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4989441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以台江县为例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人口众多、 文化灿烂的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出自己 独特的刺绣文化 ,以其绚丽多彩、 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 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 , 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 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 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 技艺的研究 , 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 , 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 绣, 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 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 , 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 理社会变迁 , 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 , 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 “教科书” ,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 价值观、 审美意识 ,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 形载体。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 ,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素有 “无花不成衣” 之美誉, 姑娘自幼学习针法, 嫁妆多为亲手刺绣。 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 堪称“无字史 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 自然地理、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的 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 ( 服饰不同,其刺 绣纹案也各异 ) 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 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 破线绣、 锁绣、绞绣、扭绣、 马尾绣等多种。 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不用起草, 便信手绣出; 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 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 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 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 广泛。苗族姑娘未出嫁前, 都要亲手绣作一套嫁妆。 从绣作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 每一件绣品的完成, 无不渗透姑娘的心血。 心灵手巧的苗族姑娘也才能博得人们的赞许、爱慕和追求。台江苗族刺绣方法主要有平绣、编绣、缠绣、堆绣、贴绣等。平绣其法先把剪好的纸花贴在 绣花不上或缎子上,然后将花线照着指纹样绣,直至绣满为止;编绣先把纸花贴在缎子上, 再以 8 根、9 根或 12 根彩色丝线编成宽窄不同的小辫条,然后将这些小辫条由外向内,一 圈一圈地平铺在纸花上, 另用一根同色丝线把它钉紧, 织成编绣; 缠绣先把纸花贴在缎子上, 再用两颗各穿有二色线来绣; 堆花般是用各色绫子剪成小三角形, 再把下面两角向内折成带 尾的小三角, 然后将它们在一块底布上堆迭成花纹, 用丝线钉固而成; 贴花其法是在彩色布 或缎子剪成花朵,再向其它衣物贴上去,然后在花纹的边缘上滚上边即成。二、台江县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当地的苗绣创作饱含了苗族妇女深隧的思想内涵和朴实的感情色彩, 是苗族妇女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的真实表达, 它作为苗族人民演绎天地万物、 记录历史和生活的一种文 化载体被苗族世代沿袭下来。 这种艺术来源于生活, 苗族刺绣无论是古时为了实用还是后期 作为艺术作品 , 其创作主题都来源于苗族对生存环境、 生命意义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刺绣” 这种独特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历史附属在随身衣服上 ,“哪怕迁徙的脚步走的再远 , 离开祖居地 的时间再久 , 苗族的子子孙孙都可通过这种神秘而具有独创性的方式接受有关本民族历史的 信息。” 