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62583927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红)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红)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红)电大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地问题及完善对策 关键词:缓刑制度现状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监督中国论文职称论文目 录一、我国缓刑制度地现状 1一适用缓刑较多地几种罪名2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2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2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地问题 3一缓刑适用条件地问题3二缓刑适用程序地问题4三缓刑考察制度地问题5三、我国缓刑制度地完善 6 一缓刑适用条件地完善 6 二缓刑适用程序地完善 9 三缓刑考察制度地完善 12四、结束语13参考文献 15我国缓刑制度存在地问题及完善对策【内容摘要】本论文着重论述我国实施缓刑制度地现状及在适用上、考察监督上存在地种种具体问题和弊端,影响法律地严肃性和司法地公正性.针对我国缓刑制度中存在地问题,从缓刑地适用条件、适用程序和考察监督制度等方面提出标准完善地建议,有效地抑制对缓刑地滥用,使缓刑地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关键词:缓弄制度 现状 适用条件 适用程序近这几年来,我国推行刑事轻刑化地司法理念,作在判刑地同时暂不执行刑罚地缓刑,无疑成为我国现行刑罚制度地宠儿.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地犯罪分子,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地一种刑罚制度.它地特点是在判刑地同时宣告暂不执行刑罚,但在一定时间内保存执行刑罚地可能性.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为推动我们刑罚地开展作出了积极地奉献,但在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地是缓刑地具体实施及如何去实施、如何监督等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往往使该适用缓刑地却未适用,不该适用却适用,导致缓刑地目地无法实现,甚至有些法官、有些地方使缓刑成为有钱、有权人地避难所,大大破坏了罚当其罪地立法原那么,影响法律地严肃性和司法地公正性,因此有必要完善缓刑制度.一、我国缓刑制度地现状缓刑制度是我国一项特殊地刑罚制度,也是一项重要地人权制度,它表达了我国刑法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地原那么,对我国刑法实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法院对公诉案件判决时适用缓刑地比例逐年增加,据某市法院统计:2002年缓刑适用人数与判决人数地比例为8%, 2004年那么为15%,2005年为31%,这样快速提高比例,未免有滥用之嫌.一适用缓刑较多地几种罪名1、职务犯罪.据统计,恩平法院在此类案件地宣判上,90%以上案件适用了缓刑.2、交通肇事罪.交通肇罪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大局部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小,且犯罪后又能及时报案、积极抢救被害人和赔偿其经济损失,具有明显地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危害社会,有利于维护被害人亲属地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判决后群众认同度高,占缓刑案件总数地25%.3、成心伤害罪,缓刑适用率也很高,法院在进行宣判时,同民事赔偿挂钩,并决定着是否去适用缓刑.4、其它地侵犯财产罪,像犯盗窃罪等侵犯财产犯罪地被告人,盗得地数额没有到达巨大时,法院也经常会有宣判缓刑地.二适用缓刑与罚金刑挂钩罚金刑是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地刑罚方法,其本身与适用缓刑无必然地联系,但不少审判人员将罚金地数额大小及其到位率作为决定适用缓刑地条件.有时也会误导一些不懂法地人认为违法犯罪不要紧,只要交钱就不用坐牢,产生不良地社会影响.主要是地方财政差,法院依靠罚金上缴后返还使用来弥补经费缺乏.三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犯罪较普遍2006年上半年,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地案件占未成年犯罪案件地70%,比往年未成年犯罪案件适用缓刑大大地上升了.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司法实践中减轻处分地较多,如果再有自首、从犯等从轻情节,法院一般都会判处缓刑.在适用缓刑地未成年人犯罪中,法定刑在三年以上但由于具有法定减轻情节而适用缓刑地,也有一定比例.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假设干问题地解释?地出台,相信以后对未成年犯适用缓刑地判决会继续上升.总之,缓刑是我国重要地刑罚制度之一,正确适用缓刑制度,不仅能防止短期自由刑地弊端,减少社会矛盾,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滥用这项制度就会起到相反地作用.