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婚姻法论文满族传统婚姻家庭法文化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72672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婚姻法论文满族传统婚姻家庭法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家庭婚姻法论文满族传统婚姻家庭法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家庭婚姻法论文满族传统婚姻家庭法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婚姻法论文:满族传统婚姻家庭法文化研究摘要:满族作为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建立了一个中央政权,还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余年,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统一、领土完整、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随着社会的交流、融合和发展,居住在城市的满族人的民族特点正在逐渐消亡,因此寻找满族曾经的痕迹和拯救满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力图从法文化分析的角度出发来剖析满族传统婚姻家庭中各种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关键词:满族;传统;婚姻家庭;法文化婚姻是人类繁衍后代的重要形式,是构成家庭、产生宗族的基础。婚姻家庭能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昌盛,也能够成为历代统治者扩张、巩固自己统治的一个举足轻重的筹码。在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记录着各民族具有特色的婚姻、家庭形式,同时也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法律文化。一、满族婚姻缔结中的法文化分析婚姻的缔结标志着一个家庭的开始,而这个缔结的形态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婚姻形态即婚姻缔结过程中所客观存在的形式和特点,是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深层理念的文化形态。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它的婚姻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早婚早婚这种婚俗在满族社会很普遍。满洲旧俗尚早婚,娶长妇,一般在小儿时期即订亲结婚1。女真人“女十岁前,男家约婚。”2奉天满族人婚龄稍晚,“富有人家之男子生十三、四岁即结婚,至二十岁以上方结婚者,俱为穷人”2。而且在满族社会中又是多以年少之男娶年长之女,十三、四岁的男子,必须娶十七、八岁的女子。满族中所盛行的早婚及娶长妇的习俗,追本溯源是有其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考虑,我们可以发现:满族先民在形成民族的过程中,长期从事着军事活动。满族入关前人口最多不过六十万人,长期的军事征服使大批的青壮年战死疆场,随着战争的继续和对广大被征服地区实行民族统治,客观上就增加了对满族人丁的需求,八旗制度的实施使兵民合一,“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3。男子16岁成丁,即要入伍从征。即便有“三丁抽一”的制度和规定,但每临战事,凡在旗男丁都要从军,甚至有祖孙三代同时服役的现象。这对满族家庭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繁衍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致使许多家庭无以继后而绝户,更谈不上强大家族以祭祖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早婚并娶长妇,以保证人丁在入伍前就实现人口的繁殖,既有丁入伍,又有幼丁延续家庭香火,确保家族和旗的发展壮大,后继有人。(二)一夫多妻明末清初,满族社会已进入一夫一妻的个体婚。但是这种一夫一妻制仅是片面地针对女子,其原则只是约束妇女,而与男子无关。在财产私有制度下,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男人,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确保财产只传给自己的子女,严厉要求妻子必须忠贞如一,而男子并不受这一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男子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一夫多妻的现象在满族社会中也得到发展。其实,满族先民早有此俗。女真人妻有大妇、小妇、侍婢之分:大妇叫做正室,小妇叫做次室,侍婢即为妾4。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更是明文规定:“命庶官许求次室二人,百姓亦许置妾。”