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铁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72282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铁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毕业论文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铁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毕业论文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铁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闽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铁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Research the interactation mode between ferrous - BIS salicylidene ethylenediamine and BSA姓 名: 学 号: 系 别: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专 业: 应用化学 年 级: 10级 指导老师: 2014年1月10日I摘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和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配合物1)的合成,并对配合物1进行红外表征。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方法,研究该配合物1与牛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配合物1对BSA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 方程, 计算了配合物1与BSA 间的结合常数Kq,用Van.t Hoff方程计算了热力学参数;乙醇和EDTA为探针以及透析法推测了配合物1-BSA复合物透析过程中生成新的物质。关键词: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亚铁离子;荧光光谱;牛血清白蛋白;EDTAAbstractThe Synthesis of BIS salicylidene ethylenediamine Schiff base and Fe() - BIS salicylidene ethylenediamine Schiff base .And the structures of Fe() - BIS salicylidene ethylenediamine Schiff base were confirmed by infrared. We reseached the interactation with the complexes and BSA by UV and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quenching effect on BSA belongs to static quenching.We calculated the binding constant Kq of the complexes and BSA according to the Stern - Volmer equation and calculate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with the Van. T Hoff equation.We used Ethanol and EDTA as probe to speculate the new substances from the dialysis process .Key words: BIS salicylidene ethylenediamine Schiff Base; Fe(); fluorescence spectrum;BSA;EDTA目 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前言11 实验部分11.1仪器与试剂11.2 亚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配合物1)的合成11.3 配合物1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荧光测定21.3.1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常温荧光测定21.3.2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变温荧光测定21.3.3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测定21.4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紫外测定21.5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测定21.5.1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作用紫外测定21.5.2 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测定31.5.3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作用荧光测定31.5.4 Fe(edta)配合物对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BSA复合物的作用荧光测定31.6 乙醇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作用荧光测定31.7 采用透析法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的测定32结果与讨论42.1亚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红外光谱表征42.2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分析42.2.1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常温荧光分析42.2.2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方式分析52.2.3用静态猝灭法对配合物1与BSA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62.2.4配合物1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分析82.2.5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分析82.3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紫外表征92.4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的分析102.4.1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的荧光分析102.4.2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的紫外分析102.5 乙醇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的荧光分析122.6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模式图122.7 采用透析法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的分析132.7.1配合物1与BSA作用透析后产物红外光谱表征132.7.2透析法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的分析143结论15参考文献16致谢18前言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清白蛋白常作为一种模型蛋白质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领域1 , 2 ,可与许多内源及外源性化合物结合起到存储与转运作用3 , 4 ,即在体内起着酸度保持、金属离子、氨基酸、脂肪酸、药物等的贮存、运载等重要的作用5,是基础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药物靶蛋白之一 6 。