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二上教学课例【课例背景】阅读教学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 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教学中, 安排出足够的空间,在创造中生成精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 师生间生命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 这种预设仅仅是粗线条的设计,教 师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 随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 的预案,这样才是真实的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 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 19941994 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 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 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 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 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 3838 小时,直至救出他 的儿子和其他 1 13 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 要特点。【教学设想】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 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 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 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 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 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 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工 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设计】(第一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1、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2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 3、 领悟抓住人物外貌、 语言、 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 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1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 的伟大。2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二、预设教学流程(一) 谈话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播放汶川地震中 的一段视频录像,让学生观看。观看后,提问:“你们想对地震中失去生 命的孩子说些什么?”接着提问“假如你在黑暗的废墟中会怎么想,怎 么做?(二) 回顾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 2、再次默读课文, 说说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那 句话?(三) 再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学习。1 1、突如其来的地震, 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废墟地下, 哪有父母不心痛 孩子的他们都无比悲痛,看到这样的废墟 他们都怎样啦?(读第 5 5 自然 段)而这位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2 2、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对过去的 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 时后的父亲的想法、儿子的想法进行想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 ,父 亲的意志受到了考验,儿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验。弓 I I 导学生思考:儿子 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能这样顽强的坚持下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不 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儿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 是父与子相互信任基础。3 3、在理解父亲挖掘过程中那种坚定的信念时,让学生对“人们摇 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进 行讨论。这时候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精神失常。让学生通过讨论 ,明白 了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四)总结课文1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 2、 延伸、 这对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 更感动了周围的人, 想象周围 的人看了后会怎么说?三、教学评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 导学生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梳理出父亲的爱与 执着。在交流“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 ”这一段落时,采取我叙述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的环节,然后说出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 了 3838 小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步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舍 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初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 受。又能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实现了课程标准中“语文 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一目标要求 ,给学生打下扎 实的语文基础。再次质疑完毕后,我主动引出有父爱老师想到了母爱,并配乐朗读 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后联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日常琐事,并布置 把其写成文章,最后向学生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 思维,加强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见识各种方式的爱;二是地震中的父与 子这篇文章描述的父爱是必较外显的,而且是用地震这一特殊情况 来展现的,可以说比较惊天动地,学生可能误以为只有那样才能称的上 爱,我讲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平实中也能见真情 ,让学生懂得 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虽然平凡,并且他们认为是很平常、很应该的事: 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简单、平凡中蕴含着父对他们深深的爱与 浓浓的情。从而使他们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总之, 无论是教学的总体设计, 还是某一问题的确定。 我都始终注意 力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扎扎 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与落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年 级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教学实施】片段一:精读悟情:一句话,感受父爱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 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 1 11212 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 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 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生:(读)他挖了 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 来阻挡他。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生:我觉得这位父亲,他能为儿子付出一切,别人来劝说他,他 的回答只是我一定要救出我的儿子。生:我还从第 3 3 自然段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因为他想起对儿子 的承诺,所以他就去兑现他的承诺。师: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 起。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 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 文片段)。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生: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师:路过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都劝了父亲,说说他 们分别是怎么劝的?生: (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 了。”师:消防队长怎么劝?生:(读)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师:警察怎么劝?生:(读)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 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师:而且最后两句话还-生:一模一样。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 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 读,体会体会再说。生:第一次他说“谁愿意帮助我?”有点恳求的心情。师:从第一句话里,你读出了恳求。生:第二句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 的感觉。师:你是怎么体会的?生:我是从他问消防队长的话中体会出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 生命危险。师:还有谁给他补充补充。生: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急切。师:你们知道消防队员在大地震之后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吗?生:是负责救援工作的。师:所以,见到消防队长一生:他见到消防队长,以为是来帮助他救儿子的。师:他以为儿子有希望了,所以,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他 的心情是非常的生:急切。师:还有谁愿意说?生:还有就是警察的话:“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 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可父亲的回答是:“你是 不是来帮助我?”父亲的回答呀,有一点生气。师:有点生气?快给我们说说。生: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 你却让我回家?” “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 (学生的发言极富 情感,引发热烈的掌声。)师: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生:突如其来,伤害巨大的地震。师: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 的坚持你能理解吗?生:能。师:谁来说说?生:父亲的坚持表现了他对自己儿子的爱。师: 同学们, 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 我们读出了他的 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 儿来读一读。周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 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一一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一一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震情这样严重, 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 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师:你也不会离开?生:不会。师:(走到另一生旁边问)你为什么不离开?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一一生:承诺。师: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 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师: 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 他们能理解。 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 清楚?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 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师:因为我没有时间,我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去一一生:救儿子。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 求地问生:谁愿意帮助我?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焦急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 到这是一位一一生:了不起的父亲。片段二:一个场景,浓缩坚持的父爱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 1212 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 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 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男生读:他挖了 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来 阻挡他。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全班齐读。师:哪句字让你感受到父亲的爱?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 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让人感到他 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生读句子。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 懈。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生读句子。师: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 能会有哪些动作?生:他可能会掏,会搬。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 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师:一个“挖”字坚持了 3636 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 的孩子。生: 透过这个“挖”字, 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 两个 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 永远跟儿子在一起。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 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 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师:他挖了生:他挖了 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他。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36 小时呢?同桌讨论讨论。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生:写出了父亲的艰辛、劳累、疲倦。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一生读句子,很急促。)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生:我要读出父亲心里的焦急。(另一生读句子,语速缓慢。)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低沉?)