从我国目前缓刑制度适用和执行地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二、我国缓刑制度存在地问题一缓刑适用条件地问题缓刑适用条件过于笼统,难于操作.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期刑地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地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地,可以宣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缓刑地适用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必须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地刑罚.2不是累犯.3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刑法地这一规定,对缓刑适用地具体情节、罪犯地悔罪表现、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等等方面,均没有作出明确地规定.特别是什么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实践中不好掌握,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缓刑地适用.有使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地问题上实际是处于无法可依地状态,很可能会致使法官在考虑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缓刑时陷入无所适从地状况,同时又容易误导法官过度滥用刑罚地自由裁量权,而且也极有可能为一些徇私枉法者提供了借口,这不符合量刑标准地统一和公开、公正,容易导致对一些本不该适用缓刑地罪犯适用缓刑,对一些应当适用缓刑地罪犯却没有适用缓刑.二缓刑适用程序地问题程序公正是做到实体公正最有力地保障.程序公正可以排除在选择和适用法律过程中地不当意向,而且还能保障法律地准确适用.我国虽然有一些司法解释对缓刑适用地程序性内容有所提及,但我国缓刑制度上没有设置程序性标准,极大地影响了缓刑裁量地公正性,从而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1、缺少透明度.在我国地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分子是否判缓刑,须通过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地讨论评议,讨论犯罪人是否符合缓刑适用地三个条件,随后才作出适用缓刑地判决,但其合议庭和审委会地讨论决定过程是秘密进行地,而且,谁也不知作出“不致再危害社会地标准是如何预测地,这点使人难以信服,同时使社会也难以理解.以至于形成了“暗箱操作.2、缺少有效地监督.缓刑适用地取决权只在法院,它是法院审判权地一个方面.但任何权力都应当受到有效地监督,假设那么必然导致腐败.检察机关虽然可提起抗诉,但检察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 整理提供 关键词:缓刑制度现状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监督中国论文职称论文机关对缓刑地适用认识比拟模糊,极少就那种可与不可适用缓刑地案件提起抗诉,故这种抗诉权对缓刑地适用并不是有效监督.3、缺少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地发言权和社会地参与权.在司法实践中,判适用缓刑前缺少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地发言权和社会地参与权、监督权,只是单纯地就案办案,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判缓刑,对一些无经济来源闲散人员、平时表现不够好地被告人也判缓刑,社会效果不好,不利于对缓刑犯地监管改造.三缓刑考察制度地问题对缓刑犯地考察,1997年?刑法?规定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这种考察和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1、监督考察地组织不健全.我国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地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但实际上,由于公安机关地人员缺乏,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尚未建立缓刑考察机构,对缓刑考察无暇顾及.往往由法院代行公安职能对缓刑犯进行走访考察.另外,缓刑犯所在地单位及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它们并不清楚自己有协助执行地义务,甚至对罪犯地判刑情况和需要考验也不清楚,还认为罪犯被无罪释放,使得缓刑考察几乎成为空白地带.2、交付监管脱节.法院在缓刑判决后,只送达执行通知书给公安机关,而不负责将执行落实到位;有地作出判决后,让缓刑犯自行到所在地派出所报到;有地在判决生效后迟迟不交付监管文书送达执行机关;还有地缓刑犯有意或无意不去报到,而外出打工,造成缓刑犯事实上地脱管.由于监管手续未能很好地衔接,在实践中基层派出所未能全面及时掌握本辖区缓刑犯地情况,影响了监管和考察工作地开展.3、现行地考察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现在流动人员犯罪日渐突出,原来以户籍、粮籍、工作单位为手段地社会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对缓刑犯管理、考察、帮教等职能. 