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9049739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第二节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概述一、商业银行概述 (一)含义(一)含义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指能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是指能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 (二)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二)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业本身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起源于古银行业本身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起源于古代的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 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意大利 现代银行通过两条途径建立:现代银行通过两条途径建立: 一是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步转变成为资本一是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步转变成为资本主义商业银行主义商业银行 一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组建股份制一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征: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征: 利息水平适当利息水平适当 信用功能扩大信用功能扩大 具有信用创造功能(最本质的特征)具有信用创造功能(最本质的特征)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全能化全能化 2.集中化集中化 3.电子化电子化 4.国际化国际化 (三)商业银行的性质(三)商业银行的性质 1.具备一般工商企业的性质,是一种具备一般工商企业的性质,是一种企业企业 2.是一种是一种特殊企业特殊企业 经营对象经营对象 经营方式经营方式 转让的权利转让的权利 创造的产创造的产品品 国家对其实施的管理等国家对其实施的管理等 3.是一种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特殊的金融企业 与央行不同与央行不同 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 (四)商业银行的职能(四)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最基本的职能)信用中介(最基本的职能) 2.支付中介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信用创造 4.调节经济调节经济 5.金融服务金融服务 (五)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五)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 银行业务由一个银行机构经营,不设任何银行业务由一个银行机构经营,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美国)分支机构(美国) 2.分支行制(总分行制)分支行制(总分行制) 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设分支机构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设分支机构 普遍采用普遍采用 3.银行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银行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 由一个企业集团成立控股公司,再由该公由一个企业集团成立控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银行司控制或收购若干银行 4.连锁银行制连锁银行制 由个人或集团通过股票所有权、共同基金由个人或集团通过股票所有权、共同基金或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实现控制两家以或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实现控制两家以上的银行的制度上的银行的制度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一)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形成银行的资金来源。 包括两部分: 1.自有资金 即资本金 是银行成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股本 包括普通股股本(主要的股本形式)和优先股股本(2)资本盈余 银行新发行普通股或增资扩股时,由于股票市场价格高于面值所带来的额外收入 (3)未分配利润 又称留存盈余,是商业银行税后利润中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 是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主要渠道 (4)补偿性准备金 银行为应付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预先提留的各项准备金 包括资本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证券损失准备 (5)从属债务 银行破产清算时偿还顺序较为靠后的债务 如资本性票据和债券 注:严格讲,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不是银行的负债,而是股东产权。占银行资金来源90%以上的外来资金才是商业银行真正的负债 资本充足率8 2.存款业务 这是银行的传统业务,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一般可划分为(1)活期存款 存款户可随时存取 特点:有很强的派生能力;流动性大;其相对稳定的部分可发放贷款(2)定期存款 存款户与银行事先约定存期,到期支取的存款 特点:带有投资性;对其所要求的存款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3)储蓄存款 居民个人为了积累货币和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基本可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 存款业务的创新形式: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货币市场存单账户(MMDA)、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 3.借款业务(1)向央行借款 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和信用放款(2)银行同业借款 同业拆借 转贴现和转抵押(3)回购协议(4)从金融市场借款 发行金融债券 从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4.占用资金 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及同业往来过程中临时占用的他人资金(二)资产业务 指商业银行将自身通过负债集中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形成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现金资产 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包括:(1)库存现金 银行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 是银行为应付客户小额提款和自身的日常开支的需要而持有,以适度规模为宜(2)存放央行准备金存款 法定准备金存款:一般不能动用 超额准备金存款:可进行存款的支付和贷款的发放(3)存放同业存款 存放同业 同业存款 等同于现金资产 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自身的清算业务(4)托收未达款 银行应收的清算款项,银行称为“浮存” 2.贷款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1)按贷款期限划分 活期贷款:未确定偿还期,可随时由银行通知收回; 定期贷款:有固定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一年内偿还)、中期贷款(1年以上5年以下)和长期贷款(5年以上)透支:活期存款户可依约提取超过其存款账户余额的款项 (2)按贷款保障程度 信用贷款:完全依据客户信誉发放的贷款 担保贷款:根据借款人提供的履行债务的担保而发放的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票据贴现: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的行为,也称贴现贷款 注:贴现贷款与普通贷款的区别(收息时间、贷款期限、利率) (3)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 中国银监会在比较了各国在信贷资产分类方面不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了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将贷款资产分为五类: 正常贷款 关注贷款 次级贷款 可疑贷款 损失贷款 3.