当地的民间刺绣纹样是一种非语言的物化符号或艺术形式,反映了苗族的历史、 民族性格、民族意识、 审美倾向等一系列的文化信息 ,体现了苗族的真情实感 ,其蕴涵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孕育了苗族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故土的眷恋与向往 在施洞镇的苗族服饰中有很多类似于水波浪的纹饰, 特别是作为服饰和饰品的花边。例如妇女穿的披肩和褶裙裙沿有两条彩色镶边的横道花纹图案。一条叫“媪仿”即黄河 , 一条 叫“媪育”即长江。中间绣有山林、田园、牛羊、村庄和人们劳动等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的 绘制都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记自己的祖先曾经开垦耕耘过的富饶故土及迁徙历程 , 就用彩 线把象征性的符号绣在衣服上 , 它象征着族群的迁徙史。 表示苗族先民曾在大江大河边居住 , 但由于战争等多种因素而被迫离开 , 反映了苗族故址与迁徙状况。苗族不是把这些构图线条 看成是孤立的 , 而是把它看成一个高储存量的符号 , 将他们经历变迁的历史浓缩在图案中 , 使 我们得以窥视那些不复存在的远古遗迹。( 二) 体现了苗族人对自身族群神话故事的信仰和图腾崇拜苗族的神话 , 如“瓠之裔”、“蝴蝶妈妈”、“公鸡唤阳”等故事积淀了其历史上的社会现象与本民族文化心理形成的过程。苗族同胞在这些传说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物 , 并 把它们视为自己的祖先 , 神圣不可侵犯。苗绣图案中的龙、蝴蝶、狗、水牛、鸟等动物 , 甚至 一些植物如枫树等 ,苗族同胞都将它们拟人化 , 并赋予丰富的感情与思想 , 视为自己的祖先或 神器加以崇拜。这些都体现了苗族对“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理念 , 表达了 苗族同胞内心对真、善、美原始本能的追求。( 三) 表征着苗族人们“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在我国的苗族刺绣图案中 , 就有借鉴外来文化而创造的图案。 从当地的苗族刺绣中 ,我们 可以看到的“八宝图” , 就是其借鉴吸收佛教文化并创作而成的。“八宝”是佛家的八件宝 物 , 它寓意象征着吉祥 , 包括了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苗绣运 用抽象手法 , 将其进行平面化设计。其借用的象征意义就在于“吉祥”之意。如盘长, 它本身的图案盘曲相连、无休无止、无头无尾 , 象征着时代绵延、福禄不断、财源滚滚、万寿无疆、 爱情永久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佛教文化与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渗透的结果。另外, 苗绣文化还受到了汉文化包括其它民族文化有力影响。这是由于苗族人口分布形态的特点所决定 的。很多题材例如“鱼跃龙门”讲述传说鱼跳过龙门就变成龙的故事以及“五子登科” , 寓 意人们仕途的升迁、追求富贵的愿望;“狮子滚绣球”寓意祛灾祈福 , “麒麟送子”寓意祈 求早生贵子、子孙贤德等等 , 显然都是受汉文化的影响。( 四) 寓意着苗族人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认同和对美好生活向往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审美需要的生产活动 , 艺术品必将表现出艺术家的 创作风格和审美价值取向。苗族刺绣在创造的过程当中 , 不仅体现了苗族同胞尊重自身历史 和文化的归属感 , 同时也体现了特别是苗绣的制作者苗族妇女生活观、 艺术观和世界观。 这反映了苗族同胞朴实纯真、爱美崇善的基本品格。苗绣象征图案中的吉祥物 , 如蝙蝠代表 福,莲花与鱼的图案表示 “年(莲) 年有余 (鱼)”,喜鹊站在梅枝上的图案喻意 “喜上眉 (梅)梢”;石榴、蝙蝠、青蛙等纹样与生殖繁衍有关 , 象征多子多福、富贵吉祥;鸳鸯、凤穿牡 丹等图案则在寓意忠贞美好的爱情生活;伴随小孩长大成人的五毒肚兜图案 ( 蜈蚣、马蜂、 蛇、蟾蜍、壁虎 ) 则是寓意避邪、消灾、祛病的意思。可以说 , 苗族刺绣是“图必有意 ,意必IAM ”吉祥”。这些都体现出了当地苗族同胞丰富的情感 , 对以后美好生活的追求 , 和对人生的理解以 及精神世界的寄托等。苗族刺绣图案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 从这些苗族刺绣纹样 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 ,可以感受到苗族人们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当前 ,在全球化语境下 , 民族文化作为全球化这种 “多维度” 现象的重要维度之一 , 民族文化的传承 与发展 ,既彰显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 也表征出民族文化自我实践的过程。 苗族刺绣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将面临着“多维度”发展态势, 我们应当依据一定的艺术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 ,合理的开发利用 , 使苗族刺绣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三、台江县苗族刺绣技艺传承存在的问题(一)苗族刺绣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现在,不管是苗族服饰的拥有量还是其使用的频率,都在不断地萎缩。 