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59899801 上传时间:2022-03-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华“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时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其中,礼居首,乐居次,并兼顾射、御、书、数,礼即规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性世界形式化的固定形式,是立身、处世、成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乐即音乐,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反应的具象化表达,具有调节生活,愉悦心身,陶冶情操的作用,与礼互为表里,是使人成“仁”的桥梁。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逐放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乐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为六艺中生命力最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因而,孔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教育上,时至今日,只要提起孔子,必想到“礼乐”,他的礼乐教育是其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和体现。一、深窥“六艺”(一)六艺的来历夏商之时就有六艺,只是尚未臻于完善,乐居首位,礼排在从属地位。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终于确定下来,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有射御书数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六艺”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中:“保氏掌练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而曰六乐,三曰吴射,四曰御,五曰九数。”西周的时候,无论国学还是乡学,无论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因为“学术官守”,致使礼乐教育自与庶人无缘,“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官学的重心在周宫廷,故而“六艺” 只是宫廷的专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都使得社会教育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做为“成人”的必修课也经孔子取精华去糟粕,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六艺的教材而实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六艺来历的记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儒林列传也说:“孔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论即去取,次即编排,论次之外就是没有孔子本身的东西。修起是使礼乐免于澌灭,也与著作不同,(实则是孔子立于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从此奉为儒家教育经典,指导着中国古代的教育,甚至时至今日,儒家教育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当下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二)“六艺” 的内容1、礼与乐礼列于六艺之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礼即规范、伦理、道德等,内容及其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各种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周礼春官:“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即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类型,是国学所教,乡学有六礼,为冠、婚、丧、祭、飨、相见礼。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是周代之礼,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常爱人,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性世界的形式化,成为个体与鬼神、祖宗、衣食、自然的关系纽带,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为个体建筑精神生活空间的一种方法,成为成人、处世、立身的一种法则。乐,六艺之二,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活动,旨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操,帮助人们修身立性,从而“心平德和”实现社会和谐。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过分伤感,此“中庸之道”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中庸之道渗透于音乐之中,音乐表现也要局于中庸之意,不难看出,中庸是礼的一种表现、而乐是配以礼实行的。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亲和,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也即礼是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重于陶冶内心情感,使本就强制性的礼成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所以孔子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不仅如此,乐还被视为培养成为君子人格的途径。“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总之,礼乐成为六艺的奠基之石,它们相辅相成,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要工具。2、射与御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二者即是军事能,又是体育训练,自夏代就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就有“五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白氏、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御也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至周代后期,射、御二科从实用技巧训练演化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礼仪活动,成为礼仪的内容,正合了孔子礼乐教育的思想之意:“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论语八佾)3、书与数书、数二科,在六艺中是指书写文字、认知文字和算术,大概相当于当下的语文常识和自然科学。