文有9套,材料作文有5套,话题作文有4套,其中“话题作文”只占全部题目的22%,是现行三种主要命题形式中使用率最低的。这一现状明显提示我们:不可忽视对前两种题型的准备。如果说三年前的高考生必须以话题作文作为备考重点的话,那么眼下的高考生就得反过来,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作为自己高考作文的备考重点了。上面说的是命题形式,在内容上,在题目指向上,我觉得同样有很大的变化。三年前,题目讲究的是“辩证思维”,是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性,因而“关系类”的命题曾经大行其道。像“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04年全国第一套),“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同年全国第二套),“以快乐幸福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同年全国第三套),“以看到别人与看到自己为话题”(同年全国第四套)等,都是强调“关系”。各省市也较类似,如天津,“以材与非材为话题”,辽宁“以平凡与自豪为话题”,(说的是一个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为名人,一为农民,她都自豪。)江苏“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重庆,“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为话题”等等。而今年就不同了,大多数题目都指向了实际生活,命题不再如三年前那样“空灵”,而是要求考生从经历写感受,针对着具体事件谈看法,指向更加实在。如全国第一套,提供一幅漫画,展现一种生活现象,然后要考生针对这种现象而作文。全国第卷,是先提供两则文字材料,然后要求考生据以作文。这两则材料都来于实际生活,一则是写“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贫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一则是写“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全国第卷同样是如此,它提供的材料也是真实的:“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贴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再如天津卷,请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写一篇文章。什么话“常挂嘴边”呢?这当然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找。又如上海卷,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生活的特点同样很鲜明。又如重庆卷,题目提示: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很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更是引导学生在写作时看社会,看自己。又如江西卷,和咱们福州市2005年的中考命题很类似。先提示:“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然后要求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怎么看待这种变化呢?我认为一般地说,作文命题有偏重理性和偏重感性的实际区别。前者侧重抽象思维,着重考查学生理性思辨、矛盾认知的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形象思维,着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现象、具体事物的认知与把握。上面所举的04年的题目应属于前者;而所举的今年的题目则更接近于后者。而去年受到人们广泛好评的北京、上海的题目(“北京的符号”,“我想握住你的手”)似乎也属于后者。也就是说目前感性化的目题,贴近实际的题目比较受欢迎。我们说中学生倘善于理性思维那当然好,那是知识丰富和富有智慧的表现,但理性思维又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为前提的。考虑到高考对中学教学实际存在着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是无法否认的。认为高考是选拔考试,只要参照考纲即可,不必顾及中学的教学实际,那是片面的。)考虑到考和教应该有较为紧密的结合,而普通中学在坚持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又首先是着眼于学生的基础,因而高考作文题其实不宜过于理性化,应侧重于考查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缘事而发的写作习惯,并把学生的写作兴趣建立在表述生活所得这样一个广泛而扎实的基础上,从而为他们今后在大学或其他岗位上的继续提高,奠定可靠的基础。一句话,作文题目应出得感性些,应与现实生活有更紧密的联系。这不但是广大中学教师的愿望,与中学语文“课标”所强调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的精神,也更加吻合。刚才所举的今年的这些题目都能够把考生的目光吸引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来,激发学生去表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听闻,所思所感。它能把学生引向最广阔,最丰富,最能触及内心,同时也是最值得他们去表现的写作天地中来。这对中学平时的作文教学无疑将发挥出良好的导向作用。我认为我们应当看清这一点,校正我们平时的出题方向,和当前的命题趋势保持一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交流与表达”的主要培养目标(列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阐述对学生“发现”和“创新”等素质的培养时,又强调要鼓励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越是能够针对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而写出新意,越能表现出他们“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对我们都是极有益的指导。