证券投资 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 目的:获取收益;补充流动性;降低风险 主要投资对象:债券(国库券、公债券和公司债券);股票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和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三)中间业务 不构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业务特点:商业银行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服务方式灵活;业务范围日益扩大 表外业务 广义:既包括传统的中介业务(无风险业务),也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 狭义:仅指后者,是通常使用的概念,也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1.中介业务 (1)结算类业务 接受客户委托,根据各种凭证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收付 国际结算和国内结算(同城结算和异地结算) 汇兑(票汇、信汇、电汇)、托收、信用证结算、支票结算 (2)银行卡业务 (3)代理业务 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 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央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财政委托业务和代理他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4)租赁业务 出租昂贵的资产,以收取租金的形式收回投资,并从中获利 由其附设的租赁公司办理 (5)信息咨询业务 2.表外业务(狭义) (1)担保类表外业务 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 如履约保证书、投标保证书、贷款担保、备用信用证等 (2)承诺类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 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 (3)金融衍生类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远期合约、金融期货、互换、期权等我国对商业银行业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章第三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十)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一)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第四章第四章 第三十九条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 (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 (三)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四)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 (五)中国人民银行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其他规定。三、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一)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 1.安全性 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留足够的清偿力,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保证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风险的性质) 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业务中最基本的风险 利率风险: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投资业务中最基本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风险 上述三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最基本的风险 汇率风险:因汇率变动而使外汇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外汇业务及金融衍生业务中最明显的风险) 购买力风险:由于通胀因素使银行成本增加或实际收益减少的可能性 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由于内控机制和治理机制的失效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多样而复杂,所以对风险的管理就至关重要。 2.流动性 商业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借贷需求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通常所指的流动性) 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的能力 3.盈利性 为股东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其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两部分,经营成本主要是利息支出和费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 “三性”之间的关系 既统一,又矛盾 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最终目标 安全性与盈利性 安全性与流动性 流动性与盈利性 如何在“三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条件下将利润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前) 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理论,强调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的安全性 背景(1)商业贷款理论 又称真实票据论(亚当斯密) 这一理论认为: 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所以其资产应集中于发放自偿性贷款; 自偿性贷款主要是基于真实交易的短期贷款,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或贴现,从而可以通过处理商业票据以避免损失 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商业银行大多数贷款只能建立在短期商业行为的基础上,禁止对不具有自偿性的对象放款,如不动产贷款 商业贷款理论缺陷 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 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 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 不利于银行中长期业务的开展(2)可转换理论(资产转移理论) 1918年由美国的莫尔顿在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 背景 该理论认为: 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的关键在于其持有的资产能否迅速变现 因此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 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 该理论的不足在于: 商业银行短期证券的最适持有量是多少 当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出售证券时,谁来买 证券价格受影响较大(3)预期收入理论 1949年由美国金融学家普鲁克诺在定期存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又称贷款流动性的预期收入理论 背景 认为银行收回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 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银行即使发放长期贷款也不会影响其流动性 该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而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 这一理论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扩大、丰富资产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的理论依据 缺陷:预期收入状况不可能完全精确; 银行的部分贷款由于期限长、不确定因素增加,有可能使借款人将来的实际收入与原来的预期收入有很大差距,由此加大了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2.