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上传人:1ta3****9ta1 文档编号:6030955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主编:郁波本册执笔:任洪 唐莲君 王庆志 贾欣责任编辑:王薇 殷梦昆目 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 解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第3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4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5课 溶解的快与慢第6课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第7课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声 音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 听听声音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3课 声音的变化第4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5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6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7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天 气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 我们关心天气第2课 天气日历第3课 温度与气温第4课 风向和风速第5课 降水量的测量第6课 云的观测第7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我们的身体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第1课 身体的结构第2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第3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一)第4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第5课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第6课 口腔里的变化第7课 呵护我们的身体四、教学案例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主要材料清单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与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背景和目标这是分课时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教科书说明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教学建议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评价建议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二、课时安排建议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3、4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5、6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一)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为此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线条。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教科书整体结构表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上学期下学期三年级植物植物的生长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周围的材料温度与物体的变化水和空气磁铁四年级溶解电路声音新的生命天气食物我们的身体岩石和矿物五年级生物与环境沉和浮光时间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热和燃烧运动和力地球的运动六年级工具和机械微小世界形状与结构我们身边的物质能量宇宙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我们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了这类实验,如“溶解的快与慢”“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观察上肢的运动”“测量心跳和呼吸”“体验心脏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级引入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描述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比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材料清单“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溶解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 解一、单元概述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甚至已经在生活中使用它,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还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整个单元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为第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部分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本单元的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完成既定的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思考、提出一些新的可研究的问题,以使对溶解的研究逐步深入并扩展开去。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三、分课时教学建议第1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背景和目标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地化掉,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一些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本单元第1课,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并期望通过过滤发展对溶解和不溶解本质特征的理解和认识。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1个透明的玻璃杯、盛有水的水槽、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1根筷子、1根搅拌棒、3张滤纸、1个漏斗、3个烧杯、1个方座支架。(三)教科书说明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们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第一部分:比较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教科书提了两组问题。第一组: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呢?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常见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第二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关注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为了使实验现象对比明显,这里要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第二部分: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沙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是明显的,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引导学生近一步进行观察和比较。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教科书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过滤实验发现只有食盐无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而沙和面粉都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认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一个新方法过滤。教科书最后的交流,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期望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四)教学建议1.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为了使对比更加明显,建议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对于食盐和沙能否溶解于水里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知道答案。这项活动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对变化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要提醒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这里共有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关注两杯混合物的主要区别和特征。观察之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充分的描述,描述和观察可以相互促进。2.观察比较面粉、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面粉在水里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面粉这个材料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中的颗粒。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置后观察。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观察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描述与讨论。接下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方法通过过滤观察面粉、食盐是否溶解于水。