我想老师们应该还记得2006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时的部分面试讨论话题吧。1、 老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2、 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的利与弊?3、 对婚前同居的看法?4、 香港的电影丶事业和唱片事业。5、 香港电影为什么短期内会发展得如此繁荣?6、 如果给你300亿,你如何改进中国状况?7、 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8、 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建了微软,你认为中途退学对个人的成功好不好?9、 有没有必要在上海建迪士尼乐园?10、 在公共场合吸烟应不应该被罚款?11、 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不如好莱坞的?12、 如果你跟胡锦涛见面,你会跟他讲什么?13、 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你认为对国际人才的要求是什么? 所有这些话题都密切联系现实生活,都要求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都要求学生能说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见解。读这样的“话题”总给人一种朴素、务实和充满阳光的感觉,同时马上又感觉我们平时的训练与现实生活还有着较大的间距,因而也显得有些迂阔。老师们,我讲上述这些,无非是表达一个信息,即国家的作文考试命题在变化,变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感性化,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这种变化又是合理的,是与课标精神相一致的,也是与生活的要求相一致的。考虑到目前中学生比较普遍的写作状况,想到多数中学生比较喜欢对现成的文字加以模仿和借用,而不善于自己向生活去索取;喜欢抒发“主观感受”,但又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套用着别人的情感;喜欢用现成的事例去印证某个确定的见解,却不能从具体的经历与见闻中去获取自己的一点发现,人们又会感觉把题目出得感性些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是正确的。因为它针对着中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着的一些缺陷,有助于把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引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应及早把握住这种变化,对学生做相应的引导。这里我还要特别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即发表于今年第11期语文学习上的“真情实感论”岂宜贬低一文。希望还没看的老师抽时间看一看。二、实现教师评文观念的转变,多鼓励联系生活的好文章今年7月3日海峡都市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篇高考作文从及格变优秀的背后,表述了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事情,我想很多老师应该都已经看过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05年中考评卷中的另一件事情。有一天,评一篇语文为我们架起友谊的桥梁的作文,老师有些分歧。作文内容是写作者“我”(即作者。看得出,“我”是一个腼腆的姑娘)原本不喜欢语文,上了中学以后对同学、对环境也都感觉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对同桌,更感到彼此间性格差异很大。有一天老师要求写作文,题目是“我的同桌”。“我”一时竟不知从何下手,可同桌却写得很快,不但写出了“我”的很多优点,而且写得很像“我”。“我”读了很受触动,便也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这位同桌。两个人通过互看作文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从此便经常交换阅读。这样,“我”不但培养起爱写作文的好习惯,还因此而有了一个好朋友。当时一部分老师感到这作文写得很朴素,很实在,还很有性格特征,是一篇好文章;尤其是感觉作者对“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很真切,在领悟力上也显得很突出,更应当给予鼓励,可判为一类卷。可也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它行文较粗糙,语言也不很美丽,应评为三类卷。我觉得这个例子似乎可以表明教师在评文标准上其实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一些人较注重语言、形式,一些人则更看重内容、情感。由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文质兼美,于是老师们就难免会有分歧。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有两类文章同时出现在教师面前,一类是生活气息浓郁,兴致勃勃,而语言却相对稚弱;一类是文化色彩明显,语言也相对精致而“成熟”,但却有较多的模仿借鉴痕迹,那么教师更看好哪一类呢?实际情况是往往更多地肯定后者而忽视前者。这当然很值得商榷。因为教师的喜好对学生平日的写作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将反映为他们的作文状况。我想,评文标准的转变其实取决于教学思想的转变。大家知道,写作的核心过程就是学生实现“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有从现实生活、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实现向认识的转化,然后才会有从认识、情感向文字的转化。