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上传人:我****国 文档编号:39845196 上传时间:2021-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东城区6月综合练习(二)、西城区6月模拟、海淀区 6月期末练习(二模)、丰台区6月综合练习(二)、昌平区第二次统一练习、清华大学2020 年5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学校联考、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北京专家高考模拟试卷(四)语文试题汇编而成东城区6月综合练习(二)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12分)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沈约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2】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清济:水名。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4】纷吾:我。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B“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C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D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12“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罗邺梅花)B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D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龚自珍逆旅题壁)1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1(3分)A12.(3分)B13(6分)参考答案:李诗融情于景,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沈诗触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顿生自由和清净之感,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尘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内心。【评分参考】景情关系2分,结合诗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西城区6月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4题。(共12分)途中见杏花 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 帝乡:指长安。1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B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C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D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13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3分)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雨晴)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14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6分)三、(20分)12(3分)B 13(3分)C14(6分)参考答案: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海淀区 6月期末练习(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月夜二首王守仁其一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摆!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其二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高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摆(ying):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 朱仲 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B. 器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 后世的巨大影响。C. 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 道,借典故明志。D. 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 及对弟子的期望。14.“肯信” “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4分)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13.(3分)D14.(4分)答案示例:“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15.(6分)答案要点: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丰台区6月综合练习(二)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14题。(12分)沈园二首陆游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注释】两诗为诗人晚年重游沈园时悼念前妻唐氏而作。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开篇即渲染悲凉氛围,并以一"哀"字,定下全诗情感基调。B第二首,结尾诗人凭吊遗踪而泫然泪下,饱含对唐氏复杂深沉的情感。C两首悼亡诗,不仅写了眼前景象,更含有对昔日生活情景的深深怀念。D两首悼亡诗,均首尾呼应,欲扬先抑,表达含蓄蕴藉,情感真挚感人。13下列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先写斜阳画角,意境雄浑,再写景物变迁,岁月沧桑。B第一首"曾是"一句,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C第二首前两句,写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柳树枯老不生柳絮。D第二首"此身"一句,意为自己年岁已老,将葬于会稽山下化为泥土。14.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沈园二首为"古今断肠之作"。你怎样理解"断肠"的具体内涵?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断肠"的?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6分)三、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12.D。(3分)解析 "首尾呼应,欲扬先抑"理解有误。13.D。(3分) 解析 A项,"意境雄浑"理解有误;B项"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理解有误;C项"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理解有误。14. 参考答案(1)"断肠"在诗中指"悲伤或悲痛到极点"之义。(1分)第一首诗回忆自己与唐氏四十多年前在沈园相逢,而今物是人非,伤心凄楚欲绝,第二首诗感伤唐氏逝去之久,自己也已年老,但对唐氏的眷念之情刻骨铭心。(2分)(2)表现"断肠"的技巧与手法:1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如:城上斜阳画角哀;伤心桥下春波绿等。2衬托或虚实结合。如: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后两句以虚为主。3以物喻人。如:"沈园柳老不吹绵"等。(3分)【评分标准】"断肠具体内涵"3分,"词义"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表达手法分析"3分,"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3个要点,答及1点即给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昌平区第二次统一练习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西郊落花歌清代 龚自珍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瞑目观赏尤神驰。