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

上传人:cjc2****371 文档编号:60810519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对比摘 要:宋词的繁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出现的又另一个文学高峰。李清照的词在当时文学词坛上更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她的词是以南渡作为分界线,她前期词和后期词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显著的区别。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少女、少妇时的幸福生活,内容上有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抒发自己壮志理想的。在艺术上大胆独创、不落樊篱;后期词主要是抒发她国破家亡的的不幸际遇以及悼亡的情感,间接反映了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当亡国奴的苦痛。她的风格婉约纤细,深情缠绵,艺术手法上善于借景抒情,工于使用叠声字。其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关键词:李清照 易安词 词风格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浑厚,向称诗歌的王国。在很大程度上,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伟大成就的标志的话,那么,宋词的繁荣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其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早在她少年时代,便已众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这就是我们要论述的主人公李清照。一、李清照生平介绍李清照是两宋之交婉约词的代表词人。她的一生可谓是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其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中叶(公元1084年),原籍山东济南,是宋代南渡前后的重要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由于家庭,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并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接着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对她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却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国破家亡,离乡南渡,珍藏被焚,中年丧夫,一连串的打击使她直接接触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从而她的词中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以及沦陷后怅然失意的心情便成了这一时期作品的主题。二、李清照前期幸福生活的词。李清照多才多艺,既能诗词,又能文赋,还能书画,但擅长的还是词。她创作的前期是从她出生到1127年南渡以前这段时间,即北宋时期。这期间她的生活总的来说是幸福美满的、闲适宁静的,因为在这一时期,李清照主要生活在父母和丈夫的庇荫之下。当然其间也免不了与丈夫有过短期的别离,使她愁绪满怀,只好借助于词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因此,她的词主要是抒发自己对自然、对青春、对爱情的美好感受及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委婉细腻的风格,色彩较为明朗。(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内容1、热爱大自然,歌咏大自然的词 李清照年轻时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外出活动,有时在水中荡舟,有时去郊外游玩。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自然景物观察得很细,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志趣。她善于捕捉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画面。用清新活泼的笔触,细腻贴切的词句表现出活泼率真,朝气蓬勃的女主人公形象。例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这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图画,描绘姑娘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人并不直写醉态,而是以轻灵地一“误入藕花深处”来点染,写得精练有味,极有意趣。词境是宁静的,可结尾却故意打破这种宁静。在莲花丛中到处寻路的急态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来巧妙地揭示,从而为词境增添一幅水鸟惊飞的动态图。人与自然和谐的交融在一起,使少女的活泼、自由、尽情尽兴的性格跃然在纸上。整个画面散发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这首词是最能表现少女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充满了对自然、对青春、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朝气蓬勃,扬扬洒洒。此外还有她的另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也表现得较为委婉曲折。2、大胆率真,深沉惆怅的爱情词爱情词在李清照前期的词中占的数量最多,其思想艺术价值更高。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女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她们一直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很大的依赖性,在爱情上更甚。她们总希望在爱情上找到精神的寄托,寻找满足和安慰。