在这双重转化中,第一重是基础,第二重是关键;第一重联系着更多的人文性,第二重显现着更多的工具性;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因为第一重转化关系着人的整体提高,非常困难,而且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就可以承担得了的,因而大家就容易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第二重转化上来。但没有第一重转化就没有我们所期望的第二重转化,因此我们往往对学生所写内容感到不满意。现在我们要实现教学思想转变,就是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无法回避,也不应当回避的,相反,还应看到它为我们语文教师展示才华和对学生施加影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提高我们平时对学生写作指导的实效性讲到具体的写作指导,我想大家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好在短时间内泛泛地展开。在这里,我想结合一个具体的题目,说说写作教学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大家都知道,“留一点空白”是我们省2006年高考的一个作文题。我们不妨就以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题目来议一议。大家知道,目前作文考试都是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而进行的(如果我们把“命题作文”分为“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和“直接命题作文”这三类的话)。既然是命题作文,审题自然是写作的第一步。针对着所给的这个题目,老师们应引导同学审题时注意几个方面呢?首先,想一想“留一点”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在整体中,“空白”之处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那么它应当是针对着其他内容的“很多”、“很丰富”而言的吧。其次,“空白”又是什么意思,在人们的认识上,它是否与“充分表现”、“丰富多彩”相对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第三,“留一点空白”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充分和丰富的表现之后,留下一点空白”?即充实之余的一点余裕,饱满之外的一点间隙?如果可以,那么显然,它是针对着一个事物(这里自然也包括人)的整体的充实与丰富而言的。这是这个命题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第四,还得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明显地“留(了)一点空白”的。能找到这样的事物,表明我们的上述想法是正确的,思想与生活现象是一致的。倘若找不到,就要调整自己的想法。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得到了实际的认可,把它写出来才会得到读者的理解,才不会让人感觉荒谬和费解。但是文章表意不仅要正确,还得有趣,要能给人一点新鲜的东西,这就需要有第五步。即想一想,生活中是否有哪些现象是内在地“留(了)一点空白”的。所谓“内在地留(了)一点空白”,是说这种“空白”并非体现于时间或空间等显性的方面,而是指一个事物在内涵、意义,或情调、韵味等方面,能否同样给人留下自由想象和任意体悟的自由空间。如果有,那么可以相信,当同学们在做这种由外在到内在,由“形”到“神”的阐述时,文章就比较富有意趣了。思维至此,同学们会感觉它有了可以表现,可以写一写的价值。文章倘能写出理趣,已是非常难得的事了,但聪明的同学还应力求使它同时富有情趣,让自己的情感个性在叙事析理中自由表露,并收获快乐。为此,同学们就要第六步的思索,即判断上面想到的那些留有“空白”的事物是因此而更显美好,更得到人们的欣赏呢,还是相反。这种理性的判断可以克服情感的盲目性,能使同学们对话题内容或赞美或否定的写作角度,显得更加鲜明。以上是说审题,是写作思维的第一步。此时要形成明确的作文思路还得做三件事,即“选材”“确定中心”和“调整材料”。“选材”时最好能找到前面所说过的“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材料。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举显性的材料明白易懂,便于点题,也便于引出自己的观点;举隐性的材料则便于把议论引向深入,便于把文章写出层次,同时也能在更深的内涵上支撑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确定中心”的核心内容是思考所举材料给我们的启示,为文章确定明确的主题。也就是说,“留一点空白”还仅是一种现象,发现这种现象并揭示这种现象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才是文章的主题。若只有现象而没有对现象背后的启示的思考与表现,文章在内容上就会显得较为单薄,缺少游有余味的智慧。“调整材料”是说有了文章的中心以后,再以文章的中心来检验我们所选的材料是否最佳。想想有没有更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或者对拟采用的材料还要做哪些局部的调整,目的是使材料与中心有更佳的契合,从现象到启示有最自然的沿伸。这步工作如果做得好,同学们也许会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急于要写作的冲动这表明学生的写作思维已经有了可喜的成果。这个可喜的成果缘于正确地把握了写作的四个关键步骤。第五是回忆和处理可写的材料。上面说过,关于“留一点空白”的现象、事例,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作为现象和事例,它们当然是举不胜举,不可穷尽的。但为了说明的方便,为了显示这些可写材料的基本特点,我这里不妨也举一些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显性的材料如:1、中国画中的“留白”。2、武则天的“无字碑”。3、歌曲中的“休止符”。4、一周工作后的双休日。5、诗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事例中所留的“空白”都是有形的,或表现于空间(前两例),或表现于时间(后三例),一目了然,明白易懂,用于入题,不必有太多的交代,又很说明问题,确实有它使用上的方便之处。