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考点透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60139430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透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透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考点透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第5课时 农业【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过程以及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本情况,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1)耕作方式的变迁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随着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也从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这种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为增加收入,鲁国等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就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以秦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自此,它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3)小农经济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耕作方式看,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2)从生产模式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从耕作技术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成熟。【典型例析】例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进行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才出现铁器和牛耕,故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答案:C例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材料与题干信息的联系。材料中“有财不行商”的思想不利于商业发展,由此排除。答案:B例3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解析】本题不仅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良好习惯,渗透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解题中,首先要懂得材料是强调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涉及“精耕农业的产生”问题。某研究者的结论与题干并不是因果关系,而且研究者的结论只是通过一则材料得出,但“孤证”是站不住脚的。因此,题目所说的观点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材料不能成为结论的充分证据,换言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因而“结论不合理”。答案:D例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单位:钱项 目数量备 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致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4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思维力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第一问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将项目栏中收入和各支出部分相减即可;解答第二、三问时,都必须利用前一问的正确答案,第三问还要首先理解农业、家庭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间的联系,再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货币”找出农民的经济活动与赋役政策、市场活跃的逻辑关系。解答第四问时,首先必须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表现,然后逆向思维。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第6课时 手工业【考点导读】 复习本课要了解古代手工业不同类型的经营模式,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掌握古代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主要成就,结合史实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除官营手工业外,还存在着民间手工业,包括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和由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前者生产的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后者的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1)纺织业:纺织业按使用的原料,可分为麻织业、丝织业及棉织业。前两者产生于原始社会;棉织业随着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和推广而逐渐兴起、发展。元朝时期,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代: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从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时期: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2)冶金业: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都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冶铁和炼钢: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中国瓷器开始输入国外。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涌现出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其特征,具体而言,第一,历史悠久,素称发达。第二,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第三,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产品品种多,质量高,技术精,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它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典型例析】例1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春秋时期,已有人工冶炼的铁器,由题干信息可排除A、B、D。答案:C例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并合理解读的能力。由题干所述材料出处可排除A、B两项,据“钢铁”、“柔铁”、“生铁”、“锻令相入”可排除D项。答案:C例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题干提供的情景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经营模式,A、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与家庭手工业有联系。答案:C例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做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材料二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其生产经营的特点。(2)据材料二说明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为什么能长期存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并准确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两问的前半部分直接分析、利用材料信息即可,后半部分要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答案:(1)目的: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情况:规模大、人数多、开销巨大。特点:官办、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等。(2)特点:父子(家族)相传。原因: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限制技术外传,以提高竞争力,获取利润。第7课时 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了解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知道主要商业城市兴盛与著名商帮的概况,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政策及其影响。(1)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市”是专供贸易的场所。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坊)严格分开,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市分散在城中,也有的在交通枢纽地区。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广州、扬州、成都、泉州等一批南方城市日益繁荣,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明清“商帮”: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他们都以经营盐业起家,财力雄厚,经营范围、活动范围都很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其活动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但是,明清的商帮,积累起巨额资本后,又多用于购置土地,因而就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走向衰落。(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地发展。第二,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和影响。第三,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特别是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第四,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诸多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第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六,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4)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的。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这一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5)“海禁”与“闭关守国”政策海禁政策是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初实行这一政策,起因是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危及明朝统治,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规定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实行海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其措施包括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清初海禁后来发展为“闭关守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这一政策,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虽然它在客观上有抵御西方殖民侵略的作用,但它的长期实行,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典型例析】例1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宋代商业发展和明清时代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分析图片信息,可知符合宋代情况。答案:D例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并对其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答案:D例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瓌)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卷88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史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解题中必须阅读、提炼、概括。答案:(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例4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并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第一、二问时要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并加以提炼、概括,如材料一、二中“以纺绩求利”、“与市为贾”、“中举,尽免其役”;材料三、四中“导奢导淫”、“伦教荡然”、“好讼”;解答第三问时,要区分材料一、二和材料四在经济方面分别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答案要点:(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