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构建海绵城市技术指南)【事务所审核终稿】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9979829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5.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构建海绵城市技术指南)【事务所审核终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构建海绵城市技术指南)【事务所审核终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构建海绵城市技术指南)【事务所审核终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 绵 城 市 建 设技 术 指 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总则2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4第三章 规划8第一节 基本要求8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9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13第四节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18第四章 设计23第一节 基本要求23第二节 设计程序23第三节 建筑与小区24第四节 城市道路26第五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28第六节 城市水系29第七节 技术选择31第八节 设施规模计算48第五章 工程建设54第一节 基本要求54第二节 建筑与小区54第三节 城市道路55第四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55第五节 城市水系56第六章 维护管理57第一节 基本要求57第二节 设施维护57第三节 风险管理61附录 1 主要术语63附录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64附录 3 部分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北京地区)66附录 4 典型案例67附录 5 相关规范85i前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 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国务院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并 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 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编制了本指南。本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 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 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 实践案例。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共六章。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建筑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 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绿化管理指 导站、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北京建筑大学负责技术解 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3第一章 总则1 编制目的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 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 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 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2 适用范围本指南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 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指导新 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三是指 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3 基本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 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规划引领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 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 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 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安全为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 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因地制宜 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统筹建设 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 用。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1 海绵城市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 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 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 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 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 重大任务。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 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 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 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 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 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 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 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 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 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 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 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 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 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 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2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 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 , LID ) 或 低 影 响 城 市 设 计 和 开 发 (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 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2-1)。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 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 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 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 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 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 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图 2-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3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 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 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 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 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 控制目标。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 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 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3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 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 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 施建设的主要内容。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 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 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 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 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2-2 所示。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其他城市人民政府规划其他专项(专 业)规划实施 策略详细规划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总体规划实施 目标设计原则指标落实设施布局工程预算用地/竖向/绿地/道路/排水/水系等系统协调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排水道路园林交通项目业主责任主体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理念 纳入其他政策:实施 办法、导则、 奖励办法等设计设计任务书设计技术要求设施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审查监督图 2-2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第三章 规划第一节 基本要求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 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 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应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新型城镇 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开展低影响开发专题研究,结合城市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因地制宜地 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制定城市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 排水防涝、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专业)规划(详见本章第三节)。 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低影响开发的总体要求和控制目 标,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相关内容纳入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 专项(专业)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落实涉及雨水 渗、滞、蓄、净、用、排等用途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并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 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 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指导下层级规划设计或地块出让与开 发。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可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规 划,兼顾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不同 的控制目标,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利用数字化模型分析等 方法分解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细化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要点,供各级城市规划 及相关专业规划编制时参考;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建设时序、资 金安排与保障措施。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积极探索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作为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内容,对我国 未来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应将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纳入生态城 市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通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进行落实。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 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如图 3-1 所示)。各地应结合水环境 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 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各 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图 3-1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示意图2.1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1)目标确定方法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 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具体方法参见本指南附 录 2。附录 2 同时给出了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如图 3-2 所示。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 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 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 15%-20%(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 0.15-0.20),因此, 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 80%-85%。这一目标主要通 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以北京市为例,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为 80%和 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27.3 mm 和 33.6 mm(详见表 F2-1),分 别对应约 0.5 年一遇和 1 年一遇的 1 小时降雨量。00“快排”模式80%降雨蒸发(腾)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排放下渗海绵城市40%降雨蒸发(腾)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排放下渗减排集蓄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 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蓄水池、雨水罐、 湿塘、雨水湿地等图 3-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示意图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 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 因素有关,应通过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开发强度、低 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项目 的开发,要结合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 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 环及经济合理性角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集、 减排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资效益会急剧下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 浪费的问题。(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径流 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在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有特殊排水防涝要求的区域,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对于广西、广东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由于极端暴雨较多导致设计降雨量统计 值偏差较大,造成投资效益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可适当降低径流总 量控制目标。因此,本指南未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统一的要求。对我国近 200 个城市1983-2012 年日降雨量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各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 设计降雨量值关系。