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liu****han 文档编号:59899018 上传时间:2022-03-0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安徽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安徽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 互助基金:助推新农村建设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的思考 “村企互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模式 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一)(二) 韩国、日本新村建设考察报告 立足乡土实际 弘扬特色文化62006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互助基金:助推新农村建设太湖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试点工作的调查韩 先 聪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在农村资金外流、金融不畅的现实条件下,如何破除生产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已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焦点问题。对此,太湖县顺应时代要求,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财政资金扶持生产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的运作模式,率先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 太湖县地处皖西南,位于大别山南麓,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到“十五”末全县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有12.6万,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几年来,该县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尤以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今年年初被省财政厅列为全省第一批贫困地区农民互助基金两个试点县之一。太湖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常务及分管副县长为正副组长,政府办、组织部、财政局、农委、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太湖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管理实施意见,组织精干力量,迅速启动试点工作。目前,全县46个互助基金会运行态势良好,试点工作呈现出如下特点:招标制选点。该县严把试点对象选取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改过去扶贫资金分配制的做法,实行互助基金招标制选点。由全县15个乡镇各推荐3个民风纯、治安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民小组参加投标,共收到合规有效投标书45份,标书的内容包括村民组情况介绍、试点方案、管理制度等。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主持评标,并邀请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进行现场监督。投标人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农民经纪人、农民会计师、农民政协委员、种养能手等等,形成了“农民进城投标,县长当场主考”的特有风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经过评审和答辩,有38个村民组中标。此外,该县还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下派干部驻村扶贫工作开展得好的村中,通过对各项工作综合评分的办法,优选出8个村民组作为试点对象。从而使全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试点村民组达到46个,覆盖农户2185户。 两点法筹资。注重发挥政府与农民两个积极性,基金由两个部分构成,即财政从扶贫资金中切块拿出专项扶持资金作为大头,农户再配套少量资金。县财政与中标村民组及所在乡镇签订协议后,按每户1000元标准,先期拨付的60资金已于5月初到达各基金共管小组。目前,县里对首批资金三个月来的运转情况评估验收工作刚刚结束,剩下40资金验收合格后正在拨付之中,财政拨付的资金所有权归村民组全体村民共有。同时,本着自愿原则,村民每户投入100200元不等的配套资金(不计息),共同形成互助基金。这样,既扩大基金规模,又加深了农民对互助基金运行的关注程度。到7月底,全县46个基金共管小组共投入使用互助基金达224.5万元,其中财政拨入203.3万元,农户配套资金21.2万元。 民主化管理。基金实行“民借、民还、民管、民用”的原则,建立利益共管机制,由村民组全体村民大会民主推选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5人组成基金共管小组,负责资金的审批、发放、回收和管理。内设的组长、会计、出纳、监督员有明确具体的分工,遇到重要问题,全体村民开会讨论共同解决,管理小组实行定期换届。 规范化运作。在太湖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管理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各共管小组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基金管理制度,对互助基金的使用范围、审批程序、借款额度、期限、利率、利息用途、借款户比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严格按规定操作。在使用范围上,界定为本村民组内自愿加入的农户,且资金不得平均分摊发放给村民,不得用于抵扣往来款项,不得用于非生产经营性开支,只能用于本组村民生产发展项目,项目的选择不得破坏环境,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在审批程序上,先由户主提出申请,并找23户有经济实力的农户联合签字担保,再由基金共管小组集体审批并向村民公示,后签订借款合同及时放款。借款额度一般控制在10005000元之间。借款期限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借款利率按照等于或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由取得借款资格的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利息分配60转作基金,40用于公益事业发展和特困户扶持。特别是对借款户占总户数的比例控制在49以下,以发挥未借款户的监督作用,增加借款户的还款压力,降低资金风险,使资金保持有效的动态运转。 全程化服务。为最大限度发挥互助基金的引导和牵动作用,保证互助基金的持续正常运转,太湖县整合各方力量,做好跟踪服务,强化监督问效。县财政局明确了机关15个股室各联系一个乡镇,各乡镇政府、财政所(分局)也确定专人负责监督和指导此项工作,并对试点村民组的基金共管小组成员进行了全面业务培训。村两委加强对基金使用及公示等工作的检查指导,做好借款合同、基金投放及回收、利息收取等情况备案工作,并定期向所在乡镇、乡镇定期向县汇报基金运作情况。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经常深入村组,查看有关台帐,核实基金投放款额,并到农户家中了解基金使用成效情况,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关注互助基金运行的良好局面。