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折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往漏斗中倒入液体时,要十分小心,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应该要求学生明白并一定做到。上述两个活动结束之后,应组织学生及时整理和归纳:我们对溶解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现在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第2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一)背景和目标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高锰酸钾、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过程。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把几颗高锰酸钾轻轻放入水杯中,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这一环节可让学生观察到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记录表中的内容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溶解过程中的这些特点。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第二部分: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一步观察比较高锰酸钾、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情况,并且完成相关的观察记录表,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至此,学生应该能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四)教学建议1.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先让学生说一说,糖和盐可能是怎么溶解到水中去的。学生的描述是他们的初始想法,他们肯定非常想亲眼看一看物质是如何分散到水中成为溶液的。教师出示并介绍高锰酸钾,教师的取放演示一定要规范。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药品,要让学生先对高锰酸钾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之前,先观察相关材料,应成为一个习惯。观察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以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要引导学生借助溶解过程记录表对观察到的细节进行描述,这些语言描述会越来越接近溶解的本质特征。这里让学生想象食盐在水里的溶解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把刚刚建立的认识进行迁移。2.观察不同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学生分别观察了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接着比较它们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是引导学生对先前的观察和描述进行整理和概括。这里要充分发挥溶解记录表的作用,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细致的比较分析,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第3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背景和目标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科学概念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两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胶水、1瓶洗发液、1根筷子、1个小匙、1小瓶醋、1小瓶酒精、1小瓶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教师准备: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于水的教科书提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溶解的过程。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的。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第二部分: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教科书选用家中常见的三种液体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经历预测验证的研究过程。先让学生预测这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然后把它们分别和水加入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再让学生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学生会发现,醋和酒精能与水很好地混合在一起,它们能溶解于水,而食用油则浮在水面上,不能溶解于水。最后的“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是对几种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整理。(四)教学建议1.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一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一样溶解于水。学生列举出几种液体后,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胶水或洗发液在水里的溶解情况。指导学生观察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时,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问题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样进入水中的,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使实验过程有明确的观察点。同样,观察后,要让学生描述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2.让学生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教师要做好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的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学生会发现,加入少量洗涤剂后,食用油也被溶解了,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别的液体中。第4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背景和目标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能溶解于水,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本课中,学生将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本课还将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期望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30毫升水、1根筷子、20克食盐分6小份、20克小苏打分6小份、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只附橡皮帽。(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在两个装同样多水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分别加入并搅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教科书用文字和插图对如何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等分,如何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进行记录作了提示。实验是用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了便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打开汽水瓶时,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使用注射器装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汽水中气泡的变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既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四)教学建议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两杯水必须一样多,每次分别加入两个水杯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要一样多,要同时用筷子进行搅拌。而且,实验的过程尽可能科学规范,比如要等第一份加进去的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后,才能加第二份,直到食盐和小苏打都不能再溶解了,再进行记录比较。对比实验的条件和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讨论。2.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应选用含气体量多的汽水。在开启之前,摇晃汽水瓶,观察里面的气泡,问学生:“这些气体是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用注射器吸出1/3管汽水,用橡皮帽封住管口,推拉活塞,让学生仔细观察注射器里气泡的变化,认同气体确实可以溶解于水,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大小有关。第5课 溶解的快与慢(一)背景和目标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被搅动。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的是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2个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记录表。教师准备: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这部分选择前几课多次用到的食盐作为观察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首先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对比实验的方法是教科书教给的:把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它们溶解的快慢。然后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观察到: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食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教科书强调热水为60摄氏度,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两组实验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为第二部分的实验设计提供示范。