基于上述数据分析,本指南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 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 I 区(85%90%)、 II 区(80%85%)、III 区(75%85%)、IV 区(70%85%)、V 区(60%85%),如图 3-3 所示。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图 3-3 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3)目标落实途径 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为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以其作为综合控制指标来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方法见本章第四节)。 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缺水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基于直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0作为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实施过程中,雨水下渗减排和资源化利用 的比例需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2.2 径流峰值控制目标 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受降雨频率与雨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中、小降 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 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因此,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 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 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同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 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建立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 与管理体系,共同达到内涝防治要求,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按室外排水 设计规范(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标准执行。2.3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既要控制分流制径流污染物总量,也要控制合流制溢流的频次或污染物总量。各地应结合城市水环境 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确定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指标,污染物指 标可采用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城市径流污染物中,SS 往往与其他污染物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一般可采用 SS 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指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 SS 总量去 除率一般可达到 40%-60%。年 SS 总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计算:年 SS 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 SS 的平均去除 率。城市或开发区域年 SS 总量去除率,可通过不同区域、地块的年 SS 总量去 除率经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 得出。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 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 染物去除率确定。22.4 控制目标的选择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内涝风险控制要 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合当地水环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 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径流控制目标。(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法确定雨水资源 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目标。(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 染控制要求,确定年 SS 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 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 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求的城市或地区, 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 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峰值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1 规划原则(1)保护性开发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 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进 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2)水文干扰最小化 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 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城镇化区域 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3)统筹协调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 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 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应相互协调与衔接。2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低影响开发 的相关专题研究,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基础上,增加年径流总量控 制率等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点如下:(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 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2)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 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 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积硬化。(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 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 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 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 低影响开发策略及重点建设区域,并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详见本章第二节和第四节)。3 专项规划3.1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联系紧密。具体要点如下:(1)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水生态敏感区保护要求,划定水 生态敏感区范围并加强保护,确保开发建设后的水域面积应不小于开发前,已破 坏的水系应逐步恢复。(2)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 序排放与调蓄。城市水系规划应尽量保护与强化其对径流雨水的自然渗透、净化 与调蓄功能,优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湿地(自然净化区域)、湖泊(调蓄空间)布局与衔接,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同步协调。(3)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城市水系规划应根据河湖水系汇水范围,同步优化、调整蓝线周边绿地系统布局 及空间规模,并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水系及周边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3.2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 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 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要点如下:(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 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 设施类型。(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 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 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 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 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5)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 化。(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 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调蓄排放。233.3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应与城市雨水管 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同步规划设计。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排水防涝综 合规划等相关排水规划中,应结合当地条件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建设内容,并满足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 GB50318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等相关要求,要点如下:(1)明确低影响开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指标。通过对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内涝风险评估等,明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并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相衔接,将控制目标分解为单位 面积控制容积等控制指标,通过建设项目的管控制度进行落实。(2)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应通过评估、分析径流污染对城市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根据城市水环境的要求,结合悬浮物(SS)等径流污 染物控制要求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同时明确径流污染控制方式并合理选择低 影响开发设施。(3)明确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方式。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及雨水回用需求,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量、用途、方式和设施。(4)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应最大限度 地发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等作用,低影响开发 设施的溢流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同步规划设计,应按照城市 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等规范相应重现期设计标准进行规划设计。(5)优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竖向与平面布局。应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 路等公共开放空间,在满足各类用地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低影响开发设 施;其他建设用地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并衔接其他内涝防治设施 的平面布局与竖向,共同组成内涝防治系统。3.4 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 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交通专项规划应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减少道路径流及污染物外排量,要点如下:(1)提出各等级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应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 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 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2)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不足,不能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要求时,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布 局与竖向,综合达到道路及周边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道路红线内绿地及 开放空间在满足景观效果和交通安全要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承接道路雨水汇 入的功能,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道路径流污 染及总量等控制能力。(3)道路交通规划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涵盖城市道路横断面、纵断面设计的专项规划,应在相应图纸中表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基本选型及布局等内 容,并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城市道路设施的空间衔接关系。有条件的地区应编制专门的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规划设计指引,明确各层级 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和控制要点, 以指导道路低影响开发相关规划和设计。4 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协调相关专业,通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方法,分解和细 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等上层级规划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 要求,结合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约束性控制指标,提出各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 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控制指标,纳入地 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指标分解流程详见本章 第四节),要点如下:(1)明确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各专项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 降雨量)指导下,根据城市用地分类(R 居住用地、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 工业用地、W 物流仓储用地、S 交通设施用地、U 公 用设施用地、G 绿地)的比例和特点进行分类分解,细化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方法详见本章第四节)。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按城市建设类型(已建区、新建区、改造区)、不同排水分区或流域等分区制定。有条件的控制 性详细规划也可通过水文计算与模型模拟,优化并明确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 标。(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 统筹协调开发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 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充分发挥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 用。(3)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 根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确定地块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规模,做好不同地块之间低影响 开发设施之间的衔接,合理布局规划区内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5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约束条件,绿地、建筑、排水、结 构、道路等相关专业相互配合,采取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 案,落实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布局、规模、建设时序、资金安排等, 确保地块开发实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通过水文、水力计算或 模型模拟,明确建设项目的主要控制模式、比例及量值(下渗、储存、调节及弃 流排放),以指导地块开发建设。