从不同角度研究以白蛋白为代表的蛋白质与具有生物活性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7。牛血清白蛋白( BSA) 肽链含有582个氨基酸残基,在ex = 280 nm 时,BSA 的内源荧光主要来源于19个酪氨酸和2个色氨酸残基。酪氨酸的荧光主要通过能量转移给色氨酸而发出,2个色氨酸分别位于134位和212位,其发射峰特征、能量转移及荧光寿命等指标可以对蛋白质分子中荧光生色基团的结构及其所处的微环境提供有效的信息8, 9。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配合物1)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机理;利用透析法以及乙醇、EDTA为探针推测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模式。1 实验部分1.1 仪器和试剂试剂:牛白蛋白(BSA) (生化试剂)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水杨醛 (AR)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二胺 (AR) 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六水合硫酸亚铁铵 (AR) 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EDTA (AR)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醇 (AR) 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仪器: LS-55 荧光分光光度计 (美国PE 公司) UV-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 (Shimadzu公司)1.2 亚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1)的合成取乙二胺5.6mL和17mL水杨醛溶解于50mL甲醇中,在冷水浴中搅拌30min,静置15min,减压抽滤,用乙醇洗涤,在常温下干燥6h,得亮黄色固体粉末,再取2.5g固体用40mL乙醇重结晶、抽滤,在常温下干燥4h,得黄色晶体即为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取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1.000g溶解于40mL甲醇中,再加入硫酸亚铁铵1.000g,回流1h,冷却,过滤,干燥,得淡粉色固体即为Fe()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配合物1)。1.3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荧光测定1.3.1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常温荧光测定称取0.048g 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并加入不同体积的配合物1溶液,定容。以=292nm为激发波长,记录300450nm范围的荧光光谱。1.3.2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变温荧光测定称取0.048g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并加入不同体积的配合物1溶液,定容。将该系列溶液分别于25,30,35和40下,以=290nm为激发波长,记录300450nm范围内的荧光光谱。1.3.3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测定称取0.049g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7.0)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并加入不同体积的配合物1溶液,定容。以=292nm为激发波长,测定=15nm和=60nm时的同步荧光光谱。1.4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紫外测定称取0.024g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9)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配合物1溶液,并加入不同体积的BSA溶液,定容。以配合物1溶液为参比液,记录200500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光谱。1.5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测定1.5.1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作用紫外测定称取0.048g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称取0.039gEDTA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和3.00mL配合物1溶液,再加入不同体积的EDTA溶液,定容。以配合物1与BSA混合液为参比液,记录200500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光谱。1.5.2 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与BSA作用的荧光测定称取0.032g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并加入不同体积的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溶液,定容。以=280nm为激发波长,记录300450nm范围的荧光光谱。1.5.3 EDTA对配合物1- 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荧光测定称取0.048g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称取0.039gEDTA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和3.00mL配合物1溶液,再加入不同体积的EDTA溶液,定容。以=280nm为激发波长,记录300450nm范围的荧光光谱。1.5.4 Fe(edta)配合物对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 BSA复合物的作用荧光测定称取0.032g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称取0.016g六水合硫酸亚铁铵和0.030gEDTA配制摩尔比为2:1的Fe(edta)配合物溶液,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和5.00mL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溶液,再加入不同体积的Fe(edta)配合物溶液,定容。以=280nm为激发波长,记录300450nm范围的荧光光谱。1.6 乙醇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作用荧光测定称取0.049g配合物1溶解并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用HAc-NaAc缓冲溶液(pH=6.8)配制溶度为110-4mol/L的BSA溶液,然后于一系列10.0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0mL的BSA溶液和3.00mL配合物1溶液,再加入不同体积的乙醇溶液,定容。以=280nm为激发波长,记录300450nm范围的荧光光谱。1.7 采用透析法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影响的测定称取0.050g配合物1和0.10gBSA,加入30mL蒸馏水溶解。用透析袋透析且每隔2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前取1mL透析袋内的原液并稀释25倍,以蒸馏水为参比,记录200500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光谱。