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成语故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0133278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成语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成语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成语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理解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3.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成 语 故 事自 相 矛 盾 古时候:故事中常用来点明时间的词,意思是古代的某个时候。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句导读: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夸口”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夸口”就是吹牛,说大话。说明那个楚国人言过其实,这才造成了他的自相矛盾。结,在这里读ji。重点句解析:那个楚国人随意夸口,言语前后矛盾,引来了围观人的尖锐提问与嘲笑讽刺。在错误面前,他理屈词穷了。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句导读:这个楚国人的话,前后矛盾。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那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滥 竽 充 数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竽:古乐器,形状像现在的笙。“许多人”“一齐吹”等词点明了南郭先生能“充数”的原因。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写出了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神态,这也是他能“充数”的一个原因。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y),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哪些词最能说明南郭先生能“充数”的原因?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fn)禄(l)。“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写出了南郭先生怎样的神态?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n)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句导读: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是齐湣王不让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所以他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画 龙 点 睛南北朝时, 南北朝: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爪,在这里读zho。有个画家叫张僧繇(yu)。句导读: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句导读:“张牙舞爪”“形象逼真”说明画家有着高超的画技,画的龙活灵活现。“奇怪”一词说明什么? 说明画家的与众不同,此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游客要求张僧繇画上眼睛,以弥补缺憾,而张僧繇一再推辞,引起了游客的怀疑。难句解析:这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龙活灵活现、威力无穷的神态,这是对张僧繇高超画技的最好证明。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游客为什么不信?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龙真的飞走了说明了什么?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步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内容。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投影,生字、新词卡片。一导入新课,揭示题旨1.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意。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2.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几则成语故事。(板书:成语故事)3.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投影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准的生字多读几遍。(2)按照以往学习生字的方法,掌握字形,记忆生字,注意字的书写要点。(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难懂的词语做上记号。2.学生按自学提示学习。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1)读准字音。(出示生字、新词卡片)mo dn矛盾ch楚国mi买卖 ru锐利b墙壁b逼真yn神韵(2)认清、记忆字形。按结构分类记忆。上下结构:矛楚卖壁左右结构:锐韵半包围结构:盾逼辨析形近字。予矛锐说壁璧逼幅韵均服报卖买(3)指导书写。矛:最后一笔是一撇,不能少写。楚:上下结构,下面第一笔是横钩。壁:下面是个“土”字,注意不要多写一点。(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5)理解词语的意思。戳穿:刺穿。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老师板书: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2.学生朗读课文,说一说这三则成语故事各主要讲了什么。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与同学讨论。4.师生交流,总结归纳。(1)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那人顿时哑口无言。(2)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但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让人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3)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南北朝时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眼睛就会飞走。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张僧繇刚点上眼睛,龙便腾空飞去。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成 语 故 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寻找每一则故事的突破口,在点上深挖,带动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自相矛盾一文,教师可重点抓住“夸口”一词,指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2.滥竽充数一文,教师可以从“总是”“不要而要”造句入手,让学生展开去说,了解齐宣王和齐湣王喜欢听吹竽的不同之处,知道南郭先生逃走的原因。3.成语故事的内容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演一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复习了故事的内容。1.看拼音,写词语。modn矛盾rul锐利shnyn神韵qingb墙壁pimi拍卖bzhn逼真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滥)竽充数见(义)勇(为)惊(涛)骇(浪)排(忧)解(难)(娓娓)动听波(翻)浪(涌)斩(钉)截(铁)自相(矛)盾画龙点(睛)(亡)羊补牢3.按要求改写句子。(1)有个楚国人夸口自己的矛锐利无比。(改成第一人称的句子)有个楚国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无比。”(2)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龙就腾空而起。(改成“被”字句)龙被张僧繇点上眼睛,就腾空而起。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字幕投影。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新词。2.填词。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二精读自相矛盾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2.学生读出“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3.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呢?投影字幕: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都戳得穿什么矛都戳不穿自相矛盾4.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些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5.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6.学生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7.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参与表演。三精读滥竽充数1.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2.老师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优厚的俸禄?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投影出示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1)比较这三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2)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3)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5.你愿意做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吗?我们应怎样做?(指名回答)6.小结:你能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这个成语比喻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7.学生齐读课文。(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教育,南郭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一齐来读好这则故事,我想这一回再也不会有滥竽充数的人了。)四精读画龙点睛1.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他为什么又给龙画上了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惋惜)(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了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时,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4.小结:你能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吗?(这个成语比喻文学艺术创作等在关键之处用上点明要旨的一两笔,会起到激活整体的作用,使通篇变得更精彩。)“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五布置作业1.创编故事。提示:(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情节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2.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的。3.绘画成语故事连环画或者漫画。成 语 故 事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滥竽充数充数得俸禄逃走了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1.教师可从人物入手,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即抓住文章的题眼。2.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合理的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3.三则故事学完后,教师可趁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布置机动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图片或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以巩固学生所学。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坚固(牢固)推辞(推托)锐利(锋利)居然(竟然)2.根据意思写词语。(1)比喻语言、行动前后抵触。(自相矛盾)(2)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言,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画龙点睛)(3)比喻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滥竽充数)(4)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张口结舌)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给龙点上眼睛后,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1)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解释词语。神韵:yn风度韵致,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推辞:c拒绝;辞谢。(2)该故事后来被归纳为成语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1.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著作有韩非子。2. 历代名画记中国画史传著作。唐代张彦远著。十卷。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论“六法”强调立意和用笔,指出画风演变因时而异。后七卷系从轩辕至唐会昌元年(841年)间画家共370余人的小传。叙述简要,吸取前人评论,并参己见,征引俱注明出处,兼收录若干画家画论。为中国古代画史要籍,后人尊为“画史之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