生:因为时间过得那样漫长,父亲那样劳累。师:都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了不起。还有谁来?(一生读句子,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师:为什么这样读?生:这样才能读出我对父亲的崇敬。(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师:是啊,那是怎样情景下的 3636 个小时呀?生:是地震中的 3636 个小时。师:也许会发生一一生:大爆炸。师:也许会发生一一生:塌方、余震。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一一生:3636 小时。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一生: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 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 了一一生: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 3636 小时的苦苦挖掘?生:是信念。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一一生:了不起的父亲。师:3636 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 示课文片断)(一个场景,浓缩着厚重的父爱)3 3、一个形象,定格父爱的伟大全体女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 疲惫不堪, 伤痕累累的父亲的 形象。男同学,读。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 读。全班学生齐读。(一个形象,定格人物,定格情感,定格人性!)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 5.125.12 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 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 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 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 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 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 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 3636 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 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小练笔,将感受转化为语言文字,将情感诉诸笔端。)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 家听。【同伴建议】一堂课,教学主线最好清晰一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一点,否则 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这堂课的教学主线很清晰:走进父亲。主干问题很明显:从哪些语句中你 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在主干问题之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 一节课选的点不宜过多,贵在以少胜多,教学点太多,就是“推土机” 只有浅表层面的推进,教学点精要,就是“打桩机”一一抓住 一点深入开掘,以点带面。在这节课中,只选三个教学点就可以了: 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形象,并且这三个点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 素两方面的教育价值。【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本节课是我在 20142014 年 1111 月 2525 日给五年级二班学生上的,主 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 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 不起”。同时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 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 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学生通 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 量,同时感受坚持不懈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 么“了不起”,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 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我 明白了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 要抓住重点句子,引 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在今后教学中还要让 学生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的力量,同时感受坚持不懈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 养。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同时课前出示单元知识树,并随着 三问三读,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本课知识树, 在本课结束时再展 示一次单元知识树,加以巩固、深化。但是经过课后反思我觉得其中 还存在着不足,主要是合作探究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组内融会、达成共识,再由小组长组织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予以 点拨,使每问每读的小循环更落实到位,更有实效。通过反思,我感觉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按照三问三读来进行:一读1 1、自学指导 一 ;2 2、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想 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3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练习 巩固。二读 1 1、自学指导 二 ;2 2、再读课文,思考三部分各写了什 么? 3 3、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练习巩固。三读 1 1、自学指导 三 ;2 2、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呢?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3 3、 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练习巩固。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我把知识树呈现给学生, 这样清晰地将本 单元的知识重点有层次地提出,帮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设计了三问三读的环节,并随着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本课知识 树。不足之处在于提问一一交流、汇报一一点拨的环节还应再落实 些,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去自己交流、体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中有所收获。今后,我还要继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讲求实效。【改进设计】一、教学目标1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 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 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 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一一父亲对 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三、 预设教学流程(一)品读课文,感悟“了不起”1.1. 师:课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对什么样 的父与子?(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2 2 .师: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父了不起,子了不起。)3 3 .师: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 用笔边读边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和同学交流看法。(二)师生交流,体会“了不起”1.1.学生汇报读文情况,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重点语句,体会 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 父爱的?2 2 .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 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 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 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三)总结全文,提升感受1.1.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 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 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 会创造伟大的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2 2 .学生在班上交流。3 3 .师小结: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者跟他 们读一读这个故事。(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1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 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2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地震中的撑 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 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 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五)、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爱信念 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改进实施】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1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1994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2500 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25000 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 中。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2 2、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 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3 3、小组交流感受。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1 1、生找到第 1212 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全班齐读一遍。)2 2、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 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自读自悟)3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A A、生 1:1: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 3636 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 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 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生 2 2 :在漫长的 3636 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 一直都在挖。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 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生:“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 3636 个小时,不,准确说是 3838 小时不 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感情朗读。B B、师: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生 1 1: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生 2 2 :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衣服破了。师: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 危险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生:消防队长,警察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生: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师:(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 父亲,在这漫长的 3636 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 怎么会变成这样?生 1 1 :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 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生 2 2 :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 服拉破了。师:漫长的 3838 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 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生感情朗读。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A 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 些什么啊?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了伤吗?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生: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 师: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 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他还会想什么?生: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生: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师: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 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B B、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 力的父亲,在漫长的 3838 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 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 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 3636 小时,而是不厌其详 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生: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 程。师:是啊,3636 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 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 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4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 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生 1 1 :父爱的力量生 2 2 :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师: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生 1 1: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生 2 2 :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5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6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 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7 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 享。