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五石之瓠教学设计本课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目标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观,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围绕“有用无用”“无用之用”的深刻内涵,从政治、思想、艺术、科学等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实例,进行发散思维。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庄子的几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庄周梦蝶蜗角之争等以及有关写作背景。课堂导入“被古代誉为天仙才子,万古庄周的庄子,到底有没有好朋友?有!那就是惠施,人称惠子。在庄子一书里,他们之间有过很多次辩论,他们的辩论各有特色,颇具哲学色彩。他们二人的学问不相上下,但是在人格精神上却有云泥之别”。出示“惠子相梁的故事,问学生“从中读出了庄子和惠子有什么不同?”由此,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又导入了五石之瓠的学习。第一,文意疏通环节。1. 学生先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用红笔标出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以及翻译有疑惑的地方。2. 学习小组讨论解决翻译疑惑,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对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做好总结和笔记。第二,文本研读环节。本环节的主问题是:“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提出主问题,学生再读文本,自主思考,写下自己的答案。小组进行讨论探究。选择三个小组展示交流。学生和教师对展示交流的观点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回答应围绕问题中的“怎样”,注重审题。既要梳理文本思路,又要探究出庄子观点的本质,问题回答参考如下: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捂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比较探究环节。比较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学观和庄子哲学观的异同。本问题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此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理解层面的盲点,也要充分发挥平时阅读比较广泛,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的力量,提醒学生注意此类学生发言中的亮点和思维形式。教师进行拓展,补充。师生共同联系实际来理解老子和庄子的哲学观的异同。此问题的理解要点是:老子特别强调“无之用”。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正因为它什么都没有,才能写字;一间房子,正因为它中间是空的,人才能住在里面。庄子的“有用”标准是对外的,即对社会、他人而言,而不是对自己而言的。而无用的标准是在内的。无用,可以保全自己。庄子生活的时代,国家不是一个道德国家,社会不是一个道德社会,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做这样的人生思考:为什么要成为别人有用的人?为什么要为别人活着?其实,庄子也意识到,当一个人真的完全无用时,他可能也不会得到社会和他人对他的关照,更难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同样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第四,写作艺术赏析环节。学生总结并从文本举出例子阐释。教师点拨补充。 善用寓言,寓哲理于离奇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 语言夸张,意境开阔 犀利明快的议论,鲜明的情感态度。第五,拓展阅读环节。阅读课后案上庄子人间世相关资料,思考问题:庄子笔下的“不才之木”得延天年,“支离疏”因病躯而得终天年,庄子借此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同意庄子的人生哲学?写下自己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