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资本流动现状

上传人:w****4 文档编号:49686637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资本流动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长三角资本流动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长三角资本流动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三角资本流动现状及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分析民革上海市委员会邱华云前言 上海在长三角迎接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趋势和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的提升和城市价值的提 高和强化,在资本、资源和市场强集聚功能发挥的同时,也会越来越 强烈的体现出对长三角周围地区的扩散和辐射, 上海对长三角经济发 展中所起的服务作用会呈现越来越深入、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和扩散呈现泛区域的特征。近十年来,上海的投资扩散围绕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沿线向纵深 渗透。而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建立,已有不少来自上海的资本将苏北作 为产业转移和长线投资的重要地区,苏北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地区, 应是确定无疑的。在经济全面市场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资本流动中承接上海的 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是一个对来源于上海投资市场份额的竞争和瓜 分过程。各地在与上海接轨名义下,各显神通,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长三角区域内的资本流动,随着长三角经济份额在全国的比重越 来越大,目前出现了新的趋势。在上海继续成为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向的同时, 长三角区域内资本的相互流动、 长三角除上海之外其它地区直接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态势也越演越烈。从总体长三角发展的基本态势看, 上海作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高地,在迎接国际资本转移和发挥对区域的投资辐射上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区域经济运作的核心。长三角资本流动和上海的产业转移的探讨将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长三角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现状(二)上海资本向长三角流动的基本特征(三)长三角承接国际制造业和上海产业转移的经验。一、长三角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现状1、长三角发展突出,上海逐渐体现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1)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 15 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 22775亿元,比 2002 年增加了 3650亿元。 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1669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由上年的 18.7%上升到 19.5%,提高了 0.8 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5 个城市中最高增速为 18.0%,最低的亦为 11.8%,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9 和 2.7 个百分点。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2)根据商务部最新公布的一份关于跨国公司近年在华投资战略 调整的报告显示, 最近两年跨国 (跨境)投资往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 截至 2002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使用外资 1215 亿美元,占全 国总量的 27.11%。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142 亿美元,占全国总量 25.5%。但从 2000年起,长江三角洲地区 实际使用外资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超过 25.5%,2002 年达到 33.25%。 与此同时,广东地区实际使用外资数量占全国比重则从 2001 年起明 显下降, 2002 年下降到 21.49%,已经远远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3)在新一轮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区域转移的过程中, 已形成跨国公司总部及运营中心、 研发机构为前导, 产品制造部门的 扩展随即跟进的投资模式。 