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爱情的要求总不能得到满足,女子往往逃不脱悲剧的命运。因此,爱情便成了她们生命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无数文人写下了闺怨离愁的诗词篇章,但都是为女主人公代言。尽管抒写她们悲欢离合的感情是真实的,但是她们都无法深入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了解她们对爱情的真切感受。何况这些文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大都是歌儿舞伎,居于被侮辱的社会地位,所以这些作品许多都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作为大家闺秀的李清照虽有压倒须眉的才华,但这种具有民族意识积淀性的女性意识也很自然地构成她创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她敢于对爱情勇敢表露,大胆追求,热烈歌颂。在她的爱情词中,女主人公形象不是歌伎而是贵族世家闺的她自己,不是男作家的妇女代言,而是女词人为自己写心。这类的作品例如有:点绛唇(寂寞深闺),此诗开篇即将把满腔的柔情愁思尽行倾出。柔情与愁思本是心中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之物,可在女词人笔子里却具有长度(肉肠一寸)与形状(“愁千缕”)。这缕字诗人产生了愁思缠结的联想。在诗的末句才点出思念之情。“盼望心上人的归来”。这样的笔调是含蓄委婉但却塑造出一位日夜思念情人的女子形象。3、追求理想世界的人生道路的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意识无情地窒息了女性世界的自由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女性的“自我”只能命定地满足于社会结构中预先规定好的地位与权益。然而李清照渴望着打破这种封闭式的精神束缚,她博览群书、关心时事、务求高远,她对那个时代压抑妇女情感的封建礼教深怀不满,她要追求她的理想世界。如渔家傲,在与大帝的对话中叙述了自己上下求索,恐无所成的焦虑,苦心为诗而又于事无补的遗憾。表达了渴望鲲鹏展翅,直飞理想世界的热烈向往。如上所述,李清照前期词的思想内容比较单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论调。这种保守的观点也就束缚了女词人的手脚,使她未能打破词的樊篱,以至她的心境未能更充分地呈现出来。(二)、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李清照开创了被后人称之为“易安体”的一代词风。其风格是以委婉著称。尽管她的词中表现出离别的伤情、暮春的惆怅、深闺的寂寞,在词作的字里行间淡淡地萦绕着一层伤感和哀怨,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为传统的抒情词吹进了清新的空气。总的来说是细腻优美,明快活泼的。1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李清照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善于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事物的感触和刻画细腻的内心感受,而不追求词藻华丽,很少使用典故,写得既鲜明生动,又富于感情。她善于用寻常言语入词,好像是在与人叙述家常。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其他如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梦令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临江仙中的“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及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声得黑”等名篇名句,无不具有口语化的特征。这些语言,含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格外亲切。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谓李清照词“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以明白如话的浅俗之语入词,而能发清新之思是李清照词最大特点之一。不过,李清照用的这种“寻常语”,并非只是从日常用语中随手拈来,也不是柳永“词语尘下”的俚言俗语,而是从口语中提炼的、明白易晓、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李清照正是用这样的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这是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所在。2、委婉含蓄词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抒情诗,通常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字面不涉及本题,正意却要溢于字里行间,即“只见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味中味”。她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都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与离情。她的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也是这方面体裁的一篇佳作。上片实写别前的心情,但不是正面写出离别的愁苦,而是通过“香冷”、“被翻”、“慵自梳头”、“宝奁闲掩”等细节来刻划一位被离情别绪困绕着的女性形象。词人“生怕闲愁暗恨”,故“欲说还休”,但这种克制丝毫不能减轻内心的苦痛,依旧是“新来瘦”,这就生动细致而又委婉含蓄地描绘出别离时的心理。下片想象自己别后的情状,与前片虚实相对,相互渲染。“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实乃痴情之语,无情流水倘能念我,那么有情离人更当如何?从而婉转曲折地表达出词人内心深深的眷念。