三、我国缓刑制度地完善一缓刑适用条件地完善1、缓刑适用条件要详细、明确、具体.缓刑适用条件,即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适用缓刑,这在判处刑罚时对是否适用缓刑起着决定作用.目前我国刑法规定根据犯罪分子地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于再危害社会是我国缓刑适用条件.犯罪情节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表达出来地犯罪人地主观恶性和对他人地攻击性,以及由于犯罪行为所造成地客观危害和损失,因而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应考虑到方方面面地实际情况.如果犯罪人地主观恶性较深而且造成了较大地客观危害,仍然对其适用缓刑,那么可能丧失法律地公正性.故在决定是否适用缓刑时,考察犯罪情节地主要内容是犯罪人主观恶性以及犯罪所造成地客观危害程度.基于这一标准,成为对犯罪人是否适用缓刑时地考察对象有:1能够理解和宽容地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地主观恶性.比方,因经济困难而盗窃地犯罪人主观恶性要小于出于贪图享乐和敛财为动机地犯罪人.对于前者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但对后者考虑适用缓刑时,那么须慎重考虑适用缓刑可能给社会带来地不良后果.2过失犯罪.过失犯其实其主观上并不想犯罪,其并不支持危害结果地出现.因此可以相信即使不对其实际执行刑罚,其也不会再去实施犯罪行为,对此类犯罪同样可以更多地去考虑适用缓刑.3因防卫过当和避险过当而造成地犯罪.因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而构成犯罪地,其行为人本身主观恶性较小,适用缓刑一般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4犯罪中止、犯罪预备和某些犯罪未遂.中止犯虽然是在成心心态地支配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他在犯罪过程中,心态已经发生转变.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说明犯罪造成地客观危害不严重,同样可以考虑去适用缓刑.悔罪表现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所表现出来地对自己行为地主观心态地外在反映.犯罪行为是已经客观存在地事实,犯罪行为人对这些事实持何种态度,这是刑事审判活动中定罪量刑地一项重要依据.只有犯罪行为人真正认识到犯罪行为地危害性,并有消除这种危害性地愿望和表现,才能够说明犯罪行为人已经从中汲取了教训.悔罪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类:1以积极地行为减少因其犯罪对社会造成地危害程度.如对其犯罪行为造成地危害积极进行协助抢救、退赃、消除影响、恢复原状、积极赔偿等等;2愿意接受处理、积极配合侦查工作.这包括主动投案自首、揭发同案犯、提供犯罪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等情形.在考察了犯罪人地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后,还应考虑到假设对其适用缓刑,将来是否会危害社会.社会危害性是判定罪与非罪地标准,将影响到犯罪行为人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和刑罚执行方式,对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地预测结果关系到缓刑地适用.所以,应建立起一套完整地缓刑预测制度,内容应包括:1犯罪历史.2个人经历.3生活环境.4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可以期待到地效果.如果是真正想通过得到缓刑时机来痛改前非,这种犯罪人一般都会十分珍惜缓刑这样地时机,约束好自己地行为,改正自新,努力去证明自已可以洗心革面,重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地人.故可以期待对这类犯罪人适用缓刑能取得较好地效果.5一贯品行.6犯罪人身体和精神条件.像患病或残疾而丧失犯罪能力地犯罪人,可以多考虑适用缓刑.相反,那些心理变态、情绪难以自我控制,以及具有某方面瘾癖地犯罪人,那么容易在不正常心理和情绪地驱使下,或者在某方面瘾癖如吸毒、酗酒地控制下再次犯罪.2、明文规定应当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缓刑地情形,以便有法可依.我国刑法应当作出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缓刑地规定,以便法官在考虑是否适用缓刑时做到有法可依,笔者认为,对我国刑法“可以适用缓刑地情形改为“应当适用缓刑地情形,详细表述如下:“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地初犯,假设真诚悔罪,对其适用缓刑不危及社会秩序地,应当适用缓刑.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地初罪,假设其真诚悔罪,且有以下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不会危及社会地,应当宣告缓刑:1主观恶性不大地未成年人;2属于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而造成犯罪地;3犯罪中止地;4犯罪后自首并有立功表现地:5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地;6丧失危害社会能力地聋哑人、盲人及其他病残者.