隐性的材料如:1、断臂的维那斯。2、蒙娜丽莎的微笑。3、林黛玉临终之前的“宝玉,宝玉,你好”4、项链在女主人公获悉项琏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5、张良大功之后的不知所踪。这些事例中所留的“空白”大多集中于含义、意味等方面。即维那斯因其断臂(这是她形体上的一处“空白”)而可以给人以更多的想象,蒙娜丽莎因其“谜一般的微笑”(她笑的原因不明确,是一处“空白”,)而愈发引动人们们向往。黛玉临终到底想说什么,虚写比实写更引人遐想。项链的戛然而止又引发出多少人的种种设想。总之,这些事例把“空白”的内涵扩大了,把“留一点空白”的妙境显现得更丰富了,文章的写作空间也就随之而更显开阔了。第六则是表达表达主要是指“谋篇布局”。即在头脑中有了可写的内容之后,考虑如何用最好的方式把它由思想表现为文字。大家都知道,形式总是服从于内容,因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应指导同学们把注意力放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自己文章的思维亮点在哪里。为了突出亮点,可以采用一些诸如烘托、渲染、对比、转折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在行文中始终把亮点作为表达的重点来处理。例如有的同学把发现和阐述隐性的“空白”作为自己的思维亮点,行文中注意突出和强化,这就很值得肯定。因为生活中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看到了显性的“空白”,而看不到隐性的“空白”,针对着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发现”,就很有意义,也很聪明。二是预知自己文章的信息量集中于何处。为了突出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采用详略结合的手法来处理相关材料。对那些新鲜的,能集中说明问题的材料,用详写;对那些人们熟悉的,但可以显示论说完整性的材料,就略写。总之,要让人爱读,读着感觉新鲜有趣。材料的运用往往构成文章的主体,如何使用材料最能显示作者的整体写作素养。这是最应当提醒同学们多用心力的地方。三是说清自己的主要见解。“主要见解”是说一篇文章一般都只有一个主题。(若为记叙文,就是一个“中心”;若为议论文,就是一个中心论点。)这个主题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扩展开来又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因而行文中这个主题应贯穿始终,十分突出。不要让一些支节的,次要的内容分散了我们对核心内容的把握。例如有的同学在“留一点空白”的种种现象的启示下,感悟到生活中一些美的东西往往会给人留下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而这一点可以让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能把事物点缀得更加美好。这就很有意趣了。突出这一感悟,写作者自己会觉得很尽性(因为把一个有趣的见解表述得很充分),文章也肯定会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四是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注意形式力求新颖,语言明白晓畅。这是作文的一般性的要求,这里就不再重复了。第七则是修改。这里关键的一点是鼓励学生修改,相信学生能把文章修改得更好。底下是我的学生的文章修改,大家看看投入与回报是否相应,修改是否确有一定的效果。修改前沉默是绝响 无声是至色这个文题既紧扣命题,又见解独到,形式上还很整齐,拟得很好。 高三 陈艳婷满身是伤的男主角蹒跚地走到门口,与教室中偶然抬起头的女主角刹时四目相对。眼神交汇间,两人都没有言语,只互相回以淡淡的笑容。这是电影不能说的秘密看似无终局的终局。它像被施了魔法,如一首钢琴曲般,一直萦绕在每一个看过这片子的人的心上,没有休止符。“他们的结局到底会如何呢?”每一个人都在猜测中构想着自己希望的结局,空白就此比五彩缤纷更灿烂。这个开头虽然扣住了“空白”,但显得有些突兀,所举例子也有些偏,不如举显性的例子,更自然。空白就是如此吸引人,紧紧地抓住每个人的心。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在有意无意间留下空白,成就了许多美丽的传奇。达芬奇用一幅蒙娜丽莎撼动世界,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蒙娜丽莎嘴边那朦胧的“笑容”。是笑,还是非笑?是愉悦,还是无奈?一个谜一般的“笑”成了无数人想一探究竟的宝藏。达芬奇给蒙娜丽莎留下的这笔空白竟成最瑰丽的风景。能在蒙娜丽莎的“笑”中看到隐性的“空白”,真好!这个例子应当作为一个亮点来处理。还有一代女帝武则天,这个非凡睿智的女人,竟在历代帝王争相用碑刻为自己歌功颂德时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让一切功过由世人来评断。结果正如她所想的那样,“无字碑头镌满字”。“无声胜有声”,这样的留白其实是一种期待。“无字碑头镌满字”,从事例到语言都极好!但对“无字碑”似可多做一点介绍。另外,由于这是一个显性的事例,前移也许会更好。期待源源不断的更美好的演绎,让画面与文字一直跳动着,而非死气沉沉地被钉死在一处。空白是如此广袤,包含自然世间万物。“广袤”的用法欠妥,说“空白”“包含自然世间万物”似也太绝对。为自己留一点空白,有时更是一种超然境界。一个哲人说过:“人生就像一场一开始就奔向死亡昀棋局。”过早过快地填满棋盘,留下的往往是无尽的遗憾。庄子心怀着“无为”,逍遥游于天地之间。在这一份空白之中书写人生的奇迹。不去勉强,不去屈就,不忣忣于富贵,不悻悻于苟且,将心灵置于微冈暖阳之中,让灵魂在空寂中奏响最纯粹的音乐。就是这一棵棵心怀空白的树,在清风夜唳中依旧坚守,才让黑夜不至于丢失明月的光辉。庄子的“无为”是否可看做“空白”,值得考虑。而“不忣忣于富贵,不悻悻于苟且”,则绝对是出于内心的充实,而非“空白”。当然,留有空白应是以积极的态度为前提的,绝不是单纯的荒芜与颓废。画家常在作品中采用留白的手法,让画面更含意蕴,但如果画家始终不下笔在画布上留下痕迹,那这样的“空白”根本算不上作品,只是废纸一张。画线句子写法上太过直白,与上下文的衔接也不够紧密,建议改一改。如果没有白云飞鸟,蓝天的空阔还会那么美吗?如果没有明月星辰,黑夜的静谧还会那么动人吗?句末的省略号,若没有前文言真意切的叙述,还能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吗?所以,留有空白应是以拥有丰富内容为基础的一种提升。