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学设计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3521569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学校:哈尔滨第一职业高中 学科:政治教师:杨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学设计一、 课前系统部分 (一)设计思想重视职业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哲学基础知识(高教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用了解、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中的第四节的内容。从这一节开始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此观点是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所以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学习后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知识起着至关铺垫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但要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就有难度,因为比较抽象。另外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偏激和绝对。鉴于学情分析,我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的同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运用:了解实例,分析矛盾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方法目标: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小组比赛、问题讨论等方法学习,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矛盾双方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使学生明确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因而在认识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方面都要学会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防止偏激和绝对化。(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六) 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力求所用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和心理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定位在教师引导为主,教师通过挖掘有关矛盾的事例,启发学生自己理解主要的知识点,灵活使用演示、举例、讨论各种教学方法,使他们形成合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七) 教学用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除应用了一些传统的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外,还充分利用图片、声音、文字等材料整理成辅助性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更加充实、直观、鲜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对学生布置思考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话:“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这段话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呢?并且让学生回家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形成发言稿。 (二)新课导入部分出示漫画:老子问:你身上什么最硬?牙齿最硬!舌头最软。你看到了我这年纪,牙齿全部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牙齿为什么会脱落?舌头真的完好无恙?这则漫画讲的是“软与硬”之间的关系。像“软与硬”这种关系的你还能举出多少?(以组为单位竞赛,宣布比赛规则) (三)师生互动部分教学内容教 学 活 动设计意图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含义)1、出示漫画: 老子问:你身上什么最硬?牙齿最硬!舌头最软。你看到了我这年纪,牙齿全部脱落了,舌头却完好无恙。牙齿为什么会脱落?舌头真得完好无恙?这则漫画讲的是“软与硬”之间的关系。像“软与硬”这种关系的你还能举出多少?(以组为单位竞赛,宣布比赛规则)2、以上列举有哪些共同点?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4、出示材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1、学生列举:右与左、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前与后、音与声、喜与悲、战争与和平、2、学生回答:3、学生回答: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矛盾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因而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分析以突破重点。列举人才消费“大与小”“有与无”关系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二者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2、出示材料: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一样吗?3、哲学角度分析:哲学上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抽象和概括。是矛盾的一般、普遍的属性。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统一)2、出示材料: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他敢剪吗?3、哲学角度分析: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了解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4、出示问题: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6、出示材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7、哲学角度分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特别强调转化的“条件性”。8、出示材料一:猫和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出示材料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意见。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柏拉图的“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制度”-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用矛盾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9、哲学角度分析: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以对立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10、展示flash自相矛盾,问自相矛盾是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吗?1、学生回答2、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有不同,有的说敢,有的说不敢。3、学生回答: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等。4、学生回答5、四人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人做总结发言。6、学生回答此部分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模糊概念,区分哲学上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教学过程仍然采用了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并用大量的事例加深对“相互依存”的理解。运用这个事例主要目的是贴近学生实际,特别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力求有一定的感悟。意图一,从自然界与社会角度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意图二,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性,结合重大时政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事。此部分主要区别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四) 课堂总结部分 让学生谈本课收获,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自己把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条理,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是对知识内容的加深和巩固。(五) 课后作业部分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及其注意的问题。课后,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教材的基础上,思考这样一个练习题。 (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期间,曾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他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材料二: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次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是为了与美方加强对话,求大同存小异,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积极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结合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中美之间的关系。三、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一)赋予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以新时代内容,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解在一起。(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教学中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突破难点和重点。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运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样既贴近学生兴趣点又能说明问题,教学中所列举的事例均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把握。运用多媒体手段,但又不拘泥多媒体,有板书、讨论等;对待教材也能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