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懂教材跳出教材教教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5645170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读懂教材跳出教材教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读懂教材跳出教材教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读懂教材跳出教材教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懂教材 读懂学生 课堂显精彩人民路一小认识分数教学观摩点评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首先真诚感谢人民路一小,吴主任、潭校长等各位领导给我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这珍贵的两天时间里,学习的充实让我收获着、快乐着。我看到潭校长一直亲临现场听课,几位主任也陪我们一起听课,这些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路一小领导对教学工作重视的程度和学校浓浓的教研氛围。当然,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第五届教坛新秀”大赛活动中,付出辛勤劳动的7位上课的年轻的数学教师,你们热情向上的教学状态、全身心投入的精神风貌,使课堂充满青春的朝气,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春天的气息。每次来到我们人民路一小都有新的收获,这次活动,让我又一次充满激情地仰视着冉冉升起的第五批“新星”。我们看到,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和读懂课堂中不断生发,教学思想在真诚的互动、真切的感悟和真实的效果中激情飞扬。课堂中,教学亮点频频,令人欣喜。主要表现为:一、读懂教材,跳出教材教教材。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像认识分数这样的一些老内容时,老师们往往存在着两点偏差:一是认为这些内容已了然于胸,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只要按照经验中传统的方法教学就可以了;二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新”,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这两种现象对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当前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一个薄弱环节。其共同点都是轻视了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这5节课,老师们的精彩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都能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其实质。为建模型给了一副图。人教版义务教材仅以一个“分月饼”的例子引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则安排了一幅主题图,从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分西瓜、苹果和月饼、搭积木以及折纸中引入;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从分两个苹果这一情景图引入;苏教版课标教材从分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块蛋糕这一情景图引入。比较而言,新课标教材都以贴近儿童实际生活的情境为素材,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应该说,课标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是丰富的,其内涵也是十分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平均分的素材,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为向学生揭示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提供了原型;使学生在平均分中认识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的一种需要;唤醒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塑造“问题场”。这一文本思想在我们5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我们人一小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进,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第一位杨柯老师两人一小组,为每小组提供装有10件物品的学具袋。物品有双的,有单的。让学生由多个物体分到单个物体,由能用整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步步推进,在揭示平均分的同时使分数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和需要。 第二位关菲老师创设春游的情境,从分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块蛋糕这一情景图引入。将“怎样分合理”这一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在2对2,1对1,一半对一半的分法中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再用课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的事物图,在反例中再次强化平均分的内涵。处理非常老道。第三位丁海燕老师创设兔子分苹果的故事,并配合情境图。从分4个苹果、分2个苹果到分1个苹果,引入平均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分数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第四位赵玲玲老师从分比萨饼引入平均分。第五位李巍老师创设了分苹果的游戏,从分8个、6个、4个、2个到1个。并机智的让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即手势表示平均分的结果,这一处理非常巧妙地揭示了用整数无法表示的数学现实,也为学生创造自己的个性符号搭建了原型。为数学化架了一座桥。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系的扩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数学化的过程。人教版义务教材在呈现“”这一分数时就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三个版本的课标教材增加了“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这句话。“一半”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语言,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果。教材的这一变化,提示我们要在这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教学时,我们五位教师都充分关注了这一变化。教学时,“一半”的引出争奇斗艳,有从剪彩带引入,有从分苹果、分比萨饼或分蛋糕引入。像李巍、丁海燕和关菲三位老师还先让学生用不同的个性化符号表示“半个”,如“半块、一半、0.5块、”等等,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优劣逐步认同通用的数学符号“”,这样处理可说是领会了新教材的真谛。 为深理解移了一个位。分数的意义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新老教材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所给出的例子都较为丰富。不同在于呈现方式上,义务教材以5个例题逐步呈现、等几个分数,是一种线性的安排,教学形式缺乏变化,是一种机械的累加过程,是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使然。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在出示“”后,安排了一组模型运用的活动,这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形异质同中凸现模型的价值和感悟分数的意义。紧接着,教材安排了“折出一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活动,这是自主性学习的感召。并结合具体的折的过程描述意义,学习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如此将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后移实质也有三: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折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四份、取一份,都可用同一分数表示,进一步突出了分数的本质内涵;活动的开放性、折法的多样性也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及合作学习方式都得到了体现;分数各部分名称的学习放在“几分之一”中则是不全面的,不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分数中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含义。