上海“四个中心” 战略目标的确立和实施, 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流动的运行方式相吻合。 上海为国际资本运行提 供完善的功能配套和一流的城市环境, 使得全球采购中心、 全球研发 中心蜂拥而来, 上海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资本集聚效应逐 渐加强,成了迎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第一站, 并成为自上海出发 辐射长三角周边地区资本投资“蓄水池”。上海同长三角周边地区的 经济高度关联和日趋清晰的功能分工,使上海承接国际资本的转移 中,逐渐成为带动长三角周边区域庞大产业群升级的“发动机”。4)到 2003年 6月底,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具有地区总部功能的 投资性公司超过了 80 家。财富 500 强已有 300多家进入上海, 其中有 70多家设立了地区或中国总部。 2003年 110月,上海新批 准外商投资项目 3700 个,合同外资 9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4 , 实到外资 49.36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8 。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经 批准了 89家外商投资性公司,认定了 53 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以制造业、 金融业和商业等传统 产业为主。其中“财富 500 大”企业在上海投资的企业基本上涵盖了汽车、通信、钢铁、石化和精细化工、家电、电站设备等工业支 柱产业和信息、生物制药、 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行业上划 分,制造业独占鳌头。在 730个项目中,制造业项目 452个,占 61.92; 合同外资 84.36 亿美元,占 83。5)由于国际资本钟情于上海的资本投资对长三角的扩散效应和 上海对国际资本在后道产业环节延伸投资的有限吸纳度, 上海确定建 设“四个中心”、服务全国的战略,以及上海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等 各种因素,客观上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逐渐发挥着 “投资带动” 和“资 本溢出”的功能。这是由于:( 1)跨国公司的总部进入之后,产业 延伸后续大量资本的投入需求往往是以上海的周边地区产业配套为 目标的,上海本身的消化和容纳的能力有限, 造成了资本的外溢。( 2) 随着上海以“四个中心” 建设为目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的实 施,上海同周边地区的功能分工更加明显。 体现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的 资本和要素集聚作用的另一面, 资本的扩散和辐射也将同时呈现。 (3) 随着上海商务成本的提高, 原来的一部分技术能级较低、 占用资源较 多的制造业面临着向外的转移。( 4)上海较具实力的专业大集团, 在开拓市场和规模经济的驱动下,也有走出去的市场动机。因此,随 着长三角经济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 上海在长三角发展与合作中的产 业转移和资本扩散加快, 上海已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 “发动机”和“蓄 水池”。2、长三角区域在接受上海的资本扩散和合作上态度积极1)上海成了长三角各方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的过程中,从功能的发挥和辐射的实现 角度,把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作为重 要的工作来考虑,上海也 成了长三角各方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在这种背景下,“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成了长三角地区“2003 经济进行曲”的主调。据不完全统计,仅 2003年 7 月到 9 月,江、 浙两省以“接轨上海”为题材的各类招商会、洽谈会、说明会、新闻 发布会超过 30 个,平均不到两天就有一个,这在上海的历史上极为 罕见。在这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江浙两省签约的内外资项目超过 400 个,合同资金超过 300亿元。其他间接的好处则难以一一统计。 在黄浦江畔的国际会议中心, 两个月接待的近百个会议中, 来自江浙 两省举办的占了相当高的比重。2)各地加快了空间上实施接轨上海的步伐除了各种招商会, 各地加快了空间上实施接轨上海的步伐。 交通 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更多江浙的市区县与上海显现 “同城”效应。杭州、 宁波、绍兴、南京、苏州、南通等城市(包括海门市)都在加紧扩大 与上海连通的高速公路或跨海大桥的建设,高速铁路也在加紧筹备。“无缝对接”成了近期区域合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3)接轨上海取得明显实效与上海接轨比较密切的城市之一的嘉兴市,从 1999 年至今,每 年都在上海举办类似于“恳谈会”、“接轨上海”和“百家国( 境)外驻沪机构看嘉兴”的系列活动。仅以 2002 年嘉兴接轨上海投资项 目暨出口商品推介交易会为例,就签订外商投资项目 31 个、项目总 投资为 17.66 亿美元,内资项目 13 个、项目总投资 30.5 亿元。嘉兴 农副产品输送上海市场,每年达 20 多亿元,部分农副产品基地事实 上已成为上海的“编外菜园子”或“养殖基地”,平湖市凯宇集团公 司向沪日供营养午餐就达 6.5 万客。嘉兴市有 1000 多家公司、企业 与上海各方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合、 协作关系,每年有 300 多亿产值 的工业品为上海配套。 