不得适用缓刑地情形:1累犯;2缓刑或假释期考验期间再犯新罪地;3同时犯数罪地;4惯犯、教唆犯及团伙犯罪中地首要分子和屡教不改者;5犯罪性质严重或影响极为恶劣地.6犯罪后拒不认罪地.3、支持、鼓励法官依法适用缓刑.“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一刑法规定地适用缓刑标准,实际上是由法官根据各方面因素作出地主观判断.作出宣告缓刑地法官,极有可能要面对被判处缓刑地人以后再次犯罪,假设因此就归咎于法官地判断失误,就可能会影响到法官对犯罪人宣告缓刑地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缓刑功能地发挥.因此,鉴于这方面可能会出现地问题,应当支持、鼓励法官有足够地事实依据令其相信对犯罪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即使被判处缓刑人在缓刑考验期间因再次犯罪而被撤销缓刑,也不必追究原判法官判断失误地责任.另一方面还应规定,法官假设不按照刑法规定地适用缓刑地条件对犯罪人进行审查,在犯罪人不符合缓刑适用条件地情况下宣告缓刑,致使被判处缓刑地人在缓刑期间再次危害社会地,就应当追究原判法官玩忽职守或者滥用职权地责任.这样可以监督法官滥用缓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关键词:缓刑制度现状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监督中国论文职称论文刑,增强法官地责任感,另一方面又可以鼓励法官依法大胆地去适用缓刑.二缓刑适用程序地完善我国刑法有必要增设缓刑适用程序地规定,把人民法院地缓刑裁量权、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地发言权、社会地参与权都置于阳光之下,现笔者提一些粗浅地建议:1、提高缓刑适用地透明度.凡判决缓刑地案件,审判人员应从犯罪情节、犯罪危害、社会影响、主观性等在判决书中全方位依据客观事实进行综合论证,结合公安机关、公诉机关及受害者等各方面地意见,在法律地准绳下将证据列举分析论证适用缓刑地理由,杜绝暗箱操作.2、采取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法院各级领导要重视缓刑案件地审判工作,制定有关适用缓刑案件地监督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既要加强对个案审理地监督、指导和把关,确保个案质量,也要强化宏观管理,切实控制好缓刑案件地总量和质量.不但要接受检察院地监督,同时还要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地监督,发挥本院审判监督庭地职能,对缓刑案件定期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增设缓刑听证制度.经开庭审理后,合议庭评议认为被告人可适用缓刑地,应举行缓刑听证会.引入缓刑听证制度,使与案件有关地被害人、公诉人、侦查人员及被告人单位、学校、社区管理人员、村民居委会等参与人能够充分发表自己地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与被告人地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被告人平时地表现甚至犯罪地根本情况都比拟了解,对被告人能否适用缓刑地意见也比拟客观,将他们地意见和建议作为缓刑适用地参考,能提高缓刑适用地客观性和依据性.缓刑听证参加人来自被告人辖区地不同地方,是各种不同意见地代表者,他们可以在对法律负责地前提下,按照自己意愿如实发表意见,这样可能做到有理当面讲,极大地保证程序上地公平公正,进而可以保证实体上地公平公正,使法官作出地裁判更加客观公正,也更能表达民意.再次,尊重了公民地知情权,有利于对缓刑犯地考察.一方面,通过缓刑听证,使被告人所在辖区地公民知道了被告人适用缓刑与否地原因,极大程度地尊重了公民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被告人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地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参与到对缓刑犯地考察工作之中,从而改变过去对缓刑考察不好执行地窘况,是对缓刑制度地有益完善.对缓刑听证程序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参加人员.包括合议庭组成人员、案件地公诉人、公安机关辖区派出所地民警、受害人及其家属、被告人及其家属、被告人所在单位代表、被告人单位、学校、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等有关人员.上述人员除公诉人外,并非法定参加人,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法院地邀请参与听证没有法律上地保证,是否参加听证会应当由其自行决定,因为对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提供证据并非其法定义务.笔者认为,听证人员不需要固定模式全部参加,可以根据案件地需要,案件地关键人员能够到场即可,如伤害案件地被害人、被告人地单位和住所地地管理人员等,公诉人到庭时可以征求其意见,侦查人员和其他有关地人员,如果不能到场,可以以书面形式进行反应意见.听证方式可以灵活掌握.但听证人员必须是与被告人“相关地人.2听证内容.应当围绕被告人地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区改造环境、缓刑考察期间地义务能否得到切实履行等进行核实,并确认对犯罪分子缓刑考察期间地监督责任能否落实.3听证地程序.首先,由法官支持适用缓刑;其次,由各方发表同意或者反对地意见,并可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必要时法官可以主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法庭上公开;再次,由被告人作陈述,说明对自己适用缓刑地态度和在缓刑考察期间地义务如何去落实等.4听证结束.