第二部分: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这部分实际上是模仿着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要加快方糖的溶解可以使用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把方糖碾碎。重要的是考虑怎样控制这些因素,让每一组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教科书还强调了如何选材、用多少水、如何计时、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科学、规范的对比实验活动的过程。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四)教学建议1.研究哪一个溶解得快首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用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学生会比较自然地谈到搅拌,再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样的实验可以证明搅拌能加快溶解?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讨论教科书中的实验设计强调了什么,什么条件改变了,什么条件没改变,为什么只改变一个条件。让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意义有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严格地按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对比实验的过程,教师应加强指导,使实验尽可能的科学、规范,甚至要注意到指导学生如何投放食盐,如何进行计时等。第二组实验,分别使用冷、热水,如果使用的是原来的两个杯子,要强调把杯子里的溶液倒掉、洗干净,使用热水需强调安全。2.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引导学生仿照前一组实验的活动设计自行去探究,先引导学生想出一些可能加快方糖溶解的办法,再一一验证这些方法是否真的能加快方糖的溶解。教科书中有一些提示实验注意点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回顾前一组实验的注意点,结合教科书中的问题提示,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相互合作,改正和完善设计方案。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纠正,形成各小组的最后研究方案。然后按设计方案严格进行操作。如果时间不够,每个小组可以只研究一个对溶解快慢产生影响的条件。第6课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背景和目标这一课其实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一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科学概念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规范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1个装100毫升水的烧杯、1根筷子、1个药匙、1张记录纸、1架天平、1袋精盐。(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的开头创设了提出这个问题的情境:不断地加盐,不断地溶解,不可能吧?并很自然地提出了“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到底有多大”的问题。教科书呈现了几个学生为一组,讨论如何开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活动场面。希望学生像图中的学生一样对如何来研究展开充分地讨论。一杯水是多大的一杯水?水中溶解了多少食盐,怎样进行称量和记录?这些问题是学生们会涉及的、也是必须讨论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的范例,以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可进行研究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围绕研究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科书以插图的形式对关键的步骤作了提示:图中呈放着四堆等量的食盐,提示学生要每次投入等量的食盐,等溶解完了第一勺再放第二勺,溶解完了第二勺再放第三勺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然后统计或算出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教科书还提示学生关注其他小组的研究结果:大多数小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是怎么做的?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溶解得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都是怎么做的?如果仔细分析产生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到溶液的“饱和”和“未饱和”状态。这或许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教科书要求学生讨论如何回答“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问题,期望通过前面的研究,意识到只有确定了一杯水的量才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1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最后,教科书提示把课堂上制成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课继续研究时使用。(四)教学建议1.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教师可创设问题情景:把一小匙食盐倒入水里,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地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在操作过程中自然提出这一问题。从节约时间考虑,每一次放的盐要多一些。2.讨论如何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会发现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着手进行研究,必须把它转化成可操作、可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参考教科书插图中的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解决:(1)一杯水是多少水?(2)如何加放食盐?(3)如何进行称量和记录?这几个问题。对照教科书中的研究计划,讨论并制定本小组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经交流、改进、确认后,准备所需的相关材料。3.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探究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先猜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然后提示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操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溶解得最多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溶解得最少的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大多数组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如果学生都是按规范操作的,各组的结果应该非常接近,学生就有可能注意到溶液的“饱和”状态,甚至可能形成“溶解度”的前概念。第7课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背景和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新的问题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二)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1杯浓盐水、1杯清水、1根筷子、1个蒸发皿、1块石棉网、1个三脚架、1盏酒精灯、1盒火柴、1个放大镜。(三)教科书说明第一部分: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教科书插图中首先出现了一杯底部有少量食盐的浓盐水,这或许是前几节课留下的浓盐水,水分减少后形成的。教科书要求给浓盐水的液面做记号,是为了便于观察浓盐水中水分的变化。然后往杯中一点一点地加清水,并不断搅拌,使原来沉在杯底的食盐溶解。照这样不断地加入清水的话,就可以不断地溶解更多的食盐。然后,进行逆向思考:如果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而减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第二部分:用加热的办法减少浓盐水中的水分教科书介绍了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浓盐水的方法。因为是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科书对酒精灯的火焰分层、点燃酒精灯的方法、熄灭酒精灯的方法作了详细说明,强调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还通过卡通人物提示了酒精在灯外燃烧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要求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是为了防止把蒸发皿中的食盐烧焦,影响后续的观察活动,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食盐晶体飞溅出来,造成烫伤。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食盐颗粒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与盐近似,且也溶解于水,说明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可能就是食盐,也说明了原来盐的水溶液中的食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最后,教科书简要介绍了海水晒盐的方法。(四)教学建议1.探究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最好能把前一节课的浓盐水收集起来,放在窗台上,经过几天的水分蒸发,杯底会有一些析出的食盐,很自然地引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怎样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学生根据前几节课的研究会想到增加杯子里的水。加清水时要注意一点一点地加,并不停搅拌,使杯子里的浓盐水接近于饱和状态。结合窗台上的浓盐水因水分蒸发有食盐析出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杯中的水分因蒸发减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么样?