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新挑战(三篇)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39233934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新挑战(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教育新挑战(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教育新挑战(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et】运用微信上微课2015-03-30朋程勤学因地制宜,创建课改平台1.将微信引进课堂作为时下比较新潮的一种聊天工具,微信已经悄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既然可以传播信息,那为什么不能用来传播知识呢?从操作平台方面来看,相比慕课以电脑为平台发布信息、通过电脑终端接收信息;微信则以电脑和手机作为平台,发布在微信上,以更便捷的手机接收为主要方式,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从使用群体方面来看,慕课以本校相关年级的学生为主,人数少,范围小,不能自主选择教师及课程,而使用微信的成员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是所用教材版本符合即可,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从制作技术来看,慕课需要以moodle为平台,使用专门的录音手段,而微信视频只需把相关内容制作成PPT,然后运用PresenterSoft PowerVideoMaker这一软件合成视频即可。相对来说,这种方式对技术的要求较低,方便易学。相比慕课投资大,技术精良的“官方版”,我们通过微信来发布微视频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短小经济的“山寨版”,而这种“山寨版”可操作性强,更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今年的三月份,我们先期建立了学校18个班的“家长微信群”,一方面方便家长了解学校的近况,参与班级的活动,另一方面,也为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交流教育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这种家校联系方式的推出,极大地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当大部分班级的“家长微信群”人数达到本班人数60%之后,我们适时推出了“八中初一历史”这一微信公众平台,以实现我们“上课”的目的。具体来说,我们的历史教研组教师会提前在一起集体备课,讨论教学的重难点,然后制作出精良的微视频教学作品,发布在微信上,让学生通过家长的手机学习课程内容,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待到上课时,学生已经是有“备”而来,总结自己在预习中的所学,交流自己的认识,探讨自己想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时做出指导,点拨,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效解决学生的预习环节和拓展环节。2. 用微信上好微课 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下,我们结合微信,建立了“四环节八步骤教学法”。课堂上,先是“播放视频”环节,教师会将这一课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们看,这一环节大概需要5到8分钟。接下来是“小组交流”环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包括通过看视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联想到了什么等等,然后通过组内答疑、组间答疑、老师答疑,初步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一环节大概需要15分钟左右。然后进入“学生展示”环节,学生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发言、练习等,这一环节一般会进行15分钟左右。最后是“教师讲解”环节,综合前几个环节的学习,教师从学生那里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作一些讲解,同时实现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这一环节我们安排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课上课间,经常能听到他们在讨论历史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力地推动了成绩的提高。平时,我们也很重视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通过做一些视频帮助他们调整,我们一起来欣赏“假如时光倒流”,就是在初三体育考试期间,耳闻初三学生后悔自己平时不努力跑步,考试成绩不理想,特意做给自己初一的学生看的,希望他们能珍惜现在的机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大家再来看“喜欢不完美的自己”,敏感的初中学生经常会因为同伴的议论陷入自卑中,真心希望他们能悦纳自己。而“致我逝去的童年”,则是看到学生们站在楼道里看小学生六一儿童节汇演时那羡慕的眼神,做给他们回忆美好童年的。这一份关注,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他们在视频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私底下有什么想法也愿意跟老师分享。初见成效,鼓舞课改信心 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使用微信播放视频上课,我们的课堂由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学生展示为主;由原来的学生听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学生活动为主;由原来的教师解惑转变为现在的学生互相解答,把更多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家里,他们通过家长的手机,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来理解知识,而到了课堂上,他们可以听到更多来自于伙伴和老师的解答、分析,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2.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学生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的改变,想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学生需求越来越多,迫使老师不得不及时“充电”。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职业的四大挑战2015-03-02朋程勤学全世界的教育者懵懵懂懂地开始走向新技术。这种起步更多萌发于一种恐慌:人类所有的行业都在日新月异的变革,而他们的所有成果都在对教育者的能力发起挑战教育者能否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从而不至于将已然过时的知识教给学生。当“教”的技术在拼命向前奔跑的同时,教育者不免尴尬地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学习者,只是一群本质上与两千年前并无太大差异的人类同时只能记忆7个左右的元素,想象的空间介于两维至三维之间。清醒的反思者不难发现,对人类目前拥有的智能来说,更快地传递效率与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不能促成更好、更高效的学习。原因很简单,如今社会信息之庞杂,变化之多端,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学习者难免会陷入选择困难与消化不良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再“高明”的教育者也不难发现自己的“老本”优势在摧枯拉朽般的信息浪潮前捉襟见肘。毕竟在“科学”面前,“经验”的局限性是非常容易暴露的。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的出现要求家长和教师关注孩子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了什么。