(二) 太湖县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运行虽短短四个月时间,业已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赵树丛副省长和省财政厅多位领导先后深入该县村组专题调研,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其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农民创业提供了机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农村贷款难的今天,互助基金的运行,使农民拥有了一个自己管理的“小银行”,既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借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截止7月底,全县有730多户村民享受了互助基金借款200多万元,主要用于发展生猪、肉鸡、蚕桑、茶叶、板栗、柑桔等农业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流通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小池镇方兴村程屋组首批投放的8户共2.9万元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产生了近20万元的生产规模,预计到年底能增加收益约5万元,仅此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30元。新仓镇沙坝村罗东组养猪大户陈模友5月初在生猪价格锐跌的情况下,得到了互助基金借款2000元,解决了购买饲料燃眉之急,7月底生猪效益已由当初毛猪2.8元斤,上涨至4元斤,每斤净赚1.2元,他家这次出栏20头肥猪就增收5000元;此外,他还利用猪粪新种了2亩瓜萎,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仅此两项该户就增收1.1万元。 二是为农村诚信建设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农民信用意识的提高。随着时间推移,短期借款均已陆续到期,全县未发生一起拖欠不还的现象。北中镇马嘶村新街组在基金管理中独创了信用等级差法,将全组农户信用状况分成A、B、C、D四个等级,相邻等级之间借款额度相差1000元。再加上发挥乡规民约的作用,村民都希望能够晋升A级诚信户,谁也不愿失信于人。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也为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是为新农民的成长提供了摇篮,促进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提升。主要由财政出资建立的互助基金实行民借、民还、民管、民用,是建立在政府对农民群众充分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通过健全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唤醒了农户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从而激发村民主动参与村内外事务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互助基金创新了基层民主管理的形式,丰富和发展农村民主管理的内涵。民主选举产生的共管小组成员,他们大多是甘于奉献、善于理财的能人,由此而获得了服务乡邻、实现自我的机会,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成长,成为一代新农民的榜样,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是为密切干群关系、邻里关系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调研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广大干部工作的激情、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农户之间真诚相助的友情。在互助基金建立和运行过程中,一大批干部深入村组,推进工作,增进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群众普遍感激地反映,这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与此同时,基金运作中定期开会,进行集体交流、讨论和决策,相互传递信息,彼此提供担保,农户之间增强沟通和理解,形成了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浓厚氛围。(三) 村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是个新生事物。关注、支持和促进互助基金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迫切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懈努力: 一、统一认识,着力把发展互助基金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来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在这方面,太湖县以其艰辛探索,在全市全省率先破题,积累了初步经验。其真谛在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农民自己解决“三农”工作中的难题。正因如此,产生了超出试点预想的效果,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当前,要在全市上下大力宣传互助基金的目的和意义,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互助基金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市总结推广太湖经验,把发展互助基金组织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摆上农村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力争在全市整体上取得重大突破。按照社区互助基金的发展方向,各地可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村组先期进行试点,精心组织实施,摸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成功经验,迅速在面上推广。只要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基金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二、多路并举,着力壮大互助基金的规模实力。调研中,试点村组的群众一致反映,互助基金的规模有限,大多在3万元左右,还不能满足村民发展生产的需求。因此,在保证现有基金安全有序运转的同时,必须拓宽视野,多路并举,努力壮大互助基金的规模实力。一是增加财政切块投入份量,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牵动作用。二是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迅速膨胀基金规模。三是适当提高农户配套资金的额度,以增强农民对互助基金的关注参与程度。同时,加强基金运行管理,切实防范资金风险,做好基金增值文章,使互助基金在滚动发展中越滚越大。待条件成熟后,可尝试选择三至四家有条件的互助基金组织实行互助基金向担保基金改革过渡试点,组建农村担保体系,以进一步放大基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潜能。 三、创新机制,着力走出一条互助基金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就是生命力。互助基金的运行机制既不同于农行等商业银行,又有异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民借、民还、民管、民用,是互助基金的发展定位;高效、便民、安全应是互助基金的服务特色。走特色之路,必须坚持内外结合,凝聚合力。就基金内部而言,要建立高效便民的运行机制,既要严格借款审批程序,以防范资金风险,又要简化手续,以方便群众,要建立困难农户帮扶机制,坚持商业化运作与友情操作相结合,关注扶持困难农户生产发展,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借款条件,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走向共同富裕。就外部机构来说,需要合力创造有利于基金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对基金共管小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同时帮助农户找到适合的致富项目,充分发挥基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基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尤其要明确所在村村委会为互助基金的监管主体,确保基金安全运转和保值增值。