负债管理理论(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50年代,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背景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通常所说的负债管理理论包括 (1)购买理论 60年代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 核心思想 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的,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 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其流动性,即银行不仅可以储备流动性,也可借入流动性 只要商业银行借款领域广大,流动性就有保证,因此无需经常保持大量的流动性资产 对促进商业银行更主动地吸收资金、提高银行竞争力有积极作用;但也助长了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重了债务危机,导致恶性竞争 (2)销售理论 产生于80年代 基本思想: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创造企业,银行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迎合客户需要,努力创造、推销各种金融产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从中获取所需资金和报酬 这一理论给银行注入了现代营销观念,促使银行向多元化、全能化发展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 这一理论的不足: 容易导致银行负债结构中的短期资金来源比重过大,“借短放长”现象严重,增加了经营风险 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通过借款融进资金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 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背景 银行单从资产管理,或单从负债管理,都难以在经营上达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这三者之间的均衡,只有对资产和负债同时进行协调管理,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的总目标 该理论在前面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大步,经过整个80年代,延及今日,一直都是多数商业银行主流的经营管理思想 基本思想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相结合,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对二者的结构共同调整; 使资产、负债各科目在数量、期限和利率上相互匹配,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以实现净利差高水平的稳定 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实质上是利率风险管理,管理重点是净利差 常用的做法 (1)利率敏感性差额(资金缺口)管理法 根据对利率变化的预测,积极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以实现盈利最大化 (2)利用金融市场上的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 在该理论下,银行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总量平衡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 分散性原则 (3)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1998年,我国在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总量管理比例:防止超负荷经营,消除已有的超负荷现象 贷存比 流动性管理比例:保持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流动性比例 中长期贷款比例等 安全性管理比例: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安全性 资本充足率等 效益性管理比例:提高资产盈利性,降低负债成本 资产利润率 应收利息比率等 4.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指商业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控制和处置风险,以最低的成本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方法 实质是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的原则 对称:资产的分配应与负债的偿还期限保持一致,各种利率档次及币种保持一致 分散: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投资和放款业务时应尽量使种类多样化 转移: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将风险转嫁给对手从而控制自身的风险损失 择优:优化资产投向 制约:采取严格的内部制约措施,加强对各项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习题 1.商业银行的含义及职能 2.如何理解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这两个概念? 3.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是什么? 4.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过程 5.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6.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看法。第三节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是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具有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重要职能 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形成于19世纪初叶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背景 (一)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必要性) 央行是银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发生、银行信用的普及化等,都为央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 首先,银行券的流通受到了限制; 其次,银行券的兑现难以保证 从而使得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实力雄厚、在全国范围内有权威的银行,发行统一的能在全国流通的银行券,以稳定货币,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2.满足政府融资的需要 政府职能扩大、战争频发,政府财政困难,经常向银行借款; 单个银行难以满足政府的融资需要 英格兰银行 3.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4.集中票据交换和统一清算业务的需要 5.金融业监管的需要 (二)央行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途径: 由一般的商业银行演变而来; 在政府的设计下直接创设央行 1.萌芽阶段(17世纪中叶18世纪中叶) 一般认为最早产生的两家央行是瑞典银行(1656年成立,1897年取得货币发行权)和英格兰银行(1694年设立,1833年 1844年 1854年 1872年) 2.初创阶段(19世纪中叶1920年)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央行,但从世界范围看,央行的建立并不普遍 法兰西银行 成立于1800年,1848年垄断货币发行权 德国国家银行 成立于1875年,20世纪初垄断货币发行权 意大利银行(1859年)、瑞士国家银行(1905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年)、日本银行(1882年)、大清户部银行(1905年) 3.