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7063955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髓内部结构及功能 后角后角 侧角侧角( (仅见于仅见于T T1 1-L-L3 3节段节段) ) 前角前角 灰质连合灰质连合中央管中央管外侧部外侧部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内部结构后角后角: 从后向前: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从后向前: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 含联络神经元含联络神经元中间带中间带 中间带外侧核中间带外侧核交感神经中枢交感神经中枢 中间带内侧核中间带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与内脏感觉有关前角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 位置位置内侧群:支配躯干肌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外侧群;支配四肢肌 功能功能-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躯干、四肢肌)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躯干、四肢肌)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中间带(前后角之间前后角之间) )灰质灰质( (“H H”形灰质形灰质柱柱) )白质位置 围绕灰质周围 长的上、下行纤维束 组成 短的脊髓固有束 前索 侧索 后索分部解剖学复习解剖学复习脊髓不同节段灰白质构成形态模式图C1C4C7.8T2T12L5S3S4灰质Rexed分层模式图 腰骶膨大部中胸部脊髓白质上下行纤维束分布模式图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来自延髓)前庭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上行纤维束n薄束和楔束n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n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薄束和楔束:为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支进入脊髓后上升而成(薄束起自同侧T5以下、楔束起自同侧T4以上)。薄束、楔束传导来自躯干、肌、腱、关节、深部感受器和皮肤感受器的冲动。薄束楔束薄束和楔束:薄束传导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的冲动;楔束传导上肢和躯干上部的冲动,经过延髓薄束核与楔束核转换神经元,交叉至对侧,最后传至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之间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薄束楔束薄束和楔束:脊髓后索病变或损伤时,伤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起自对侧脊髓灰质I层和IV-VIII层细胞,以颈、腰骶膨大处最为集中,经白质联合越至对侧,在上1-2节对侧白质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半躯干和肢体的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有明确定位关系,由内向外一次为颈、胸、腰、骶节的纤维。一侧损伤则对侧损伤平面1-2节以下区域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束感觉传导径路示意图n痛温觉:后根神经节-脊髓后角细胞(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丘脑外侧核n深感觉、精细触觉:脊髓后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丘脑外侧核脊髓小脑后束:起自同侧L2以上背核,上升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反馈其活动信息到小脑,参与调解下肢肌张力和肌肉间的共济协调等过程。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此束起于双侧(以对侧为主)腰髓以下节段V-IX层(中间内侧核),经小脑上角终于小脑皮质,也传导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到小脑。 脊髓小脑前束下行纤维束n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n红核脊髓束n前庭脊髓束n网状脊髓束n顶盖脊髓束n内侧纵束皮质脊髓束: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下部锥体,大部分越到对侧于脊髓侧索后部下行,称为皮质脊皮质脊髓侧束髓侧束。少数不交叉纤维直接下行于脊髓前索的最内侧称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延髓皮质脊髓侧束n纵贯脊髓全长n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支配上、下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n躯体定位自内向外排列为颈、胸、腰、骶皮质脊髓前束n止于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双侧躯干肌的随意运动。皮质脊髓束n支配上、下肢骨骼肌随意运动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只接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纤维n支配躯干随意运动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控制n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则伤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n表现为硬瘫,肢体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红核脊髓束:起自中脑红核,交叉至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下行,终于各脊髓节段的、层,经中继后再到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调节肌肉的紧张和运动的协调,免除震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 。同时和同时和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皮质脊髓束一起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影响动发挥重要影响。红核脊髓束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n迟缓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瘫,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损伤所致,有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的冲动,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等n痉挛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是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及下行锥体束(皮质脊髓束)损害所致,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且无明显肌肉萎缩锥体束:起自大脑半球额、顶叶皮质,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止于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前庭脊髓束:起自前庭神经外侧核,下行于同侧前索外侧,止于板层VIII和部分板层VII 。主要兴奋躯干肌和肢体的伸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大部分在同侧下行于白质前索和外侧索前内侧部,止于VII、VIII层 。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参与完成视听反射。内侧纵束:主要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脊髓后角 - n层 边界不清,内含有后角边缘核,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n层 相当于胶状质,此核贯穿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细胞组成。对分析加工传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疼痛起重要作用。n层 与、层平行,所含的细胞比 层的略大。n层 较厚,细胞大小不一, 板层内含后角固有核。此两层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IIV层的头端与脑干的三叉神经脊束核(见后)的 尾端相延续。 nV层 主要位于后角颈部,分为内外二部分。外侧部细胞较大,并因与纤维交错排列而导致此层外侧与白质的边界不甚明显,形成所谓网状结构(网状核)。V层灰质除接受一定后根传入纤维外,大量来自脑部特别是大脑皮质的下行纤维止于此部。此部许多细胞发出纤维越边至对侧白质上行,是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的主要成分。 nVI层 占据后角的基底部,一般仅见于颈、腰膨大部。此部接受与深部感觉有关的后索内传入纤维。与皮肤、肌肉及一些较深结构的感觉有关。 脊髓后角n组成 - VIn后角细胞为痛、温及部分触觉(粗略触觉)第II级神经元,接受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传递感觉冲动。n损伤表现:支配的相应皮节出现同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精细触觉)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前角n组成: 、 层n 层 由中间神经元组成,接受大量来自脑部的下行纤维,并发出纤维至第 层的前角运动神经元。n 层 位于前角最腹端,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等组成。 层 层前角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直接引起关节的运动。-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骨骼肌纤维,调节肌张力脊髓前角n传导:接受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下行信息,运动传导通路的最后公路。n损伤表现:支配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显著减低或丧失,腱反射消失。脊髓侧角n组成:层n损伤表现: 1、 C8-L2侧角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受损出现血管舒张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如C8-T1病变可出现horner征(瞳孔小、眼球内陷、眼裂小、面部汗少)。 2、S2-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中枢,病变产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层脊髓灰质n层:为中央管周围的灰质,部分后根传入纤维终止于此层。层牵张反射n是最常见的一种骨骼肌反射,属单突触反射n维持姿势屈曲反射n属多突触反射n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n多节段的Thanks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