如果杯子里的水分全部蒸发掉,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么样?2.指导学生作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实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师要通过讲解、演示,让学生了解酒精灯的构造。点火与灭火的方法,可以让几位学生试着操作一下,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要强调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待蒸发皿稍微冷却,不烫手后,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比较白色颗粒与食盐是否一样。组织学生讨论: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食盐颗粒吗?经蒸发皿加热蒸发得到的食盐,在颗粒形状和颜色上都会与原食盐颗粒有所不同,教学中无须回避。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溶解于水,会大大增强这个问题的说服力。这里,教师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解释。四、评价建议1.在这一单元里,学生们将会比较多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描述,而描述的内容体现了观察的水平和思考的成果。因此,适宜对学生在描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步进行即时评价,可以关注学生的下列情况。(1)学生是否善于提出一个个新的、有意义的问题,乐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体验。(2)描述的内容是否针对正在研究的主题,描述的水准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水平。(3)学生能否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作出自己的解释。2.本单元学生将学习两种有一定难度的操作技能,一是过滤,二是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直至析出食盐。可通过教师观察检查给予评价。3.本单元有较多的记录表,从记录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是否建立了溶解的概念,是否认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等,通过查看记录表可以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五、教学案例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校 任洪(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并倒入一小勺盐。)教师:把少量食盐倒入水中,轻轻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溶解。(搅拌,直至盐完全溶解。)教师:再放入一勺食盐,搅拌后会怎么样?学生:也会溶解。教师:那老师不断地一勺一勺往水杯里加食盐,同时用筷子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学生:不会。学生:到一定时候,盐就不溶解了。教师: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你想是什么问题?学生:这杯水里最多能够溶解多少食盐?教师:不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师板书课题)教师:我们各小组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应该统一些什么?学生:各个小组的杯子里的水要一样多。学生:大家都用筷子来搅拌,或者大家都不搅拌。学生:盐应该是一样的。教师:我们先来确定一下,一杯水究竟有多少吧?咱们给它定个量,50毫升,怎么样?学生:好的。教师:现在,我们其实是研究5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等会儿倒水时注意烧杯上的刻度。教师:你估计50毫升水大概能够溶解多少食盐?学生:20克。学生:30克。学生:50克。学生:50克不可能,最多40克。教师:各组商量一下,把你们小组想的大约能溶解食盐的克数记录下来,等会儿,实验结果出来,看看哪个组猜得最接近,好吗?学生:好。教师:我给大家准备了同一种的食盐精盐,那么加盐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计划?学生:我们决定先往杯子里倒50毫升的水,再一勺一勺地加食盐,然后搅拌,看能够溶解多少食盐。教师:一勺一勺地加食盐,要注意什么?学生:每一勺尽量要一样多。教师:怎么让它一样多?学生:用勺子装盐的时候,用塑料尺抹一下,每一勺都变成平平的一勺了。就基本上一样多了。教师:不错!那么最后怎么知道到底加进去几克盐了呢?学生:用天平称一下一勺盐有几克,再算一算加了几勺盐,乘一乘就算出来了。教师:非常好!关于加盐,别的小组还有什么方法?学生:我们先用天平称一克盐,放在一张小纸片上,然后,一克一克地称出来,每一克放一张小纸片上,再一包一包地倒在杯子里搅拌。教师: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老师建议每一包装2克盐,可以节约时间。教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前一勺盐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可以加后一勺盐?学生:应该等前一勺盐溶解了再加。教师: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不然的话,可能前面一勺盐溶解不完,又加了后一勺,这样就算不清楚了。教师:很好,这一点很重要!教师:那么,要是加了7勺盐,第7勺盐没有完全溶尽,那怎么算呢?学生:第7勺算一半。学生:看第7勺溶解了多少,估计一下。教师:不错!请大家明确实验的要求,先看清上面的实验提示,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提示:1.请各小组明确分工,注意合作。2.严格按照刚才的设计进行实验。3.别忘了及时记录。4.实验结束,整理好材料,准备汇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怎么样?学生:大约15克。学生:大约16克。学生:我们小组50毫升水最多能够溶解16克精盐。学生:教师:同学们注意了吗?最多的小组溶解了多少克?最少的小组溶解了多少克?学生:最多16克,最少13克。教师:比较一下,和你们原来的猜测接近吗?学生:接近(不太接近)。学生:各组做出来的数字差不多的。教师:不错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板书: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教师:现在我们能够回答一杯水能够溶解多少食盐了吗?学生:能。学生:一杯50毫升的水大约能够溶解16克精盐。(教师举起一杯食盐溶液)教师:这个杯子的杯底还有一些食盐没有溶解,我们想让这些食盐也溶解,有哪些办法?学生:拼命搅拌。学生:刚才已经搅拌过了,不行的。学生:加进去一点水。学生;用火烧,加热。教师:再提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让溶解了的食盐再出来?我们下节课要研究这个问题。教师:下课了,我们还可以用别的物质做刚才的实验吗?学生:可以用糖,白糖。教师:大家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着做这个实验吧。下课。六、参考资料溶 液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以分子、离子或原子状态)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均匀而稳定的体系称为溶液。例如,当食盐溶解于水时,微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表面,扩散到水分子之间,就形成食盐水溶液。将上述溶液放在密封容器里,只要温度、压强不变,那么无论放置多久,食盐都不会析出。砂糖溶于水时,砂糖分子均匀扩散到水中成为液态溶液。铜和金熔融在一起,两种金属原子互相混合而成为固态溶液合金,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等混合在一起形成气态溶液(常称为“气体混合物”)。只要是高度分散体系都可称为溶液。通常人们所说的溶液,一般只是指液态。用水为溶剂的溶液称为“水溶液”;碘酒是碘溶解在酒精中的溶液,称为“酒精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大致可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根据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等于或小于该温度(和压强)下的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静置片刻后,悬浮在水里的固体小颗粒逐渐下沉。如泥土放入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混浊的液体,就是一种悬浊液。食用油或煤油与水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的是乳状浑浊的液体,这种液体是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静置片刻后,悬浮在水里的小液滴逐渐上浮,分离成两层,上层是食用油或煤油,下层是水。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于浊液。浊液和溶液不同,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的物质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溶 质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例如,食盐水溶液中的食盐,碘酒中的碘等都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如食盐、砂糖等),也可以是液体(如酒精)或气体(如二氧化碳)。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和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如汽油和苯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但当一种液体和水互相溶解时,不管水的量是多还是少,通常都把水作为溶剂。溶 剂溶剂又称“溶媒”,指溶液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应用最广泛的溶剂。乙醇(酒精)、丙酮、汽油和苯等是最常用的有机溶剂。溶 解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例如,食盐、糖等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整个溶解过程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另一是化学过程,如溶剂为水,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因此,在溶解过程中常伴有热量、体积及颜色的改变。例如,烧碱(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白色无水硫酸铜溶解于水形成蓝色溶液等。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各不相同,这种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是衡量某物质在某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通常以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溶解平衡(即饱和溶液)时所溶解的克数来表示该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