第四节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1 技术框架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加强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 作用,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目标要求等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 段,应确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满足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对规划地 段的控制目标要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具体控 制指标条件下,确定建筑、道路交通、绿地等工程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空 间布局及规模等内容;最终指导并通过设计、施工、验收环节实现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的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应加强运行维护,保障实施效果,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用以指导总规及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的修订。城市规划、建设等 相关部门应在建设用地规划或土地出让、建设工程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及建设 项目施工等环节,加强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 情况的审查。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如图 3-4 所示。图 3-4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具体落实时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如下:(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 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 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 问题。(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 标(详见本节 2 控制指标分解方法)。(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 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 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 和生态用地。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工调蓄水体或湿地。严禁城 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 其他专业密切配合。结合各地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等条件,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低影响开发技 术和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 沟、植被缓冲带等。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其组合系统,包括截污净化系统、渗透系统、 储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地下水超采地区应 首先考虑雨水下渗,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 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5)设施布局。应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项目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条件,综合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与布局。应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 多功能使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结合。(6)确定设施规模。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规模设计应根据水文和水力学计算得出,也可根据模型模拟计算得出(具体方法见第四章第八节)。2 控制指标分解方法根据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框架,各地应结合当地水文 特点及建设水平,构建适宜并有效衔接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体系。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控制指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密度、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既有规划控制 指标及土地利用布局、当地水文、水环境等条件合理确定,可选择单项或组合控 制指标,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可通过编制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与利 用专项规划,最终落实到用地条件或建设项目设计要点中,作为土地开发的约束 条件。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及分解方法如表 3-1 所示。表 3-1 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及分解方法规划层级控制目标与指标赋值方法城市总体规 划、专项(专 业)规划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 应的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选择详见本章 第二节,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或查附录 2) 得到年径流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详细规划综合指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根据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目标,结合各地块绿地率等控制指 标,参照式(4-1)计算各地块的综合指标单位面积控制容积。单项指标:1、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 深度2、透水铺装率3、绿色屋顶率4、其他根据各地块的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 分析,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控制指标,并对 指标进行合理分配。指标分解方法:方法 1:根据控制目标和综合指标进行试算 分解;方法 2:模型模拟。注:1 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的 可用于调蓄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下沉深度指 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 100 mm 的下沉式绿地面积 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 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2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3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有条件的城市可通过水文、水力计算与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目标进行逐层分解;暂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可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特点,汇水面种类及其构成等条件,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试算进行分解。 控制目标分解方法如下:(1)确定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参照本章第二 节);(2)根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提出的各地块绿地率、建筑密度等规划 控制指标,初步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可采用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 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其他调蓄容积等单项或组合控制指标;(3)参照第四章第八节的计算方法,分别得到各地块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总 调蓄容积;(4)按照第四章第八节表 4-3,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各地块的综合雨量径流系 数,并结合上述(3)得到的总调蓄容积,参照式(4-1)确定各地块低影响开发 雨水系统的设计降雨量;(5)对照统计分析法计算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关系(或 查附录 2)确定各地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各地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经汇水面积与各地块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乘积加权平均,得到城市规划范围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7)重复(2)-(6),直到满足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目标要求,最终得到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总调蓄容积,以及对应的下沉式 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其他调蓄容积等单项或组合控 制指标,并参照式(4-1)将各地块中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总调蓄容积换算为“单 位面积控制容积”作为综合控制指标。特别注意,本计算过程中的调蓄容积不包 括用于削减峰值流量的调节容积;(8)对于径流总量大、红线内绿地及其他调蓄空间不足的用地,需统筹周 边用地内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时(如城市绿地用于消纳周边 道路和地块内径流雨水),可将相关用地作为一个整体,并参照以上方法计算相 关用地整体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后,参与后续计算。第四章 设计第一节 基本要求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 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 统的设计。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应在城市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 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情况的审 查。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 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 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第二节 设计程序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一般设计流程见图 4-1。图 4-1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流程(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 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 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 施(详见本章第七节)。(2)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 条件的应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 方案。(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 局、竖向、构造,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 等内容。(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与审查(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 查)应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第三节 建筑与小区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 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因空 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建筑与小区,径流雨水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见本章第五节)。低影响开发设 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 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 型流程如图 4-2 所示。1 场地设计图 4-2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例(1)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 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2)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 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 开发设施。(3)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除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渗井等小型、分散 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外,还可结合集中绿地设计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 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衔接整体场地竖向与排水设计。(4)景观水体补水、循环冷却水补水及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的非传统 水源宜优先选择雨水。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的建筑与小区,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要求,其他建筑与小区宜参照该 标准执行。(5)有景观水体的小区,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 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析确定(详 见第四章第八节)。(6)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应设置前置塘、植被缓冲带等预处理设施,同 时可采用植草沟转输雨水,以降低径流污染负荷。景观水体宜采用非硬质池底及 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或生长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 化,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土壤渗滤等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2 建筑(1)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可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设计应符合屋面 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的规定。(2)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 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 的集中调蓄设施。(3)建筑材料也是径流雨水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 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4)水资源紧缺地区可考虑优先将屋面雨水进行集蓄回用,净化工艺应根 据回用水水质要求和径流雨水水质确定。雨水储存设施可结合现场情况选用雨水罐、地上或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当建筑层高不同时,可将雨水集蓄设施设置在较 低楼层的屋面上,收集较高楼层建筑屋面的径流雨水,从而借助重力供水而节省 能量。(5)应限制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路径。3 小区道路(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 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2)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绿化带及周 边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其他低影响开发设 施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3)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 性等要求。4 小区绿化(1)绿地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等基 本功能的前提下,应结合绿地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面、路面、 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 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2)道路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前,应利用沉淀池、前置 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破坏。 有降雪的城市还应采取措施对含融雪剂的融雪水进行弃流,弃流的融雪水宜经处 理(如沉淀等)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3)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 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第四节 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 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 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 方便易行,如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如图 4-3 所示。图4-3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例(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 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 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下载 > CAD图纸下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