书也称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曰:“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专注,六曰假借”,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犬子字,如画狗也”。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他认为牛、羊这些字是象形字,黍是由禾入水构成的会意字。书有“六书”,数也有“九数”,包含有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数的内容之多也决定其用途之广,配用兵的人数,棺材的厚度,守丧的年数,礼让的次数等都是有明确规定,实则也是配以“礼”在实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礼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只有天子才能用有八行的乐舞,怎能随便在院落中表演?太不合礼数了!书、数是两门基础学科从小就开始学习,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三)“六艺”应归属于礼乐思想六艺虽各不相同,实则隶属于礼乐。礼、乐本为六艺中两个不同科目,但他们一旦和起来成为一个词,意义就大不相同。礼乐在周朝已经是一种制度了,它是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以“乐”和同共融,从而来维系等级观念的一种规范,借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射御被列为礼的一部分,书数也运用礼分列出各项条目。(四)六艺在儒家教育中的重要性“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足见六艺地位的重要。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而活动于六艺中,将艺至于同道、德、仁一样的地位。朱熹也说:“至理之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亦即六艺有双重性,即是道,也是技。可见,无论从哲理的层面论证,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阐释,六艺都是一个自然人成为适合当时社会的理想人的重要基础。二、浅探孔子音乐教育哲学(一) 孔子其人和他的哲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言行语录被其弟子记录下来作为论语,最为重要的是,他开创的儒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时至今日,儒学中合理的成分也得到了积极的运用。儒学,亦称为儒家学说,孔子是其创始人,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继承、创新、发展不断壮大,而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主脉。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为唯一。故而,孔门之学,亦称仁学。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恕。二曰克己复礼为仁。三曰君子之仁,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二)“六艺” 与仁学六艺是手段,仁学为目的。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六艺各个方面的训练才能造就个体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仁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个体与社会、理智与情感谐和的基本精神诉求。中庸以“诚”来概括:“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是对人施以“六艺” 教育,所谓,“立于诗,成于乐”是也。1、“爱人” 与有教无类孔子使教育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利一直以来都只属于皇家、贵族子弟,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但孔子曰:“仁者爱人”,他改变了这个局面,广收门徒,四处游学,平民子弟前来求教概不拒绝,他甚至认为不道德的人也有正直善良的本性,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这种是人都有接受教育权利的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平民不能受教育的状况,从而使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光芒四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有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达七十有二,而我们熟知的颜回、冉有、子路等终成大器的贤达皆出身寒门,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对于音乐方面的教育,孔子更是立己又达人,在教育内容上选雅颂,还要像韶一样的“尽善尽美”,像关雎一样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礼乐教育是仁学核心礼乐制度兴起于西周,就是通过反对“淫乐”,采取“节乐”的措施,形成一种以乐附庸于礼的固定模式从而从思想、行为上规范人们的社会活动达到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目的。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亦有不同,如祭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祀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周礼春官)诸侯宴飨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乐队歌舞队的编制上更有“八佾”“六佾”“四佾”“二佾”之分。这些规定无不是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进行礼乐教育就在所难免。孔子是礼乐制度的忠实维护者,认为人就应该服从礼教,统治者“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被统治者“不学礼,无以立”。要有完美人格,要成仁,就必须“凡三世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与乐互为表里,成为判断是否成仁的标准,而一旦被称为“仁”,就反过来看其人是如何对待礼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这句话一语道破了礼乐对“仁”的重要性,礼乐是成仁的基础和过程。