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1421389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巴彦农场小学:宋永明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首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品德与生活(社会)相比于传统思品教材最大的变化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多年,但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仍存在实施不到位的情况,很多家长还认为,在小学,孩子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其它课程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课程的实施。其次,学校教育资源背景:我们的教师,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对于学科教学十分在行,而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功能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课程的构成因素的理解与重组技能,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处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山村小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家长居住农村,生活较艰苦等方面条件使学生信息来源窄,知识面小,思想涵养较差;家庭生活环境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风邪气;学生学习意识弱,性格较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一)理论依据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二)概念界定:1、“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三、课题的研究目标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2、发展目标:(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四、课题的实验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品德与生活(社会)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4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5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知识。(二)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2行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教学资源。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1、准备阶段( 2014年3月2014年4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2、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3、总结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六、预期研究效果: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