发展阶段(1920年1942年) 是央行数量增长较快的时期,是央行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1920年布鲁塞尔的国际金融会议决议建议未建立央行的国家应尽早建立,此后央行制度得到了发展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阶段(二战后至今) 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央行是其中的重要角色;9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央行制度; 目前,央行已成为各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运行和安全的重要职能机构 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1913年成立 联邦储备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三)我国央行的产生和发展 央行制度在我国萌芽较早,1904年清政府设户部银行,部分执行央行职能,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 1908年设交通银行,1913年取得同等的货币发行权,均为当时北洋政府的央行; 1928年国民政府实施中央银行条例和中央银行章程,依法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上海,仅享有部分货币发行权; 1935年颁布中央银行法,重申了中央银行的国家银行性质;但此后,除中央银行外,中国银行、交通银和中国农民银行均有货币发行权; 1942年,中央银行取得垄断货币发行权,并开始实行对外汇和准备金的统一管理; 新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1948年12月,以华北银行为基础,合并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在石家庄宣布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1949年总行迁至北京; 19541979年,央行体制表现出“大一统”的特征,属于复合央行制; 1979-1983年,各专业银行相继恢复和成立,央行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克服原来的“大一统”的弊端; 1983年9月10日,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明确人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从1984年1月1日起,人行开始专门行使央行职能;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把人行办成真正的央行; 199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法施行,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行的职责,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制度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是央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97年11月决定改革央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1998年11月至年底,央行完成了跨行政区设立分行的改革,撤销了31个省级分行,下设9个分行(包括20个金融监管办事处)、2个营业管理部,326个中心支行,1827个县(市、旗)支行,央行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确立; 2003年12月27日,人大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修正了人行的职责; 经此次调整,央行职能最大的变化集中表现为“一个强化、一个转换、两个增加”:强化了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转换了对金融业实施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增加了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 (四)央行发展的新特点 1.区域性央行制度的建立 欧洲中央银行 1998年6月1日成立,7月1日正式运作 总部设在法兰克福 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央行,是央行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欧洲央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央行组成 欧元区内,欧洲央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欧洲央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央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 2.出现了央行监管与货币政策分离的趋势 从央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两项职能的兼容与分离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30年大危机前,央行制度与对金融业的监管紧密联系,但央行还不具备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职能; (2)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此时大多数央行都兼有上述两项职能; (3)80年代至今,部分发达国家出现央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分离的现象,这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3.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加强二、央行的性质 可概述为:央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金融机构。 (一)与金融机构相比 1.其经营活动是在宏观金融方面 2.不是普通的银行,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调控、管理与被调控、被管理的关系 3.主要作用不是信用中介,而是制定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 (二)与一般政府管理机构相比 1.有特殊的管理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2.通过一定的业务经营,实施对金融的管理和控制 3.调节的对象主要是货币供应量三、央行的职能 (一)从央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来看 1.发行的银行 指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并通过发行货币来控制信用,调节货币流通 2.银行的银行 指央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并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3)办理银行间的清算 3.政府的银行 指央行与政府关系密切,可代表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为政府服务及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 (1)代理国库,管理政府资金 (2)为政府提供资金融通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4)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活动 (5)充当政府的金融政策顾问 (二)从央行的性质来看 1.调节职能 2.管理职能 3.服务职能四、央行的组织形式 1.单一央行制 全国只有一家央行,由其全面行使央行权力,履行央行的全部职责 (1)一元央行制 一国只设独家央行,是由总分行组成的高度集中的央行制 (2)二元央行制 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央行机构 德国、美国 2.复合央行制 在国内没有设独立的央行,而是把央行的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职能集中于一家银行来执行 1983年以前的中国 前苏联、东欧国家等 3.准央行制 国家设置类似央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的央行职能,并授权其他商业银行行使部分央行职能 香港 4.跨国央行制 几个国家设立共同的央行,由其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央行职能 欧洲中央银行 五、央行的资本结构 1.国家所有制形式(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 在世界上占绝大多数) 2.公私混合所有制形式(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等) 3.非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意大利、美国等) 4.无资本的形式(韩国央行) 5.多国共有资本的形式(欧洲央行)六、央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央行的独立性问题) 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从“政府的银行”这一职能可以看出 但央行仍需保留一定的独立性,即央行在政府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原因 (一)含义 1.央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这是由央行在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的(特殊的金融机构、特殊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2.