即使任“仁”为贤也应选先学礼乐之人,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吴从先进。”(论语先进)意思是先修习好礼乐的是平民百姓地位低下之人,后修习好礼乐的是皇亲国戚贵族子弟,如果选用人才,应选先修习好礼乐的人。孔子以“六艺” 授予弟子,而“六艺” 以礼、乐为首,礼乐教育也即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孔子教育哲学中重要思想之一在维护社会和谐、完善人格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六艺” 不只是六个科目和六种技艺,而是“为政以德”、“成仁”、为“君子” 的阶梯和桥梁。“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子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己”。因而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音乐教育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于礼”“文之于礼乐”达到“智”(即,贤能)目的,使社会“合而为群”、“政是以合”,因而孔子的“复礼” 不是愚昧地维护阶级利益,而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道德风尚臻于完善的“仁”的最高境界。一、孔子乐教思想的形成在我国, 乐教的传统由来已久, 早在五帝之世,即已制乐施教。到了周代, 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 乐教更为完备, 其中“ 乐德”尤受重视。所谓“乐德”就是“中、和、袛、庸、孝、友” , 就是通过乐舞的一些审美属性来体现宗法等级道德观念, 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德, 以期造就“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的和谐秩序。孔子的“乐教”思想既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源于传统体现在他对音乐的传承。首先体现在他对周公的推崇与继承, 即周公确立了礼乐治邦的指导思想, 制定了专门制作礼乐的机关, 并将之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孔子精通文献并对周公推崇至极, 自然也就接受了周公的以乐教来统治的思想, 将乐教放在重要位置。其次是受到音乐家的影响, 尤其是受到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的影响。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 季札出使北方各国, 欣赏了周南、召南、郑风、小雅、大韶等舞乐, 并作出了评论。从季札对舞乐的评论可以看出他是我国历史上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评论舞乐的第一人。若把他的这些评论和孔子的“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和“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 “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的评论加以对照, 不难看出, 孔子的音乐评论是继承并发展了季札音乐评论的原则与方法, 并形成了他自己的音乐理论的。最后, 孔子乐教思想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时代也有很大关联, 所谓“孔子之时, 宗国的衰落已达于极点, 贵族统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自平王东迁以来,周之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王权衰落, 诸侯跋扈, 以强凌弱, 以众暴寡, 贵族等级系统愈益混乱, 如司马迁所说: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 皆失其本也。 ” 1 (P28)因此, 在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形成的春秋时期, 原为奴隶制服务的音乐已经不适合变化了的新时代, 新乐呼之欲出。孔子深刻把握时代命脉, 与时俱进, 他一方面继承古代“以乐德教国子”的乐教传统;另一方面在“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中, 积极履践, 开创出了“礼乐”的新精神。二、孔子乐教思想总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领。在论语季氏里, 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 。关于诗的功能和作用, 他更是有着具体的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 (P185)这里, “兴” 是启发、鼓舞、感染的意思, 诗歌是可以感发情志的;“观” 即所谓“观风俗之盛衰” , 通过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认识社会;“群” 即所谓“ 群居相切磋” , 大家在一起讨论诗歌, 互相感染, 互相提高;“怨”即所谓“怨刺上政” , 用诗歌表达对不良政治的不满。总之, 诗能激发人的情感, 引导人在体察风物人情、相互切磋的活动中完善情感, 让人委婉地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还可以帮助人了解大自然, 从大自然中获得启迪。“立于礼” , 礼是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将人按等级排了一个次序(这就是所谓的人伦), 然后规定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礼”是理性的, 是社会对个人的要求, 合理的不一定合情,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情感的自由宣泄。正如有的学者所讲:“礼教的特点是敬, 是上下分别尊卑有等,互不逾越, 所以会产生离析疏远的倾向;而乐教的特点是亲和包容, 他要消除对立、分别, 要使离析疏远的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 。 3 (P210)从论语和有关古籍的记载来看, 孔子认为礼教只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能从根本上净化人们的性灵, 诗教也仅仅是陶塑了一个朴素的情感本体。而乐教则能陶冶人们的思想性情, 使人回归本真, 使感情自由抒发, 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 这种和谐统一标志着人格的最终形成,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于乐”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诗教激励人的志向, 启发人的情感。但诗教所兴起的情感必须加以理性的约束。礼教培养人遵守行为规范的理性精神。然而克制情感必然产生消极情绪, 更严重的后果是, 表面上以礼作文饰, 暗地里追求欲望的满足。乐教可以救礼教之蔽: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到情感本质上去, 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 4 (P2)孔子认为乐教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 良好的乐教可以启发人向善的心理。