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43521774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表单【作业表单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单】基本信息省市区河南省郑州巩义市学校巩义市米河镇第二初级中学姓名张坤娟联系电话15138993922学科语文电子邮箱453918600年级八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事物说明文1.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说明文,特别是事物说明文的特点,学习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以“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为核心来安排本单元的教学。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如中国石拱桥是怎样以“赵州桥”、“卢沟桥”等为例,突出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苏州园林又是怎样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有条有理地进行介绍的?通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说明的技巧。2.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重难点) 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3.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第1、 课时中国石拱桥,主题: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认清写作对象,把握写作对象特征以及常见说明方法和作用。第二课时苏州园林,主题:在上课学习基础上巩固常见说明方法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点。第3课时 蝉,主题: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进行昆虫记课外阅读拓展,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第4课时 梦回繁华,主题:.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中国石拱桥课型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文章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 学习者分析中国石拱桥作为八年级学生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说明文的首篇文章,这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从纵向看,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说明文,掌握了关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等基本的知识,从横向看,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平时写作都以记叙文为主,对说明文的学习和运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并且觉得说明文比较枯燥,那么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会有一定难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创设情境、灵活采用学习方法激发积极性并锻炼思维。3. 学习目标确定(1) 了解并概括有关石拱桥的知识,理解怎样去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2) 学会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的方法。(3)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4.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概括、筛选信息及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和说明,理解文章通过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结构层次更有条理地来介绍说明对象的写作要点。4. 学习评价设计(1) 课前预习评价:主要为生字词积累,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资料搜集。(2) 课中学习评价:对课上预设问题的回答和是否生成有价值的新问题。(3) 课后学习评价:通过单元或者随堂小测进行评价。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导入课文,并提出问题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学生活动11. 自读课文,圈划关键语句。2. 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这一环节考查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中国石拱桥同时也具备石拱桥的特征可能很多学生会忽略。通过自读,圈划关键句提取信息,这也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样的安排既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筛选具体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筛选具体信息中运用学过的筛选信息的具体方法,完成在实践中落实学习方法的过程。环节二:教师活动2【探究方法说明】1. 提出问题:默读课文46段,说出文中使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疑难点拨学生活动21. 自读课文,圈划批注。2. 师友交流。3. 班级展示。活动意图说明这个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教师在班级展示过程中发现问题,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中和教师的点拨后能区分不同说明方法,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环节三:教的活动3【梳理结构】教师:方法指导,疑难点拨学的活动31. 自读思考,做批注。2. 小组交流。3. 班级展示。活动意图说明设计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认识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7. 板书设计 赵州桥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卢沟桥 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从一般 到个别的逻辑关系)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课后请同学们观看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二集中国桥,搜集2018年中国新建大桥的相关资料,试着再给其中的一类或一座桥写一段说明文字。设计意图:一是希望通过纪录片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二是看学生能否学以致用,会用适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介绍事物。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利用纪录片让学生对桥梁事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9. 教学反思与改进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较枯燥无味。不像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即整体感知,创造填空。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阅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第2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苏州园林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 教学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然后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展开说明。首先总写其“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微观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2. 学习者分析在统编教材中,七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说明性文章,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该文体。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本篇文章为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有中国石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教学应该不是难题。相对来说,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较为薄弱,应该作为本课的难点。3. 学习目标确定(1)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2) 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4.学习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对象特征,理清写作思路。(2)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5.学习评价设计课前预习评价:主要为生字词积累,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资料搜集。课中学习评价:对课上预设问题的回答和是否生成有价值的新问题。课后学习评价:通过单元或者随堂小测进行评价。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学生活动1(1)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2) 小组讨论交流。(3) 班级展示活动意图说明:这一环节考查学生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信息的筛选能力,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于中国石拱桥同时也具备石拱桥的特征可能很多学生会忽略。通过自读,圈划关键句提取信息,这也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样的安排既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筛选具体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筛选具体信息中运用学过的筛选信息的具体方法,完成在实践中落实学习方法的过程。环节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教师活动2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学生活动21.自读思考,做批注。2.小组交流。3.班级展示。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理清文章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环节三:【感悟精彩句子】教的活动3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能去掉吗?为什么?)学的活动31. 小组讨论2. 班级展示3. 方法总结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此环节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7.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整体 苏州园林 (主要) 四个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局部 (次要) 四个细节:花墙和廊子;每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设计美;色彩美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本课时练对应练习。