央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央行的活动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活动需国家授权、履行职责需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等 (二)独立性的模式 1.独立性较强的模式 央行直接对国会负责,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政府 如德意志联邦银行(独立性最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2.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央行在名义上隶属于政府机构或财政部,但实际上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与管理权 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 3.独立性较弱的模式 央行隶属于政府,其政策的制定和职责的履行须服从政府或财政部的指令 如意大利银行、法兰西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较弱,但相对于地方政府部门而言,独立性稍强七、央行的主要业务 (一)经营原则 1.不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 2.不以盈利为目的 3.不支付存款利息 4.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5.业务活动公开化 (二)主要业务 1.负债业务 指央行以负债获得资金来源,是资产业务的基础 (1)货币发行业务 是央行最重要的负债 货币发行业务一般都实行垄断发行和准备制度 (2)存款业务 集中存款准备金 其他存款业务(政府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的主要用于清算的存款、外国存款、特种存款等) 2.资产业务 (1)贷款 体现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对象是商业银行(再贴现、再贷款)和政府 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主要解决商业银行和政府临时性资金需要 (2)证券业务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 方式:直接买卖 附有回购协议的买卖 主要对象是国债 (3)国际储备业务 主要是经营和保管本国的国际储备 总量适度、结构合理 在考虑储备的构成时,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是三个重要原则 3.清算业务(中间业务) 央行为金融机构办理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的业务 (1)集中票据交换 通过票据交换所进行 (2)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异地间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央行统一办理 洗钱 通常是指为掩盖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合法化 2003年,人行设反洗钱局八、金融监管 金融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也是金融风险日益暴露的过程,金融风险的长期积聚可能演化成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经济衰退甚至社会政治危机。 所以加强金融监管、管理与控制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金融风险概述(一)金融风险概述 1.定义定义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特指在资金融通、经营过程和其特指在资金融通、经营过程和其他金融业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他金融业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资金经营者的实际的影响,使金融机构或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2.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这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金融学范畴这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金融学范畴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指金融活动发生损失的指金融活动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性,金融危金融危机机指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指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有获利和受损的两面性,而有获利和受损的两面性,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不不会产生任何收益;会产生任何收益; 只要金融交易存在,只要金融交易存在,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就就必然存在必然存在,而,而金金融危机融危机是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金融风险的特征金融风险的特征 (1)特殊性)特殊性:是风险的一种特例,仅限于:是风险的一种特例,仅限于资金的融通和经营领域资金的融通和经营领域 (2)广泛性)广泛性: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居民个居民个人人 企业企业 政府政府 金融机构均面临不同的金融金融机构均面临不同的金融风险风险 (3)双重性)双重性:既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也:既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也有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有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 4.金融风险的分类金融风险的分类 (1)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银行信贷风险银行信贷风险 外汇风险外汇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风险 期货投资风险期货投资风险 (2)按照金融风险涉及范围)按照金融风险涉及范围 微观金融风险微观金融风险 宏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 (3)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者 国家金融风险国家金融风险 经济实体金融风险经济实体金融风险 (4)按照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按照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 客观金融风险客观金融风险 主观金融风险主观金融风险(二)金融监管(二)金融监管 1.含义含义 即货币管理当局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即货币管理当局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的限制、管理和监督融业的限制、管理和监督 金融监管是一国经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金融监管是一国经济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狭义的金融监管指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监指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体系的监管;管;广义的金融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还包括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制、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管等。 2.金融监管的要素金融监管的要素 (1)主体)主体 政府及由政府授权的公共机构,还可能包政府及由政府授权的公共机构,还可能包括得到行业内普遍认可的非官方民间机构括得到行业内普遍认可的非官方民间机构 (2)对象)对象 目前一国的目前一国的整个金融体系整个金融体系都可视为金融监都可视为金融监管的对象管的对象 3.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目标 (1)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2)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维护金融体系竞争的公平和高效)维护金融体系竞争的公平和高效 4.金融监管的原则金融监管的原则 (1)依法监管)依法监管 (2)不涉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涉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 (3)“内控内控”与与“外控外控”相结合相结合 (4)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 (5)监管成本与效率原则)监管成本与效率原则 5.