在音乐中追求完美的人格, 既是孔子学乐的目的, 也是孔子乐教思想的出发点。但并非所有的音乐都是孔子所提倡的, 在孔子看来, “中和”之美与“礼”“仁”之善融为一体的音乐才是最完美的音乐, 也是实施乐教最理想的音乐,“成于乐”必以此为条件。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很明确, 他曾提出过音乐美善的基本原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我们知道, 古代诗乐不分, 因此诗的原则也就是对音乐内容的要求。在孔子看来, “文艺作品要产生良好的作用, 必须重视内容和形式,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朱熹注说:韶, 舜乐。武, 武王乐。美者, 声容之盛。善者, 美之实也。 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 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孔子把美和善结合起来评价艺术作品这一点很值得重视。” 5 (P16)而且, 孔子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的完成, 他把乐教对人的品格培养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论语 宪问中子路问何为“成人” ,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 2 (P149)“成人” 必须经过礼乐的培养, 而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兴办私学, 以礼乐为其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把“志于道, 据于德, 依与仁, 游于艺” 作为育人的原则;把“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作为教学的总纲领。进一步说,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也就主要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有教无类”上, 在教育对象上一视同仁, 无贵族和平民之分, 无华夏与华夷之别, 一反原来“礼不下庶人”的规定, 突破乐教中的等级制度, 堪称乐教史上的重要之举。“七十二贤”中绝大多数是属于“贫而贱”阶层的成员, 孔子将他们培养为天下名士, 大大地扩大了社会受教育面, 可谓其乐教中最富道德的实践。另外, 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以及美育作用, 他认为音乐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对音乐形态美的把握中同时加深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据论语 泰伯记, “子曰: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 2 (P83)孔子对学生讲解音乐, 通过介绍自己对音乐形式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审美情感体验给他们以启发。论语 八佾记“子语鲁大师乐,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也;从之, 纯如也, 皎如也, 绎如也, 以成。 ” 2 (P32)也就是说, 音乐的演奏方法与道理是可以晓知的, 开始演奏, 翕翕地热烈, 继续下去, 纯纯得和谐, 皎皎得清晰, 绎绎地不断, 这样一支乐曲即可终于完成同样谈的是对音乐形态美的感性体验。此外, 孔子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是说关雎这首诗和所配的乐曲表达快乐和哀愁的情绪都不过分。孔子又说:放郑声, 远佞人。郑声淫, 佞人殆 。阳货里还有: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雅乐是平正中和的音乐, 郑声则指与中和背道而驰的俗乐” 。 5 (P16)可见孔子认为, 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应是中正平和的, 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因此, 他所说的音乐审美中的“和” 的情感态度是有一定的衡量尺度和标准的。这种主张从另一方面讲,对于当时统治阶级, 不顾人民疾苦而纵乐, 无疑是一大进步。同时, 孔子对俗乐深恶痛疾, 把废弃郑声与远离佞人相提并论, 提到治国安邦的高度, 这体现出他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视, 这对后世的研究也有深远的影响。三、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及意义在孔子的乐教实践中, 他将“行”作为学习的延续, 重视知行的一致。他主张以“乐”“造士” , 通过乐教培养了人才, 治理国家以维护其统治。孔子要求学生学习诗乐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使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了立人行事, 能够学有所用。同时, 他主张选用人才以有无受过礼乐教育为准则。在论语 先进中有“ 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 则吾从先进。” 2 (P109)在孔子那里, 乐教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同时, 这种观念也促成了当时文化教育的普及, 带来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另外,孔子的乐教思想与他所追求的至高的艺术境界和道德境界是紧密相联的。在他的乐教思想中, 人生修养与艺术修养不应只停留在世俗的小我完善, 而要升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超越性的至高境界, 所谓“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将个人修养达至超越的境界是孔子乐教的最高理想,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正是对其最生动的表述。在孔子看来, 音乐不仅可以消除各种矛盾, 而且还可以使各种异质的东西和谐统一。他意识到了音乐的这种“和谐”的功用, 希望利用它对人们进行思想性格的陶冶和培养, 进而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 实现“大同”社会。礼记 乐记云:“ 乐者, 通伦理者也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 荀子也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 故先王谨为之文。”还有“乐者, 圣人之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这些对孔子乐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体现了音乐在政治教化、和善民心和改变社会恶败风俗方面的重大作用,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后代对孔子乐教思想的极大肯定,“社会秩序的和谐依存于人伦的和谐,人伦的和谐依存于人际关系的严格规定和稳固运用。