5一夫多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轻美貌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6清代早期满族社会中,一夫多妻被法律所允许,习俗所崇尚。其多妻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对女奴的占有,不仅贵族与富有者多妻,普通八旗兵丁也是多妻。由于政治联姻活动,努尔哈赤与其子孙不断娶进贵族女儿,地位高于女奴的侧妃、庶妻不断增多,加上战功和赏赐,使多妻范围扩大到普通甲士旗人,使多妻成为了早期满族原始婚姻家庭生活的普遍现象。(三)收继婚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大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其实就是转房婚,这一婚俗曾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这种接续婚的习俗是原始的族内婚的残余,反映了把娶来的女人当作家族生儿育女的特殊性质的私有财产的宗法意识。家族中的私有财产是不容许外流的,它必须由家族中的人按着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序依次继承。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社会一直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甚至连清皇室也不例外。其中,多尔衮娶亡侄豪格的福晋为妻,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顺治纳亡弟博穆博果尔福晋董鄂妃为妻等都是收继婚的典型例子。其中孝庄太后下嫁更是引起轰动,成为清初历史上“三大疑案”之一。(四)满蒙联姻对于普通婚姻,一般只行使繁衍后代的功能,而联姻则并非如此简单,它还须反复结亲,从而形成所谓的“世婚”。清与蒙古科尔沁莽古恩部自万历四十年始结亲,至崇德九年的三十二年间,共结亲记四世二十一次;与翁甲岱一系自天命十年始,至崇德七年,十七年间共结亲二世二十一次;与喀尔喀部自天命二年至崇德八年,二十六年间共结亲了二世七次。通过世婚必然导致两大集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在满族与科尔沁部之间尤为突出。自与科尔沁部结为世婚后,清代就有两朝皇后来自科尔沁,几乎每朝也都有公主、郡主下嫁科尔沁部。宗族家族是以父系血缘为主干,经过繁衍扩展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法家族。借助婚姻来连结其他亲属,是宗族组织的外延和扩大。而满蒙联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满族皇室的宗法统治网络,其最终目的是为政治而服务。毛泽东在对康熙的评价中说:“康熙伟大的贡献之一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他先团结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利用汉族统治汉族。”7确实,满族统治者很善于运用统一战线政策。在入关前后他们都努力与蒙古联姻;世代互婚,这是满族宗法血缘组织的扩大和有益补充,从而确保统一中原的政治力量的强大和入关后北疆的稳定。可见,满族统治者利用宗法的联姻为政治服务,从而巩固了他们的封建统治。从以上各种形式的婚姻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出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一些氏族社会末期比较自由的婚姻观念。我们可以从熟知的历史事件中看出:一是满族通婚不严格讲究辈份,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妃中,就有三人与他是亲姑姑和侄女的关系;二是满族寡妇再嫁成为普遍现象,而且不受歧视。明代及后金的女真习俗都不限制女子再次婚嫁,而且寡妇再嫁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努尔哈赤家族不但允许族女一嫁再嫁,本族贝勒贝子们也不忌讳娶寡妇为妻2。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满族的先祖女真妇女在婚姻上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初立政权时所制定的法律中对男女各方婚姻自主权就有明确规定,比如“按律男女情愿,则可娶之,不愿则可不嫁”。这说明,当时的满族妇女在婚姻方面,确实享有相当程度的自由。笔者认为这种自由源于满族的生存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满族先祖最初从事游牧和渔猎,起源于辽宁省,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地区,满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白山黑水以北,贝加尔湖以东,库页岛以西的大片土地上。她们依靠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眼望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他们不识稼蔷,终年以渔猎为生。可想而知,东北气候寒冷,生存环境恶劣,当时的北方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地域辽阔的广袤土地,再加上游牧民族本身的性格,所以这里必将孕育出一群心胸如这片土地一样开阔、思想如无拘无束的野马一般崇尚自由的人们。