2 结果与讨论2.1亚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红外光谱表征利用NicoLet360光谱仪对亚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配合物1)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如图1所示。图1 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及配合物1红外光谱图a: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b:配合物1如图1所示,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曲线a)及其配合物1(曲线b)。对比曲线a和曲线b,C-C振动由1498cm-1和1610 cm-1移动至1491 cm-1和1608 cm-1,变化不明显,说明水杨醛的基本骨架未变;C-N伸缩振动由原来的1635 cm-1移动至1608 cm-1,向低波数移动了27 cm-1,说明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能与Fe()发生配位作用;O-H在25003200cm-1出现宽而散的特征峰移动至3350cm-1左右,向高波数移动,说明O原子被Fe()离子竞争走孤对电子。由此说明,Fe()与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作用生成新的配合物。2.2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表征 2.2.1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常温荧光分析固定BSA的浓度为110-4mol/L,改变配合物1的浓度,并以ex292 nm的激发波长分别激发BSA溶液及BSA与配合物1的混合溶液。然后分别记录波长为300450nm的荧光发射光谱,其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2所示。图2 不同浓度配合物1对BSA溶液荧光光谱的影响af:C配合物1/(10-4mol/L )0,1.1,3.3,5.5,7.7,9.9当激发波长为292nm时,配合物1在300450nm范围内无荧光发射,而BSA由于其本身的色氨酸残基和络氨酸残基而产生内源荧光10。因此,固定BSA的浓度不变,依次加入不同浓度配合物1,随着配合物浓度的逐渐增加,BSA在350nm附近的荧光发射峰强度有规律的减弱,其结果如图2所示,该特征的出现初步表明配合物1与BSA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2.2.2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方式分析荧光猝灭是猝灭剂与荧光体激发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猝灭过程通常有动态和静态猝灭之分,它们均遵从Stern-Volmer方程:F0/F=1+kq0CQ=1+ ksv CQ式中,F0和F分别为未加入猝灭剂时BSA的相对荧光强度;kq为双分子猝灭过程的速率常数;0为无猝灭剂存在时荧光分子的平均寿命,通常取值10-8s11;ksv 为Stern-Volmer猝灭常数,是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与单分子衰变速率常数的比率;CQ为猝灭剂的摩尔浓度12, 13。而区分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动态猝灭主要依赖于分子的扩散,增加温度导致扩散速度加快,猝灭常数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静态催灭,温度升高,将导致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静态猝灭常数的值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根据Stern-Volmer方程,取BSA与配合物1的混合体系在不同温度时荧光发射光谱的350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为F,以(F0/F-1)与所加入的配合物1浓度c0作图,得到牛血清蛋白的Stern-Volmer猝灭曲线,其结果如图3所示;由Stern-Volmer方程求的猝灭速率常数如表1所示。图3 配合物1-BSA在不同温度时Stern-Volmer曲线表1 配合物1-BSA在不同温度的Stern-Volmer常数T/KKsv/(Lmol-1)Kq/( Lmol-1s-1)R22982.321042.3210120.9963032.301042.3010120.9973082.231042.2310120.9983132.131042.1310120.995由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温度时,配合物1-BSA体系的Stern-Volmer曲线基本上都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Stern-Volmer常数逐渐减小,该现象说明配合物1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另外,由于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动态猝灭常数为2.01010 Lmol-1s-1 14,而配合物1对BSA的荧光猝灭常数Kq约为2.241012 Lmol-1s-1,远大于双分子间最大动态猝灭常数,该结果也进一步说明配合物1对牛血清蛋白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2.2.3 用静态猝灭法对配合物1与BSA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在静态猝灭过程中,荧光物质与猝灭剂分子间的结合常数可根据荧光强度与猝灭剂浓度的关系求出。设蛋白质大分子有n个相同并且相互独立的结合位置,则有:lg(F0/F-1)=lgK+nlgcQ其中F0为未加入猝灭剂时BSA的荧光强度;F为加入猝灭剂后BSA的荧光强度;K为荧光体-猝灭剂的结合常数,c0为配合物的浓度15。在不同温度下,将BSA与配合物1的混合体系的荧光发射光谱曲线的350nm处的F0及F代入上式,得到lg(F0/F-1)与lgc0的关系图(如图4),即求出在不同温度下的配合物1与BSA得结合常数K,相关系数R2以及结合位点数n,如表2。图4 lg(F0/F-1)与lgc的关系曲线表2 配合物1与BSA的结合常数k,R2及结合位点数nT/K 方程k/( Lmol-1)R2n298 lg(F0/F-1)=5.82+1.34x6.611050.9991.34303 lg(F0/F-1)=5.68+1.31x4.791050.9991.31308 lg(F0/F-1)=5.24+1.21x1.741050.9991.21313 lg(F0/F-1)=5.19+1.20x1.551050.9981.20如表2所示,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平均值为1.26)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该结果表明一个配合物1分子与BSA分子中的一个位点进行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的平均值为3.67105 Lmol-1。而结合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的难易程度,初步分析表明:当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时,该配合物的空间构位或位阻对结合常数的大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2.4 配合物1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分析有机小分子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之间主要是通过分子间的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引力等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相互作用,这些分子间的作用力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反应前后体系的热力学参数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可以通过测定体系的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来判断小分子与蛋白质分子链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的类型16。