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第17课心得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5951939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次第第17课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道次第第17课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道次第第17课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次第第17课心得 道次第第17课心得1【思惟修习】一、“略示修法”是什么意思?1、“佛法的每个法真正要落实到生命中都要通过训练”,“佛法的修行包括座上修和座下修。如果只有座上的,没有座下的,座上修也是难以修好的;如果只有座下的,没有座上的,我们会感觉力量不足”。对此有何感触?2、在“略示修法”这部分,宗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部份?3、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各个指的是什么?二、“加行”依次有哪六项内容?三、加行一之“净地设像”,我们会了吗?1、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有必要吗?“凡夫往往心随境转,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放逸散乱。对初学者来说,环境尤为重要。在修行初期,我们特别需要为自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此有何体会?2、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的作用大吗?通常,有重要客人将来访时,我们是否会将环境清理整洁?现在,我们要修法,净化环境对于帮助我们生起神圣感,帮助我们体认佛菩萨的存在,帮助我们的心与三宝相应等诸多方面,有何作用?3、清洁环境时,应如何用心?很多人,在清洁环境时,会很“麻利”地进行,想着“赶快整理干净,好开始修行”。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修行是等环境打扫好之后才开始的吗?打扫工作与修行能贯通起来吗?对于佛世周利槃陀伽由扫地而成罗汉的事例,有何感触?“打扫不仅是扫除外在的尘垢,更主要的是要扫除我们内心的尘垢”,对此有何感触?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打扫环境时,心里想些什么?是如何用心的?4、陈设佛像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意义和殊妙功用有哪些?有何体会?四、加行二之“陈设供养”,我们会了吗?1、为什么要供养?“成佛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如果时时保有供养之心,就能迅速积累资粮,常与三宝相应”。“供佛决不仅仅是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修行内涵”。“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心态会左右行为,行为也会影响心态”。对此有何认识?2、供养的供品有哪些?3、供品有什么要求?供品的*如何才算无谄?供品的质量如何才算好?陈供的心如何才算无谄?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陈供时,心态是怎样的,能具体描述吗?五、许多人都存在的问题,我们避免了吗?1、许多人认为打扫环境,供养佛像,这是“外在形式”。同时,认为自已具有“不执外相”的能力,于是,对此类加行不重视,我们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境由心造”,如果我们不将环境整理得清净庄严,这是说明我们有“不执外相”的功夫,还是说明我们没有清净的心?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真的开始行动,认真照着教导一项一项进行了吗?有感受到这样做的利益了吗?5、许多人感觉,日常挻忙的,能有一点时间静心学习已很难得,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打扫。我们有这样的情况吗?如何对待的?六、加行三之“入座皈依”,我们会了吗?1、入座,身应该怎样?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何?坐多长时间是关键吗?关键点是什么?2、入座,心应该怎样?(1)、修法首先要生起皈依心。对此有何认识?“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对此有何认识?(2)、我们应因何而生皈依心?对死亡无常、三恶道苦有何认识?对众生的痛苦有何认识?发心不同,所得成就也不同。在发起皈依心的同时,我们真的愿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吗?自已是如何调动起四无量心、菩提心的?(3)、我们应以何为皈依境?如何才能将皈依境清晰地观想起来?如何感受三宝的功德?如何将自已融入三宝的功德中?【学习检验】一、法不是听了就能产生作用的,要从理论落实到心行上,转化为感觉,才能变为力量。对这一点清楚了吗?决定要作相应的努力了吗?二、是否明白了“略示修法”是帮助我们将每一个法落实到心行上的很具体的方法?三、对于能遇到“略示修法”这个修行程序,是否很庆幸?四、是否清楚,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有哪四个环节?五、是否清楚,加行中的每一项其实都与修行有关,加行也是在修行?