而且,满族一直以拓疆扩土和征服占据中原的汉民族政权为奋斗目标,所以长年的四处征战使满族人死伤无数,也使原本数量就极其少的人口不断减少。为了保持民族自身的战斗力,为了形成足以对抗汉族政权的力量,满族必须尽最大的本能来发展自己的人口。所以,自由的婚姻观念成为存在于满族社会的必然,这也充分体现了生存之需要即为最大之法的文化特点。尽管满族有着较为自由的婚姻观念,而且婚姻自主权被努尔哈赤写进法令当中,但在一些大家族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宗法性限制,比如“旗民不通婚”这一原则性制度就被大家广泛地遵守着。因为如果旗人娶了平民或嫁给平民,就会丧失作为旗人所拥有的特权资格。这种特权最直接的物质生活表现是每个旗人自出生时起,每月可以从官府领取相应银子作为生活的保障,而平民却得不到。因此,为了使子女将来的生活有所保障,旗人一般是不会和平民通婚的。笔者认为“旗民不通婚”这项规定可能源于满族统治者内心的民族危机感。毕竟相对于汉族来讲,满族的人口要少得多,作为一种统治手段,“旗民不通婚”可以很好地保持本民族血统的纯正,使满族不被汉族所同化,能够一直保持其统治地位。此外,在宗族制盛行的地方,针对一些名门望族,祠堂族长以族人联姻关乎宗族体面为由,也会干预族内青年的婚事。当家长在为子女议婚将成时,必须报告祠堂的宗子、宗长,即使男女双方家长都同意了,最后的决定权也不在他们,而必须禀告双方族长,族长同意了,婚事才能最终确定下来8。满族家族之间互婚主要是从两个家庭和家族乃至宗族的利益来考虑的。在这种婚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婚姻当事人个人的愿望。两个家庭或家族的通婚,更多的是考虑整个家族集体的利益,而对家族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在满族宗法制下的家族婚姻,其主要目的是“下以继后世”,用意在于生育男孩以便传宗接代,使祖宗牌位有人祭祀,祖先的血食不会中断,家族能够永久地延续发展。同时也寄希望于家族内能有子孙来继承财产,以保持和扩大家庭和家族财产,为宗族的强大而服务。再次,满族婚姻的自由也以财产作为婚姻缔结的中介。在满族社会中,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财产的拥有作为划分贫富人家的标志并日益显示出其作用。早在明代,女真人在缔结婚姻时,财产便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因素,其内容一般包括牛、马、衣服和金钱等。可以说经济因素在婚姻缔结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满族父母对女儿的婚嫁,一定要收取男方的聘礼,包括过定礼和过大礼。过定礼又称“下小茶”,俗称“换盅”,礼物最早包括如意、荷包、金银首饰、衣服、布帛以及酒果米肉。过大礼又称“下大茶”、“放大定”,是送正式的财礼。在金代,礼品除酒外,还要送马匹。尽管财礼数量没有固定的要求,但男方的聘礼实际上就是女方的身价,可以表明女子将来在男方的家族里的地位的高低。因此,女方父母都尽力将女儿嫁给相对富有的人家。正是由于财产作为婚姻的中介,广大贫苦的满族人民在婚姻问题上便陷入极大的困苦之中,有的为结婚娶妻而不得不放弃自己赖以维系生计的生产生活资料。二、满族家庭中妇女地位的法文化分析在满族的大家庭中,虽然一直沿袭着重男轻女的思想,都以生子为贵,认为接嗣有人。但对于女孩儿,满族人也不会虐待,他们认为多子多女都是福。史载:“女子执鞭驰马,不异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出兵之时,无不欢乐”9由此可见满族女子在骑射方面享有与男子一样的权利。这在满族婚姻家庭中必然决定了妇女将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一)妇女的家庭地位分析虽然满族是父系家庭,男子的地位高贵,但与汉族相比,满族妇女在家中的权利也有一定的体现,满族受骑射文化的影响,妇女地位与汉族相比高贵得多,家庭中丈夫外出做官或当兵驻防外地时,妻子便可以成为家庭的主事者,暂时充当家长的角色。在平时,妻子也可以处理属于家庭内部而不牵涉全宗族的事情,比如仆役的管理、旗地的经营、子女的教育抚养、银钱的借贷等等。丈夫一般多参加社会性活动而不过多地问及家事。除此之外,满族统治者禁止缠足。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崇德三年(1638年)8月,皇太极下谕:“有效他国缠足者,重治其罪。”入关以后,顺治元年,孝庄皇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皇帝又重申:以后所生女子禁缠足。可见,缠足这一习俗只是流行在当时中国的汉族之中。鲁迅文集中提到的那个时代外国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中国是一个野蛮的社会,中华民族是一个未开化的世族。在溯及原因时,鲁迅从历史的角度给予了回答:那个时代中国人用最残酷的手段让妇女接受裹脚,而自以为那就是文明。用封建教条告诉中国女人要学会这么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笔者认为,缠足之所以盛行,其中一个目的是由于脚小了不便于行走,让女人缠了足就可以防止“红杏出墙”,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给妻子鞋穿,中世纪的欧洲男人为女人制作了贞节带一样,这是符合宋明以来理教要求的。