如嘉兴韩泰公司和海宁宏达经编公司分别为上 海一汽桑塔纳轿车配套提供大量轮胎和汽车绒布。杭州市 2003年 3月于上海设立招商办事处,短短 9个月时间, 便取得 2800 多万美元的招商引资成绩。与此同时,驻沪招商办还与 包括 100 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内的 1200多家企业、政府机构、代 表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网,并举办大型和专项的活动,杭州市 5 年 来最大的一次投资环境说明会, 就是在去年 8 月于上海举行。 这个招 商办是杭州市政府在上海设立的协调统筹招商工作的机构, 成员来自 外经贸局、开发区和区县, 这个较为广泛的载体,有利于开展包括工 商、 IT 、农业和三产等,全方位的招商活动。3、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暗流涌动1)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中除了呈现出各地接轨上海之外,长三角的资本流动还反映出江浙两省省内地区, 本省和邻近省份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非常活跃。2)江苏省着力推行建设制造业高地的同时,实施战略北移,跨 江发展,意图把沿江地区建成国际制造业 基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 地,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沪宁沿线高新技 术产业带、 沿江基础产业带、 沿海经济产业带和苏北资源加工产业基 地的发展格局。苏南地区按照市场化操作、资源优势互补、注重经济 实效、实现南北双赢的发展要求,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经济技 术、投资管理合作交流,带动苏北与全省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加大了 南北挂钩合作的力度。产业转移成效显著,根据初步统计, 2003 年 苏南五市对口转移项目 500万元以上的有 198个,比2002年增加 120 个,项目总投资额达 47.7 亿元,实际引资额为 16.8 亿元。3)浙江地区实施接轨上海,北进江苏,西出安徽战略。战略的 核心是以杭州湾大桥建设为契机,加快“南上海”建设,以杭州为中 心形成 4 小时经济圈, 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由于民营企业的 发展迅猛,市场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等活动,客观上促进了省内的 产业转移。 除了在省内实现产业转移和对接, 浙江也开始走向其他省 市。鼓励将劳动生产率跟不上发展的产业转移出去。 如江西已形成近 十万个来自浙江的企业。二、上海资本向长三角流动的特征分析1、上海制造业资本流动的一般趋势1)上海的制造业发展重点放在六大产业上 由于制造业在税收、就业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巨大贡献, 和其它地区一样,上海对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非常重视。近年来,由 于长三角要素流动加快, 区域内一般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小且产 业同构性较强,各区域在接受世界产业转移的生产制造上同上海相比 都有商务成本较低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制造业整体发展上已经面临挑 战。另外,据统计,江苏、浙江的全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在过 去 10 年开始赶超上海, 现在已经超过了上海。 在上海的产业结构中, 制造业占的比重相对没有江苏浙江那么高,但差别不太大。同时,上 海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二产的劳动生产率速度。 这个 结果反映出江苏、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上海已经逐渐接近。从现实出发,上海的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六大支柱 产业上,在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上突出放在“四个中心”的建设上。 上海市政府的规划设想要“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 设备、房地产六大方面”。“精品钢铁、精细化工、汽车、大型成套 设备、电子与通讯产业、生物医药作为六大支柱产业”。 “重点提升 基础原材料工业, 使石油化工、 钢铁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 因此,客观上未来上海与周边地区在承接国际资本的转移上, 错位分 工将大于水平竞争。2)上海六大支柱产业部分产业环节存在向外转移的趋势上海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和重化工行业外移, 可能性不大, 但部分产业环节的向外转移存在可能。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 上海在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截止到 2004年 2月,上海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 72%, 重工业增长速度约 38%,高于轻工业增速 6%。从上海各区县、各工业 区的产业导向和优惠政策来看, 也是主要为这些产业提供更好的投资 服务。