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信息化规划1008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4502169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1008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1008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1008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发展条件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市信息化发展围绕“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市”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信息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了“2008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10名、“2009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2010年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7名和“数字安徽”五年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保持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完成了光缆、宽带(多媒体)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络对区域的全覆盖。五年来,电话用户数由290.6万户上升到552.1万户,增长1.9倍;本地光缆纤芯长度由141.5万芯公里上升到295.7万芯公里,骨干网市际出口带宽由120G达到320G;互联网用户数由48.8万户增长到84.5万户。(二)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支撑能力日益突出。初步完成全市统一电子政务专网、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和一批重点行业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在部分领域探索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取得明显成效。应急联动、智能交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不断深化,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两化融合”成效显著。自2010年起,围绕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在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不断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江淮汽车、合力叉车、合肥华泰、安徽富煌等10家荣获“首批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称号,合肥京东方、熔安动力、格力电器(合肥)等20家企业成为首批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四)公共服务信息化长足发展,建设效果日益显现。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重点推动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信息惠农等一批受益面广、示范效应明显的应用项目,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五)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值由2006年的188.27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327.37亿元,2010年占全省电子信息总产值的40.27%。电子原器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系统集成、服务外包产值逐年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企业。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初步形成,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日趋完善,新站区“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二、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把合肥打造成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同时也存在不少矛盾和挑战。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诸多政策的叠加效应为加速推进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政策动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使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下一代互联网、无线宽带、网络电视、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为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孕育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各地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差距明显,信息化组织体系、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二是综合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亟需改变。三是资源整合共享尚未真正起步。四是产业规模集群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配套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实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增强。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信息化应用为着力点,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大力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实现“三步走”、“三个翻番”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破除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励、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资源,集约共享。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坚持整合共享,逐步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强化应用,惠及民生。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民生活改善,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城市管理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普及应用,以信息改善民生,促进惠民富民。自主创新,安全防范。把创新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御相结合,促进信息技术安全发展。第三章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智慧合肥”框架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领先国内同类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政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得到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显著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公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个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的应用格局。二、具体目标1、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全面完成城市光网化建设,出口带宽达到1200G,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建设3G、WIFI、下一代移动通信网融合的泛在无线宽带网络,实现3G网络100%全覆盖;WIFI热点到户覆盖率50%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80%左右,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2、电子信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电子商务年交易额不断攀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到2015年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3、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网上申报纳税额占纳税总额的70%。政府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服务。4、智能应用效果初步显现,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重要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动态交通出行信息多渠道获取,市民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5、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得到充分运用。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能力大幅度提升。专栏1 “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类别指标名称单位总量增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出口带宽兆120035百兆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85新增WIFI热点个200040乡镇区域光纤覆盖率%90广播电视普及率%99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亿元13040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政信息上网公开率%95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办事率%90社区信息化普及率%60乡镇电子政务外网普及率%100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85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70银行卡消费占社会消费总额比率年均增长率%25两化融合重点行业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85主要行业规上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90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11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亿元270030信息化综合指数80%第四章 重点任务一、主要任务(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快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着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规划引领、龙头企业示范、重点项目实施、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融合工作。