金融监管的内容金融监管的内容 (1)市场准入监管)市场准入监管 指对金融机构筹集、设立、经营及进入金融市场指对金融机构筹集、设立、经营及进入金融市场的监管的监管 (2)业务运营监管)业务运营监管 依据不同的监管对象的特性有所差异依据不同的监管对象的特性有所差异 (3)市场退出监管)市场退出监管 对金融机构退出金融业、破产倒闭或合(兼)并、对金融机构退出金融业、破产倒闭或合(兼)并、变更等实施监管变更等实施监管 6.金融监管的手段金融监管的手段 (1)法律手段)法律手段 (2)技术手段)技术手段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 (4)经济手段)经济手段: 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 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投保人按一定按一定存款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的美国年代的美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FDIC) 分为分为隐性存款保险隐性存款保险和和显性存款保险显性存款保险 作用作用: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有效提高金融体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系的稳定性; ;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 ;有助于有助于社会的安定社会的安定 7.金融监管的方法金融监管的方法 (1)直接监管)直接监管 现场监管现场监管 非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 (2)间接监管)间接监管 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 外部审计外部审计 对金融机构评级对金融机构评级 8.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 对全球金融业监管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是对全球金融业监管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是巴塞尔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主导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国,主导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际协调与合作 (1)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的历史沿革的历史沿革 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是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是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是国际银行业监管会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的“神圣公约神圣公约” 1988年的年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协议协议(旧(旧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 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之一,是迄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之一,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产生影响最大的国际协定之一。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产生影响最大的国际协定之一。 主要内容是就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确定国际认可主要内容是就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确定国际认可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促进国际银行业的公平竞争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促进国际银行业的公平竞争 核心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核心资本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附属资本不应超过资本总额的的50%,银行资本(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比,银行资本(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最低为率最低为8%,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不低于,核心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不低于4%(资(资本充足率)本充足率) 1997年的年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等三大原则管和市场约束等三大原则 2004年的年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修订框架准的协议:修订框架(新(新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9年年6月月 2001年初年初 2004年年6月正式出台月正式出台 2006年底实施年底实施 (2)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 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内容更全面、更复杂,内容更全面、更复杂,最突出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将是将1988年协议的年协议的“一大铁一大铁律律”(最低资本金要求最低资本金要求)发展到)发展到“三大支三大支柱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查和市场约束 最低资本要求最低资本要求 继续将资本视为最重要的支柱,但也有一些变化继续将资本视为最重要的支柱,但也有一些变化 风险范畴扩展: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分母风险范畴扩展: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本加上了反映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本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风险加权资产等于风险加权资产等于所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以及所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以及12.5倍的市场风险和倍的市场风险和12.5倍的操作风险之和倍的操作风险之和 计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计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强化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提出了较为详强化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提出了较为详尽的配套措施尽的配套措施 希望监管当局承担起希望监管当局承担起三大职责三大职责:全面监管银行资: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建立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加本充足状况、建立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加快制度化进程快制度化进程 市场约束市场约束 本质是银行的信息公开披露问题,强调以市场的本质是银行的信息公开披露问题,强调以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力量来约束银行 9.我国的金融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1992年证监会成立年证监会成立 1998年报监会成立年报监会成立 2003年银监会成立年银监会成立 “一行三会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的分业监管格局管格局 金融监管分工合作机制:三方监管联席会金融监管分工合作机制:三方监管联席会议议 习题 1.央行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央行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 3.怎样理解央行的独立性? 3.什么是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 4.巴塞尔协议和新巴塞尔协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