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注释:定庵先生:作者自称。琴高:传说中的得道仙人,骑着红鳞鲤鱼飞上天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维摩卷:维摩诘所说经,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故事。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落笔不凡,作者盛赞西郊落花景象是天下奇观,慨叹古人只会写些伤春之词。B“出城失色神皆痴”一句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满地落花后那种失望和惋惜的神态。C“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两句联想天女散花的故事,引起诗人对奇异仙境的心驰神往。D“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两句强烈抒发了诗人对落花奇景的热望与赞美之情。13诗人描写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这几句用同一手法,笔墨极为精彩。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南秦雪)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晏几道木兰花)14.谭嗣同评论本诗“奇思古艳”,请结合诗句从构思、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12. (3分)B(对“失色神皆痴”理解有误)13. (3分)D 14.(6分)参考答案:构思:诗人一反传统文人对落花的哀叹伤感,以奇笔来写奇观,笔下的残春景象无零落凄清之感,通过对落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2分)手法: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肆意的夸张、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壮美瑰丽的图景,境界奇异。(2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落花景象的赞美,对生命虽终陨落,却依然要迸发辉煌的生命力的赞叹,也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思考,体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2分)清华大学2020 年5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生查子(无名氏 晚唐)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塑造了一位腰悬宝剑、手执良弓,豪情万丈愿报效国家,为国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而有些怀才不遇的将军形象。 B作者在塑造将军这个人物时,既写了他性情略显张狂的一面,又写了他质朴率真、憨直爽朗, 这样的塑造并没有贬损将军形象。 C上片通过展示三种不同的兵器,渲染了所用兵器之精良。这是一种“物中见人”、“实中有虚” 的写法,写物意在表现人物。 D上片通过写物虚写人;下片“为国竭忠贞”“后见君王面”等句则间接抒情,表现将军渴望建 功立业,博得君王赏赐之情。 15结合晚唐词风,浅谈该词的词风及语言特色。(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分析词的语言特色,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对文学常识要用心记忆,再结合该词的主旨以及语言特色比较词风的不同。【解答】(1)D“间接抒情”有误,这几句抒情直接,直接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2)晚唐诗词题材较为狭窄,多书写男女间爱情生活。词风婉约,题材不外是花前樽下、儿女情长,风格旖旎柔。而此首词风格却与之大相径庭,传达了是一种激越雄壮之情,较为高亢。语言质朴,抒情较为直接。上片用了几个数量词,着墨不多却能很形象地刻画出这位将军的英雄形象。抒发的感情是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晚唐诗词多抒发相思离别的感情也不一样。答案:(1)D(2)晚唐诗词多描写爱情生活,抒发相思离别;语言华美典雅;风格柔靡绮丽。生查子虽作于晚唐,但却没有晚唐萎靡的词风,传达的是高亢激越风格。本词语言朴素无华,上片仅仅使用了三个数量词,三个名词,便显示出一位豪放的将军形象,体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译文:我有三尺龙泉宝剑,一直藏在剑匣之中,不曾给人看见;我有一张虚发而能落雁的良弓,以及百只雕着金花的箭,这些武器都是用来报效国家的。这些年来我为国竭尽忠心,曾经参加过艰苦的战斗,一心想着要先立下显赫的功勋,在建功立业以后再去当面觐见君王。赏析:  戍边将军腰缠三尺龙泉宝剑,吹毛断发,寒光闪闪。只是平日里,它静静地斜卧金鞘之中,很少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他身上佩戴的那张良弓,射雁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随身携带的百只神箭,箭羽迸发似金华,耀人眼目。他曾在出生入死的前线冲杀征战,曾为保家卫国戍边守土竭尽忠贞。他立志不断地建功立业,期望有一天能够得到君王的召见,扬名天下,威震八方。生查子三尺龙泉剑是一首赞颂爱国将军之词。上片通过爱国将军佩备的剑和弓来塑造将军的形象。龙泉宝剑三尺长,剑匣里面暗收藏,一张良弓射落雁,百只箭镞闪金光。妙在不直接描绘将军魁梧的身材,而是通过这罕有的宝剑良马,使读者感受到将军的威武和超群武艺。下片着重写将军的精神风貌,揭示其内心活动。他为国竭尽忠心,南征北战,历尽艰辛,他渴望建功立业,博得君王赏赐。至此,一个性情略显张狂,但质朴率真、憨直爽朗、英武过人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生查子三尺龙泉剑语言浅显明白,词风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爱国主义的乐观情调,抒发了爱国将军要求为国建功的英豪之气。【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学校联考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桃源行 王安石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望夷宫:秦国宫名。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A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分析】桃源行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的一首古诗全诗一反历来桃源诗以景象描写为主的传统,而主要由议论出之;作者洗削桃源传说的神仙色彩,而着眼于历史的兴亡,展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间世界诗中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政治家的诗作特点【解答】(1)B   “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2)D  作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不属于”“直接描写”的句子“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这两句陈述的对象是“渔郎”,不是直接描写景色的(3)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根据“一去宁复得”和注释三可以看出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同时也是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天下纷纷经几秦”表现了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答案:(1)B (2)D(3)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参考译文: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赏析: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市高考语文冲刺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杜甫其一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其二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注释:【1】观:杜观,杜甫的弟弟。