孔子思想的中和 与人伦思想和谐 互为表里” 。 6 (P20)孔子的乐教思想并非只是围绕“音乐”展开, 而是涉及到礼、诗、易等多个科目, 贯穿历史、政治、文化多个方面, 让我们见识到他的博学与深思。秦汉之后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 如董仲舒、范缜、杨雄等受孔子等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 不断继承和发展了音乐教育理论, 并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与普及。汉代的“乐府”诗及其音乐舞蹈的繁荣, 唐代的音乐舞蹈的昌盛等无不受到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孔子的乐教思想在当今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 审时地借鉴、批判的继承, 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和德育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他的思想不仅对于个人人格修养有着积极意义, 倡导我们树立精神信仰, 不要把物质看得太重, 倡导我们走出小我, 完善、超越自我, 将自己置于天地之中;对后世的艺术教育也起着显著的积极的作用, 虽然孔子的思想也有他局限性的一面。比如:他褒韶乐, 贬“郑声” ,重古乐轻新乐, 这是他思想里阶级性的表现。尽管这样, 也丝毫影响不了他大师的地位, 更不能减弱他对音乐事业所做的贡献。他对音乐的重视、把音乐在教育里的完美运用, 以及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的世界, 人类在物质世界领域已经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 在功利欲求与技术竞争的推动下, 物质极大丰富。但在物质的遮蔽下, 人们却忽略的精神的诉求, 失去信仰和理想, 造成严重的精神危机。当代的音乐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气息, 在媒体飞速发展进步的带动下, 通俗音乐不断得以复制、流行, 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当代通俗音乐是不符合孔子所主张的“尽善”“尽美”的标准的。同时, 音乐学习爱好者强调自身的音乐体验和情感宣泄, 往往会背离“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原则。也就是说, “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 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 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 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7 (P18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 今天我们发展先进的文化,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与国之间, 团体与团体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键是智力的竞争, 但无论对国家而言, 还是对一个人而言, 人文文化关系着人的人性与灵性。一个物质财富丰富但忽视人文文化的社会, 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一个缺少人文文化修养的人也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我们应该追随孔子, 重新确立“成于乐”的教育宗旨, 通过现代乐教来陶冶人们性情, 使人们的精神保持和谐愉悦的状态。使当代音乐教育突出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 培养学生, 倡导全社会树立精神信仰, 提倡健康的音乐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相互关爱、协作的群体精神, 共建和谐社会。一、孔子的乐教思想(一)孔子的教育观孔子的教育是德性教育,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删述六经,以六艺、六经教育学生。“六艺”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六经教育,庄子天下说:诗(诗经)以道志,书(尚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易经)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孔子的六经教育是一个整体教育:诗导心志,诗教可以涵养温柔、敦厚的品性;书道政事,书教可以使人通晓古今;乐以发和,乐教可以熏陶人的广博、平易、善良的品德;易通天地,易教可以使人通达天地的洁静、精微之道;礼以节人,礼教可以养成恭敬、庄重的修养;春秋教可以使人善于辞令,掌握文辞比事。1 六经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技能教育, 而是涵养君子人格的“道”、“德”教育。六经和六艺教育都包含有乐教,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乐教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从尧舜一直到周代的礼乐教化传统。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夔典乐以教胄子,以歌诗蹈之舞之而涵养国子直、温、宽、栗的德性;礼记记载周公制礼定乐,实施礼乐教化以敬德保民。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记载,周朝乐教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司乐教国子中、和、孝等乐德,兴、讽、诵等乐语,云门、大夏、大武等乐舞。孔子追三代之礼,继承周朝的礼乐教化思想,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本人会唱歌、弹琴、鼓瑟、击罄等等,有很深厚的音乐修养。如论语阳货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击磬于卫”,礼记檀弓上说“孔子旣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有孔子学习古琴的经历,相传孔子还作了一些琴曲(蔡邕琴操记载猗兰操、将归操、龟山操为孔子所作),现今最为常见的古琴形制仲尼式也传为孔子所创。孔子还具有深厚的音乐鉴赏水平,在齐国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自己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在与鲁国乐师论乐时说“其乐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二)孔子论“乐”从左传、论语等史料来看,孔子论说的“乐”与周朝的“乐” 一脉相承,属于综合意义的“乐”,包括乐器(如琴、瑟、笙)、歌唱、舞蹈(如韶、礼乐(宗庙祭祀之礼乐)、诗乐(诗三百皆弦歌之)、乐德(乐与仁、善、美)等。