因此,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来看,要吸引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和 重化工行业的产业整体实现转移,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同时,基于 上海本身在人才、资金、技术、环境上具有雄厚的基础,从产业配套 发展和要素优化上,这些产业留在上海更有利于发展。但由于处于这些产业范围内的上海大集团, 自身由于发展的需求和产品生产扩张过程中后道环节配套的实际需要, 有可能发生走出去开辟资源、 市场等投资行为, 客观上也能促进上海的这些产业部分向周边区域扩散。3)轻工、纺织企业有强烈的产业外移欲望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生存驱动下,可能在市场整合中主动或被动地形成产业外移。 目前在上海分布于轻工和纺织等技术能级较弱, 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行业主要是上海的国有企业。 在上海国资结构调整过程中, 在这些行业中的国有大集团开始下放到各区县, 这些企业的运作将逐渐市场化, 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将逐渐被削弱。随着上海商务成本的逐渐提高,在异地建立成本较低的生产基地、资源基地, 成为这些企业最根本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这些产业本身技术能级较小,与江、 浙地区的同类企业相比,在技术和资金上并不占优势, 因此, 这些企业所在行业主动以个体能力实现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这些企业在实际的产业转移中, 将依靠市场主动或被动地整合来实现。同时,由于上海的纺织业 2002 年的工业产值才 16.8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 2.4%,利润总额 -0.17 亿元,处于行业亏损。总体看, 轻纺产业并不是上海愿不愿意转移的问题, 而是长三角其它地区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2、上海资本流动向长三角转移的基本特点1)外资和民营企业是制造业向外延伸、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务实为产业选择原则的一大批有市场有技术的民营企业及跨国公 司,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 分析不同的生产成本和效益比,以此作为 判断其产业布局的基础。 因此,客观上一旦产业环境发生变化或出于 市场和规模的发展需要, 形成了这些企业将上海作为 “中心店”或“总 部”,而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流域,在那里建立生产基地、 出口基地与分支机构,并将其作为未来的投资重地的局面。 如较早进入上海, 并在上海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合作的联合利华随 着中国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分享了上海投资带来的巨大利润之后, 从 进一步扩张生产能力和降低商务成本的角度, 实施了产业外移。 2002 年,联合利华正式进驻合肥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占地约27 公顷的工业园,投资建设了香皂等护理用品生产项目。 2003 年,联合利华再次在合肥投资建设一座洗衣粉厂, 以此作为联合利华在肥投资的第二个项目。另外,通过落户上海,再挥师国内甚至海外,这也正是众多来沪企业的发展战略。 1997 年从宁波移师而来的上海埃力生集团一直 “野心勃勃”,利用上海品牌,占领全国市场,正一步步实现“野心”:钢管系列产品占据国内市场 70的份额;日前成功收购安徽池州有色金属公司,并计划在 2006 年将其建成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嘉兴服装大户“茉知华”几年前把总部迁到上海,前不久, “茉 知华”回到家乡,在平湖一举投资 10 个亿,建立了茉知华工业城, 上海负责研发、营销,嘉兴负责生产,产业分工十分清楚。在长江三 角洲,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通过培育、发展、巩固一个优势产业, 吸收跨地区的要素,并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中去,已成为共识。2)上海大型国有企业有着跨地区规模扩张的强烈需求 上海市政府在最新的国资调整规划中提出要培育大企业、 大企业 家,位于上海重点支持的六大支柱产业所涉及的大型企业要实现规模 的膨胀,必然要走出上海,对全国和长三角的市场、资源、生产有着 强烈的整合和投资需求。 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一样, 这些国企大集 团也在四处寻求成本较低的地区建立生产和配套基地, 分享当地的市 场。长三角已形成结构趋同的产业特点, 客观上也为上海国企大集团 小地区的产业整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也可将原来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关 系,巧妙地转换成同一企业内部的垂直分工关系和技术水平分工关 系。上海汽车在扬州设立仪征整车基地,就是典型。3)工业开发区的功能延伸和转移,将带动一部分产业外移 上海的各种工业开发区由于设立时间较早, 大部分工业区的企业 已经进入产出期,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到位。目前,上海市区甚至是近 郊的很多工业园区都已招商完毕, 难以容纳更多的企业进驻。 与此同 时,园内的企业在上海的进一步扩张,面临商务成本上升的压力,工 业园区有为企业提供服务、 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的内在需求。 如漕河 泾开发区开始了“飞地计划”,在浦江地区兴建了 10 平方公里的浦 江高科技园区, 除去旧工业基地改造 4平方公里,新建 6 平方公里的 园区。此前,漕河泾还在松江兴建了一个面积较小的科技园。 