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五石之瓠教案教案也是艺术,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高二语文上册第五课五石之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五石之瓠课文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_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4.写作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 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3.正音。 3.美读全文: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一人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的语气,一人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的语气。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 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3.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4.主题归纳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鲜明的感情 色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问题: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五石之瓠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通“皲”,使皮肤皲裂。 2、世世以并避織为事。通“纩”,指棉絮. (二)词类活用。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作动,种植;实,使动,.实。 2、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4、能不龟手一也。龟,使动,使皲裂。 5、冬,与越人水战冬,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三)虚词的意义 1、以 以盛水浆介词,用来。 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 2、为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介词,因为。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勐词,制作。 3、与 请与之动词,给。 与越人水战介词,和。 (四)难句翻译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統,则所用之异也。 (这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棉絮,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那么先生还是有浅陋的、遭蒙蔽的见识啊! (五)句式判断。 1、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请(以)百金买其方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省略句:能不龟手(是)一也,或以(之)封,非(瓠)不号然大也。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定语后置: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 (六)五石之瓠的寓言体现了庄子的什么观点? 文章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引出论题:如何对待“大葫芦”。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庄子不认同,于是就讲了“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来回应这个问题。 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庄子以之比宋人,批评惠子认识固陋。惠子和宋人都是受到自己眼光的限制,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价值,这两个故事相通的道理是: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价值。 不过,我们还需注意,吴王之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用它来带兵打仗,最后获得裂地封赏,并没有摆脱对事物的功利价值的依赖。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的认识,显然和吴王之客是有高下境界之分的。 在五石之瓠这则寓言中,庄子运用的是“故事”中蕴含的方法 论,通过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哲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