3以强烈、真实的感情为自己写心在李清照词中所出现的主人公形象,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的,她的才华出众,文采风流,学识渊博,性格豪爽,感情热烈,无不在词中得到展现,她的闺阁生活,夫妇爱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不反映在其前期的词中,读她的词,即能想见其人,理解其性格,领会其精神的理想,使读者深入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的词是其心血的结晶,感情的花朵,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李清照的前期词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词里表现出的主人公几乎等于她自己,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她利用词作为抒情工具,冲破封建思想禁区,勇敢而热烈地为自己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谱写心曲。畅叙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论就题材的选择还是由此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独树一帜,给当时的词坛带来一股清风。三、李清照后期的潦倒生活的词自“靖康之变”后,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夫妇苦心收藏的十余箱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之中。再之,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明诚病故,从此,李清照被迫走上了流亡逃徙的道路,她承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流落到江南,开始了凄苦孤寂的晚年生活。所以,后期,李清照词的词风有由绮罗香泽转变为缠绵哀婉、沉郁悲伤,演绎了她后半生孤苦。孀居的凄凉生活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后期可以说是对她饱经风霜的低叹和忧伤。(一)、李清照后期词的思想内容1、反映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李清照后期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病贫孤苦、漂泊失所、受欺凌、遭诬陷,这些她都有最深切而具体的感受。因此,她后期的词作中的悲鸣与倾述,交织着个人的血和泪,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动乱悲剧时代的面貌,而作为一个孤苦年老妇女,那动乱生活的凄凉与沉痛的内心感受也最有典型意义,最能引起世世代代读者的同情与感动。 作者四十三岁时,金兵铁骑南下,平静的书斋生活结束了。从此“飘流遂与流人伍”,开始了她艰难的后半生。著名的声声慢就是她南渡不久以后写的“秋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赋秋就是赋愁,这首词写的愁就不是如梦令醉花荫那种轻倩幽淡的愁怨离愁可比了。靖康之变把李清照个人生活同民族灾难连接在一起。故乡沦陷,青州的老家付之一炬;南渡后第二年丈夫赵明诚犯暑病亡;接着金兵南下,浙中大乱,她又孤苦一人, 流离道路,奔走逃难。在这场浩劫般的大难中,一切珍贵心爱的东西,统统失去了。她痛定思痛,怎能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的这种心理过程。她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寻觅,唯一占据她身心的就是对往昔的回忆,而往事如丝如烟,又如消逝了的残梦,只能在记忆的角落里苦心地寻觅。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了愁境。但全词除了结句一语道破心中的“愁”字外,都没有直说,而是从刻画冷清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戚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催愁、添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词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饱经忧愁后的那种强烈的无法摆脱的愁绪。2、反映悼亡的情感。北宋朝廷为了粉饰天下,表示与民同乐,每年正月十五要做盛大灯会,闺中妇女也可在这一夜上街看灯,因而这个节日对妇女有更多的纪念意义。破国以后的南渡词人往往追怀灯节盛况以寄托其亡国之思。永遇乐元宵词亦作于晚年: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写节根本不是为了应景,而是难以抑制家园变故的悲痛。作者追怀中州盛日的元宵佳节的盛况,有感于国破家亡的元宵,追昔抚今,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语极平常,而极其生动,其中不知蕴藏着多少“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愁绪。国破家亡,旁人笑语,自己消沉,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二)、李清照后期词的风格李清照词的风格婉转纤细,深情缠绵,被人们公认为婉约正宗词人,只有渔家傲一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显示独特不凡的毫迈气概。她的后期词的艺术性很强。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其生活主要是闺阁和庭院,所以易安词大多取材于日常的闺阁物事、庭院景色和生活场景。虽然在取材上多有局限,但她既能寄情于物,移情于景,做到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又能做到以情率物、情胜于景。而远不仅仅是托物表意、借景抒情。这在下面几首词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作家通过“薄雾浓云”叙说阴沉的天气,“愁永昼”则自然的把阴沉的天气和主人公的失意联系起来,重阳佳节,本应亲人团聚,可主人公却“半夜凉初透”。说明其孤寂思亲。最后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情景交融,使人倍觉心境之凄凉。真是独辟蹊径,妙手天成。“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鸣。”(好事近)作家看到帘外暮春花落,感时伤春,却又忆及“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两种印象叠加在一起,更添感伤的气氛。而转到帘内,也是曲终人散,青灯将灭,一片萧索,这就强烈的表达出作者那种孤寂零落的情感。作者层层推进,把那种伤感,凄清的心情表达到了极致。通篇写景,极尽铺陈之能事,最后一句点出“幽怨”,真是景致背后蕴含着多少悲情与痛苦。