这是因为, 随着 历史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苗族服饰在民间中已逐渐地丧失了其曾经所起的功用及存活条件。 苗族服饰对年轻一代己经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 已经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渴望, 在许多年轻 人眼里传统服饰意味着“落后” “保守”而成为“老年人的美”,由这种观念所建构的文化 氛围常给“穿著者以压力,产生不符合从众的群体文化心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是 传统服饰面临生存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使 “民间文化由参与性文化 逐渐蜕变为观赏性文化, 传统的节日、 娱乐内容经过商业性开发, 出现了时空移位与仪式化 趋势” ,人们参与这种活动是以第三者或外来者的位置去认同和观赏,他们对苗族服饰的美的感受有如朱光潜所谓的 “距离美” ,没有强烈的情感投入, 不热衷参与和创造。 刻意迎合、 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为传统服饰的存活增添了压力。在苗族服饰中, 主要表现为装饰造型的极度扩张,装饰部位极度扩大,用色失调生硬, 工艺粗糙, 风格趋同 等,使原本简洁、和谐、工艺精美、风格独特的服饰失去了吸引了。(二)掌握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境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能够熟练掌握刺绣这门工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主要分布在 40 岁 以上的人群中, 在这个年龄段中, 很熟练地掌握刺绣的人达 90%以上, 刺绣工艺的掌握情况, 年龄与熟练程度成正比, 与不熟练或不会成反比。 也就是说, 随着年龄的递减,刺绣工艺的 熟练掌握程度迅速下降, 而不熟练 ( 不会 ) 的数量却急剧上升。 境内的苗族刺绣工艺很明显地 呈现出了衰落的迹象, 多种绣技在民间中已销声匿迹。 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渐渐老去, 新 一代人对工艺完全陌生, 长期下去, 这种优秀的工艺艺术将会后继无人。 我们对一位 72岁高 龄名叫张德英的苗族老人进行访问, 她 13岁时开始学习刺绣, 是当地有名的刺绣高手精通台 拱型刺绣的各种绣法。 现有一女, 但因女儿选择上学而最终没有授其刺绣绝艺, 现在偶尔有 些邻居上门向其请教,但她无正式传承人。为了防止平绣、挑花绣、辫绣、打籽绣等手艺失 传,在年龄大、眼神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事。此外,对于苗装工艺的变迁,或许民间 语言更能生动地表达了这种状况 : 挑花绣朵,五十年代,人人都会;七十年代,中年人会; 九十年代, 老年人会。随着老一辈妇女的故去,如果不采取其他的措施,苗绣这种蜚声中外的工艺美术将在民间中消失。(三)苗族刺绣技艺创新的能力逐渐下降,创新的内容缺乏新意刺绣技艺的创新能力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对工艺越不感兴趣从而使工艺创新能力就 越低。而年轻一代却是工艺传承的载体,她们创新能力的下降将意味着苗族刺绣文化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应地就会降低。另外,仅有的少量创新,从创新取材与内容来看, 也主要与主流社会事物的内容雷同, 既缺少对主流社会的吸引力,也没有突出本民族的民族特征,在族群中也不为本族成员所认同。 虽然这也是一种对异文化的整合,但这种整合缺乏生命力。 因此创新能力的缺乏是苗族刺绣工艺面临的另一难题。此外,也与苗族青年不愿意学习刺绣有关,她们忙着到城里打工,这是文化变迁中苗家青年的价值取向。四、台江县苗族刺绣技艺现代传承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交往和流动的频繁,人们对刺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探求和理清刺绣工艺的传承理念是刺绣 能否得以传承的关键。(一)苗族刺绣向经济功能转换市场化、商业化是盘活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民族地方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生命力。因此,对于苗族民间群体来说,刺绣工艺向经济功能转换是当前他们所必须完成的市场化改革。虽然对于研究者、 民族精英以及外面的群体,苗族刺绣还具有多种诸如为研究苗族历史、苗族信仰、审美、收藏等功能,但是,由于苗族刺绣文化的创造群体都是在民间,他们没有这么深层次的考虑, 经济水准的提高是他们当前最关注的事项。而苗绣的功能向经济转向是苗绣能否延续的基 础。在调查中,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经济化也做得有声有色。(二)发挥教育在刺绣工艺传承中的作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大 量的民族历史资料和民族文化,对缺乏史料和文化记载的民族来说,语言材料更显得重要, 所以,历史学家把语言称为“活的社会化石”。