后半段所举的三个例子中,“省略号”一例较切,前两例语言虽美,说法却实在有些勉强。世界每天嘈杂着,拥挤着,快餐式的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势急于冲进我们的心,抢占地盘。没有自我思索的空白,只有饭来张口似的“拿来主义”。我们不愿这样活着,渴求一块纯净的空白,让心在其中自由飞翔。沉默是绝响,无声是至色,让我们为目己留一份空白吧!结尾是揭示文章主题的部分,应格外审慎。写希望有“思索”的空间,渴望心的“自由飞翔”,都很有意味;但不好说“自我思索的空白”,或是让心在“一块纯净的空白”“自由飞翔”。得把语句改得更合乎本意。修改后沉默是绝响 留白有至色这题目改得好!“留白”与“至色”均属视觉,更切。 高三 陈艳婷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留有空白的地方,往往含义丰富,如图画中的“留白”,如歌曲中的休止符,如行进中的驻足远望。这些看似空白的地方反倒常会给人以最深的印象,以至古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叹也总为今人所引述。开头从“生活中”显性的“空白”写起,更平实,更自然,文风也更显从容。电影不能说的秘密有一个看似无果的终局。满身是伤的男主角蹒跚地走到门口,与教室中偶然抬起头的女主角四目相对。眼神交汇间,两人都没有言语,只是互相致以淡淡的笑意。但它却像是一首钢琴妙曲的戛然而止,无声的余音一直萦绕在每一个看片人的心上。“他们的结局到底会如何呢?”每一个人都在猜测中构想着自己希望的结局,这时,你会惑觉空白比五彩缤纷更美丽。这一段改得更流畅,更自然了,好!另外,由于有了第一段的铺垫,所写情境中的“空白”及其妙处,也更易为人所理解。是的,留有一点空白,往往会收获一份惊喜。正因如此,古往今来,一些聪明之土便总在充分表露自我之后,再留下些许空白。像一代女帝武则天,在政治上充分张扬自我之后,竟只给自己留下一个“无字碑”。而结果也正如她所预想的那样,“无字碑头镌满字”, 不但功过是非自有公断,且立碑者的大气与坦然也长为世人所称颂。又如文艺巨匠达芬奇,似乎也深谙此道,他用一幅蒙娜丽莎撼动世界,又用人物嘴角那朦胧的弧线将世人引入迷宫。是笑,还是非笑?是愉悦,还是无奈?全凭读者去体会。而这个任人猜想的谜,也就成了达芬奇留给世间的最珍贵礼物。修改后,这两个事例表达得更简练,更明确,进步非常明显。看来修改可以唤醒沉睡于内心的语言智慧。这样看来,空白是含蓄,是期待,也是一个任人自由发挥的宽松地带。千百年来,沧海变,星斗移,多少丰功伟绩成为过眼烟云,多少浓墨重彩的画面褪去了臃肿的色彩,而这份自如和轻松却能长远地滋润人们的心田。我想其中缘故,只在于人的心灵实在离不开自由的空间。这一段加得实在好。它及时地概括了上文的深刻内涵,点明了“空白”的人文含义,很有思想力度。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有一个画面至今难忘:一位被疑作弊的同学被老师叫到无人的阳台。学生本以为老师会劈头盖脸地一顿痛责,却不料老师只淡淡地说:“我把你叫到这里,只是给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你把没想清的事情想清楚;另外我也希望你为自己的未来想一想。”学生问:“所有的人都怀疑我作弊,难道你不是吗?”老师笑了笑,说:“你是否作弊都是过去的事情,我更关心你的将来。而且,我希望你也能这样想。”看来,给自己留一点空白是从容,给他人留一点余地是信任。它能给世俗红尘中受伤的心以宽慰,让焦灼不安的人能够找回应得的尊重。这个材料深化了上一段所概括的思想内容,把“空白”由留给自己推广到留给他人,为文章展开一个新的层面,堪称妙思!让我们都来珍重那构成美好世界的一处处“空白”吧。它是自如,它是余裕,它消解束缚,它释放宽松。看:鱼儿欢跃于水面,飞鸟翱翔于蓝天,白云舒卷自如,而思想如风,在无言的天地间,挥洒至色,欢奏绝响。这个结尾情趣理趣兼而有之,写得很年轻。而年轻就是诱人。谢谢大家!相关链接: 2007年高考试题(部分):全国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贫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文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全国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贴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关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全文不少于800字。天津卷文题:请以“有句话常挂嘴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干800字。辽宁卷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上海卷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江苏卷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童话、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城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些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安徽卷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得抄袭。福建卷题目:季节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山东卷: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重庆卷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很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四川卷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迭,不少于800字。广东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江西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1)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要求:(1)不得另拟题目。(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不少于800字。