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42486754 上传时间:2021-11-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1.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检测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欣然规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1、 D 2、C 3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B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D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1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橘生淮南则为橘13、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4、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1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6.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17.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问今是何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设酒杀鸡作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2、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2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四、简答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2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我的联想: 7.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我的鉴赏: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我的探究: 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9.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13、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 1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答: 16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17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19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20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一、 交错相通 更不用说 妻子儿子 隔绝 不久;渡口。(7)都,全 (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 对感到诧异;田间小路;值得;从前的,旧的;二、(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3)(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4)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三、3B解析:悉:全,都。4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8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5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6、D(志:做标记)7、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8、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9D 10D 11B 12、C 13、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14.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15、 A(古义 ;交错相通 : C与世隔绝的地方; 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6.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17.B(交通:互相通达)18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四、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5.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7.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8.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9.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10、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2、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13、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1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16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7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18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19D 20B 21、A 22、C 23、D 24、D 2、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练习检测一、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二、翻译下面句子(1)“孔子云:何陋之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三、选择题1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 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简答题1.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3.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我的畅谈: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文中写到哪三位古人?为什么要写这三位古人?8、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一、出名; 品德高尚;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使劳累。 这; 调弄,这里指弹(琴);大 官府的公文 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二、(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三、1C 2. C3.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5D四、1. 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 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环境的清幽、交友的品位、情趣的高雅、远离世俗官场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3. 如以兴国为己任(言之成理即可)。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惟吾德馨 5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 例: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诸葛亮子云孔子写这三位古人,用于证明只要住的人品德好,陋室就不显得简陋了8、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3、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练习检测一、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 自李唐来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亭亭净植 出淤泥而不染 二、句子翻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选择题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花之君子者也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4.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5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四、简答题1.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 2.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 3. 回答问题: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观点: 4简答。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7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表达_;韩愈在马说中借_,表达_;周教颐借“莲”表达_。8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9.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_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10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11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一、多;洗涤;长枝蔓;长枝节少。从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 认为 立 却,但是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分)人该是很多了三、2. B(B为取消句子独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D 4.C 5D四、1. 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等作答,写出一点给2 分,写出两点即可给满分。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2. 符合要求即可。如:我喜爱兰花,因为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3.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4. 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托物言志7(5分)陋室(或陋室不陋) 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千里马的遭遇 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 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租近即可)8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9. 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11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4.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检测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珠可历历数也 高可二黍许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苏、黄共阅一手卷。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4.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我的理解: 5.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我的理解: 6.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我的比较: 7、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靠近;极像;满;挑选。(1)大约 (2)类似 (3)同“屈”,弯曲 (4)分明可数的样子 大约2.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C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4. 峨冠而多髯;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是为了突出雕刻者的技艺之高超。5. 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6.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7、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5.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练习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与(j) 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n)C男有分,女有归 分(fn) 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ng)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 废疾者 废疾: 女有归 归: 谋闭而不兴 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故外户而不闭 闭: 大同 同: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睦:不独子其子 子: 矜、寡、孤、独 孤: 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大家一样)4下列加粗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 7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8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10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大道: 大同:1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照应此句的是_。1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13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1 C 2、所以 残废人 女子出嫁 发生 兴起 用门闩插门 有和平的意思 和睦 以为子 幼而无父的人 指害人3D 4B5.因此人们不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译成“因此人们不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也给分。) 对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是自己要私藏。 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6(按点给分,每点1分。)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全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鳏寡孤独、夜不闭户8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9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0“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1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3略6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练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略无阙处 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飞漱其间 夏水襄陵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属引凄异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二、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C.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 D.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C绝巘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6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 C夏水襄陵(河岸) D属引凄异(连续)8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9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10.对画横线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11.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12.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三、简答题1.读了第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哪一句诗?我的联想:2. 我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第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 ”色彩互异,“ ”“ ”动静相杂,相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