孔子对“乐”的性质作过论说,认为“郑声”乱“雅乐”,要“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论语卫灵公)郑、卫之音为害德之音,属于“俗乐”;进德之乐为“雅乐”,如韶、舞之乐,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韶乐展现的是舜以文德受尧禅位而治天下的故事,其乐极其尽美,其德极尽其善;武乐展现的是武王伐纣而救百姓的故事,其乐尽美但因武王靠武力征伐而非揖让得天下,所以其德未尽善。可以看到,孔子在乐的主题(善)和形式(美)上更看重乐的主题(善)。在乐的功用上,孔子主张乐要跟人的仁心结合在一起,说“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为礼乐之本,乐的功用是要涵养人的品德,让人的仁心发用。所以孔子的乐教不是“为音乐而音乐”,而是提升人的修养。其次,乐可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人伦道德教育,孔子十分注重“正乐”,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正乐的目的是树立“雅”、“颂”之乐来涵养百姓的品德,达到移风易俗和德育教化的效果。再次,乐最为深广的功用是达到天、地、人和,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朱子解释说“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17,乐是由“和”所发,这个和既是指人心所发之和,更是指天、地、人之和,即孔子和儒家所追求的天人一体的境界。(三)孔子的“乐教”就具体的乐教来看,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朱子解释说:子曰:“兴于诗。” 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成于乐”,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 而自和顺于道德者, 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按内则,十年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4诗、礼、乐三种教育有分有和,相互联系。从“分”的角度来看,“兴于诗”指通过吟咏诗经而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立于礼”指学习礼仪掌握节文度数,体会恭敬辞逊之本,使人不为外物所夺而能自立;“成于乐” 指通过声律、歌舞涵养性情,涤荡淫邪,达到和顺于道的德育效果。本文从“合”的角度来讨论孔子的诗礼乐教,从周朝的礼乐教化传统与孔子的论说来看,主要包括琴乐教育、诗乐教育、礼乐教育。二、乐教与德育(一)琴乐教育与德育首先来看琴乐教育。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 曰: “ 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学琴由“习其曲”、“得其数”一直到“得其志”、“得其为人”,他并没有停留在技艺层面,而是一直深入到琴曲文王操的意境,甚至体会到文王崇高的志向与高尚的为人,这表明孔子的古琴技艺与乐德修养十分深厚。论语、史记等文献记载了孔子受困而“弦歌”不绝,孔子诗三百皆弦歌之,孔子学生子游在武城通过弦歌教化百姓等事迹表明孔子在平时使用古琴进行教育。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乐,有独奏、合奏和弦歌等表现形式,古代士人是“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它是士人修身的道器。说文解字释“琴”为“禁”,段玉裁注曰:“禁者,吉凶之忌也。引申为禁止。白虎通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从字义来看,琴有禁止之义。之所以琴乐能够作为修身的道器,是因为琴能止淫邪、正人心,从心入手禁断人的邪念,使人心归于正道。孔子家语辨乐解记载孔子曾批评子路弹琴: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 甚矣,由之不才也! 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今由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它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7孔子认为先王所作之乐是“中声”之乐,中正平和而能涵养正气,而子路却去学有杀伐之气的“北方之音”。这里的关键在于,中正平和之音可以控制人的欲念、情绪,使人身心平和;而学习高亢杀伐的“北方之音”就会使人被邪念所转而心不得正。 论语子罕、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厄于匡,庄子秋水和庄子让王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仍弹琴自乐、弦歌不绝并借机教化学生的故事: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 穷于商周, 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 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 是何言也! 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 “ 吾不知天之高也, 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罗筠筠教授在孔子与琴道一文对孔子厄于匡、穷于陈蔡做过研究,认为虽然论语、史记关于孔子“厄匡”的记载没有提到“引琴而歌”之事,但“孔子身处逆境而泰然,以琴歌来释放心情、教育学生的事情一定是真实的。”孔子平时经常弹琴唱弦歌,并在身处困厄的时候能够坦然面对危险,并借机通过抚琴、弦歌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通”与“穷”不在境遇而在于道、德,君子要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这是何等高明的德育教化之法!在孔子的学生中也有人继承了孔子的琴乐教育来教化百姓,典型的例子是子游,子游在武城以礼乐教化百姓,武城的百姓都会唱弦歌。(论语阳货)虽然武城是个小城,但用礼乐为治的道理始终是如一的。子游通过琴乐、弦歌教化武城百姓养成敦厚、善良的品德,能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见琴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德育教化效果。(二)诗乐教育与德育孔子十分注重诗教,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整理诗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10从庄子秋水、庄子让王关于孔子“弦歌不绝”和史记关于孔子诗三百皆弦歌之的记载来看,孔子是配合乐来开展诗教的。传统的诗和乐也是联系在一起的,郑玄注诗郑风子衿时说“ 古者教以诗乐, 诵之、歌之、弦之、舞之”。11诗乐具有一致性:第一,诗、乐皆由心而发,音生于心,是动于内者;诗言志,也是情动于中。第二,在形式上,诗配乐而唱诵,诗三百孔子皆能“弦歌之”。所以,孔子的诗教可以说是一种诗乐教育,或者说是弦歌、乐歌教育,诗可歌咏,辅以琴瑟即是乐教。另外,在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时也需要用相应的诗、乐来表现礼的内涵。余群孔子诗乐思想研究从乐悬的角度来阐述诗、乐、礼的关系。1 乐悬是钟、磬、鼓悬挂在簨簴上组成诗乐演奏的乐器,它有等级之分,诗乐通过乐悬而为礼的仪式演奏。在乡饮酒礼、燕礼、射礼和大射礼等礼仪活动中,诗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在诗乐演奏过程中得到了更好地表现。