又如(怨王孙),词中通过“愁浓酒恼”、“宝枕生寒”写人的愁怨,“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描写景的凄凉,而这凄凉的景色更渲染出愁苦哀怨的心情。下片点明主人公孤寂难挨,思绪难遣的心情,源自于丈夫“忍把归期负”。这里的情与景合而为一,是作家本人的心情的真实写照。在李词中,这样情景交融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词中,我们已分不清哪里是写景,哪里是抒情,而只能感受到作者倾注于内的炽烈的情感,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使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易安词能在词坛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2、叠声字的运用李清照后半期的代表作是声声慢。开篇词人连用十四个叠字,分三个层次描写了自己的孤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经战乱和家人故去之苦的李清照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美好的青春、闲适的生活、美满的婚姻、亲爱的丈夫她极力在往事的回忆中获得一点点心灵的慰籍,而现实却是冷清凄戚的.从前句中便可感受到词人无法派遣的愁苦,以及在绝望中痛苦的挣扎,奠定了整个词的情感基调。声音抑扬顿挫,透过乐音可以感受到词人如泣如诉。欲断还流,心中堆积的郁闷。难以言传的情感,情声和谐,千回百转,幽咽难渲;意境上清冷异常。下面的,乍寒乍暖的天气,堆积满地的黄花,院外凄厉的细雨景物逐渐凄惨,反映了词人度日如年的境况。无奈,只能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哀婉的结束了全篇,身世之感,沦落之感尽显词中。正如郑振铎所说:“其真为诚实的诗人,真有通欲吐出的情续而写于纸上,千百人中,不过三四而已,李清照便是这少数的真诗人之一。”综上所述,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的大家,她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荣平和的北宋初年,以及动乱不安的南宋初年,她的一生由美满幸福转变为流离凄苦,由于生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她的前后期词作在内容.艺术风格以及词的思想内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1.词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李清照的早期词作较为单调,内容单一。词是多描写闺中生活的,还有抒发“离愁别绪”的佳作。如前文提到的如梦令,就是以词人少女生活为题材的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后期,由于异族入侵,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观,优越的词人被迫推出深闺,卷入了社会的动荡。因此,忧国感时的主题多了起来,较以前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深刻。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例外,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的:“空梦长安,认取长薄春安道”。可见,后期的创作题材更为广阔。2.艺术风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李清照早期词作主张“词别是一家”,要求音韵和谐,文笔典雅庄重,运用典故,词的风格清新秀美含蓄动人;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也仓皇出逃,多年收藏的金石书画损失了一半,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逝,这一变故对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生活辗转飘零,早期争强好胜的性格有所改变。创作上,不再要求在字句上创造奇迹,惊险句变为平易近人,归于平淡;风格上,直抒胸臆;语言上,通俗易懂;情感上,更加悲怆忧郁。3.由于时代的巨变,使得她的词前后期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初登文坛的李清照是一个具有文化修养,但缺乏政治思想的上层女性。她的生活美满,词作多以“离愁别绪”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少女生活的,都属于个人情感抒发之作,就其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较为薄弱。南渡以后,她的贵妇人角色已变为“飘零遂与流人任”的寡妇。在民族受辱,国家危亡之时,她与人民一起逃亡,因而也有了共同的愿望和命运,也发出了共同的哀叹,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荣辱紧紧相连,抒发出怀念故国旧家的情意,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都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也有“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气概。较之前期,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深刻了起来。 总之,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卓越的女词人,在寂若星辰的女作家之中,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文成一格,别是一家,赢得后人的好评,她的词成了婉约的高峰,在整个古典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仅源于她自身的优越的文化修养,才华本领,还与她生活的特殊年代和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血肉相连,李清照用她敏感的心灵,真挚的情怀,抒发了她传奇一生的爱恨情愁,其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参考文献:1、济南社科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3、齐鲁书社编李清照词鉴赏4、李月 张敏鹏 编校李清照词集5、陈美祖著李清照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