其他题目:一、直接命题作文1、以“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以“发现”为题,一般说来,总要写出两层意思才较有意趣。第一层应是写对生活中某个具体事物的发现,(如亲人的某个秘密、做事的某种窍门,)第二层则是透过这个具体的事物,对隐藏在它后面的那份情感、心意,或规律、道理的发现。(如亲人对自己不露声色的关注,如坚持、信任与窍门的终于获得,等等)2、以“节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节奏”作为一个作文题目显得有些抽象,因此,写作的第一步是化抽象为具体,想想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富有“节奏”的,然后再从中去寻找自己的写作方向。生活中富有“节奏”的事物是很多的,不但音乐、诗歌富有节奏,工作(一张一弛)、走路(一步一步)、过日子(工作、休息)也都富有节奏,大自然也有“节奏”:白天、夜晚,月缺、月圆,以及春、夏、秋、冬,等等。想得开是好事,但还要精选写作内容,集中写自己最有积累,最有感悟的一个方面。文章开掘得深,自然就富有个性。3、以“那一刻的羞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那一刻的羞愧”,主语以“我”为好,写法上自然又以记叙为好,全文重点放在表现“那一刻的羞愧”上。这包括“我”因何而“羞愧”,怎样“羞愧”,以及“羞愧”给“我”的警省与激励等等。因为整个青少年时期就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过程,所以曾经感到“羞愧”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要选择那藏于记忆深处的,最能给自己以激励和促进的“那一刻”来写。4、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节日”,既有公共的,也有个人的。公共的节日具有普遍性,它的意义大家都熟悉;而个人的节日却常有独特的定义,如某次难忘的经历,某个特别有意义的开始,某个值得长久回顾的日子,等等。不管哪一种,人们把它看做节日,便总能从中获取欢乐和激励。有些同学喜欢以公共节日作为自己的节日,可也有些同学却已开始拥有自己特别珍视的某个日子。请以“我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本题属于给材料给命题的题目类型,写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所给材料对命题的提示意义。如本题,“我的节日”该如何理解呢?提示告诉你,既可以写公共节日(即“以公共节日作为自己的节日”)也可以写“自己特别珍视的某个日子”。当然,不管是写哪一种,都要突出那是“我的节日”,表现“我”从中获取的“欢乐和激励”。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青少年往往珍视友谊,但在交友的过程中,友谊与个性能否两全,这对有些同学却是一个问题。有人觉得人们相互之间总会有些差异,因此为了保持友谊而牺牲一些个性,似乎也在所难免;可也有人觉得友谊的乐趣与价值,就在于既能发展双方的个性,又能使友情日益增进。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联想?请以“友谊个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这个题目,恐怕就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的“个性”才值得珍惜?青少年往往珍视友谊,这是事实;但相当一些中学生其实并不明确怎样的友谊最值得追求。同样,青少年往往注重个性,这也很令人欣喜;但很多人却又不明确怎样的“个性”才值得我们去拥有。这个问题如果能够想清楚,并且能够把这一思考结果体现于具体的事例,相信“友谊”与“个性”的问题会在同学们的笔下表现得很有意趣。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列夫托尔斯泰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特别赞扬了一些人的优秀品质。如:胆大而不急躁,自重而不自傲,活泼而不轻浮,豪爽而不粗糙,刚强而不执拗,认真而不迂腐,质朴而不幼稚,等等。你赞成托尔斯泰的这种赞扬吗?生活中,生活中一些人怎样的品格给你留下了特别刻深的印象?请以“一个 而不 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中的两处空缺必须填写表现品格的词语,既可以填写材料中提到的,也可以填其中没有提到的。本题属半命题作文,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据以作文。但对题目如何进行补充是有限定的,那就“必须填写表现品格的词语”,“既可以填写材料中提到的,也可以填其中没有提到的”。很显然,不管是填写材料中提到的还是填其中没有提到的,前提都是要理解什么叫做“胆大而不急躁,自重而不自傲,活泼而不轻浮,豪爽而不粗糙,刚强而不执拗,认真而不迂腐,质朴而不幼稚”,也就是说,本题对同学们的认识和积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二、给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位高中生,一天从学校回家时顺便带了一把伞。走到半路果然下起了雨,路上没带雨伞的行人纷纷找地方躲雨,而他自认为有先见之明,撑起伞继续往前走。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不一会儿,他的鞋子、裤腿就都湿透了。手中的那把伞在大风中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来向下弯的“伞骨”不时被吹得向上翻起,上身也被淋湿了不少。十多分钟后,雨停了,他也到家了。父母责怪他说:“干吗不避一避雨,等雨停了再走?”这位高中生一边脱湿衣服,一边说:“我这不是有伞吗?要是没有伞,我当然也会去避雨!”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来写作文。写给材料作文,重要的是把握住所给材料的主旨,然后再针对着材料的主旨而立意行文。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说这种题型对读写的结合是要求最高的。怎样理解本题的材料呢?从“高中生”带了伞反而被雨淋得“湿透了”这一情节来看,显然是说一个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某种优势,优势如果运用不当,有时就很可能会转变为劣势,反而招致教训。