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46273172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部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 李尔王莎士比亚从喜剧创作转向悲剧是迅速而突然的, 喜剧的明朗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 心情突然由愉快变为悲愤, 唱的歌儿也由甜美的情歌转为哀歌, 笔锋从抒写人的和谐、 生活的乐趣一转而刺向罪恶的现实和人的丑恶灵魂,活泼取笑、揶揄诙谐的乐天性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庄严、肃杀、紧张、恐怖的气氛,这种转变并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它存在着其必然性。在莎士比亚写作悲剧的时代里,专制政体的进步性已经开始丧失殆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贵族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明朗化起来, 代表贵族利益的王室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国会与英王第一次发生了尖锐的分歧。伴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日益深重,他们在担负封建势力的压迫外,有多了一重灾难。清教徒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妨害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现实, 人们不能不寻求解释, 也渴望把悲惨不幸的人生搬到舞台上。莎士比亚以他敏锐的头脑,深刻的洞察力,强烈的是非感和人文主义理想, 对这样一个社会生活能够得出超乎常人的认识来,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艺术反应, 而悲剧就成了他用以表达这种情绪的有力武器。而李尔王则是表达莎士比亚这一情绪和这一社会现实的伟大悲剧的代表作。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中常常压抑不住感情的激动,悲愤的爆发,-可编辑修改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直接让剧中人物对这个罪恶的社会和荒谬的生活发出愤怒的控诉和无情的诅咒。李尔在亲身经历了人民所受的苦难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 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在莎剧乃至世界戏剧史中, 李尔王一向以伟大庄严而雄浑的诗意,惊天地而骇鬼神的艺术力量著称。它以场面宏大、情节惊险、冲突激烈、感情狂暴、背景奇特及暴风雨的轰鸣和雷电的辉映,来呈现一个动乱社会的真实面貌,组成了一曲时代的悲怆交响乐。李尔王是由一系列相互对立的因素构成的一出戏剧。 剧中邪恶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善良的妹妹相对照,好哥哥(爱德伽)与坏弟弟(爱德蒙)相对比,葛罗斯特和李尔王则是两种父亲的比照。整出戏剧体现出了善与恶两种势力之间的冲突。国王对待其三个女儿的不同态度使我们有这样的疑问: 父母养育子女是否是为了日后能得到子女们的爱的回报呢?李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悲剧的一开始时是肯定的。 而严厉的惩罚就是生活对这种私心的必然答复。当然李尔后来吸取了教训。李尔和葛洛斯特一样,他们俩的性格发展经历了一个清楚的过程。 他们俩都同样犯了严重的错误,同样因此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当初两个老人一意孤行,刚愎任性,终了却变得自轻自贱。紧张激烈的场面和生动复杂的情节是联系在一起的,悲剧一般都有这多条线索交错,多方面矛盾平行的特点。-可编辑修改 -。的李尔一家是主线, 葛罗斯特这一附属情节显然是用来加强主要情节的一种手段,是悲剧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是游离的孤立的穿插,两条线索紧紧拧在一起,交错发展,互为烘托,使悲剧的外部冲突有着宽阔的视野,增加了悲剧的容量。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李尔, 他由于性格中某些固有的因素是他成为遭受灾难打击的悲剧人物。 他的错误在于他为了做一个好父亲竟然在未去世之前就放弃了自己的王权。 不幸的是,他无法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他虽然不再是国王了,但仍以国王自居,总之,他必须一如既往像国王那样的生活。 他深受自我的支配, 自我使他看不到他的孩子们的真是本性。 他把唯一心地善良的小女儿逐出家门, 因为这个小女儿过于真挚,不愿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以换取他的欢心。他放逐忠诚的肯特,结果错上加错,事实上却助长了敌对势力的气焰,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剧中其他人物性格单纯,缺乏复杂性。考狄利亚是善良的化身,在她的身上具有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美德。 她的两个姐姐, 高纳里尔和里根则是邪恶的化身。 她们虐待亲生父亲的暴行可谓罄竹难书, 然而莎士比亚依然要展示出她们阴谋夺权的野心、 无休止的欲望、 通奸谋杀的卑鄙行径等邪恶。 看来莎士比亚是有意是这样的安排邪恶无比的人走向万劫不复的灭亡。 