这种在上海市近郊和远郊的迁移和延伸是当前主要的工业园区突破 增长极限的方式, 但随着近郊和远郊的土地逐渐减少, 郊区的土地也 出现了供给的增长极限,因此,工业开发区走出上海,实施跨区域的 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跨区域的园区“飞地”,将带领大批上海的 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4)上海中心区面临服务区内企业的外移需求上海 9 个中心城区(黄浦、徐汇、普陀、长宁、虹口、杨浦、静 安、卢湾和闸北) 占地面积不到 300 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 发展的加快,这些城区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发展空间渐显局促,经 济的持续增长将受到资源条件的遏制。 各区以公司营运总部、 研发机 构、营销中心等总部型经济为主要成分的经济特点,和以全国市场、 国际市场为服务的运行方式,面临总部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产业扩 散、延伸开发、生产制造、服务拓展的空间制约问题,短期内受到冲 击较大的是部分公司随着制造业扩张出现的外移问题。目前上海部分中心城区的发展策略已在考虑如何通过为本区的总部型企业提供延伸服务, 来满足区内企业的发展需求, 挽留企业的外移。其中已在尝试操作的是:通过建立长三角“经济飞地”,用市场化的手段,充分依托产业、资金、人才和市场优势,以优势要素与长三角地区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同体。长三角“经济飞地”的建立既解决了上海各区发展限制,也给外 地的产业对接找到了捷径。一项加强交流、扩大合作的项目,最近正 在上海市卢湾区政府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政府以及上海 (国际) 产 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紧锣密鼓的磋商中加快推进, 这个被命名为 “吴 兴卢湾工业园” 的项目作为两地政府共同搭建的服务平台, 将建 设成为湖州市 (吴兴区) 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和接轨上海的接口和平 台、卢湾区产业结构可持续调整和平移的腹地及服务长三角融入长三 角的接口、上海 (国际)产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招商及产业转移服务 工作的载体。类似的跨地区合作项目,上海各区都在加快推进。 三、长三角承接国际制造业和上海产业转移的经验1、通过逐步建立配套齐全的产业群落形成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如前所述,外资和民营企业根据成本控制的原则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其核心标准是价值链的成本和获利能力。过去,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主要依靠简单的土地让价和基础设施等投资硬环境的比拼。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些优势具有极高的被替代性,很难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 各地政府在考虑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要站在减少企业成本和增大企业获利增长空间的投资软环境的角度, 通过建立产业群落和产业链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最明显的例子,昆山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聚集了大批 IT 企业,在此基础上,培育了 IT 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有力促进了昆 山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宏、仁宝、DELL等世界六大笔记本生产基地均已落户昆山, 现在昆山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到国际 市场的三分之一, 是国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在南亚等龙头 企业的带动下,昆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葡萄串” 效应,由一个主产业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链, 电脑及其周边产品生 产企业高度密集, 形成了一条完善的一公里产业链, 让单一外资无法 “游走”。另一个例子, 上海的民营企业中国吉奥集团, 在浙江台洲投资兴 建的吉奥汽车城,一期工程占地 400 亩,投资 4.5 亿元,设计年生产 能力为汽车 6 万辆,发动机 6 万台。台洲至所以受到吉奥集团的青睐, 主要是来自台洲汽车另部件的配套优势, 目前台洲汽摩配生产企业有 2533家,配套规格十分齐全。“吉奥在家门口就可以提取配件,从 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2、依托上海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的平台当前,各地政府所面对的不仅是已经在上海立足的外资和民营企业的投资外移,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 是面对国际资本和产业的辐射和扩散。长三角本身就是中国的生产基地、研发基地、高新产业基地。国际资本投资目的地的首要选择是带来低成本下的高产出, 不会考虑一个国家的界限, 更不会考虑行政区划这样一个界限。 上海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提供了国际资本的多样性选择, 这使上海已成为长三角承接国际资本投资的招商引资的平台。