听证后,合议庭应根据各方地意见综合考虑,作出适用或不适用缓刑地判决.三缓刑考察制度地完善为了充分发挥缓刑在感化挽救犯罪人方面地作用,进一步提高缓刑适用地社会效果,现行刑法关于缓刑考察制度地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设立监督考察组织.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专门地缓刑监督组织和专职从事缓刑监管工作,制定标准地考察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对缓刑犯地监督考察工作,并通过立法加以规定.对具体缓刑地考察,可由县级考察机构直接委派考察人员,专职负责考察工作,并加强与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地联系,积极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对缓刑犯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地考察、教育和管理,如定期向罪犯原所在单位或居住地地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其表现情况,联合组织对辖区内地缓刑犯进行法制教育等.另外,还定期向法院提交缓刑犯地考察报告.2、加强对缓刑执行地监督.缓刑犯交付工作之所以脱节,主要是缺乏监督所致,因此,应尽快完善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检察机关对缓刑犯监管工作地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自身要对缓刑执行地监督高度重视,对公安机关进行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并将此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列入对监所部门地考核范围.3、完善交付执行地衔接机制.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假设干问题地解释?第三百五十五条地规定,在交付执行前对在押地缓刑犯采取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地强制措施,以确保交付执行前对缓刑犯进行有效地监管.同时,建立执行回折制度,在法院送达地执行文书上附加执行回折,此回折不是为了证明执行文书是否送达,而是让执行机关将缓刑执行是否落实地情况及时以回折地形式回复给法院,法院收到此回折,确定执行已经落实后完成执行交付手续.另外,应制定制式协助执行通知书,缓刑犯有工作单位地,发到缓刑犯工作单位请其协助执行,没有工作单位地协助执行通知书发到缓刑犯地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请其协助执行,以便在更大地范围内加强对缓刑犯地考察和帮教.4、在缓刑犯所在地进行公示.将缓刑犯地罪行、判决结果、悔罪表现在被告人地工作单位、居住地进行公示,说明缓刑犯应当遵守地监督管理规定,发动当地群众协助对缓刑犯地监督和帮教.并在缓刑犯工作单位、居住地设立举报箱、举报 ,便于随时了解群众意见.5、建立考察联动机制.对经过批准外出地缓刑犯,执行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其目地地地公安机关予以继续考察,以确保缓刑考察地连续性.另外,采取户籍网络登记,即将缓刑犯地根本信息登记在公安系统地人口信息网络,全国共享,对其进行联网监督. 四、结束语通过对我国缓刑制度适用地现状和存在地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司法实践中缓刑适用地盲目性大,有些司法人员对犯罪人适用缓刑地原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与法治地要求相差太远.另一方面,有些司法人员对缓刑适用地冷淡态度令人忧心.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缓刑适用以及缓刑考察方面进行谈论,对我国缓刑制度提出完善见解,细化缓刑适用条件,标准缓刑适用程序,设置专门地监督考察机构,建立健全缓刑考察制度,充分表达缓刑制度地功能,使公、检、法都 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对社会地和谐稳定,更好地发挥缓刑地真实效用.参考文献:1、高铭暄:?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2、高铭暄、赵秉志:?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3、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4、王作富:?刑法完善专题研究?,中央播送电视大学出版社,1 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关键词:缓刑制度现状适用条件适用程序考察监督中国论文职称论文999年12月第一版;5、万选才、李海荣:?不断更新缓刑观念,依法扩大适用范围?,?法庭?2004年第1期;6、赖达军:?适用缓刑须防误区?,?法庭?2003年第8期;7、阮方民:?对改良我国缓刑制度地两点思考?,?法学?2000年第10期;8、冉容著:?设立我国缓刑保护观察制度地设想?,?人民司法?2002年第12期;9、赵小丽:?浅论缓刑地执行?,?江门审判?2004年第10期;10、郑占杰:?对缓刑人员管理地调查与思考,?江门审判?2006年第5期.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 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