2.写一段文字介绍我们的教室或自己的卧室。目的:通过练习与写作结合,诊断学生是否学会用合理的顺序,准确的语言进行说明文写作。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本节由介绍苏州园林的小视频引入,把学生带进美好的情境中,而且课件播放苏州园林图片,对应相关段落,利于学生理解。10.教学反思与改进: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第3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蝉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 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蝉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原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本文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割。第一部分是“蝉的地穴”,主要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过程。这一部分从蝉在地表的洞口写到地下的洞穴,再由蝉在洞穴的活动写到地上的脱壳,开创性地揭开了蝉的地穴以及幼虫在地下的生活之谜。第二部分是“蝉的卵”,主要介绍了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介绍了蝉的产卵和蝉卵遇到的危险,再写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蜕皮以及到地下藏身的一系列经过,这样就与开头部分蝉的初次出现紧密衔接,把蝉从卵到幼虫,再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连为一体了。整个过程观察细致,记录详尽,体现出作者的研究之道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文章用文艺化的笔调介绍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无异于“讲昆虫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起了人们对蝉这种小生灵的敬佩与同情。2.学习者分析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重点的学习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此时接触到各具特色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把握其文体特征。同时学生对动物和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课乃至拓展到昆虫记整书阅读有很好的基础。3.学习目标确定(1).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把握蝉的习性。(2).通过具体语段的品析,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3).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尊重生命的情感。4.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段的品析,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2.理解本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情感。5.学习评价设计课前预习评价:主要为生字词积累,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资料搜集。课中学习评价:学生是否会利用旁批研究问题。课后学习评价:通过单元或者随堂小测进行评价。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昆虫习性。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一)速读课文,概括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各自重点介绍了什么。(二)我们获取了关于蝉的生活习性哪些知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并判断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点拨释疑学生活动1(1)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关键词句。(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展示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的昆虫记”。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文究竟说明了什么,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用旁批的方法对相应文段进行要点概括,同时利用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蝉延伸到昆虫记上面,明白本课终极目的在于课外拓展阅读整套书。环节二:质疑问难,梳理重点问题,捕捉本文特点。教师活动2(1)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前面两篇说明文有什么不同?(2) 结合具体语段,赏析生动的描写。(3) 勾画批注文章中用了拟人手法的句段,选择几处进行赏析批注。学生活动2(1)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在表达方式的使用上,除了运用说明之外,还大量使用叙述和描写,使得文章有故事、有细节;又适当使用抒情和议论,使得文章有主题思想,有情感倾向;拟人手法的运用更是使文章趣味盎然,比一般的说明文更有可读性。(2) 学生自主阅读、赏析后,小组内部交流、分享自己所得。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的昆虫记”,阅读方法仍然是筛选式快速阅读和勾画批注。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是早就掌握的知识能力,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就可以达到目标,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是因为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说明文呈现出文学性这一特征。环节三:研究旁批,关注作家作品,探究内在精神。教的活动3引导学生完成旁批中的设问,了解作者的研究方式和对蝉的情感,探究其内在精神。学的活动3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展示品读的收获。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内涵。为了避免生硬灌输,利用旁批既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也能具体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旁批助读系统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当然必要的话,教师可以用精当精彩的语言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所得。7. 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 (幼虫到成虫) 内容 蝉的卵 (产卵到幼虫)蝉 热爱生命精神 热爱自然 热爱科学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课外阅读昆虫记中关于蝉的故事,开一个读书报告会。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尊重生命的情感。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本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学习的每一步都是学生对以往学法的迁移运用,其中充分利用了自读课文助读系统。10.教学反思与改进这一节课非常有趣,因为讲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在课堂上,我先引导同学们回忆过去看到的蝉的模样,然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观察过的小动物。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本课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由课内到课外、由得法到用法”的语文学习思路。第四步将课文的学习和本单元后面的“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结合起来,拓展到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实际效果也非常好。第4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梦回繁华课型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2.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2.学习者分析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3.学习目标确定(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4.学习重点难点1. 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5.学习评价设计课前预习评价:主要为生字词积累,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中学习评价:学生是否会根据老师指导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取关键词句,能否学会做批注。课后学习评价:能否独立完成本课课时练内容。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学生活动11. 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 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环节二: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教师活动2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2)在书上批注第四、五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学生活动2(1) 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2) 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环节三:体会本文语言特色教的活动3教师提出自读要求: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学的活动3学生通过品读,勾画与问题相关词句活动意图说明: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8. 板书设计 创作背景 创作动机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梦回繁华 整体情况 (逻辑顺序) (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 画作内容 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典雅 艺术价值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本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文学习的每一步都是学生对以往学法的迁移运用,其中充分利用了自读课文助读系统。10.教学反思与改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中学到的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例如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做得快速而准确,但是对说明方法的选择这一难点,还需在日后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去深入体会。另外语言的学习向来是学生的难点,结合说明方法来品味说明语言这一教学创意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使学生理解说明方法的选择关乎说明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