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研究复习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375163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研究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柳宗元研究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柳宗元研究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柳宗元研究”复习题1谈一谈柳宗元的人生经历。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出生于长安。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二十六岁授集贤殿书院正字,然后任京畿县尉。贞元十九年(803),已步入而立之年的柳宗元自蓝田尉被提升至御史台,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在王朝更替的贞元末年,被提拔为中书省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重要骨干,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黜出朝。起初,柳宗元被贬谪为邵州刺史,行至途中又接到了加贬为永州司马的诏命。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十年,元和十年(815)一月,接到朝廷的诏书进京。他于二月到达长安,三月旋又被贬至更荒远的柳州做刺史。四年后,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逝于柳州。柳宗元的人生充满悲剧的色彩,然而短暂从政的经历和长期的贬谪,也锻铸了他那孤独而不屈的灵魂。柳宗元在仕途失意之后,继承古代士大夫发愤著书的传统,创作了大量的非文艺性政论文和文艺性诗文。柳宗元具有思想家的冷峻和文学家的热情,他的文字对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作了深刻的反思,表现出极其卓绝的识见和光彩四溢的才华。2.谈一谈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渊源。屈原与柳宗元生活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他们被放、被谪的遭遇如出一辙。他们两人出身的地点虽然是一南一北,但最终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却都是在洞庭湖南部地区这个楚文化次腹地的摇篮里成长壮大起来的。柳宗元与屈原同有“美政”理想。两人的遭遇也类似。在人生观上,屈原与柳宗元两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中正”之道,来引领他们的人生道路,左右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死观。柳宗元的政治抱负、生活经历与屈原极其相似,因此他的创作接受屈原的影响也最深,他的学骚也就不同于别人的无病呻吟,而是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屈骚的真正精神。与屈原完全相似的报国理想与悲惨遭遇,使他与屈原心有灵犀,因此他“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正是从离骚屈赋中,他找到了自己与这位千载之前的伟人在感情上的共通点,也找到了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长吟哀歌,舒泄幽郁。”在创作心理上,屈原与柳宗元两人都是以郁结怨愤之情,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歌有意效仿陶渊明,特别是他的有些诗的题目和陶诗完全一样,如饮酒、咏三良、咏荆轲等,所以柳诗与陶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相似之处,苏轼就将柳宗元视为陶渊明最好的继承者。当然,柳诗与陶诗既有相似之点,亦有相异之处。陶渊明的人生观基本上是道家的,所以在陶渊明的诗里,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平淡自适,柳诗中却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幽愤。柳宗元的人生观、世界观却是现实的、现世的,他没有陶渊明那种混然物我的自然观,即使是与道家观念极为相近的佛学也不能完全消除柳宗元对于现实的执着、对于苦痛的不能释怀。柳诗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他无可排遣的寂寞。柳宗元描写山水的五言古诗,在许多方面确实有取法于谢灵运的山水诗之处。柳宗元对外物的关注可以分散他对于忧怨之思的深切感受,所以在他的不少诗作中有看似客观的描摹,从而形成他的这些诗作类似谢灵运用语精工的特色。他们也有各自的特点,两位诗人以自己的才华于诗歌创作上开辟了不同的境地。柳宗元在诗中还不能做到与自然完全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未能在观照自然时保持审美的距离,所以“景”皆著“我”之色,处处都有一个孤独寂寞的“我”存在。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诗歌风格上都有清空的一面,但是和谢诗相比,在柳诗中我们更多地发现的是他的“幽”、“独”、“孤”。3. 简述柳宗元的诗学观。柳宗元的文学思想较多的是关于散文的理论,但他的书、序、启、记等作品中也有不少涉及到了诗歌问题。柳宗元的诗论结合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柳宗元把广义上的“文”划分为“著述”和“比兴”两种。所谓“本乎著述者”即指学术性的文章,而“本乎比兴者”主要是指诗歌。关于“比兴”类诗歌的特点,他指出必须言辞优美而具法则,朗诵起来清越而悠长,生动鲜明节奏感强,意美而流畅,便于流传谣诵;同时还要讲究作品的形象性,富有美学意义,以便更好地发挥“讽谕”作用。柳宗元“感激愤悱”、“舒泄幽郁”的诗歌抒情理论同司马迁“发愤著书”、韩愈“不平则鸣”、刘禹锡“穷愁著书”及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文学观点具有同样的精神实质,都表现了封建文人在困厄、艰难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同时也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特点。柳宗元还提出“正性”、“和气”、内外相称与文质相符等诗人的品德与修养问题。他进而提出诗歌“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的艺术要求。他认为,文学作品无“文”不美,“文”之太过也不美,只有词正理备,言畅意美才可称之为美。在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这一关系上,柳宗元崇尚对称、平衡、和谐的整体美,提倡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平衡统一。对于诗歌作品的风格问题,柳宗元提出了“尽天下之味以足于口”的审美要求。4. 谈一谈柳宗元诗歌的艺术个性及其山水诗的演变。柳诗中既有甘于退隐与寂寞、风格如陶诗平淡自然的蕴藉之诗,又有孤清峭厉、锤炼精刻的精工之章,还有哀怨凄怆、胸臆直抒的酸楚之作。阅读柳诗,我们会发现不论是苏轼等人提出的“枯淡”、“有陶家风气”的篇章,还是其他人提出的“峭劲”、“得骚之余意”的诗作,在柳集中都能够找到充分的例证。柳诗虽然风格多样,却也呈现出一些类似的艺术风貌。柳诗表现了新的山川境界,具有忧伤、孤傲的情感特征和或隐或显的“骚怨”特色。柳宗元的山水诗作于被贬南迁之后,主要集中在永州和柳州时期。考察这两个时期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同样抒写迁谪生涯,但柳诗的面貌却有所不同。在永州,柳宗元还期盼着能得到朝廷的“宽恕”,有朝一日回朝任用,但是,元和十年初的匆匆返京换来的贬地却是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他对自己回京一展政治宏图的想法彻底绝望了,于是他再没有必要继续压抑自己的悲情而故作淡泊之诗了。综观柳宗元的永州诗和柳州诗,我们发现他的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在情感上是从忧伤到绝望,在意象上是从清秀澄明到奇崛险怪,在形式上是从以五言为主到以七言为主,以古体为主到以近体为主,在风格上是从简古疏淡到清峻冷峭,如此构成了柳宗元前后期山水诗的演变轨迹。5请对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对柳宗元的评价作出评析。正面评价:“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负面评价:“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柳宗元并没有由于贬谪而丧志畏缩,他那种“万变不更乎其内”的强烈入世精神,支撑着他勇敢地生活下去。他在吊屈原文中称赞屈原“穷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的高洁志向,由屈原之流放经历了解到自己的贬谪境遇,不由得产生“哀余衷之坎坎兮,独蕴愤而增伤”的穷愁发愤的思想。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他说:“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柳宗元在悲愤之余,点燃了胸中的理想,升华了情感的焦点,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从屈原作品的读解中寻找到自我超越的方式。既然在官场功名方面难以达到目标,那么就选择著述和文艺的方式以延续理想吧。他之所以在贬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辞赋等作品,大都源于他本身的心境和新的追求。柳宗元是唯一直接参与了中唐两大事件永贞革新和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然而其从政的经历和长期的贬谪,也锻铸了他那孤独而不屈的灵魂。被贬后不能将政治理想“施之事实”的他,继承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传统,在对历史、现实所作的深刻反思和大量著述中,表现出极其卓绝的识见和光彩四溢的才华,并由此彰显了中国古代文人在困厄、艰难的处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命意识。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