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55784602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5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3 .从温室效应的后果,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提出一系列的健康生活理念。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节课的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同学们应该知道,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关于温室效应的后果,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呢?生:略师:没错。正如同学们所说,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升温,环境恶化,使得南极可爱的帝企鹅为了延续生命,不辞辛苦的进行着大迁徙。而在北极,冰面不断融化,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挨饿挣扎。随着冰川的大量融化,海平面在这19年期间上升了9.15cm使得像图瓦卢这样的岛国面临着被淹没而灭亡的危险。另外,热带风暴等等的极端自然现象更加不可预测,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也在频频的发生。而这样的干旱、温度升高又引起了蝗灾的泛滥。其实温度上升也已经使得原来五彩缤纷的珊瑚正在白化,让众多赖以生存的海洋生物失去了庇护所。(语气需要缓和)师:也就是说温室效应的危害就在我们身边,已然成为了全球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温室效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缓解温室效应呢?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想一想,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什么有关?生:二氧化碳。师:对。关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可能到哪里去了呢?生:被绿色植物利用。师:没错。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CO和水,合成含碳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样二氧化碳就消失了,但是GH。元素还在含碳有机物中。那么人体又怎么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呢?生: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师:没错。人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和水,这样二氧化碳就出现了。可见,二氧化碳可能会消失,可能会出现,但是组成它的元素却一直在被循环利用。我们先一起探究一下,C元素的是怎样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碳循环的过程。(二)碳循环的过程师:首先想一想,C元素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生:CO师:还有吗?生:碳酸盐师:对。那么C元素在生物群落中,又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比方说,在同学们的身体内的碳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生:含碳有机物。师:没错。这些含碳有机物存在于生物群落的各种组成成分中。活动一:构建模型11、C元素究竟是如何进出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呢?(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这些产物的去向怎样等)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第一、二组同学们请站在生产者(比如绿色植物)的角度来考虑想一想,C是以什么物质形式,通过什么样的生命活动进入生产者体内的,形成了什么样的产物,这些产物在生成以后又到哪里去了。第三组同学们请站在消费者(比如牛)的角度来考虑第四组同学们请站在分解者(比如蚯蚓或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的角度来考虑(学生活动)(学生汇报)师:由此可见,这些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间是相互联系的。过渡: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碳元素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关系图。活动一:构建模型22、构建碳元素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关系图。(用方框和箭头表示结果,并标明箭头的含义)师:我建议同学们用方框表示出各种成分,并用箭头表示出C是如何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是如何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并且是如何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传递的。当然要标明各个箭头的含义。(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出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箭头,并且标明这些箭头的含义)(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其余的结果)(学生相互评价)师:其实,大气中的CO还可能来自于哪里?(同学们想想看,马路上奔驰的汽车,它们也在不断的释放出CO,这些CO是从哪里来的?)生:化石燃料的燃烧。师:对。这些化石燃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古代的生物由于受到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遗体被一下子埋入地下,而分解者又一时没有将其分解掉,再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就会演变而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了。归纳总结师:这幅关系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构完成了。我们对于碳循环的过程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将图中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一下梳理。(学生依次回答)(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4)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形式及途径:(5)碳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6)碳循环的(物质)形式:师:同学们看看,碳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又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生:CO师:没错。因此,我们说,碳循环是以CO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三)物质循环师:其实,不单单是C元素会这样被反复循环利用,其他很多元素都是如此,比如H、QN、P、S元素等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物质循环。师:那么什么是物质循环呢?生: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那请同学们根据概念和我们刚才所学的碳循环过程,来思考几个问题:探究活动二:物质循环1 .这里的物质指什么?2 .循环过程是在哪两者之间进行的?3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的吗?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此类推,说说什么是氮循环呢?那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课前布置的学案中的第一个思考题呢?(思考1:为什么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生:因为物质在被反复循环利用。(四)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师:也就是说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使得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含量得以平衡,那么地球上的CO含量也是可以维持平衡的。其实,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速度和CO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的速率几乎是相等的。那么同学们看看这个关系图,有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破坏了这样的平衡,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呢?生: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含量增加。师:那该怎样来使CO的含量不再增加,甚至降低,来减缓温室效应呢?生:减少CO的来源,增加CO的去路。师:对。那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探究活动三: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生:1、保护植被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开发新能源师:那我们能为此做点什么呢?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能做到小事出发,献计献策生:1、植树造林;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不使用一次性筷子;2、节约用电(及时关灯,少用空调)、提倡公交出行(无车日)3、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师:很好。最后希望同学们真的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根据碳循环的原理,减缓温室效应。实现低碳健康生活。(五)当堂反馈师: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道题目来加深对物质循环的理解。1、下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1)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B为,C为。(2)图中D-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I石扬毒烧第2题图方法归纳:2、请结合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一”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2)分析A-B和Bf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课外知识:中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o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此外,中国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至1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中国希望能够全球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在公约的框架下,接受公约的指导。发达国家出的资金应该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优先给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使用。中国现在正在,以后也愿意继续通过南南合作、双边合作的形式,给这些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资金上的支持。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市场营销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