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复习教学案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6178912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阳楼记》复习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岳阳楼记》复习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岳阳楼记》复习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岳阳楼记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滕子京谪( )守( )巴陵郡 越( )明年百废具( )兴 增其旧制( )属( )予作文以( )记之 巴陵胜状( )浩浩汤汤( ) 横无际涯( )朝晖( )夕阴 大观( )前人之述备( ) 然则( )迁客( ) 骚人( )若夫( ) 霪雨( )霏霏( ) 连月不开( )浊浪排( )空 日星隐耀( )薄( )暮冥冥 去( )国( )怀乡 至若( ) 春和景( )明沙鸥翔集( ) 锦鳞( )游泳岸芷( )汀( )兰 郁郁( )青青而或( ) 长烟一( )空宠辱偕( )忘 把( )酒临风予尝求( ) 古仁人( )或( )异二者之为( ) 不以( )物喜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 是进( )亦忧退( )亦忧 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微( )斯人 吾谁与归( )二、 翻译下列句子。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7.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8.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9.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 回答问题。1、 中心: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作者“ ” 的阔大情怀和“ ”的政治抱负。2、归纳文段的段意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5、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6、文段“进”“退”分别指什么? 7、“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8、文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岳阳楼记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巴陵郡 越(到)明年百废具(同“俱”,都)兴 增其旧制(规模 )属(同“嘱”, 嘱托)予作文以(来 )记之 巴陵胜状(好景色 )浩浩汤汤(水流大而急 ) 横无际涯(边 )朝晖(日光 )夕阴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完全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迁客(降职远调的人 ) 骚人(诗人 )若夫(像那 ) 霪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 连月不开(放晴 )浊浪排(冲向 )空 日星隐耀(光辉 )薄(迫近)暮冥冥 去(离开)国(国都 )怀乡 至若(又如 ) 春和景(日光 )明沙鸥翔集( 群鸟停息在树) 锦鳞(美丽的鱼 )游泳岸芷(小草)汀(小洲)兰 郁郁(香气很浓 )青青而或(有时 ) 长烟一(全 )空宠辱偕(一起 )忘 把(持 )酒临风予尝求(探求) 古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或( 或许 )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 ) 不以(因为 )物喜居庙堂(宫殿 )之高则忧其民 是进(居庙堂之高 )亦忧退(处江湖之远 )亦忧 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 )天下之乐而乐微(如果没有 )斯人 吾谁与归(归依 )二、翻译下列句子。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到岳州做太守。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3.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5.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散满阳光,傍晚有时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7.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日月星辰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 8.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天色和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上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白璧。 1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1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1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15.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四、 回答问题。1、 中心: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的阔大情怀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2、归纳文段的段意 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4、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5、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6、文段“进”“退”分别指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7、“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文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醉翁亭记一、解释划线字。环( )滁皆( )山也 其( )西南诸峰林壑( )尤( )美 蔚然( )山( )行 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 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 ) 饮少辄( )醉故自号( )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 )不在酒山水之乐( ) 得( )之( )心寓( )之酒也 林霏( )开( )云归( )而岩穴暝( ) 晦( )明变化者野芳( )发( )而幽香 佳木( )秀( )而繁阴乐亦无穷( )也 至于负者( )歌于途伛偻( )提携( ) 临( )溪而渔山肴( )野蔌( ) 杂然( )而前陈( )宴酣( )之乐 非丝非竹( )弈( )者胜 觥( )筹( )交错苍颜( )白发 颓然( )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 ) 醉能同其( )乐( )醒能述以( )文者 太守谓( )谁? 二翻译下列句子。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回答问题。1、本文以 、 二字提挈全文, 是表象, 是本质,把二者统一起来,点睛之笔是 , , 。2、作者先概括描述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诸峰,琅琊,酿泉,最后引向醉翁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你知道太守为何而乐吗? 4、作者用“ ”字贯穿全文,写山水,是抒发 的乐;写 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 ;写酿泉为酒,野蔌杂陈,觥筹交错,是表现 ;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表现 .这些乐是为了突出 。5、本文通过醉翁亭记 的描写和对 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和 的情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七里之郭( ) 环而( )攻之而( )不胜然而( )不胜者( ) 是( )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 )高也 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 委而( )去( )之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 威( )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二、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_三、中心:本文围绕“ _、_、_”三个因素论述,以_、_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 _”的观点,说明“_”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醉翁亭记一、解释划线字。环(环绕 )滁皆(都 )山也 其(代词,指滁州城 )西南诸峰林壑( 山谷 )尤( 特别 )美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 在山上 )行 泻出于( 从 )两峰之间者有亭翼然( 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坐落在高处 )于泉上者 名( 命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 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 ) 饮少辄( 就 )醉故自号(取别号 )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 情趣 )不在酒山水之乐( 乐趣 ) 得( 领会 )之(乐趣 )心寓(寄托 )之酒也 林霏(雾气 )开( 散 )云归(聚拢 )而岩穴暝( 昏暗 ) 晦( 暗 )明变化者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 佳木(好看的树木)秀(草木茂盛)而繁阴(浓郁的绿荫)乐亦无穷(穷尽 )也 至于负者(背着东西的人)歌于途伛偻(原指驼背,这里指老年人)提携( 小孩) 临( 在旁 )溪而渔山肴(野味)野蔌(野菜 ) 杂然( 交错的样子 )而前陈(摆放 )宴酣(尽兴的喝酒 )之乐 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 )弈( 下棋 )者胜 觥( 酒杯 )筹( 酒筹)交错苍颜(脸色苍老 )白发 颓然( 醉醺醺的样子 )树林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 鸣声上下( 指树木的上面和下面 )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乐趣)醉能同其( 大家 )乐(快乐 )醒能述以( 用 )文者 太守谓(是 )谁? 二翻译下列句子。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木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飞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又如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中春夏秋冬四季。 7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浏览。 8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尽情的欢乐。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渐渐昏暗了,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起来。 1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 三、回答问题。1、本文以 醉 、 乐 二字提挈全文, 醉 是表象, 乐 是本质,把二者统一起来,点睛之笔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2、作者先概括描述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诸峰,琅琊,酿泉,最后引向醉翁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仅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所在方位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你知道太守为何而乐吗?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欢乐的生活 。4、作者用“乐”字贯穿全文,写山水,是抒发 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蔌杂陈,觥筹交错,是表现晏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表现 禽鸟之乐。这些乐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的乐其乐。5、本文通过醉翁亭记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七里之郭(外城 ) 环而(表承接 )攻之而(表转折,却 )不胜然而(这样却 )不胜者(的原因 ) 是(这 )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不是不 )高也 池(护城河 )非不深也兵革(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 委而(表顺接 )去(离开 )之域(限制 )民不以(靠)封疆之界 威(树立威望 )天下不以(靠 )兵革之利寡助之(到 )至 亲戚畔(同“叛”,背叛 )之二、句子翻译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_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_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以,战就一定胜利。三、中心:本文围绕”天时、 地利、 人和”三个因素论述,以攻、守两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 丹阳市三中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校训:上善若水,自强不息志不强者智不达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