这其中当然是很有点儿辩证意味的。抓住这一辩证思想而立意行文,文章将很有可读性。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祖孙二人驾船出海,途中遇到了风暴,危急之中爷爷果断地砍断了船上的桅杆。孙子很不理解,问,桅杆是船能够前进的依靠,为什么要砍断它呢?爷爷说,高高的桅杆使船的重心上移,减弱了船的稳定性,风暴中也就增加了倾覆船只的危险,这时只有舍弃它,才能保证船的安全。一队中学生经过一片麦田,看到地里干巴巴的,就问农民为什么不给麦子浇水。农民说这时不能浇水,麦子正在成长,在地面得不到水,就会努力地往地下扎根,去吸取土层深处的水分。这样它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植株也会变得更强壮。到那时再浇水,才会有最好的收获。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来写作文。本题的特点是提供了两则材料,一般同学们在碰到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时,应首先考虑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关系明确了,才能抓住材料的核心而不至于顾此失彼。本题的两则材料显然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前一则是说优势在特殊情况下会转变为劣势(因而有时要果断地予以处理),后一则是说逆境有时反而会有益于事物的发展(因而要借助)。它们共同显示了矛盾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同学们倘能据此而行文,文章会很有意思。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那是大一下学期发生的事情。某晚,夜已深沉,室友们都已发出了均匀的鼾声。刚参加完运动会的我们都已累得筋疲力尽。宿舍的电话突然急促响起,没人愿意起来接电话。电话固执地响了又响,不堪受扰的我们顺手扯掉了话线。三天后的凌晨,室友小李的父亲突然来到我们宿舍。还未说话,这位风尘仆仆的父亲冲上来抱着小李哭了:“娃,听说你们这儿地震了,是不?”原来几天前湖南刚发生一场地震,李伯伯在家中电视上恰好看到该新闻。身处西部偏远省份的他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刚巧又被我们扯掉了电话线。不明所以的李伯伯心急如焚,连夜借了四百元钱,决定到长沙来看儿子。他摸黑走了二十里崎岖山路,天亮后搭坐三轮车到乡上,乘中巴到县城,再坐长途客车奔赴邻近的火车站,之后赶乘最早的一班火车到长沙。抵达我们学校时天尚未破晓,李伯伯蹲在楼外直到宿舍开门。整整三天,千里旅程,除了两瓶水和自家带的几个馍,他竟什么都没吃。小李面对着衣着有些褴褛的父亲,呜咽得像个孩子。我们三个也是泪流满面。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会与联想,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对这个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因而文章写作的角度也允许有一定的发散性。但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理解(材料)和立意(行文),都不能脱离材料的基本内容,即青年人一时的马虎和疏忽会给他人(尤其是关心和爱惜他们的人)带来很大的伤害,因而年轻人应注意学习如何为他人着想。从这个角度束考虑,本题以记叙为主来写较好。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大文豪苏轼,科场考试两次失利,但他毫不气馁,努力攻读,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明代名医李时珍,三次考举人,次次落榜;后立志学医,终于成功。所著本草纲目流传千里,中外驰名。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四次应试均落榜,但他潜心读书,深入民间,广采博收,精心写作,所写聊斋志异成为享誉世界的奇书。现代剧作家曹禺,年轻时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高等医学院校,三次失利。后改考文科终于成功。他所写的雷雨日出等戏剧,流传众多国家,成为传演不衰的名剧。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会与联想,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总的看有三方面的作用:或是引出话题,或是提供论点,或是提供论据。本题应属于第三类。例如本题材料与第6题材料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失败、教训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区别在于本题材料为真实的事例,而第6题材料则是一个寓意明显的故事。因此,倘作为论据来使用,证明“逆境出人才”,证明失败、挫折往往可以促进人的成长,显然用本题的这几则材料更富有说服力。而第6题的材料则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二类,其中蕴含着一个见解,可以作为同学们所写文章的论点。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有一片极为干旱的沙漠。令人听惊的是,在这片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沙漠中竟有3600种植物繁荣共生,如果按单位面积计算,这里物种的多样性要远远超过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植物学家研究发现,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对自己非常苛刻,对水和养料的需要少得可怜。但这些植物开的花不仅硕大无比,艳丽异常,而且能分泌出超乎想象的大量的芬芳花蜜。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里的昆虫和鸟类都非常稀少,植物几乎没有潜在的授粉者。在这种条件下,植物必须开出最大最艳丽的花朵,分泌出最多最芬芳的花蜜,才能吸引那些偶尔经过的授粉者的注意,以使自己能够得到繁衍。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而作文。