苗族刺绣的传承也离不开苗族语言,在母亲 向女儿传授技艺的时候,也在向女儿讲述刺绣内涵和名称,没有语言,刺绣的传承是不可想象的。而语言是通过教育而习得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使民族语言的教育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培植民族传统文化自身保存、发展的造血机能,使普通民众获得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自我传习、保护和发展民 族文化的能力。(三) 发挥民间习俗节日在刺绣工艺传承中的作用当前民间习俗节日的开展大多是政府组织。 政府在组织这类活动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即 文化搭台, 唱经济戏。 民俗活动实际上成了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开展中要注意民族文化的传 承。要做到尊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不强加一些非本民族原有的东西, 不对他们的歌舞、文 化进行过分艺术化的加工, 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宣传本民族文化, 让游客看到其价值的所在, 此外还要注意, 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本民族人民自身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这类问题主要源 于旅游目的地的民族自然村寨。 此类旅游点以其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民族特色浓郁而被开发 为旅游地,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如湘西吉首市德夯苗寨,凤凰的勾良民族文化村等。(四) 整合资源 ,打造苗绣品牌(1) 建立台江县苗族博物馆 ,向外界展现当地苗族服饰和刺绣等藏品; (2) 申报“非物质文化 遗产”; (3) 定期举办苗绣学术研讨会。先期举办“黔东南州苗族传统刺绣”研讨会。积累 一定的经验和资料后 ,再举办“贵州苗族传统刺绣” 研讨会 ,最后举办“中国苗族传统刺绣研 讨会”; (4) 举办苗绣技艺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 , 分现场表演、作品评选两种形式。内容可 分作品创意、技法、造型构图、色彩应用及速度等。(五) 转变观念 , 拓展苗绣市场(1) 开办苗绣传承学校。面向全县甚至国招收学员 , 培训苗族学员刺绣技艺能力 , 努力提高学 员文化、艺术修养 ,让苗族学员在保持苗族传统刺绣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 制作外宣品。 将苗绣作为台江县对外宣品或旅游产品来开发 , 向市场推进; (3) 创造艺术品。激励书画家、 收藏家与苗族妇女共同研制绣片 , 把绣片打造成艺术品 , 具有鉴赏价值、收藏价值; ( 4 ) 拓 展苗绣使用范围。把苗绣作为当地的一笔宝贵财富 , 将苗绣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总之,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培植民族传统文化自身保存、发展的造血机能, 使普通民众获得传承、 保护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的动力,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提高自 我传承、 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能力。 既吸取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发展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更好地推动苗族刺绣工艺的传承。 从这一点上来说, 要为 苗族刺绣工艺构筑存活的生存空间。 在新的形势下, 经济功能的转化是刺绣存活的基础, 因 此它需要民俗旅游。 而它的某些文化内涵的延续也赖于民俗活动。 因此如何协调好民俗活动 与民俗旅游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研究主题之一,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 : 1 苗族服饰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7.2 苗族简史编写组 . 苗族简史 M.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 1985.3 丁荣泉 ,龙湘平 . 苗族刺绣发展源流及其造型艺术特征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 科学版 ) 2003,(4).4 龙湘平 . 苗族刺绣造型特征 J. 装饰, 2003,(1).5 张萍 . 试论苗族服饰花纹图案的文化内涵 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1999,(2).6 莫其逊 . 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8 (3).7 王朝元 , 陈静. 全球化语境下黑衣壮族群文化发展及文化认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