要建立激励机制,对目前尚靠奉献精神维持运转的基金共管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他们的误工补助问题;对基金年度运行的周转率、回收率、保值增值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优秀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支持生产发展、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者单位:安庆市委书记)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的思考柯 炳 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丰富,任务复杂,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新农村,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理清政府的职能至关重要。 从总体上看,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而在每个不同的具体问题上,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乃至非常不同的。如果只是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泛泛而论,不根据性质的不同做具体界定,就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切实际,事事依赖政府,要政府包办代替;二是口号主义,政府作用不到位,只让农民自己苦干。两种倾向,都是要避免的。 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不同的问题领域,起作用的主体不同,政府的职能不同。按主体性质和对政府职能要求的不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领域可以分为三大类:政府为主,城乡统筹;合作为主,政府扶助;个人为主,政府服务。具体分析如下:各级政府为主体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很多问题,是要以各级政府为主体来加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公益特征,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又干不了,或者干不好。有些事情,在所有国家都是以政府为主;有些事情,在发达国家不是以政府为主,但是在我国,由于国情的不同,需要以政府为主;还有一些事情,在城市中不是以政府为主,但是在农村需要以政府为主。这些需要政府为主体加以解决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电力、饮水、电讯、电视网路等。这方面的公益性特征比较明显。城乡之间存在着突出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二次分配在城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所造成的。要解决这种不平衡,只有靠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也正是国家财政对农村区域建设投入较多的结果。 其次是社会事业,包括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卫生设施等。这方面的公益性特征也比较明显。例如,农村的义务教育,不仅仅事关农民本身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不搞好农村教育,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都会由于劳动力素质低而受到严重的阻碍。 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包括田间道路、水利工程、梯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单产,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由于我国面临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和农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提高土地单产水平,对于确保十几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意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第四是政府农业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等。这些政府服务活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都属于政府公益性服务。在我国,由于农业具有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特点,这些政府服务的公益性就更强了。例如,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在我国千家万户散养的情况下,无法靠农户自己做到。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健康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主要责任。 第五是扶贫济困救灾工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社会正义特征,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加强政府在扶贫济困救灾万面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排斥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村民集体为主体的问题 有一些农村问题,无法完全依赖政府为主体解决,也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个体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农民(村民)集体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努力解决。这主要是涉及到村庄内部和村庄周边的一些问题。例如,从乡间公路到村庄的进村公路,村内的道路、沟渠,村边的水塘、河道,村内的环境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农民和村民集体,通过村民出劳出工乃至适当出资来解决。是否设立项目,设立什么样和什么档次的项目,主要是靠村民集体商议决定。政府提供一些指导、扶持和服务,但是不宜过多干预。 村庄整治工作,在建设新农村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防止将建设新农村的含义窄化,把中央“二十个字”的任务要求减少为“村容整洁”四个字。另一方面,也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工作。村庄整治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属于农民要求比较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问题。并且,如果方向对头,方法得当,不需要很多投入,就会较快地见到成效。引导农民通过辛勤劳动,通过共同努力,建设家园,改善环境,不仅会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促进农民合作精神的提高,促进农民民主自治习惯的培育,推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韩国新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也正是由于通过新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注重培育起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 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要职责是:一方面,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扶持。但是,这些扶持只能是引导性的,辅助性的,带有鼓励和奖励性质。这需要研究和借鉴韩国新村建设的具体做法,让政府的扶持成为调动村民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唯一依赖。根据一些地方试点工作的准备情况,现在要注意研究合适可行的具体做法,要注意防止村民自己不出工不出力,而只是把政府的钱拿来,选几个项目,承包出去完事。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提供有关服务。