【2】乌鹊: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3】鹡鸰: 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诗经·常棣中有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4】星星:形容稀疏白发。10.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B. 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C. 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D. 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 “嗔乌鹊” “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11. 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B. 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C. 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D. 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12. 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答案】10. D 11. A 12. 第一首,诗人抒写了兄弟天各一方的悲伤,收信时的喜悲交织,对战乱中冒险而来的弟弟安危的担心,以及预想弟弟到后一起商议“归秦”事的悲喜交织。侧重表达喜中复杂的悲。第二首,诗人盼弟不至,与乌鹊、鹡鸰相言,抒写溢于言表的喜悦及不安焦虑。“嫌津柳”“数驿亭”更见诗人盼望中的急切。盼弟未至,揣想兄弟见面话十年事及早已愁白的头发,悲又深沉。侧重抒写喜悦中的急切期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D项,“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 嗔乌鹊 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错误。第一首,颈联“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 可见,“儿童问”是正面直接写收书后全家人的欣喜之情。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问“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考查的是虚写、想象这种写作特色。仔细品读诗句再对照选项逐一验证是否是这种手法,相关虚写或者想象的内容符不符合句意。A.项,“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理解错误。颔联“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此联无想象,是实写眼前自己的情况。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类题的设问方式:(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思路解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步骤:(1)回答塑造的形象;(2)回答作者的情感;(3)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首先审题明问“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第一首:首联“巫峡千山暗”前句写巫峡两岸层峦叠嶂,遮天蔽日,暗指作者情绪低落,这是“悲;后句“终南万里春”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透露出一丝喜悦,这是”乐“。颔联“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写自己于病中收到弟弟来信,悲中见喜。颈联“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写自己高兴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战事,喜中有悲。尾联“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设想兄弟见面后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盼团圆的急迫心情,表达想要回家的愿望,但“款款”二字说明这一愿望不能立马实现,仍然是悲喜相兼。第二首:首联写“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诗人盼弟不至,与乌鹊、鹡鸰相言,抒写溢于言表的喜悦及不安焦虑。颈联“写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嫌津柳”“数驿亭”更见诗人盼望中的急切。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尾联写“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盼弟未至,早已愁白头发,悲伤又深沉。侧重抒写喜悦中的急切期待。【点睛】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 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3、 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 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北京专家高考模拟试卷(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热,共君一醉一陶然。【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字梦得)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抒写和刘禹锡聚会时的兴奋,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的回顾。B. 颔联“共”字表明两人争相付钱却囊中羞涩,暗示二人有相同的处境,都想以酒解闷。C. 颈联写两人喝酒之时引经据史作为酒令,倾听对方的吟诵,胜过聆听美好的音乐。D. 诗题虽为“闲饮”,诗中却深藏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15.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对挚友的深情厚谊:二人相约重阳佳节时再到家里会饮,表现了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隐藏在“陶然”背后的哀伤和愁苦:诗人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满腹经纶却闲适度日,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更显人生不达的哀伤之情。(或答:以乐写忧,悠然的心态更显出哀伤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囊中羞涩”错,“共把十千沽一斗”意思是“你我争拿十千钱买一斗好酒”,体现的是两位老友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是“本诗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蕴藏了他们对人生愁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感受和体验,表现了这两位有着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深厚友情。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颈联,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美酒醉人不能醉心。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这首诗诗题为“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蕴藏了他们对人生愁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感受和体验,表现了这两位有着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深厚友情。回答该题时,诗人的情感和艺术手法要分开来回答。【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