本题所给的材料介绍了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它的作用就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写作的话题。针对着材料所介绍的现象,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联想和感悟,都可以写;但要让人感觉你所写的内容与这个材料所介绍的现象有内在的联系,是由此而引发出的联想与感悟。否则就是偏题。例如同学们可以由材料而想到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中,我们能否也像这些沙漠中的植物一样,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丽的花,撒播出人世间最浓郁的芳香。也许,当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会惊喜地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惠人,而且可以惠己,等等。6、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三、话题作文1、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中国有句俗语,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外国也有一句民谚,说“盲目的赞美会把好孩子引入歧途”。你有过受人赞美或是由衷赞美他人的难忘经历吗?你是如何看待对人的赞美的?请以“赞美”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意自定,文体自选。本题属于给材料给话题。像这种题目,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对话题加以解释,便于考生对话题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同时,对考生的写作思路也会有一些启发和提示的作用。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告诉同学们,这里的“赞美”指的是对人的赞美及其作用,(若写成赞美自然,赞美生活,那就有些偏移了,)就其作用而言,则既可以写积极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可以写消极的(“盲目的赞美会把好孩子引入歧途”),或是两面兼顾,并从中找出目己的见解。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大早,儿子和父亲牵着牛来到河滩。父亲找了一块地方,钉下根木桩,把牛缰绳往上头一拴,就去忙别的了。儿子看到牛似乎总是对缰绳以外的草感兴趣,但被缰绳拉着,走不过去,于是就找来一段绳子把缰绳加长了许多。可牛没有认真吃上几口,便又继续扯着缰绳想要往更远处走。父亲正好有事回来,看见这情形,就对儿子说:“绳子放得这么长,牛哪里还会认真地吃草?另外,这么长的绳子,一旦被树桩、石头什么的缠住,牛反而吃不上草了。”父子又按原样把牛拴好。牛扯了几次缰绳,看没有挣脱的希望,也只好细致地吃草。后来等到儿子再来牵它的时候,看到它的肚子已经吃得溜圆了。要求以“空间”为话题,自主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文体和作文题目。本题中的材料对“空间”这个话题做了怎样的提示呢?自然是提示我们“空间”大未必绝对有利,相反,有时“空间”小反而会收到更好的成效。这个提示是富有新意的。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空间”似乎总是越大越好,不论是活动“空间”、交往“空间”,还是发展“空间”、可企及“空间”,多数人都追求“大”。现在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新的角度,如何对它进行思考和再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成败。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借曹操之口说到对英雄的一些看法:“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他的名人传中也说到英雄:“我称为英雄的,并非是以思想和强力而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除仁慈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志。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一个人的)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你平时是怎样认识“英雄”的,读了以上材料,你又有怎样的体会与联想?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本题的材料对“英雄”这个概念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见解。曹操的看法因为在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基础,多数中国人也都认可这种“英雄观”,因而比较好理解;而罗曼罗兰的见解因为渗透着更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又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因而理解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同学们倘能抓住“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等语句,还是可以把握这一见解的核心内容的。 写这个题目关键是要以自己经过思考而形成的见解去关注生活,能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展现自己的见解,避免一味地在概念上兜圈子。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几年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叫森林湖的地方,举办了一个夏令营。福建一位16岁的少女郑敏幸运地被选中去参加这个夏令营。郑敏又惊又喜,一边选购漂亮的衣服和别致的礼物,一边找来介绍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