六、对于现在学到的三个加行,是否开始实际行动?是否能很好地将加行与修行融合起来?道次第第17课心得2依止,不外乎一方面就是思想上的依止,还有一方面就是行为上的依止。思想上的依止这是根本,需要树立上师、法师在自己的心目中这种崇高的地位,这是需要通过观修来完成的,并通过训练来实现。依止一个上师、法师,需要做些什么?在论里边叫加行依止法。师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要做。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具格的上师。他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化身。那么他的喜与不喜。也就是代表着如法不如法,合法不合法。而不是纯粹的一种简单的情绪,一种意愿。凡夫,喜与不喜,可能是随着贪嗔痴。如果是一个合格的上师,他的喜与不喜,是以佛法,因为他的这种感觉是受过训练的,这种喜与不喜,往往也就是包含着如法和不如法的道理,努力地按照上师的意愿,就是要努力地调整自己,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意念。自己在佛法的修行上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己事师的如法程度,自己事师的如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成就就有多大,但这个不是阇黎给的,也不是上师给的,也不是法师给的,但是自己如法的侍奉,依教修行,这个功德是自己产生的。师长所喜欢的应该做的是什么?第一,就是内外财供,第二,身口给侍,第三,如教修行。第一, 供养,它本身也是包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道理,供养其实它也是一种态度,它也包含着一种态度的表现。对这个法重视不重视,因为财物往往也是被贪著的东西,能够拿出财物供养,说明觉得这个法还是比较重要。师长所传的法跟诸佛菩萨所说的法它是一样的。但是诸佛菩萨他不能直接给我们说法,法虽然多,三藏十二部典籍,但是必须要通过师长来传授,所以供养了上师,供养了师长,也就是供养了十方诸佛。第二, 在侍候师长的过程中,这里边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传承了,就是每天看着师长怎么样行住坐卧,另外一方面师长他会不断地告诉应该怎么做,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把从一个俗人变成一个僧人,变成一个合格的僧人,就是养成僧格,具足这种威仪、气质,把身上的俗气给脱光了,这个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第三, 按师长的教授去修行,它的要领是什么呢?就是依教修行。在所有的供养里边,法供养的功德最大。财物供养、身口给侍、依教修行,依教修行是核心。怎么样报恩供养,怎么样报答师长的恩?修供养,按教法去修行就是了。依止之胜利修依止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1、一切佛法的修行,都需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来完成。如法地亲近善知识,就跟善知识种下了这样一种善的因缘、好的因缘。因为这个好的因缘的关系,在自己未来的生命之中,生生世世总会遇到善知识。因为有了善知识引导,也可能就一生成办了,你这一生就可以把生死的问题就可以搞定了,在未来的生命中,就能够自己主宰自己了,就不用害怕会堕落到三恶道了。2、如果能够如法地亲近善知识,侍候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去修行,认真修行,就能快速地断除一切烦恼和恶业。3、说发菩提心,真正要对一切人都生起平等心,慈悲心,事实上是很难的,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强化,不断训练,那么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那很可能就会退心了,因为毕竟是自己修行。4、要用一个正念来代替一切不正念,要让自己修学佛法所建立的这个正念,在自己的生命中具有绝对的主宰力量,这个就是要通过一个长时间的修行训练,需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之下。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靠自己,因为凡夫总是心随境转,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很难时时都能保有正念。5、每一种修行,如果有善知识的引导,它就会不断地在增长,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像一棵苗没有人浇水一样,很快就枯掉了,自己就死掉了。每一种念头,每一种善根的获得,它就要不断地有人来浇水,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才有可能成就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道次第论的建构,它就是建立在两种利益上的,这两种利益,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现前的利益,就是指下士道的五戒十善的修行,能够带来现生的幸福快乐和来生的,未来生命中能够获得人天的果报;究竟的利益,就是声闻的解脱利益和无上菩提的佛果的究竟利益。这种不论是现前的利益也好,还是究竟的利益也好,都离不开如法依止上师。如果我们不能如法地依止上师以上所说的这些胜利,这些好处我们都得不到,相反我们只有如法地依止上师,我们就能得到这么多的这么好的利益。愿所有修学佛法的人都生生世世能遇到善知识,依教修行德雅他 班杂支雅 阿哇波达 那耶梭哈祈请三宝,师父加被!