表3的H,S以及G的计算值是分别通过以下3个方程计算所得(其中由于温度变化不大,体系的焓变看成一个常数)。lnk=-rH m / (RT)+CG=-RTlnkG=H-TSRoss16与Mohammed17等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判断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结合性质的热力学规律,即:S0可能是疏水和静电作用力;S0可能为氢键和范德华力;H0,S0为典型的疏水作用力;H0或者较小,S0为静电作用力;H0,S0为氢键和范德华力。表3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T/KK/( Lmol-1)H/(kJmol-1)S/(JK-1)G/(kJmol-1)2986.61105-83.28-168.04-33.203034.79105-83.28-166.10-32.953081.74105-83.28-170.07-30.903131.55105-83.28-166.71-31.10从表3数据中可以看出:配合物1与BSA间相互作用时,体系的H0,S0,该结果表明配合物1与BSA间相互作用时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2.2.5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分析固定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间距,同步扫描激发和发射单色器可得同步荧光光谱,这种光谱已被用于蛋白质构象变化的分析18-20。而蛋白质的荧光主要来于色氨酸、络氨酸,所以一般通过对色氨酸或者络氨酸的同步荧光的测定,探讨色氨酸或络氨酸的构象或周围环境是否发生变化21。图3分别为=15nm与=60nm时,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时的同步荧光的测定结果。图5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时的同步荧光光谱A:=15nm;B:=60nmaf:C配合物1/(10-4mol/L ):0,1.1,3.3,5.5,7.7,9.9保持BSA的浓度为110-4mol/L不变,逐渐增加配合物1的浓度,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加,体系在292nm附近的同步荧光光谱强度均逐渐降低;在=60nm的同步光谱中其最大发射波长有一定的红移,在=15nm的同步荧光光谱中,其最大发射波长没有明显变化。该结果表明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时,主要通过改变牛血清蛋白中的络氨酸残基的构象或周围环境,而对色氨酸残基的构象或其周围环境没有明显的影响。2.3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紫外表征固定配合物1的浓度为5.710-4mol/L,改变BSA的浓度,并以配合物1为参比液,测定配合物1与BSA的混合溶液。然后分别记录波长为240400nm的紫外吸收光谱,其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6所示。图6 不同浓度BSA对配合物1溶液紫外光谱的影响ae:C BSA/( 10-5 mol/L )1.0,2.0,3.0,4.0,5.0配合物1在250320nm范围内基本不发生紫外吸收。由图6可见,BSA在280nm处有一强吸收峰,是其肽链上的色氨酸和络氨酸的苯杂环-*跃迁引起的6。随着BSA浓度增大,在280nm的吸收峰逐渐增强,且峰位由280nm蓝移到278nm,说明配合物1与BSA发生作用。2.4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2.4.1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紫外分析配合物1-BSA复合物加入EDTA后紫外吸收光谱如图7所示。图7 不同浓度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紫外光谱图 ae:CEDTA/( 10-5mol/L) 1.4,4.2,5.6,8.4,42.0EDTA在波长为200300nm基本不发生紫外吸收。图7可见在260nm左右有强吸收峰且峰发生蓝移现象,表明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有影响。2.4.2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荧光分析有机小分子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之间主要通过分子间的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引力等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相互作用。由2.2.4可知,配合物1与BSA之间是通过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进行相互作用,当加入其他的物质时会与BSA或配合物1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发生变化。如图810分别为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与BSA作用荧光光谱图,Fe(edta)配合物对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BSA影响荧光光谱图和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影响的荧光光谱图。图8 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与BSA作用荧光光谱图图9 Fe(edta)配合物对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BSA影响荧光光谱图图10 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影响的荧光光谱图当激发波长为280nm时,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1与EDTA在300450nm基本不发生荧光发射。由Stern-Volmer方程可得,图8和9猝灭常数分别为1.181011Lmol-1s-1,3.301011Lmol-1s-1。由2.2.1可知,配合物1对BSA的猝灭常数为2.371011 Lmol-1s-1。由此得: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对BSA猝灭常数与Fe(edta)配合物对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BSA猝灭常数合为4.4810112.371011 Lmol-1s-1,因此可知EDTA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起到进一步的猝灭作用,所以随着加入EDTA溶度的增大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如图10所示。2.5 乙醇对配合物1与牛血清蛋白体系作用荧光分析固定牛血清蛋白的浓度为110-4mol/L和配合物1的浓度3.610-4mol/L,改变乙醇的浓度,并以=280nm的激发波长分别激发BSA-配合物1溶液及BSA-配合物1与EDTA的混合溶液。然后分别记录波长为300450nm的荧光发射光谱,其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结果如图11所示。图11 不同浓度乙醇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影响荧光光谱图当激发波长为280nm时,乙醇在300450nm范围内无荧光发射,而BSA由于其本身的色氨酸残基和络氨酸残基而产生内源荧光10。因此,固定BSA的浓度不变,依次加入不同浓度乙醇,随着溶剂极性的降低,BSA在350nm附近有强的荧光发射峰但是规律不明显,其结果如图11所示。该特征表明溶剂的极性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基本没有影响。