例如,规划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如提供有当地特色而又经济适用的住房图纸和式样)、示范服务,等等。如果不能够在这些方面提供有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然,试点成功的最主要标志是试点经验可以普遍进行推广。农民个人为主体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除了上述需要农民(村民)通过合作方式,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以外,也还有一些问题,主要靠农民的自身努力加以解决。例如,增加收入,主体只能是农民自己。我国同一地区中,农民的收入水平往往很不相同。无论是在发达地区的村庄中,还是在不发达地区的村庄中,都有村民之间的贫富差别很大的情况。同一村庄中的自然条件、外部经济条件、政策环境等均是相同的,而收入的较大差别主要是由于农民个人本身的情况不同所造成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勤奋程度、创业精神、身体状况、家庭负担等各不相同。每一个具体的农户要想提高收入,主要途径都是发挥农业内部的潜力(如进行结构调整),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外出务工等。而这些途径实现的程度如何,主要靠农民自身的努力。 除了农民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也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只是,这些职能是为农民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而不能取代农民自身的努力。政府在解决农民收入方面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农民创造平等的就业政策环境。例如,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种政策。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向外部的转移。二是为农民增收提供各种促进性的服务。例如,上述的各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提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等等。此外,也可以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目前,各类直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在1左右。我国现在从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阶段,而与欧盟、日本和美国那样大幅度的“以工补农”阶段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村企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模式刘 同 理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并且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顺势而为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但以工补农在实践中如何实现,在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生活还比较贫困的条件下,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来自哪里,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山东有些地方正在探索实验的“村企互动”,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模式。所谓“村企互动”,就是发挥企业和农村两个积极性,农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土地作为要素,采取入股、置换、合作、租赁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兴办企业,进行村庄改造。企业则发挥其资本和产业优势,带资到农村开发农村资源,建基地、上项目,参与新农村建设,达到村企互动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这里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实例,一个是希森集团在山东省乐陵市进行的新村建设,一个是泰山亚西亚食品有限公司在肥城、宁阳等地建设原料基地。 希森集团是靠做房地产起家的民营企业,他们通过自己雄厚的资金优势,在乐陵市梁锥村搞旧村改造。集团投资为每户农民无偿建新房一栋,并统一规划,社区式管理。腾出的废旧宅基地,希森集团用来发展畜牧养殖和加工业,农民可把原宅基地按面积入股企业,并可成为企业职工。泰山亚西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有机蔬菜的出口企业,他们与乡(镇)、村两级合作,在每个村建一个蔬菜合作社,社员将土地折股入社,集中起来的土地作为有机蔬菜原料基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在每个乡镇以农技站为平台成立基地协会,专事对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泰山亚西亚食品有限公司统一提供生产技术标准,为协会承担部分技术推广费用,为村合作社承担部分生产组织费用,并按合同全部包销基地的产品。希森集团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可以用很少的资金解决建设用地的困难。为农民盖一栋住房,按目前当地的造价一平米也就是300元左右,每户平均150平方米,每村平均100户,企业投资也就是450万元左右。但可以置换出近200亩地,如按正常的土地出让价格征占,企业至少需要1000万元。对农民来说,不花一分钱,旧房变新房,而且通过旧宅基地的入股以及到企业打工,可以取得比经营农业更多的现金收入。企业则减轻了资金压力,提高了经营效率。这样就获得了村企互动双赢的效果。泰山亚西亚食品有限公司模式的好处是,企业几乎不需要进行先期生产性投入(只须付出一点组织成本)就可以建立起安全稳定而且有保障的原料基地,由合作社实施劳动监督,减少了企业劳动监督的成本,而且不用配备自己的农业技术人员,减轻了企业负担,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好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乡镇农技站在对基地的技术服务中,既发挥了职能作用又增加了收入,较好的解决了农技人员没活干、收入低的状况。农民可以通过入股分红、经营分利、劳务报酬,一年中实现三次分配,极大的增加了农民收入。村两委班子也找到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切入点,树立了威信。 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体会“村企互动”至少有着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生产不发展,这是与城市相比较而言的。我们党长期以来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上,主要是坚持以“三化”作为突破口,即靠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解决三农问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后,我们发现三农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办。而且在侧重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三工”(工业低水平、工厂低效率、工人低收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说明,“三化”固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但中国的国情太特殊,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民仍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现实难以改变,仅靠“三化”不可能完全解决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在“三化”推动的同时,启动农村自身的活力,通过加强村的生产功能和居住功能,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大量的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大量的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社会繁荣。