以工业“五十强”企业、高成长科技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每年精选30家龙头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PC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等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信息化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加强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把汽车及零部件、家电、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等8个产业作为信息化改造重点,大力推广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四个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组织推进100个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实施产品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等五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支持桃花工业园等积极探索推进区域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促进工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规划化。推广电子信息节能技术,强化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自动控制,促进节能减排,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把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引进扶持一批高创新性、高关联性、高科技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新型平板显示方面,依托京东方、鑫昊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TFT-LCD显示和PDP显示产业链,推广应用OLED和激光显示等前沿技术,形成包括中游面板,上游装备制造、原材料、元器件,下游应用、关联衍生产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集成电路方面,依托国晶、捷敏、合晶、芯硕、华耀电子等龙头企业,着力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加工、封装、测试等环节有所突破,带动相关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加快发展以材料和装备为主线的配套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加速集聚。高端软件方面,加快研发工业软件、中间件和基础软件,积极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等核心软件,努力提升软件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下一代通信网络方面,发挥我市在量子通信、微波通信、光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加强通信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积极发展3G、4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构建通信及网络产品产业链。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方面,力争在高性能主机、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下一代网络技术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语音技术方面,以科大讯飞生产基地和国家语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依托,进一步突破语音领域关键技术,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语音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投资达2000亿元,总产值达2500亿元,其中,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达2000亿。专栏2 信息产业基地布局1、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依托新站区,围绕京东方TFTLCD高世代生产线、鑫昊PDP生产线等平板显示核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关键原材料、专用设备以及显示器件等关键环节,拉长培粗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2、光伏光电子基地。围绕赛维LDK、海润、彩虹、国电集团、阳光电源等企业,选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现重大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带动一批新能源研发和设备生产企业水平全面提升,不断形成产业集聚。3、家电产业基地。以高新区和经开区传统家电产业基础,发展绿色家电,开发数字高清电视、节能变频冰箱、智能模糊洗衣机、数字家庭等高端产品,推动家电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设全国最大的智能家电特色产业基地。4、软件产业基地。以高新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智能语音、智能交通、动漫产业、信息传输和服务业、出口外包于一体的新型软件产业基地。5、集成电路、通信产品及终端制造基地。以经开区为依托,加强半导体和通信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打造以通信、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笔记本及网络产品研发生产为重点的设备制造基地与技术服务基地。6、磁电基地。培育壮大以巢湖市、庐江县为中心的磁性、晶体材料及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重点推进汽车电子配件、电子变压器、美容激光器、电机、光缆配件等制造基地建设。7、公共安全基地。依托高新区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建设公共安全专业技术孵化器、公共安全产品展示中心和科普基地,集聚多方优势资源,形成以公共安全产业为核心的国家级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二)构建智慧型电子政府,着力创新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模式。以方便公众办事、缩小数字差距、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优化服务方式和渠道,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打造网上党建服务平台。依托全市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建设网上党建服务平台。满足党务公开、舆论引导、政策解读、宣传教育等公众信息服务需求;提供视频接待、网上信访、群众建议征集等互动应用;开展在线学习培训、网上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宣传统战等应用;对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服务和指导。推广应用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以透明公开、提高效率、全程监管为总体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涵盖市、区县两级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规划土地审批、电子监察等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政府网上审批和服务;建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数据共享、协同办理、绩效管理。完善“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办事等各类功能的统一的市民服务综合热线,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初步形成非紧急类事务“一号式”热线服务体系。建设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建设基于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平台,集聚所有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的法人信息,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各类法人综合信息的数据库,积极推进基于法人信息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筑市场整顿、安全生产监管、企业诚信建设、企业投资分析等重点领域的业务应用,实现法人信息的区县共享,逐步向社会提供法人基础信息查询服务。建立“数字城市”空间地理框架。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管理,搭建统一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浏览、查询检索、信息加载、系统搭建等“一张图”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形成统一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提高城市资源规划、配置、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重点建设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完成市区地下综合管线、相关构筑物的数据普查和建设,推广地下综合网格化管理。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按照试点先行、标准配套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急、交通、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为重点,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和共享,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促进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化利用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搭建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依托信用服务机构,利用各政府部门、各行业协会、各园区、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各市场主体等在互联网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搜索查询为特征的互联网搜索平台,向社会提供便捷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检索、比对评价等服务。构建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围绕创新社会管理,以市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公安、计生、人社、司法、卫生、民政、工商等资源,建立覆盖全市,以公民身价证号码为唯一代码、统一共享的信息基础应用平台,逐步将网格内“人地物情事”纳入系统,完成部件数据调查入库、网格和责任网格划分、处置单位联网等工作,实现全覆盖管理。力争在十二五未,管理范围拓展至长丰、肥东、肥西、庐江、巢湖等县(市)区域,真正把城乡社区打造成为政府服务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应用已有系统资源,建设全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牧业生产和种植养殖管理、食品生产加工管理、食品流通管理、食品进销存管理、消费者查询等环节食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发布形式和发布终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探索智能防洪试点应用。引进物联网技术,整合利用全市区域内河湖塘坝水文资源、供排水、水利闸站设施等领域的控制传感器,加强与市容绿化、建设交通、地方海事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建设全市区域内河湖塘坝防洪防涝监控系统,全方位开展监测预报、事前预警、事中评价、事后评估的业务应用试点,实现水安全智能指挥、水资源智能调度和水环境智能监控。