作家要让罪孽降临在作孽者的头上, 要体现出恶人玩火自焚的命运。剧中一种感情的基调支配着全剧。 李尔的疯狂和随后考狄利亚的死在观众中有效的激起了怜悯之情。 当李尔王抱着亡女的躯体走上台-可编辑修改 -。时,这种怜悯悲怆之情被推向了高潮。李尔王虽然是悲剧的结局,但它并不是悲哀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它的场面是优美的,比之那些喜剧的结尾还要感人。李尔和小女儿重逢的场面是真实的景象,又是梦、想象,是一个似乎不存在的幻境,是另一个美好的人间。 一个被误解的女儿对父亲素来敬爱,这种爱是真挚的骨肉之情,是人的本性,她流着热泪说: “我的亲爱的父亲!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 让这一吻抹去了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 ”这样天真纯朴的语言,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 莎士比亚用尽他的艺术才能, 用最美丽的色彩画出了考狄利亚这个最光辉的天使般的形象。 莎翁把考狄利亚变成了美的化身。 同样,在李尔、爱德伽、肯特等人身上也看到这种美,它是悲剧的,令人伤心的; 因而它就愈发的伟大了。正是这种被悲哀所强化的美抹掉了各种其它的思考, 把我们的所有注意力和思索都吸引了过去。正是由于这种悲剧的美, 李尔最后死在考狄利亚的尸身旁的场景才是令人心碎的,而不是恐怖的,它通过美好的形象的死亡,表现的是美的价值的毁灭,人的宝贵价值的毁灭,它使人震惊,更使人激愤,使人痛恨残暴的黑暗势力,从而增加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这种悲剧的艺术力量是大团圆式的的喜剧所无法达到的。李尔王把家庭冲突放到了社会冲突的背景之中, 当时的英国处于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时代里, 罪行在黑暗中猖狂, 正义在对抗中毁灭,欢乐是有限的,痛苦却是无边的。 李尔王正是从这一历史的高度上,以悲剧的结局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如果说哈姆-可编辑修改 -。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赛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人的悲剧了。如果说哈姆莱特中阴谋和受害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家庭内部的话,奥赛罗的悲剧也只是发生在个人之间、夫妻之间,那么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 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 剧中的悲剧冲突比其他悲剧更激烈,坏人更为猖狂,邪恶势力更为强大。 黑暗笼罩着整个时代,恶人六亲不认, 每个人都竞相干着谋害别人的勾当,踩着别人的尸体向上爬。更进一步说李尔王的悲剧不仅是老年一代的悲剧,而且也是整个社会几代人的悲剧。它给我们展示的悲剧世界是可怕的,真理匿迹,谬误横行,黑白不分。国家君不君,臣不臣;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残;社会纲纪荡尽, 道德沉沦,世风日下,权和利成了生活的唯一主宰, 一切行为和关系都以此为准则。 一切秩序,一切法律全被破坏殆尽。李尔王就是伊丽莎白时代这一黑暗社会画面的真实写照, 作者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 形象地描绘了已上升到极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压迫,人民群众悲惨绝望的生活境地, 也为下层人民喊出了他们再也压抑不住的愤怒和仇恨的心声。 李尔、疯丐、小丑等人在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荒野中缩成一团,忍饥受饿,无处藏身的景象,就是那一时代“到处是穷人”的流民图,再现了劳动人民灾难深重,凄惨可怜的生活图景。这部剧不仅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特征方面充分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 就是在许多细节上也都是那一时代的真实再现。 比如爱德伽装成的疯子汤姆, 就是当时流传的民-可编辑修改 -。间传说中的人物, 这种乞丐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特征。 第二幕第三场中爱德伽独白中的一段就是当时流传着的一首描写这种乞丐生活的无名诗。剧中那些歌谣和民间传说,也都描绘了那一时代的社会情况。另外从一些台词中, 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的习俗和风尚。 例如葛罗斯特说的“最近这一些日蚀月蚀果然不是好兆头” ,爱德蒙说的“这些日蚀月蚀果然预兆着人士的纷争” 这一类话,也确实是当时发生过的自然现象,并在当时被看作凶兆,引起了人们惶惶不安和恐惧。李尔王不仅是一部家庭的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性的悲剧,和巨大的社会性毁灭力量相比,个人对悲剧的作用和影响大大减弱了,因为事情全部是朝着违背人的意愿的方向发展,无论你如何立身行事,总有一个死亡的结局在等待着你。莎士比亚借葛罗斯特之口高喊道:“他的罪名是正直! ”这句警世名言是作者对不公道社会的抗议,它的深沉回音震动着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也震动着后世, 同样震动着我们的心灵。-可编辑修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