慈了 慧了 合十道次第第17课心得3一、修解脱道所依之身文:如上所言,以修三有之过患,于生死中,生起猛利欲求出离,以彼生死,当须灭除。如亲友书云:除八无暇过,间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谓须于此暇满时而灭除之。若居无暇,则无灭除之时,已如前说。大瑜伽者云:现在是从畜生中分出之时也。博朵瓦亦云:昔经尔许之流转,未能自返,今亦不能自返,故急须还灭之。得还灭之良机,亦正在此得暇满之时也。又若在家者,不但修法之障难甚多,且易生过咎。出家者则与彼相反,故灭除生死之身,以出家最为殊胜。若善巧者,当于出家而钦慕焉。俱力所问经云:居家菩萨,当愿出家。此中要意,谓愿近圆也。庄严经论亦云:应知出家身无量功德具,胜比勤持戒在家之菩萨。如是非但为修解脱生死,赞叹出家,即由显密门中修一切种智,亦说出家身为殊胜也。出家戒者,是三种戒中之别解脱律仪,于教法根本之别解脱戒,当敬重之。解:由思惟三界流转过患,对于生死流转生起强烈的厌恶心而希求出离,于是便寻求解脱之道。欲修解脱道,必须依赖具有修行机会的暇满人身。而修法之身,出家四众中,又以出家的比丘身最为殊胜,以比丘能得圆满的具足戒故。在家修行虽然也可成佛,但障碍极多。何以故?(一)在家事与正法相违,(二)在家易生烦恼,(三)在家多散乱。在家必为多人谋求衣食,事多,烦恼炽盛。出家有四种功德:(一)食由乞来,(二)衣仅粪帚,(粪帚,即弃物义。昔印度王子,常衣鲜衣,色尚白,旧即弃之。比丘因拾取而加染为红黄色,乃其时印中认为最下色者,比丘衣之,故名粪帚衣。)(三)坐就树下,(四)修法容易断证。凡夫不必依他力但自力依别解脱戒,勤善守护,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即能生智慧,得智慧即能出轮回,故出离轮回根本在别解脱戒。所以,对别解脱戒应生敬重心。 二、求解脱的正道文:亲友书云:纵使烈火然头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未证无生较次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谓于三学当修学也。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猛增长。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如是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而生长。当如说而思焉。解:三界流转生死之苦非常剧烈,必须及早出离。而出离的方法,应以修戒定慧最为主要。本论非仅为中士道说,若为中士道说,尚须定学慧学,此处暂略,专详戒学。关于三学的修法,定慧的修持在后面将详细说明,此处仅略谈戒学。戒,指律仪之十七种,归纳为四部(有部十诵律、昙无德部四分律、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弥沙塞部五分律)。学律仪不外三种:一、未得戒者如何得戒。二、已得戒者如何守戒。三、已破戒者如何还戒,凡学戒须先知戒胜利,数数思惟,心生决定,发生欢喜,然后受持。声闻地赞戒有十种利:(一)得增上功德,则成佛功德。(二)死无懊悔。(三)得美名称。(四)睡眠安适。(五)眠时有善神守护。(六)无有怖畏。(七)得大威权。亦如宗喀大师,为众所悦服。昔萨迦巴问大师,以何术致此?大师曰我以如理而行得之。第五世 道次第第17课心得4学佛都有很多外在困难,同时内在慧根不足,即所谓末法时代之相。佛乃圆满福慧,因此学佛必须集资净障。若不积累福德资粮、忏除业障,就不能成就佛道。七支供基于普贤菩萨十大愿望,是最有效的积忏方法,是成佛的第一生产力。礼敬支与供养支就是以普贤菩萨的愿力为己愿力,以身语意业行无量无限的礼敬、以最胜供物行无量无限的供养。从而最有效地集资净障、无限广大自己心量。我认识到了集资净障的重要意义及礼敬支、供养支相应的殊胜价值。在学习运用中有两点体会。首先是建立信心,导师的几点开示对自己印象深刻,“普贤行愿品”是经中之王华严经的最后一品,这表明要将全部的佛法智慧导向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践行,华严经至顿至圆、“普贤行愿品”亦至顿至圆,如此彼彼相应,可见七支供是无上法门。礼敬支与供养支都是立足于佛菩萨心而修行,也就是立足于广大无边的智慧与慈悲修行礼敬、供养,当下令自己的愿转换成佛菩萨的愿,令自己的心转换成佛菩萨的心,这是如密宗与禅宗一般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是果乘,直接在佛果上起修。为此至诚感恩导师的殊胜教授,自己修学此法的信心大为增长。另一点是对于“无限”的观修感受,导师开示七支供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品质的临摹方法”,我认识到以广大的普贤愿力修行,乃在于立足于空性修行,唯有体认空性与万法无二无别,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才能观照到一一尘中有微尘数的佛。在实际的座上观修中,自己努力熄灭妄想,从贪嗔痴烦恼中出来,以一幅无垠的宇宙图像开始,礼敬诸佛、供养诸佛,进而安住于普贤菩萨般的所缘善境。心灵因此感到当下的净化与宁静。我也试着将这种心境带入日常生活,自己一直试着带着正念生活、带着正念工作,之前睁眼看世界时,见得山川草木、建筑道路、芸芸众生,却见种.种不如意,能心生警觉:自己的心出问题了,现在体会以普贤菩萨的所缘境为所缘,能令正念久住一些,而减少执著,心生欢喜。在修学礼敬支与供养支过程中,也有疑问,就是在随文入观中,刻意多些,所缘境的开显广大不够,尤其是常常顾及身后境界,而有顾不得之感,进而破坏了所缘境,不得顺利修行。期待师兄们的殊胜分享,加持于我。道次第第17课心得5做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法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因为弟子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做。