诗乐教可以涵养温柔敦厚和广博易良的品德,其根据何在?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之名。(论语阳货)1诗可以“兴”指诗能感发志意,可以“观”指可以考见得失,可以“群”指和而不流,可以“怨”指怨而不怒,诗已备具事父、事君等人伦之道。孔子曾问他的儿子伯鱼有没有学过周南、召南,“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论语季氏也记载孔子问伯鱼有没有学诗,并教导伯鱼不学诗无以言。周南、召南两首诗讲的都是修身、齐家之事,如果没有学诗,就如同近之于地而一步不可行。可以看到,孔子主张学诗是因为诗跟人伦和修身有关。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淫” 是“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伤”是“哀之过而害于和者”,关雎所忧虽深但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可以让人识性情之正。另外孔子论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朱子阐释这句话时认为:“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14-4所以,诗乐教之所以能涵养人的品德,是因为诗可以感发人的善心,惩创人的逸志,使人的情性归之于正。通过诗乐教可以引导人为善去恶、止僻防邪,让人法所应法、戒所应戒。(三)礼乐教育与德育周朝的礼乐教化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而又有所损益,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礼”和“乐”有分有合。“分”指礼有冠、婚、丧、祭等具体礼仪,它是天地之序,用“导志”,规范和归化人的心志与言行;乐包括音乐、舞蹈、乐诗等,它是天地之和,用以“和声”,疏导和调整人的情感与意志。“合”指各种礼仪是伴随着音乐、舞蹈、乐诗进行的,比如在宗庙祭祀礼仪中会使用钟磬来配乐。“乐”能够体现“礼”的内容,一是因为乐的形式与规模要符合相应的礼的要求,二是因为“乐” 也是祭祀、庆典、宴饮等礼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传统的礼教是一种“礼乐教”,是合雅乐引导与行为规范于一体的身心熏陶教育。礼记文王世子说到:凡三王教世子, 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烽,恭敬而温文。1通过乐以修内、礼以修外的礼乐教育,使人内在上内心平和,外在上行为稳重,涵养成为恭敬、温和、文雅的人格,达到内外兼修的德育教化效果。从论语孔子关于礼乐论说来看,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周朝的礼乐思想是相一致的。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朱子认为“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1礼之本是敬,乐之本是和,孔子认为学礼乐要达到礼乐之本,即人的敬与和。在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何为成人,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如果兼有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四者之长,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就可以使人德成于内、文显于外,成就材全德备、中正和乐之君子品格。孔子还认为,如果礼乐不兴,将会导致社会和国家的混乱。论语? 子路记载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请孔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做什么,孔子回答是“正名”,子路认为正名是未来迂远之事,而不是今日当务之急。孔子就教育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处理政事以正名为始,是刑、教一体,“刑罚中”的前提是礼乐兴,礼乐兴则社会安定。综上所述,孔子的琴乐教、诗乐教、礼乐教都有一以贯之的德育思想,即正心、导志,从心上做德育教化的功夫。琴乐教育可以止淫邪、正人心,德育的根本就是要从心入手,禁断邪念,使人心归于正道;诗乐教育可以感发人的善心,惩创人的逸志,通过为善去恶、止僻防邪而达到德育教化;礼乐教育是乐以修内、礼以修外,涵养恭敬、温和、文雅的人格,达到内外兼修的德育教化效果。三、孔子乐教德育思想在当代教育的实践路径从孔子整体的乐教德育思想来看,当代德育教育在目标、切入点、载体与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一,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君子”人格的健全的人。其二,在切入点上要从学生的心志教育上入手。其三,借鉴孔子的琴乐、诗乐、礼乐教育载体,结合现代教育实际适当扩展德育教育载体。由于师资、乐器等条件限制,琴乐教育难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普及,可以将琴乐教育扩展为国乐教育,既可以丰富乐教的乐器形式,又可以扩大乐教的受众范围。第二,由于孔子弦歌式的诗乐教育没有流传下来,比如如何用琴瑟应和诗经唱弦歌、弦歌的具体乐谱都无从得知,那么可以将诗乐教扩展为诗文乐教育,用带有声调的吟诵来学习诗词文赋。第三,由于时代的变迁与资料的不足,传统的礼乐无法完全在当代教育复原并使用,那么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掘和开发适合现代教育的礼乐教育内容。其四,在方式上避免把德育教育当知识教育来灌输,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采取教师在实践中讲解义理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礼的道理和涵养德性。同时教师要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目前,一些中小学、高校以及部分教师已经在探索适合当代教育的乐教德育的模式与方法。以广州地区为例,广州明德广地实验学校作为中华吟诵落实学校、经典诵读推广学校,在全校推广吟诵教育,把传统吟诵与经典教育相结合来开展德育教育。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的吟诵教学工作,独创了吟诵经典课程与语文教材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不仅通过吟诵来开展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还借助经典吟诵来进行德育工作。她在吟诵与小学教育介绍了她通过吟诵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经验,从教育方法与教学案例来看,德育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17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了国学院,在全校开展国学教育,其中国乐教育、吟诵教育与礼乐教育等乐教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作为一所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十分注重培育校本文化根基,于 年确立了“文化塑校”办学理念,形成了“思诚贵和”的校风和“乐学善用”的学风。