而实际上,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除了少数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数小脚女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她们付出的艰辛,要远远超过一个“天足”的女人。可以说,满族的这种不裹脚的制度是对妇女身心自由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解放。因为妇女在行动自如的情况下便可以参加劳动、从事家务活计。在满族的上层家庭,主妇指导仆婢、妾去工作,在普通劳动者家庭,主妇就亲自从事家中杂务。在看似平凡的做饭、照顾孩子、服侍老人等最原始、最繁杂的劳动中,在付出强大体力代价的背后,换来的是满族妇女在家庭中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使妇女逐渐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二)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分析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有“后宫不得干涉朝政”的明确规定。但在满族的历史资料中,清楚地保留着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两位女性临朝并管理国家大事的记载。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妻子、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祖母,她一生经历了清初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先后辅佐了三代皇帝,对清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的雄才大略、力挽狂澜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另外,在清政权统治中国的二百余年中,慈禧太后独揽清朝大权就长达半个世纪,竟占清朝总统治时间的五分之一。除了皇室中有女子管理政事的历史记载外,在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中也有表明满族女子有一定的政治地位的故事。例如,吉林省吉林市乌拉满族镇北古城内有一座“白花点将台”,传说金兀术的三妹白花公主就曾经在此指挥将士为部族的胜利而战10。三、满族继承中的法文化分析满族人大家族中的财产包括土地、山林、房屋、店铺、牲畜、生产资料、粮食、衣物、钱财和生产生活主要用具等。这些财产为家族所共有,财产的使用权由族长掌握。同时,族长还掌握全族的生产和生活的计划安排,掌握全部实物和现金收支。在一些大家庭中的夫妻及其子女,除了可以分得家族的收入外,还可以自谋收入,不交家族,自己储存支配,俗称“攒小份子”。由此可见,当时满族的大家族已出现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雏形。在满族的小家庭中,析居与财产继承的传统与汉族相比有很大不同。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源于两个民族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族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业,形式上家庭成员同财共居,实际上所有的财产由家长管理支配,这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父母在世时,儿子如果“别籍异财”,不仅有悖于儒家的伦理孝道,而且为法律所不容。与之相反,满族人则实行父母在世时儿子分家别居。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九岁时就从父亲家中分出,独自立户。在明代的女真族家庭中,普遍存在着年长儿子的“别居”现象,分居的次序是由长及次,只有幼子才与父母“同居”。当私有制在满族氏族社会萌生时,一种独特的财产继承法则随之出现,即分家子与未分家子制度,又名幼子继承制。分家子制度曾经风靡于北方渔猎民族。长子析居,幼子守户实际上是一种起源于渔猎生活的习惯,也是狩猎习俗的残余表现。当诸子陆续成年建立家庭时,都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得一份家产,最终幼子成为父亲产业的继承人。满族有敬祖立谱的习俗,分家后,宗谱由长子保管并负责续修,祭祖和其他祭祀也由长子主持,但其他兄弟必须都来参加。在满族家庭中,兄弟间如有无子嗣的,可于近支中选一个过继为嗣,但各房长子不能出继为嗣。如近支无人,则可从堂兄弟之子中择立。亦因独丁不能出继,则以一支承挑两房。在选定承嗣人后,要举办承嗣手续和仪式,立下证书,双方画押,请族长、族人及亲友参加,说明原委,“由继子本生父母及族长等依次画押,然后祭告祖先”之后,设宴族人和来宾11。满族因袭先人旧俗,亲宗族,重血亲,喜欢合居,以家大、人众、显赫乡里为荣。女真人“依山做寨,聚其所亲居之”,其所居之村屯称为“族寨”,即血亲家族往往同居同迁,形成一个族寨,即同一哈拉穆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原来的穆昆往往分化出数个新的穆昆组织。史载,穆昆的分化多因“人口繁殖而迁移至他处”或“随任住防”而形成新的穆昆组织。满族宗族聚居村屯,都有宗亲公举拥立的穆昆达,即族长。族长在宗族中不仅是长辈之人,主要是德高望重,办事公正,在宗族以及外姓中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虽然不是政府的官员,但“凡涉公私事宜,得与佐领平章赞画,亦官身也。”