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1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生: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 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 吧! ”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 这一 “让”,“让”出了什么?生: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 惧、害怕。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师: 漫长的 3030 多个小时里, 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说些 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生 1 1 :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生 2 2 :他会对同学说, 其实我也很害怕, 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 危险?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师:这一 “让”,还“让”出了什么?生 1 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生 2 2 :让出了生命。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阿曼达简单的一 “让”,在我 眼中也是一种壮举。生 3 3 :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 去的坚定信念。这一 “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 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2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 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1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可 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2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3 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 地震中的撑起 奇 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 感动。【再次研讨】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也较为突出,对 语文学科“六环三步”教学模式诠释的比较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中 教育机智表现地有些薄弱,关注学生不够,缺乏一些生成的精彩。女口: 在学生提出问题环节,学生提出“父亲为什么颤抖的说”这个问题时, 教师直接让学生解答,而未抓住这个有价值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 究。进而反思“学生提出的什么问题可当时解决?什么问题需深入研 究?小组合作后应产生什么样的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逐词逐句汇报肢解了课文整体, 教师应适时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读出相关部分,再提炼重点词句,使理解不脱离整体的语言环 境。总之,教学永远留有遗憾,而我们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让遗憾越 来越少,让语文课堂绽放着生命的活力。【反思总结】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 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 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 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 心” “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 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 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 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 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 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 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 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 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 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 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 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功效。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 有三个描写父亲 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 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 8 8 小时、1212 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 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 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 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 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 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 “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 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 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 合。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 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 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 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 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 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 的双眼!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 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 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 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 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弓 I I 起他们 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 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 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 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 话一一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 句话-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 句话-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 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我在教学过程中,还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 到精神的滋养。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 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 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 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不论发生什 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应读得坚定不移。“他挖了8 8 小时、1212小时、2424 小时、3636 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 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 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 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最后探究父亲 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 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 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 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 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自在娇莺恰恰啼”。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 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 积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中,我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 眼想象,在漫长的 3636 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 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030 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吟诵练笔”: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表达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这些环节的设计(包括拓展漫画集父与子的小诗和我自己的拙诗),都是想通过 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 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还要妙笔 生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 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 学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 这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能逮意, 情能胜物”的语言表达的佳境。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 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 美丽的生命感动。【研究所获】经过这两次上课,经过探究,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方面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具体如下:(一)导入语新奇有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 活力四射,持久不衰,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展示个性魅力的最初舞台,成功的课 堂引入将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为以后的教学相长做成功的铺 垫。因此,语文课的导入语要“奇”,要“异”,要“新”、要“有 趣”,要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要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心里有一种被荡涤的舒畅。(二)提问语精心巧妙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上课时的一个重要手 段,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如果问得好,问得巧,不仅能在教师 的讲解和学生能动的思考之间拉起了纽带, 将教师要讲授的内容转化 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沃德曾经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 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在设计 问题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 力,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努力思考,分析问题,并 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不能过于简单。简单肤浅的问题,表面上学 生思维活跃,教师一问,学生就答。看起来问题提了不少,但对学生 的思维没有触动,而且教师在课堂中始终牵着学生走,其实就像一条 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可见要问出水平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 动脑筋设计,精心预设具有启 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的琐碎,造成学生思维的低效。(三)过渡语自然流畅课堂教学过渡语,作为教师教学语言素质的一方面, 是教学技能 之一,大凡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 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艺术。设计得精妙 的过渡语,不仅能够使教学重点难点等各个环节融为一体,而且兼顾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内容的评价与引导,往往具有穿针引线画龙点睛 之功效,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 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四)评价语精准恰当教师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无疑是完成课 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对实质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首先我们要学会表扬鼓励学生。 当课堂上出现冷冻的局面,用激励性评价语促进学生表达,打开学生 思维的闸门。 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心理学认 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 的同时,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给 他们提供反省、自我纠正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修正错误,树立 信心,从而使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发言不够准确的,教 师要善于接过学生的话头,及时地帮助学生把话补充完整。最后,我 们要懂得艺术性评价,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思维。女口:夸学生:“真 对得起你那双深邃的眼睛和眼镜! ”这样的诙谐幽默,使课堂满堂生 辉。(五)结语余音绕梁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精彩的结尾。“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语文教学结尾的语言也一样,应收到“余音 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堂课 的结尾语言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 还应是课外活动的铺垫,使学生的 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要继续向课外有机地延伸,让学生在 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未知世界。总之,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师语言,必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能动人心魄、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灵魂为之净化, 精神为之升腾。让我们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