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 燃料和热量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2.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3.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阅读课本第13613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热量 的变化。即 放热 或 吸热 现象的发生。有些化学反应是放热的,如固液不需加热型制取气体、条件是点燃等,有些化学反应是吸热的,条件通常是加热或高温。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1.能量守恒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下的能量转化中,涉及化学能的是( B )A.水电站的发电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原子核裂变 D.太阳灶的集热2.在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用水点火的魔术,只见老师用滴管向棉花上滴了12滴水,棉花立即燃烧起来,其诀窍就是:将一小块金属钾藏在棉花中。已知钾能与水反应,则该反应必定是 放热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充满好奇的小明亲自进行了该魔术,为了使反应迅速,他将一吸管的水挤向棉花,却惊奇地发现其不能燃烧起来。失败的原因最可能是 他挤的水太多,使温度降到了棉花的着火点以下 ,除此外,通常可燃物的燃烧还必须满足另一个条件: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化石燃料阅读课本第13714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 、 石油 、 天然气 。化石燃料是 不可再生 能源,它们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人们常把 煤 称为“工业的粮食”,把 石油 称为“工业的血液”。2.煤是复杂的 混合 物,主要含有 碳 元素。为了使煤得到综合利用,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 焦炭 、 煤焦油 、 煤气 等。将煤隔绝空气加热是 化学变化 。3.石油是混合物,主要含有 碳 、 氢 元素。为了使石油得到综合利用,利用各成分的 沸点 不同,将它们分离。此过程属于 物理变化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甲烷 ,化学式是 CH4 。 CH4 的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 无色 、 无味 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小 ,可以使用 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 难 溶于水,可以使 排水集气法 收集。5.学生做实验7-4的演示实验:甲烷具有 可燃 性,因此点燃前应先 验纯 。甲烷燃烧时产生 蓝色 的火焰。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看到的现象是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分析有水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 氢 元素;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看到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有 二氧化碳 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 碳 元素。6.写出CH4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H4+2O2CO2+2H2O 。同学之间相互纠错,看谁写得快,写得好。7.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它的主要成分是 CH4 。8.人类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最终将被耗尽。科学家发现了未来的替代能源可燃冰。它的优点是: 能量高 、 燃烧值大 、 储量大 。不能被利用的原因是开采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书本第147页的第5题,当燃料是CH4、当燃料是液化石油气C3H8时,燃气报警器应安装在什么位置?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报警器安在上方,C3H8的密度比空气大,报警器安在下方。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混合物,石油的炼制属于物理变化;煤的干馏属于化学变化。1.下列气体和空气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氢气 D.甲烷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化石燃料在地球上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 B.煤或石油只要完全燃烧就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C.人类必须节约现有的能源,并大力开发新能源 D.对煤和石油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3.“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CH48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4.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城市煤气中通常含有CO气体,写出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O+O22CO2 。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考虑,煤气的主要缺点是有 毒性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氢气 。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 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产生的 热量少 、 浪费资源 ,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 CO 等物质,污染空气。工业上有时使用煤等固体燃料,为了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应将固体燃料进行怎样的处理?将固体燃料粉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它们充分燃烧。含碳燃料的不充分燃烧都会产生有毒的CO,污染环境;提高煤等燃料的利用率,就相当于延长其使用的年限。下列在工业上增大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的充分燃烧无关的( D )A.把煤磨成粉末进行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第2课时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3.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阅读课本第14214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煤燃烧时会放出 二氧化硫 和 二氧化氮 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 酸雨 。因此我们要少用煤,或者使用 脱硫 煤。2.对于酸雨的破坏,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的措施?(1)使用 脱硫煤 ;(2)使用 清洁能源 ;(3)使燃料 充分 燃烧。3.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 一氧化碳 、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 含铅化合物 、 氮的氧化物 、 烟尘等。4.汽车所用燃料的燃烧(前3个问题只作了解,第4个简单记忆)(1)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什么?(2)汽车的尾气主要含有哪些污染物?(3)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的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原因?5.乙醇(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特点: 可再生 ;来源: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用途:饮用、作为燃料。6.乙醇汽油是混合物,优点: 可以节省石油资源 ;有效地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 促进农业生产 。乙醇汽油的使用 不能 (填“能”或“不能”)减缓温室效应。根据第143页的图示,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哪些?CO2不是空气污染物,但是它会造成温室效应。1.(多选)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有( AD )A.少用煤做燃料 B.把工厂的烟囱升高C.减少天然气的使用 D.开发不产生SO2、NO2的新能源2.(多选)下列因素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CD )A.煤的燃烧 B.石油的燃烧 C.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3.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环境的是( A )A.鼓励农民将秋后农作物的秸秆焚烧 B.提倡使用农家肥,尽量少用化学肥料C.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D.限制燃油汽车数量的增加4.据报道,广州市交通主干道的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其主要原因是( B )A.煤燃烧所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B.几十万辆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废气造成的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造成的 D.不断地降雨和各种污水造成的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阅读课本第14414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氢气极易燃烧,是 可再生 能源。燃烧的产物是 水 ,被认为是 最清洁 的能源。因为氢气具有 可燃性 ,在点燃前,先 验纯 。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 。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 产物无污染 , 可以再生 , 热值高 。2.在实验室里,常用 稀硫酸 和 锌 制取氢气。因为锌是 固 体,硫酸是 液 体,反应条件 不需加热 ,所以发生装置用 固液不需加热型 ,能用 排水集气法 收集,说明氢气 难 溶于水;能用 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 小 。3.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 太阳能 、 核能 、 风能 、 地热能 、 潮汐能 等。4.西气东输,“气”指的是天然气,它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CH4 。1.写出电解水的方程式。2.电解水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都能制取氢气。如果将氢气作为燃料广泛应用,你认为用这两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 )A.氢气 B.天然气 C.酒精 D.汽油2.用高粱、玉米等绿色植物和种子制造酒精,其主要过程是( C )A.过滤、蒸发 B.蒸馏、发酵 C.发酵、蒸馏 D.加热、溶解3.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如乙醇属于 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它俗称 酒精 ,化学式是C2H5OH ,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2CO2+3H2O 。4.请将下列物质:煤;石油;天然气;H2;CO;CO2;乙醇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序号)。(1)属于混合物的是: 。(2)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3)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4)燃烧产物对空气无影响的是: 。(5)点燃之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是: 。(6)能用粮食发酵制取的是: 。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