创建了国内高职院校首个国学院,以国学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造就既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又拥有良好品德与和谐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教育模式上构建了“一课三平台”的国学教育模式:通过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一课”(必修选修讲坛)为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树立健康人生观打下牢固基础;通过实践为主、理论导引的“三平台”(修身实践活动育人回报感恩)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国学知识、体悟前贤智慧,由“明理”转向“笃行”,实现理论教学、性情修养、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在乐教模式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采取“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的立体模式,通过“教-学-养-用”一体涵养学生品德:首先,在国学精粹必修课的实践环节设置国乐、传统礼仪等国学体验内容,让学生初步接触和感受传统乐教;其次,配合必修课开设古琴、古筝、吟诵等选修课,让学生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国乐、吟诵;再次,在选修课的基础上成立国乐社、国学经典讲习团等国学社团,以国学社团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将乐教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与活动当中。在国乐教育方面,开展了古琴、古筝、笛箫、二胡等国乐教育,特别在古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形成了成熟的教育体系。第一,将古琴教育课程化,于 年开始将古琴教育引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先后聘请广东古琴研究会古琴专家开设古琴理论与实践系列选修课,编写并出版校本教材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第二,在古琴课程基础上成立国乐社古琴队,通过社团开展日常教学、练习、雅集与演出等活动,把古琴艺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校园活动中。第三,邀请全国古琴名家在校内外举办大型古琴音乐会,提升全校师生的古琴审美水平。第四,开展古琴的文献整理与文化研究工作,以研促教,出版了悟雪山房琴谱、岭南琴学论集、宝树堂琴谱岭南古琴丛书。第五,建设古琴教育网络资源,于14 年制作了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网络课程,并开展古琴信息化教学与岭南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第六,搭建高水平教育平台,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艺术传承人谢导秀先生担任客座教授,于17年 月设立“谢导秀(岭南古琴)大师工作坊”,以岭南古琴为载体进一步推动古琴教育。在其他乐器方面,聘请了汉乐大师、客家筝传承人饶宁新先生为客座教授并开设“饶宁新(客家筝)大师工作坊”,聘请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青年古筝演奏家饶蜀行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古筝系列选修课;聘请广东笛子学会副会长郭大强与星海音乐学院笛箫专业学士、广东竹笛协会理事李文生开设“箫笛演奏艺术实践”课程;聘请广州市民族乐团二胡演员李寒晖开设“二胡基本演奏实践课”。在吟诵教育方面,聘请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华吟诵学会专家委员与副理事吕君忾先生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吟诵、诗词类选修课,举办吟诵专题讲座,用吟诵的方法教授诗、词、文、赋,并设立“吕君忾(粤语吟诵)大师工作坊”进一步推动吟诵教育。同时成立国学经典讲团,设置普通话、粤语、家乡话吟诵等兴趣小组,以社团为载体开展吟诵、经典义教、读书会、晨读晚读等活动。在礼乐教育方面,一方面,举行全校性的传统礼仪活动(如纪念孔子诞辰活动),通过大型礼乐活动营造德育育人环境,涵养学生德性。另一方面,将传统礼仪融入国学必修课的课堂教学,并在试点专业开设中华传统礼仪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任务式和体验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在理论上学习传统礼仪、“五伦之礼”的内涵与主旨,认识礼的重要性及其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体现;在实践上分小组进行国艺体验,并在教师指引下按照主题分小组学习和展示传统礼仪,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具体礼仪的内涵与主旨。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乐教德育模式效果显著,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其乐教德育模式为当代德育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极成熟的古代教育思想体系。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被尊称为一代“圣人”,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影响深远。礼乐制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制度,也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礼乐制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为途径灌输等级观念,两者相辅相成,给人们深深植入了君权至上的等级秩序思想,对此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礼”是中国古代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维持政治、社会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标准,其目的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最初形成于夏朝,经夏、商、周三代之礼,到周公时期加以完善成为体系。一、“礼”重视精神修养,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孔子将“礼”和“乐”的精神归结为“仁”,“仁”即仁爱之情、同情之心和友爱之德,这是孔子一生所推崇的礼乐标准,是通过人的道德内省达到社会的和谐理想,是把以“仁”为核心的礼乐精神引向人的内心世界。古人认为:“礼主敬、乐主和”。“礼”泛指人的行为规范,主张尊重他人,注意言行举止,不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