而“村企互动”正是以企业为载体,把大量的工商资本和现代产业引入农村,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劳动力就业问题,又缓解了城市和工业的压力,为解决“三工”问题创造了条件。第二,是“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体现了中央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科学把握。工业反哺农业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公共财政由原来的支持城市为主转向更多的支持三农,这是主要的体现形式。二是企业直接反哺农业。但企业采取什么形式直接反哺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企业直接拿钱补助农民显然是不现实的,就大多数企业来讲,让他们扶贫式的到农村投资也不现实。但企业有资金、技术、产业的优势,农村有土地和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优势。农村用这些特有的资源来置换企业的要素资源,把企业所拥有的优势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促使企业的要素资源带动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实现了工业支持农业。第三,是消除城乡差别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到农村去办厂,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通过产业的渗透,可以有效的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村的产业档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另一方面村里有了企业,就可以带动道路、通讯、信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带来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四流”涌动,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的快速发展,繁荣了农村社会。再一方面企业可以把城市的文化、生活理念带到农村,以现代社会文明来改善乡风民俗。这样就有了繁荣活泼的农村社会,高度发达的农村产业,殷实富裕的农民生活。我们所期望的“城乡等值化”的和谐社会就成为现实:做农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职业的选择,居住农村不再是户籍的限制而是居住社区的选择。城乡只是不同的工种和人居环境,其内含的价值是相同的。第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密切联系农民的有效纽带。国家对农业龙头企业制订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包括直接的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优惠,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通过扶持企业的发展,使他们放大性的带动农村的发展。正因为他们享受了国家的特殊政策,比起一般的企业来,他们更有责任带头实施“以工补农”。采取“村企互动”,就可以使这些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保护价收购”这种浅层次、松散型的联系上,而是在产权和股权的层面上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联系,让龙头企业与农民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当然,“村企互动”并不是“万能药”,它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随着实践的深入,人民群众还会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经验和模式。在实施“村企互动”中要注意尊重农民的意愿,注意保持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土地流转和强拆强迁,不能打破农村现行土地承包制度,不能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 新农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一) 3月中旬到4月中旬,在杜部长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到河南、四川、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研中,我们用眼睛看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用耳朵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用心灵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脉搏,在历史的尘埃中探索发展的轨迹,在纷繁的表象中寻找真实的足迹,在百家争鸣声中理清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新农村的昨天曾经不懈奋斗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百年的情结,几代人为能够拥有富足、文明、整洁、民主的农村,曾做出过不懈的努力。结合河北定州市翟城村调研,我与大家一起对我国一百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史作一个简要的、粗线条的回顾。 随着我国近代市场经济的萌芽,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始发育,人们就开始对农村建设进行探讨。1904年,翟城村在村绅米春明、村正米琢的带领下,置办公产、开办学校,制定村规民约,成立自治会社,组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治村公所,被称为近代“乡村治理运动”。以翟城作为样本,晚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从政治上加强农村建设与治理。 1926年,晏阳初带领着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进驻翟城,开始了第二次新农村建设试验这就是著名的“定县实验”,开启了而后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先河。我们到翟城调研时,村民对晏阳初的文化艺术教育、猪种鸡种改良等还津津乐道,有位老人甚至还能哼出平教同志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改变农村面貌,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建设。1953年,全国人大第一届三次会议提出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翟城村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开始了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应该说,农业互助合作社在当时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而人民公社则超越了当时的现实和生产力水平,因此成了一场不成功的试验。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产品大幅增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 从翟城的历史看农村建设的历史,几次探索除去了禁锢农村发展的枷锁,一百年的沉淀为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厚积薄发的动力。新农村的今天已是百花齐放 近年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我们打开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门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我们走访的20个村,人口、资源、农民收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不同,在建设的模式上也各有特色。 