2.6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模式图图12 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模式图2.7 采用透析法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的分析 2.7.1 配合物1与蛋白质作用透析后产物红外光谱表征利用NicoLet360光谱仪对配合物1及配合物1-BSA透析产物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如图12所示。图13 配合物1及配合物1-BSA透析产物红外光谱图a:配合物1;b:配合物1-BSA透析后析出的产物图14 牛血清白蛋白红外光谱图如图13、14所示,配合物1(曲线a)、配合物1-BSA透析产物(曲线b)和牛血清白蛋白曲线。由曲线a和牛血清白蛋白与曲线b对比可知,曲线b在755.96cm-1,1245.79cm-1和1608.34cm-1处均没有强的吸收峰,两图的红外特征说明配合物1-BSA复合物出先与配合物1和BSA不同的结构,据此推测配合物1-BSA经透析后可能生成新的物质。 2.7.2 透析法对配合物1-BSA复合物的相互作用结果的分析用透析袋透析且每隔2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前取1mL透析袋内的原液并稀释25倍,以蒸馏水为参比,记录200500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光谱,其紫外吸收光谱测定结果如图15所示。图15 不同时间配合物1-BSA复合物透析紫外吸收光谱图图15可看出,随着透析天数延长,配合物1-BSA复合物溶液的紫外吸收逐渐增强,透析至9天后紫外吸收趋于稳定。结合2.7.1红外光谱图初步推测:配合物1-BSA复合物在透析中紫外吸收不断增强可能是因为生成新的物质。3 结论本文合成和表征铁()-双水杨醛乙二胺西佛碱配合物,配合物1对BSA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它们两者之间主要通过范德华力或分子间氢键的作用力形式,通过改变BSA中络氨酸残基的构象进行相互作用,其结合常数的平均值为3.67105 Lmol-1。对配合物1与BSA相互作用时作用模式的探讨。采用透析法研究表明配合物1-BSA复合物在透析过程中可能生成新物质。参考文献1 郑彩虹, 梁文权, 虞和永.海藻酸-壳聚糖-聚乳酸羟乙醇酸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蛋白释放的调节J. 药学学报, 2005,40(2): 182-1862 Chaudhuri D, Horrocks WD Jr , Amburgey J G,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nthanide ion binding to the EF-hand protein S100 beta by 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J. Biochem, 1997, 36(32):9674-803 冯小强, 李小芳, 杨声, 等. O-羧甲基壳聚糖稀土配合物的制备及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J. 分析试验室, 2010, 11(29):5-84 魏永巨, 李克安, 童沈阳.溴甲酚绿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J. 分析化学, 1996,24(4):387-3915 李慧卿, 赵亚琴, 杨斌盛. TNS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 光谱实验室, 2007, 1(24):1-5 6 玄光善, 吴效楠, 李玉平.荧光光谱法研究乙酰水杨醛和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J. 光谱实验室, 2005,22(7):861-8647 黄波, 邹国林, 杨天鸣. 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研究J. 化学学报, 2002, 60(10): 1867-18718 王峰, 黄薇, 唐波, 等. 蒂巴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 分析化学, 2006, 34( S1): 239-2429 谭韬, 黄锐, 夏之宁. 改进荧光光谱法研究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 2007, 35(10 ):1415-142010 Brustein E A, Vedenkina N S, Irkova M N. Fluorescence and the Location of Tryptophan Resides in Protein MoleculesJ. Photochem.Photobiol, 1973, 18(4):263-27911 查丹明, 李舒婷, 杨勇飞, 等. Mn()、Co()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999, 19(6) : 788-78812 杨曼曼, 席小莉, 杨频. 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两种理论研究喹诺酮类新药与白蛋白的作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 27:687-69113 杨频, 高飞. 生物无机化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2:329-33114 谢孟峡, 徐晓云, 王英典, 等. 4,5,7-三羟基二氢黄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J. 化学学报, 2005, 63(22) : 2055-2062.15 杨美玲, 杨培菊, 宋玉民. 芦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 无机化学学报, 2005, 21:483-48916 Ross P D, Subramanian S. Thermodynamics of Protein Association Reactions Forced Contributing to StabilityJ . Biochemistry, 1981,20:3096-310217 Mohammed H R,Toru M, Tomoko O,et al. Study of interaction of carprofen and its enantiomers with human serum albumin-I mechanism of binding studied by dialysis and spectroscopic methodsJ. Biochem.Pharmacol. 1993, 46:1721-173118 陈国珍, 黄贤智, 许金钩, 等. 荧光分析法M.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90, 201-21219 宋玉民, 吴锦绣. 稀土芦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 无机化学学报, 2006, 22:2165-217220 宋玉民, 刘哲, 王坤杰, 等. 具抗凝血作用的铁、铜三元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 化学学报, 2010, 21(68):2191-219821 MiLLer J. N.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J. Proc. AnaL. Div.Chem. Soc., 1979, 16 : 203-208致 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回顾了一年来自己所走的路,我特别感谢的是林老师,他在我撰写论文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选题、构思、实验以及最后的定稿,林老师都不辞辛苦指导我们,帮我们查资料。林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态度都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深深地表示感谢,感谢您的悉心教导。同时,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得到过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此,我也深表感谢。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