12四、结论满族人尚武弱文,而这种特点必然会带来审美的缺失,从而形成粗犷的审美观,这种略显粗糙的审美观明显反映在缺少商品审美意识和开放意识方面。不重视人文的结果直接反映在人文科学的落后上,因此造成满族文化自身积淀不够厚重,文化底蕴不足,缺少历史感。满族人自己的历史从来没有专门的人去理性地梳理清楚,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是直观地描述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其结果就是很多的满族民间文化没有人花时间和精力去整理、继承和发扬。东北地处高纬度边陲地区,被白山黑水和高山密林所环绕,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着漫长的冬季,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满族人特有的性格特点并最终成为东北人共同的性格特征。东北人善于人际交往,具有人际吸引的性格特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执言、豪爽、仗义、朴实、善良、大方、热情、坦率、实在;东北人最愿意结交各类的朋友;东北方言具有激情、活力、豪情、真诚,富有人情味儿;东北人是天生的外交家、组织者,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事实上这就是一种领导素质和才干。东北人的这些性格特质是吸引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最宝贵的情感智能。总之,东北人的性格特点与清末民初的接受儒家文化汉化的旗人不尽相似,其更接近于努尔哈赤后金时期女真人的性格。因此,我们可以说,东北人的性格形成源于满族的先祖,满族文化特别是满族传统婚姻家庭中所存续的法文化对东北地区文化结构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长期的殖民统治,使东北人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分化,部分东北人的传统性格变得扭曲了。“一时的压迫可以产生叛逆,长期的压迫必然制造出一批奴隶。”13大面积和长时间的殖民地奴化教育,养成了东北文化中的一种顺民性格。此刻,原有的满族文化与儒家文化在激烈的斗争中开始慢慢地进行着融合。在奴性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下,东北文化缺乏对人性尊严、个性自由的尊重和推崇。从此满族的文化变得模糊起来,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并且呈现出被吞噬的趋势。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我们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可见文化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在大力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坚决扬弃儒家文化固有的官本位思想,以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民主知识作为今后东北文化的主体架构,同时培养大量可以肩负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优秀人才,这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与发展,对建设和谐富强文明的关东大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注释: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尔哈赤裁判两家争聘包衣宁善之女时所说的话。参见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 1980年版。满族人把脚叫做“天足”。参见觉尔察氏谱书。参考文献:1长顺修,李桂林.吉林通志M.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2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中华书局, 1980.3萧一山.清代通史M.中华书局, 1986. 559-560.4宇文懋昭.大金国志M.中华书局, 1986.5金史(卷5海陵纪)M.中华书局点校本, 1984.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66.7何海龙.浅析古代满族婚姻形态的宗法性J.满族研究, 2004, (1).8魁升.吉林他塔喇氏家谱M. 1913.9刘广铭,徐东日.建州闻见录中的女真人形象J.延边大学学报, 2006, (1)10关志伟.话说乌拉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11隋中岳,等.辽阳县志M.第二工科职业学校出版, 1928.12福格,汪北平.听雨丛谈M.中华书局, 1997.13张富贵.东北人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性N.吉林日报, 2007-04-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