一是坚持公有制基础,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路子。这一类型的代表主要有河南刘庄村、南街村。如刘庄村始终抓住发展集体经济这个中心,由落后到先进实现了三次突破。第一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的是良田改造。第二次突破发生在70年代初,把发展重点由种植业转向工业。第三次突破发生在80年代中期,刘庄在积累了十几年发展工业的经验、技术、资金和人才后,选择了高科技生物制药业,使经济突飞猛进,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国闻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在谈到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时,刘庄人总结了“四个坚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按劳取酬、共同富裕。 二是按市场规律办事,走股份合作路子。这一类型的代表有北京韩村河村、河南耿庄村、山东西水磨村。如耿庄村引入市场经济理念,先后整治开发320亩废弃地入股企业,并建立了化纤纺织园。按照“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村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为股本交由耿庄集团统一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过去2000人耕种的1400多亩耕地现在只有13人经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土地收益是原来的十多倍。 三是能人故乡情结,走企业推动路子。山东梁锥村是一个依托企业投资,对旧村进行改造,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致富和建设新农村的例子,被当地称为“希森模式”。企业家梁希森怀着建设家乡、回报乡亲的愿望,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农村”思路,对梁锥村实施整体改造。2001年,公司投资4200万元为村民建造了136套欧式连排别墅,在置换出的老宅基地上建起了以鲁西黄牛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希森三和集团公司,建立了“秸秆饲料鲁西黄牛沼气蚯蚓生物制品”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村民用老宅基地入股建设养牛场,耕地租赁给公司,建设青贮场、蚯蚓养殖场。村民成为产业工人,领取工资,并参与土地入股的分红。村集体成立物业公司,承担公司和村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提供后勤服务,使公司与农村实现互动、双赢发展。 四是发展农村经济,走产业强村路子。主要代表有河南集南村、山东牛圈村。以集南村为例,这个村以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和温室蔬菜生产为主导产业,通过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该村常年繁育优质小麦种子1300多亩,产种量50万斤以上,年产值100多万元,是延津县最早的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村;发展温室大棚350座,500多亩,是河南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生产基地,注册了“绿汇”蔬菜商标,产品销往北京等十几个大城市,年产值200多万元。 从这些村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看,有几个共性的东西,一是有产业,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的支撑;二是有能人,就是有过硬的基层党组织和有能力的带头人;三是有规划,对于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等方面都有较为成型的规划;四是有机制,村干部的带领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新农村的明天孕育无限希望 从“多予少取放活”到“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农村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新农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百年的梦想将从这里开始腾飞。 以规划描绘蓝图。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关系到发展的长效问题。全国有65.3万个村,2.5亿农户,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极不平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起点有差别、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引导县、乡、村根据各自资源、区位、传统及产业等情况制定建设规划,杜绝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以产业固本强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支撑的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产业发展好的村,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就更高。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就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培育自身造血机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以科技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和应用是现代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关系到发展的速度问题。要加快推进“三电合一”、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打通农村信息瓶颈,培育新型农民,让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以生态促进和谐。生态和谐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发展的健康问题。山东广饶的张庄村,沼气普及率达到了60以上,一口沼气年节省燃料1000多元,节省化肥600多元。通过沼气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还获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丰收,发展了农村产业,壮大了村级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庄面貌,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百村调研虽然已经结束,但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号角才刚刚吹响,还有很多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需要完成,面对挑战,我们农业部人已经整装待发。 (农业部新农村建设调研组) 村企互动 共建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二)建设新农村,除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城市带动、农民主动之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推动。 一、村企互动的四种类型 一是村企一体型。如江苏著名的江阴市华西村与华西集团,村里负责人与企业负责人都是一个人,工农一体,村企一家。华西集团去年的产值达到307亿元,华西村也从华西一村扩展到华西十六村,小华西变成了大华西。华西村靠工商业挣来的钱在社区内部就补到了农业和农村。最近又在村北兴建了设施农业,形成了“村南是钱庄、村北是粮仓,村中是天堂”,农民户均收入过百万元,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 二是社区股份型。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主吸纳村民为股东,如辽宁兴城市四家村建筑公司吸收农民入股,全村人均收入5600元,全村已经路面硬化、绿化、亮化,通电视、通水、通网。