相比于义务教材这一部分内容的呈现,在突出分数的本质意义和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值得我们去认真揣摩。大多教师都能心领神会,并在教学中付诸了实施。如李巍老师在让学生上台将未平均分的长方形纸对折表示平均分后,启发学生折出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追问为什么都可用表示?进而让学生折出并表示出、,最后形象化地引出分数,介绍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的还有赵玲玲老师和丁海燕老师。二、读懂学生,以学定教促发展。重具象的表征。学生认识分数需要经历一个逐步数学化的过程,有一个从动作到图式再到抽象的概念认知规律。而从形象的图形到抽象的数,本身就是一个思维逐步抽象与提高的过程。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老师们在重视操作的同时,更重视图与数对应,这就为学生为抽象的分数找一个具象的表征。如关菲老师在抽象前分三个层次(分三个图、书中的图、一张长方形的纸)始终抓住一半不放,只要求学生分一分,找到一半,打上阴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明白平均分的必要性;杨柯老师展示了学生不同材料表示的,异质的材料或同质的材料不同的操作提供了同一分数的不同表象,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有助于学生感知分数的意义;丁海燕老师利用课件,分层演示,数形结合,直观性强,并始终用“怎样找或”这句话来引领操作,让学生在付出一定思维代价时才能完成任务。通过外在的操作活动实现内在思维的提升。重教材的补白。分数初步认识的重点是几分之一的认识,从逐步数学化的过程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来看,教材仅显得有些弱,按以学定教的原则,此处为教材补白非常有必要。杨柯老师通过判断题的第三题来补充;关菲老师提高蛋糕图设问“是不是蛋糕只能平均分成”这一资源的再利用补充;丁海燕老师出示一副图问“涂色的部分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是。老师追问怎样,强化了几分之一的意义;赵玲玲老师让学生用一张纸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李巍老师将一个比萨饼平均分给4个人补充。这样就强化了分数几分之一的本质特征。重语言的描述。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的语言内化的过程既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又是思维的提升过程。这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丁老师和赵老师。基本能做到结合情境或具体的图来描述,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如丁老师出示图后问是怎样的,让学生说抽象出的过程,强化了平均分的要领,揭示了分数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本质。重思维的开放。主要是在习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此提几条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更要创造性地用好这些素材。几节公开课中,无论是使用哪种版本的教师,都注意到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关于“平均分”的素材,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新课程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广泛推进,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课标教材为什么要补充这些素材的实质缺乏了解,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许多“平均分”的素材成为了一种现象的罗列,对其教学意义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平均分得的每一份的结果能否用自然数表示,未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认知矛盾没有突出出来,分数产生的需要不能内化为学生学习的需求。再如,对于“图形平均分”这一介于实物与抽象分数的中介素材,得不到重视甚至忽略,学生对“平均分”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够,势必影响对分数意义的建立。 一 、树立现场意识,优化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在2009年3-4期刊登了一篇文章语文教学要有“现场感”,其中提到:备课要以教学现场为出发点。即备课时,要考虑教学语言的选用、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都必须有现场感,从而提前进入“教学现场”。这看起来像是说预设,我认为,这个观点来自预设,但高于预设,是动态的开放的预设。以这种理念观照课堂,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1、  由学习活动的形式化看环节设计时教师对学生活动的亲历。(1)小组活动的低效、无效和负效(七、八人小组怎么分三个角色?何况是二年级学生)(2)学习要求的失当,如:边大声读,边划句子等(3)朗读引导的失范,如:要求学生“筋疲力尽地读出来”、“骄傲地读出来”、“再请一名同学读一读这只狮子”等。以上现象,均表现出老师教学的想当然和随意,如果将自己提前亲历假想的教学现场,肯定能感到学生面对老师要求的无所适从和混乱。2、  由师生对话的不顺畅看问题设计时教师对现场理答的预演。(1) 问题设计面向什么内容?如“狮子采用了什么办法解决麻烦?”五位老师都只要学生回答到狮子前面的徒劳无益的办法,有一位学生说到后面的办法,老师说:“那是后面的。”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狮子前面的无效办法是办法,后面在兔子的教导下采取的有效办法不是办法吗?如果老师是面向狮子的第一次表现提问题,那上面的问题就值得商榷。 (2) 问题设计指向什么目标?如“兔子在嘲笑狮子吗?兔子是怎么帮助狮子的?兔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狮子?从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等,问了许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难点,即体会兔子的善意的“笑”。如果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将自己置身于课堂现场,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停转换角色,想象学生可能回答的种种,就不会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不知所措,或意识到问题的指向不明从而改变策略。二、强化整体意识,提升学生认识。1、逐段分析,问题缺少整合,零散细碎,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有老师教学狮子和兔子每一段都是一个版块。如果把狮子的表现和兔子的表现作为两个版块教学,又完整,童话的人物形象又丰满。2、关注部分,内容失去联系,孤立突兀,使体会如隔靴搔痒,无切肤之感。如灯光只找表示灯光的段落,离开了故事这个整体,让学生无法体会营长的壮举,英雄的形象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三、提高基础意识,加强字词教学。1、注重写字指导。低年段还是要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这是基础。我发现,现在有些老师为了让公开课出彩,哪怕是低年级的课也故意回避写字,因为这个环节不容易出彩,因此就显得不扎实或显出安排的不合理。如狮子和兔子作为低年级的课,写字的指导过于薄弱,有的课看不出安排在哪一环节,有的课写字指导只关注写对,不指导写好。2、保持对字词的敏感。作为语文老师要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在解读文本时,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如对“蹦”和“跳”的理解。 四、树立价值意识,提升文本高度。教学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又要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时,当对文本的多元理解无所谓对错或者学生仅从消极面解读文本时,我们需要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领。因为,教育的职责就是鼓舞学生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如灯光教学中,老师问:“郝副营长放弃了自己幸福的生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学生:伤心(老师即指导带着伤心的感情朗读“这位年轻的战士不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显然,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不够积极的,也是单一的,沉浸于失去英雄的悲伤中,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如果老师再做进一步追问:“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所有的孩子们用上电灯,放弃了自己幸福的生活,你仅仅只有伤心吗?”以此唤起学生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这样给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本的价值随之提升,课堂也因此有了高度。(再简略介绍秋天的怀念的价值引导)以上粗浅之见,仅代表个人意见。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