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上传人:shanz****g555 文档编号:58329944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 倒数的认识2分数除法的计算3问题解决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2. 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 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一)主要变化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 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 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 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 关系。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 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例如,第 41 页例 6 中,两个未知量 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 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 半场和下半场共得 42 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解决时, 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 x,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 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的未知数不 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设其中一个未如果设上半 场:x 分如果设下半场:x 分知量为 x 用代数式表示下半场:(42-x)下半场:x 分上半场:(42-x)上半场:2x 分出另一个量分(依据“下 半场分(依据“下半场(依据“全场得得分是上半场(依据“全场得 得分是上半场42 分”)的一半”)42 分”)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 是下半场的 2倍”)列出方程 42-x=x 或 x+x=42 x=(42-x)2x+x=42 x=2(42-x)(依据“全场得或 42-x=2x (依据“全场得(依据“下半场 42 分”)(依据“下半场 42 分”)得分是上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或“上的一半”或“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 倍”)半场的 2 倍”)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 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 完整过程,并通过不同解法的交流,养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类是可用抽象的“ 1”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利用修路这一 “工 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 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 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 引导学生假设公路总长为某个具体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虽然假设的公路具体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通过分析,发 现不管公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和是不变 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果的内在原因。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 用“1”来表示公路总长。教学此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这 里不是要系统地教学各类“工程问题”,教学时不要对“工程问题” 多变式、深挖掘、广训练。第二,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二工作时间” 等数量关系,只要会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以,如“公路的总长每天修的长度二需要修的天数”。第三,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结 论,尤其不要把列出“ 1+(+)”这一最简形式的算式作为教学的终 极目标,形成“解题套路”,而是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技能和策略。例如,假设的方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 要策略,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有效方法。 如果学生认为把公路总长 假设成一个具体的量来解决更易于理解,要允许学生继续采用这种一 般性的解题思路。把公路总长假设成“ 1”(而不是 1 km),需要学生 具有更抽象的数学思维。第四,要结合问题解决,使学生体会和运用 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在此例的教学中, 要 注意体现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抽象的思想、模型的思想。为了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教材特意在练习中编排了运输问题、行程 问题、泄洪问题、种树问题,使学生发现:虽然这些问题的现实背景 各不相同,但其背后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让学生学会透过纷繁芜杂的现实情境的表象, 找出体现数量之间 本质关系的数学模型。(二)具体编排1.倒数的认识(1)例 1。教材编排了几组乘积为 1 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 讨论等活动, 归纳出它们的共同规律, 弓 I 出倒数的定义, 并用实例突 出“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 特点;如果两个数都是分数, 那么这两个数的分子、 分母交换位置;如果一个是整数,那么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是 1,分母就是该整数,为 例 1 的学习打下基础。例 1 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 倒数的方法: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在总结求倒数的方法时,要分 三种情况: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 和 0 的倒数的问题。对 于 1 和 0 的倒数问题,因为 1X仁 1,所以 1 的倒数是 1;因为 0 与任 何数相乘都不可能是 1,所以 0 没有倒数。2分数除法(1)例 1。例 1 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 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 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特殊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第一个问题是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 有两种思考方法,方法一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理解并计算; 方法 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来理解和计算。 在此基础上 提出第二个问题,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和方法二的一般适用性。教材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 进而理解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求其中的 1 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渗透转 化的数学思想。(2)例 2。例 2 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 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在解决“谁走得快些”这一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自然地列出两个算式,列式的依据是“路程宁时间=速度” 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所不同的是路程、时间由整数换成了分数。由于 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 难,有利于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理解“2 宁”的算理是本例的重点。教材采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呈现推算的思 路:由于 1 小时里有 3 个小时,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多少千米, 即先求出小时走的 2km 的一半 (即) 。 由于有了直观图的支持, 降低 了学生对 2XX3中每一部分含义的理解难度, 顺利完成从“除以一 个分数”到“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 通过求小红平均每小时 走多少路程引出分数除以分数的算式。由于有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的铺垫,教材在这儿没有呈现线段图,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写成X”, 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行阐述算理。 以提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总 结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 使学生看到,不管被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不管除数是整数还是分数, 只要除数不为 0,都可以转化成乘上除数 的倒数来计算。 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一算法(3) 例 3。本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引出分数混合运 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已在“分数乘数”单元解决了, 学生在 此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既是分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 利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 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不带括号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既可以从左至右按步骤计算,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4) 例 4。本例是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 个数”的实际问题。 这类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逆向问题。教材通过问题解决的三大步骤让学生经历问题解 决的全过程。其中,“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弄清楚条 件和问题,选取有效信息。在这里,成人体内水分与体重的关系是一个多余条件,需要 学生加以辨别。这类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 以判断谁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因此,教材根据分数乘法 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画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 方程。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只是参与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 “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 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的选取的反思,以 及对列方程方法价值的体会,也是反思的重点。(5)例 5。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 题,是以例 4 为基础,把条件稍作改变,形成稍复杂的问题。用算术 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逆向思考,还要把“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转化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思维 难度大。用方程方法解决,可以列出形如的方程,也可以列出形如的 方程,前者仍然要经历从“多(少)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 转化,后者只要根据一个数加(减)增加部分等于增加(减少)后的 数,就能列出方程。这样的等量关系,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教材选 择符合学生顺向思维的思路,给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材提示“先画线段图看看”,并给出了完 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支柱。然后得出不同 的等量关系,并据此列方程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目的在于反思问题解 决的过程是否合理,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可以多样化。(6)例 6。本例中包括两个未知量,题中给出了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两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关系列方程解答。 由于这两种 关系中,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和或 差的关系,因此,这样的问题过去被称为“和倍问题”“差倍问题”。教材以篮球比赛上、下场得分为素材,引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 题。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向思考,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容易出错,列方程来解决更符合顺向思维。教材给出了两 种解法,区别在于先设哪个量为未知数,然后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除了教材上的示例以外,还有其他的列方 程方法。(7)例 7。本例是一类特殊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尝试、分 析,找到本质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本例采用的素材是“工程 问题”,但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 而是要借此 让学生经历利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 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例题的呈现顺应学生的 思维过程。“阅读与理解”部分在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已知条件和 问题的同时, 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题时很自然地产生疑问:道路的总长未知,怎么办?接下来就在“分析与解答”部分,提出思考的方 向:如果道路总长是已知的,这个问题就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旧问题了。那是否可以假设一个长度呢?这就是一个猜想、 尝试的过程,学生在 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假设,可以把抽象问题 具体化,使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显化或简单化。 不同的学生假设的长度 不同,又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四、教学建议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2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