从近年的发展情况看, 上海周边地区的昆山, 由于较早采取积极、 主动的做法, 满足了国际资本在上海无法实现的投资需求, 承接了来 自上海的国际资本的“溢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外商 投资地区之一。近年来,由于紧邻上海的嘉兴、湖州地区将上海作为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接轨上海力度加大,吸引外资大量增加。 2002 年浙江引进外资前 10 名的县市,全部都在邻近上海的浙北和浙东北地区,其中靠近上海的嘉兴地区就有 4 个县市。承接上海的资本“溢出效应”,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同上海的有 关部门和已经在上海建立市场触角的外资企业建立稳定的联络与合 作关系。与前者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可以较快的了解上海外资进入的动 态信息和商机, 争取尽早分享国际资本的辐射, 后者可以通过“口碑” 宣传和“冰山”效应,进一步提高外地政府在国际企业间的影响力, 并成为拉动其它国际资本投资的“杠杆”和“磁石”。 前不久,江苏省通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委书记陈照煌的率领下, 专 程来沪举行了接轨上海六大系列活动, 即通州市建筑业联谊会、 苏通 大桥工业区论证会、 通州日本产业合作研讨会、 国际资本转移与上海 产业发展讲座、投资环境说明会、农业龙头项目接轨上海研讨会等。这些活动的举行根本上是与上海政府和企业拉近了距离。3、寻求同上海大集团建立生产性的配套合作 在上海新一轮国资调整过程中, 出于造就一批国际著名大集团和 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愿望, 上海有一部分大集团由于战略发展、 规模扩 张、降低生产成本的发展需要, 存在强烈的向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 投资的需求,通过在异地的投资和产业整合建立资源通道、 生产基地, 开辟异地市场网络来满足资产扩张、 规模经济的目标。 这也成为承接 产业转移的市场机遇, 各地可以通过为这些大集团提供满足需求的相 关产业配套,接受产业的辐射。如:无锡江阴的模塑科技公司生产各类汽车零部件, 通过抓住机遇,已成为上海大众配套的稳定合作伙伴;舟山小岛岱山,其岱美聚 氨脂有限公司 “不求大, 只求专”,为上海大众、 通用配套生产皮椅、 方向盘,占据着极其可观的份额; 扬州市仪征汽车厂在国内汽车业中 也算有些“地位”,却索性将其 55的股份“送”给了上汽集团, 而今已成为上汽集团继上海通用、 上海大众之后的第三个整车生产基 地。在有关专家看来,仪征汽车厂的资产一旦融入上汽,便“摇身” 成为集团的一员。这样,它在上海汽车产业链中重要一环的地位,就 被牢牢确认了。4、与上海各中心区、工业园区招商部门建立合作联盟如前所述,上海各区、工业园区都面临着成长极限,与这些机构建立对接,通过各种投资信息的沟通, 可以实现达到有效的招商引资。特别是上海各区和工业园区的招商办, 它们对区内的经济发展比较熟悉,对企业的发展需求较为了解, 在产业政策上有自身的导向和定位。这些部门面对的企业和接触的信息, 都有可能成为长三角其它地区潜在的招商对象:( 1)区域内属于总部型、研发类的运行机构,对产业的后道生产制造有着强烈的需求, 但本地的商务成本无法满足。( 2)工业园区内已经形成规模, 但由于市场扩展的需要, 有进一步向外拓展愿望,而工业园区内无法满足的企业。( 3)外商直接面向各区和工业园区寻求投资, 但由于企业自身规模或产业特点, 以及土地成本等因素不能满足谈判要求的信息 企业 。( 4)由于政策导向,各区和工业园区需要转移出去的企业。5、对长三角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几点操作性建议长三角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的一项重点工作是与上海各区、 县和工业区部门、机构及投资服务专业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1)在对口产业的转移上,与各区、县和工业区建立“一对一” 的双边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这样的战略伙伴, 上海相关的产业转移直 接向长三角有关地区倾斜和流入。长三角中小城市都将生物医药化 工、轻纺服装、 新材料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这些 产业发展上可与上海中心城区的 “一区一品” 的政策优势和产业集聚 效应相呼应。 在生物医药化工方面, 与上海徐汇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 的科研力量支撑的生物制品业相对接。 轻纺服装业与长宁区的东华大 学“便服套装生产”,杨浦区的“室内纺织品生产”和静安区的“男 女衬衫与领带生产” 相对接。 其他产业的对接也是根据上海各区县和 工业区的优势和特色实施相对应的合作。2)在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上,以专业化投资服务 牵头,与上海政府和外资企业建立“一对多”的合作关系。在承接国 际资本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关键是同上海政府和已经建立市场触角 的外资企业进行合作。 而要完成建立这些关系的切入点就是要借助具 有与政府良好合作和信任关系的, 与驻沪外资企业关系紧密的, 具有 较强组织和协调资源能力的专业投资服务集团通过项目合作牵头、 组 织专家论证等方式将外地政府和国际资本建立桥梁。 通过这种专业机 构的服务,使有关城市实现“一对多”的关系网络,将更有利于长三 角中小城市下一步的招商引资。3)在配套加工制造的承接上,以专业化投资服务公司为纽带, 与上海大集团、外资和民营企业建立“一对多”的合作关系。利用专 业化投资服务公司的人脉网络和合作关系, 长三角有关地区政府在这 些专业投资服务企业中建立长期性的面向上海大集团、 外资和民营企 业的办事处,定期与企业交流,项目座谈和项目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