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的教导行事)。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1)内外财供,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弟子在师长身边,应以欢喜心修习供养,对自己的身体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师长,何况身外的财物?此处,再引事师法五十颂说明内外财供的重要:对于传法上师,不论白天黑夜都应礼拜、供养。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2)身口给侍,也就是亲自服侍师长的生活起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行为方面包括擦洗、按摩、护理等,以实际行动亲近上师;语言方面,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称扬赞叹,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因为内外财供及身口给侍主要是为了端正学法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为依教奉行服务的。()3)加行依止法的第三点为如教修行,即不违背师长教诲,这也是最殊胜的供养。在加行依止法的三个修学项目中,这是最主要的。本生经说,报答师恩德的最佳供养,是依法修行。依止师长的方法,其中意乐依止主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加行依止则是在行为上进行修正。四、依止的胜利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殊胜论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即使未能成办,因为依法修行,也不至堕落恶道,而能获得继续修行的圆满有暇之身;5、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依法修行,可迅速断除一切贪嗔烦恼,断除种.种不善恶业;6、不背菩萨行:众生刚强难调,或好坏不辨,或以怨报德。因此,发菩提心而不退转,需有极大勇气和耐心。这就必须在善知识引导下反复熏陶,不断训练,否则是很容易中途退心的;7、常具正念:我们有种.种心理因素,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依无明、烦恼而生起。这些妄念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根深蒂固且力量巨大。唯有在善知识引导下,由闻思修建立正念,才能彻底对治妄念,常具正念。8、功德资粮渐渐增长:依善知识引导,修习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能积集功德法财。因为我们对修行所经历的境界还不熟悉,无法判断每一步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时刻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9、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依止善知识修行,能同时成办现前和究竟的双重利益。以上是依止善知识能够得到的九种利益。(弘莲):“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作为弟子,依止了具德的上师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老实、听话。”昨天,师父为长江商学院的学生开示,讲到皈依的含义有二种,一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二是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当我们的自性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以佛、法、僧为依止,皈依自性不要误以为是皈依自己,如果我们现在皈依自己,就是在皈依无明,皈依贪、嗔、痴引发下的一大堆混乱、迷惑的情绪,最后走向的不是解脱,是走向可怕的结果。可见跟着感觉走就是皈依了自己的无明,我们的自性没开发出来的时候,是被无明紧紧系缚的。记得有一次成峰师为七日禅的学员开示,他问大家有没有想过学佛要如何学,知道要学佛是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要怎么做?方向在哪里?有一位学员说往前走就是了,总会遇到识路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跟者感觉走”,当时我是旁听者清,触动很大,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善知识的重要性。“我们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弟子侍师如法的程度如何,侍师如法的程度有多大,弟子的成就就有多大。”如法侍师,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善知识的要求去学法,当我们以上师的品质为榜样来完善自己,当我们的心与善知识相应,就是与法相应,反过来说,当我们与法相应,就是我们的心与师父离得最近,所以心和行以心为重。我们从听善知识的话来行动,到心与善知识相应需要修习,需要思惟善知识的功德。思惟得越是深入,我们增上的可能性也越大,自己的受益也就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