江苏泰兴市南殷村的泰隆集团,也吸纳全体村民为股东,村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企业年产值10亿元,而且形成了减速机械的产业集群,村民人均仅工资收入1万元,该村就地实现了工业化。 三是企业投资型。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引进“发展经济的能手、农民致富的帮手、处理问题的高手、参与竞争的强手”的“四手”企业家回乡投资新农村建设。如陕西礼泉县白村1997年引进本村企业家竞聘村支书,企业家回村后先后投资200余万元,用企业的理念运作村里的建设事宜,农民收入从600元一跃达到2005年的5900元。江苏赣榆宋口村原来是无电、无自来水、无企业、无硬化路面的“四无村”,从该村出去的宋世敏原来在乡办企业当经理,后来在村民的一致要求下回村当村支书,上任后他大胆引进中科院科技人员发展蟹苗产业,三年后户均收入就达10万元,同时利用他的人脉资源引进了20多家企业,加上本村的私营企业共30多家,成为有名的苏北温州模式。有了钱,他们又统一把旧房进行了改造,全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成为苏北第一村。 四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统一提供良种、农资、技术,统一进行采收和销售等。如陕西千阳靠从浙江引进大型蚕丝厂带动,养蚕面积大幅度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千阳奶牛业、奶山羊产业发展迅猛,背后是陕西飞天乳业集团的支撑,公司投资建立20个畜牧小区,带动养畜户2.1万户,户均收入5400元。礼泉县苹果面积达到50万亩,占全省果品总量的1/10,得益于汇源集团等大企业和西北果品交易中心,促进苹果产业成为产业集群。 二、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的四个抓手 有了企业,有了产业支撑,有了资金支持,到底应该从何处切入建设新农村,也就是抓什么?各地的做法表明: 一是抓规划先行。江苏泰兴市南殷村的村支书说,新农村建设,不搞规划,是最大的浪费,也是最大的犯罪,为此他们花了50万元编制规划。陕西礼泉县白村的农民说,搞规划,就是为了防止“张书记挖坑,李书记埋,王书记来了再从来”的问题,白村的规划,从1998年实行“三个三年三步走”。第一步抓好“水电路渠校”5项建设工程;第二步建成了苹果和奶牛养殖两个主导产业;第三步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文明和谐新村,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是抓基础设施。政府和企业是投资投物的主体,农民是投工投劳的主体。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投物,农民投工投劳搞建设。比如村容村貌建设,是“政府管村外,农民管村内”;修公路,是“农民垫底子,政府铺面子(沥青)”,政府、企业、农户三种力量合力推进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抓试点示范。江苏赣榆县的一个山村,那里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就是吃得好,有钱花,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说明对新农村理解和起点都不一样。因此各地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进行试点示范。发达的如江苏和辽宁的一些村,以强化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支撑作用、建设现代生产生活设施为重点;欠发达的如陕西咸阳的一些村,以拓展农业功能和领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现代农业为重点;不发达的如陕西宝鸡的一些村,以解决生活、生产中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问题为切入点,抓好产业发展和村庄整治,让处在各个发展层次的农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 四是抓农民培训。有了新农民,才有了新农村,而新农民除了在企业打工和自主创业中摸爬滚打中锻炼成长外,更重要的就是培训。陕西千阳县在企业的带动下开展万名奶农、蚕农、果农、菜农培训,开展“手拉手、手把手、零距离”培训,使全县农村每户有一人掌握了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万名“宝鸡技工”成为全国名牌,技能性工人达到输出务工人员的25左右。 三、夯实新农村的四大支撑 针对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的各地经验、做法以及发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夯实新农村的产业支撑。有的基层干部和农民说,什么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就是今年比去年有发展。明显看来他们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缺乏深刻的考虑。如陕西千阳县认为,全县60%的村庄已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而千阳县农民人均收入1958元,大部分村的产业发展非常薄弱。调研中发现,在新农村产业发展上存在“农牧渔”第一个循环,以销定加、以加定产的“贸工农”第二个循环,农村从农业向工商建运服拓展的“农工商”的第三个循环,只有遵循这三个循环的梯度发展模式,才能稳步推进新农村的产业发展。 (二)夯实新农村的基础设施支撑。我国现有69万个村,有2.5亿个农户,一个村“手里没把米,唤鸡鸡不来”,原来农户与村里的关系是依赖关系、纳税关系和对抗关系,取消农业税后,现在变成了不依赖,不纳税,不理你。因此要构建依靠政府投资引导、鼓励企业投资的多元化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农村产业发展、城市带动农村都达到一定程度,生产生活设施都配起套来,新农村才能“水到渠成”。 (三)夯实新农村的政策支撑。企业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农民培训、基地认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实际上是办了很多政府想办的事,政府应予以补助、补贴或奖励。同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包括土地流转、基建、金融、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各种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业。同时要搭建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研企对接的平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 (四)夯实新农村的技术和资金支撑。农民认为最缺的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资金。目前公共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被一些地方简单地“甩包袱”、“一卖了之”,农民对此意见很大。资金问题,比如辽宁农村修建一个温室大棚,需要资金约8万元,但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困难,而且必须先交利息,并在一年内还款,因此不少农民靠“抬款”来进行,抬款就是利息达到2分,而信用社的利息为8厘,这样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风险。关于这个问题,陕西宝鸡的做法是开展农户贷款信用等级评估活动,每个农户的信用额度35万元,农民没有反映融资困难的。如果这一做法能够推广开来,就会缓解农民的资金筹措问题。(农业部新农村建设调研组) 韩国、日本新村建设考察报告 一、韩国、日本新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却引发了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从1962年到1970年,韩国城乡收入比从1:0.71下降到1:0.61。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韩国政府组织实施了新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成功地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跨越式发展。经过三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曾一度缩小到0.974:l,而且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油灯变成了电灯,井水变成了自来水,就连山区和海岛渔村的农民都住上了设计新颖、舒适方便的砖瓦房。 