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372046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气候类型的判读的教学设计宋桂华 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尝试让学生动起来,探究和梳理气候分布的基础知识、分析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规律,最终搭建起判读气候的知识框架。因此本课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地图和气温和降水数据坐标图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知识,通过对气候类型的判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感知大尺度空间地理事物,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教材分析与命题趋势: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必考点,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本节课是大气一章的综合和提升,地位非常重要。 近年来所占分值比重不断提高。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型判读。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通过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材分析与命题趋势:气候类型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地球上的其它自然要素有着密切的了解,同时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每年的高考卷中都涉及到该知识点,而且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富有新意,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突破气候难点的瓶颈,关键在于对气候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气候的考查,一般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前提,通过给定的条件判读出气候类型,然后再考查其它与气候有关的内容。以图幅的形式出现的气候类型,从各种文字图表中,尤其是统计图表中读取有关气候的定性、定量信息,仍是备考重点。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特点。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已有能力包括绘制简单示意图、初步形成逻辑关系推理能力。2.认知特点:优势表现为高中学生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自我意识高涨,为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做好了准备。不足表现为不能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再现,原理和规律的归纳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较弱。所授班级为形式上的慢班。3.学习障碍:本节内容特点表现在以下三点,即(1)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2)对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求基础知识十分扎实。(3)图表阅读能力要求高,本节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习得,特别是对等温线图的使用要求较高。基于以上学习上的难点,往届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形成气候的原因的理解表面化,但是对非地带性的因素的影响过程却不理解。(2)对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记忆不牢。(3)对区域地理知识模糊,不清楚东亚和南亚的具体位置。 复习目标:1: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2: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及成因; 3: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4: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5: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体验,提高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   ,并能区分各种气候类型。从各种文字图表中,尤其是统计图表中读取有关气候的定性、定量信息复习重点:从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复习难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提高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判断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图文转换法及多媒体展示复习过程导入:通过复习提问有关问题导入复习课程二、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1、从分布上判读:2、丛成因上判读:3、从特点上判读:以温定球(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 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水定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通过高考实题演练和教师的分析让学生体验高考试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本节是在完成世气候类型基础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设计的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判断分析气候类型思维能力的一堂综合复习课。气候类型历来是统领中学地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因为综合性强、思维跨度大,学生问题较多,但如果能设计好教学,也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整合的突破点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理想点。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突出学生的参与,因为解决本节学习内容需要对前面已有知识加以应用,这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如何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参与进学习过程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呢?本节课突出了两点创新:1、设计动手活动环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在地球仪上粘贴1月份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解释海陆分布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割作用,解决了以往教师依靠平面图讲解分析中,学生在图图转化中的遇到的空间思维困难。学生觉得这种动手抉择过程非常新颖,而且他们能够在地球仪上找到冷空气的源地,有助于训练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2、教师总结环节应用了实物演示的方式,取代了以往课件总结环节,学生感觉教师语言不多而是非常形象地演示了亚洲高压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副极地低压带的影响,形象易懂。本课设计的第二个亮点是突出了人地关系,在学习完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征后并没有结束学习,而是提升到了气候这一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延伸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而在南亚季风的学习中也没有像以往教学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学习,而是通过提出一个历史和地理间了解的问题“为什么说季风也左右了鸦片战争的播放时间?”通过这个问题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南亚季风的成因。除此之外,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融入了语文诗歌、物理比热容实验、历史资料、地球仪等多种课程资源,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给学生创设了新颖的学习体验方式。4.以往教学对策:对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分割作用多采用课件演示的方法呈现过程,学生缺乏动手机会,特别是教材P36活动,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从熟悉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图中较难转化到平面海陆分布简图,对图中出现的空气柱也感到陌生。对于从示意图到实际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的转换也对部分学生带来困难,由于他们世界地理区域知识薄弱,在此图中(图2.13)找不到东亚的位置。因此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由老师替代了, 最终导致学生缺乏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而是依赖死记硬背。三、实例解读(有师生共同完成)四、体验高考五、板书设计: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