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依据国家有关社会保障卡的规范和标准,建成覆盖全市、联通城乡、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支持各级各类业务协同办理以及跨地区信息交换和结算,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中的应用,并逐步拓展到就业服务、劳动关系、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人事管理等领域,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多用,全国通用”。建立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网络信息入户。加快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等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精准农业,建设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开展互联网应用。(三)着力推进“智慧生活”,促进和谐合肥建设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基于个人健康档案,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业务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数字教育工程。推进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建设内容丰富的电子化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等服务。 推进“数字社区”工程。基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和推广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政福利等一站式数字化便民服务,提升社区事务受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实施“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发展数字化、高清互动的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治安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家庭综合智能系统,普及数字化生活方式。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合肥通”、“银联”等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智能交通服务平台。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充实完善道路通行状况、公交站点车辆信息预报发布、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的信息采集以及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等交通数据采集发布系统建设,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工程。着眼于解决城市电力峰谷差距大等问题,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1、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实现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的IP化、宽带化和全光化。高起点统筹规划全市信息管网、机楼机房的建设,推动光纤到户,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在学校、公共图书馆、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部署无线热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高端数据中心、大型托管中心、网络运营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整合,积极探索三网融合形势下网络和广电业务监管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鼓励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提高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使用效率。2、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应用和发展物联网:重点发展射频识别(RFID)芯片、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中间件等技术,择优培育掌握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围绕生产制造、现代农业、现代物流、节能减排等经济领域重点,加快推进;为。以数字城管、数字市政、食品药品监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把智能家庭、医疗健康、一卡通等作为突破口,全面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坚持以需带动,以用促建为原则,通过项目招商、产业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合肥,在电子政务、生产制造业、卫生医疗、交通出行、金融后台服务、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规划全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推动云海战略。3、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大力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量子通信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继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处理和容灾备份平台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认证证书的使用和管理。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和技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及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制定和完善各级、各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强化信息安全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积极开展信息安全评估、等级保护等测评工作,推行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容灾备份、网络信任等制度。专栏3 全市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服务平台、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服务平台、供应链信息共享管理服务平台、重大产品集成设计和协同管理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面向制造行业的制造执行应用系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人才培训工程、电子商务工程、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信息化协同运作系统、分销资源管理系统。智慧政府: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工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建设工程、空间地理信息“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政府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系统、电子监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招商引资决策分析系统、财政预算监管分析系统、平安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民生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交通指挥集成应用平台、人口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医疗卫生云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智慧生活:“三农”信息服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旅游信息化工程、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社区信息化工程、环保信息化工程、房产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一卡通”工程、银行业信息化工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基础设施:“三网融合”工程、宽带无线城市工程、“合肥经济圈”通信一体化工程、“智慧合肥”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物联网示范工程、城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终端基带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工程。第五章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整合市、区(县级市)信息化管理资源,加强信息化规划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在实施规划中,加强与国家、省相关规划的衔接,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的协调统一,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效力,充分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城市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大力发展信息化相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公益性服务机构,促进全社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宣传,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和成功应用案例,扩大示范带动效应。二、完善政策体系。制定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着力突破集成电路保税、互联网服务等政策,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地方综合立法,按法定程序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规章,满足信息化发展需要。加强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编制工作。 三、扩大有效投入。加大财政对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使用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建立市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资金。加强本市相关专项资金向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聚焦,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创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方式,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形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力争更多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里的支持。 四、强化绩效考核。建立推进信息化发展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考核体系。定期发布评估信息,加大考核力度,检查和督导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机制,集中民意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五、提升人才素质。实施“数字人才”、“千名信息化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形成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保障。 六、加强宣传和应用培训。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