韩国新村建设采取的是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战略。在政府的组织和推动下,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大企业老总都参与了进来。第一步是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为重点,着力提高农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勤勉、自助、协作精神。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不要求强制执行。第二步是将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村运动的重点。在这一期间,不仅农田得以改造,水利得以修建,耕种向合作化、规模化发展,养殖业和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得以应用与推广,而且通过搞“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等活动,既增加了村民就业增收的机会,又为农村培养锻炼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产生了一大批乡村经济能人,为乡村地区二、三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步则是全面巩固、提高阶段。这一阶段韩国政府在克服新村项目规模过小、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特色种植和养殖,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引导农民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收入。1974年新村运动已经进入其全盛期,并由乡村而城市,出现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全国各地无处不新村运动。 日本农村环境优美,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村公路硬化率高,农田水利设施齐备,农业已具有高度现代化和专业化,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日本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程度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若再加上地方政府预算支出,日本财政支农资金超过农业GDP总额。2003年日本用于农业的预算为23667亿日元,约折合人民币1690.5亿元,比我国2001年农业预算1457亿元高16。广泛建立农协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日本农业高度发达的又一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农协既是农村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社会保障领域占压倒优势的“综合商社”,又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团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农协的基本职能主要体现在指导业务、经济业务、信用业务和共济(保险)业务等四大领域。日本农协不仅实力雄厚,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感召力也越来越强。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和了解,我们认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经验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即基本精神是勤勉、自助、合作。基本目标是增强改革意识,改善环境,增加收入、过好日子。基本方法是政府支持,以奖代补;农民做主,自己说了算;派驻指导员,督促协调。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新村运动,增强群众自信心。农民由衷发出:干,就能成功,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真实写照。新村运动是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角的创造与建设运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实践运动,激发和带动了全体国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出了改善乡村基础环境的10大事业,让群众看到效果,增强信心。主要包括换房顶(把草房顶换成铁皮或其他比较坚固的房顶),修院墙,架桥梁,绿化荒山,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以及卫生保健等福利项目。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目标,且重点突出,组织有力。 三是政府扶持,农民自主。政府给予引导和必要扶持,调动群众积极性。注重奖勤罚懒,榜样激励,充分调动农民自己想事、干事的积极性,不搞包办代替。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干得好的,多给物资和资金,干得不好的,少给或停发物资上的支持。 四是引入竞争,扶优扶强。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划入基础村的,经过努力可以升入自助村、自强村,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政府财政支持。 五是注重培训,加强指导。始终以学员为中心,以适应和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和提高综合素养为宗旨,开展生动、活泼、有趣、富有创意的新村教育。新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韩国公民的精神家园和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人人会学习、勤思考、善实践的启蒙与训练场。同时,每个村设有新村运动指导者,担负起劝导民众和以身作则的核心角色。 六是工业反哺,强化农协。韩国自推行“新村运动”开始就实行以工哺农。政府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各方面全力支持“新村运动”,据统计,在推行“新村运动”的10年间,政府政投资总额高达2万亿韩元,参与“新村运动”的人员多达11亿人次。与此同时,农协也是韩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骨干力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村建设步伐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国新村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所有新村运动项目大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规模过小,村与村之间产业雷同现象严重。二是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捆住了他们原有和潜在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此外,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 三、启示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我省是农业大省,经济基础薄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既要坚持工业化优先,又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既要立足自主建设,又要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既要示范带动,又要全面推进。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第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新农村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