家长和教师不仅要进一步理解新技术,更应该开始为学生沉浸在这些技术中所发展出的一系列新技能而感到欣慰。你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第一次,孩子在社会核心变革中比他们的父辈更舒适、更聪明、更有文化他们是推动社会转型的一股强大力量。如果我们想要引领教育的未来,想要让未来的孩子更好地奠基于今天,那么即使是生活中并不接受技术的教育者也必须从内部理解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无论你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这就是今天,你必须直面的挑战,而部分上海学校的实践也在告诉我们,积极的应对才是重拾发展先机的策略。主要挑战一:重新定义教师专业发展直面挑战需要智慧和勇气。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开始的时候,我们创造工具,后来它们造就我们。”然而,能够使用好工具并非易事。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自我的改变。技术所要求的新技能经常是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没有学过的。教师需要具备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需要进行更新。把信息工具单纯作为载体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其中需要最大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在稀缺年代,知识奇货可居,学生受限于“砖和水泥”这种传统的学习空间,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也就是所谓“舞台上的智者”(sageon the stage)的模式。如果缺乏对学习者心态的认知,不去激发学习的动力,知识的传输过程就可能成为一种从教师课本到学生笔记之间的机械转换,这中间,知识绕开了教师和学生的大脑。社会的发展,使得稀缺文化转入过剩文化。网络也打破了空间、时间甚至学习层次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除了传统教室之外,大家可从网络公开课、各类教学视频、音频甚至同类学生中间得到学习。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地来到课堂,他们带着各自的资源和背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建构的、交互的教学方法日益受欢迎。这种转变当中,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当然这些挑战也是机遇。他们不再是“舞台上的智者”,而是“边上的向导”(guide on the side)。教师的优势,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其鉴别力也是新的竞争力之一。他们要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教学资源中,帮学生甄别、挑选、引导他们如何去吸收消化。其角色从过去知识卡车的司机,变作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技术为教师主动的革新提供了各种可能。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校、宝山区的问题化学习等都开始用“同伴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讲授之后,让学生分组互相教学,结果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反而更好。闸北八中开始使用“微讲座”(micro lecture)的方式,重组教学,把需要灌输的教学内容录成微讲座上网,课堂时间集中于讨论、实验、小组作业等。网络教学,使得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些教学,成了可能。技术可能给出色的教师更大的平台,也可能让平庸的教师倍感困扰。自从2007年起,iTunesU上的各类教学视频,被下载了7亿多次。如同繁多的教材会优胜劣汰一样,随着免费教学视频的增加,一些出色的教师将脱颖而出,影响全世界的学生。这种影响和事业满足感,丝毫不会亚于小课堂内的教学影响。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要求”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拥抱新技术,从任务驱动开始,为教师设计了技术支持学与教方式改变的每一步台阶,在这样的共同学习中,甚至让原本已被认定为专业发展没有上升空间的教师找到了新的专业生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这个技术改变的时代,教学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在被重新定义。确实,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技术又导致了学生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从内部促进教学过程的变更。学生队伍变了,不好带了,但是这中间,不知藏了多少的机遇,等着有心的教师去发现。主要挑战二:重新确立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今天当我们进入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谷歌知”的时代,当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教师更多元的时候,当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时,那么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研究表明,技术资源明确影响什么是重要学习内容的有两个领域:交流与数学。比如在一些策略游戏中,利用人的基础素养实践来培养一整套其他实用素养技能,如谈判、讨价还价、结盟、制定策略、智取对手、计算何种方式最可能有效、与不同种类的人交流等。这些实用素养在游戏中能自然出现,但在传统学校环境中却很难真正综合培养。然而,由于我们认为素养技能发展与传统学校的学习内容直接相关,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学生玩这些游戏是在浪费时间。对于数学而言,技术一方面能执行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的代数计算,另一方面,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在当今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生的时间最好用来学习如何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学习如何模仿计算代数。这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中的新议程。技术对学习的一个深刻影响与网络上知识的易得性相关。网络能够提供强有力的记忆辅助,由此而言,人的基本技能就不再是记忆,而是知道如何在网络上获得你想要知道的知识,包括如何评价你所找到的东西,因为不同网站的可信度不同,如何筛选、提取就是一种评价的能力。这就是说,人们需要发展新的学习技能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信息。对于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华东师大松江实验高中基于媒介素养课程提出了一种新规范,他们强调学生应该提问并回答反思性问题,这些问题应符合五个思考习惯:我们是从什么角度看到、读到、听到这个内容的;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内容,证据是什么,可信度如何;事情、事件或人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他们是否相符合;如果会怎么样,如果又会怎么样;事情是否会有别的方式,那样的话重要吗,这样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校所有教学行为的中心,甚至是评价学生是否学到足够东西可以毕业的标准。这些问题对学校所教内容的定义进行了拓展,包括了富足的技术时代适应性思维所需要的思考和行动。在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面临重新定义的时候,连带而出的就是对教育领导内涵的新诠释。美国的研究表明,仅仅将技术引入教室和学校,而不考虑学习的环境如何作出相应改变的话,很可能会带来失败。当前,学校对是否要接纳新技术仍然犹豫不决,这是90年代中期将电脑当作教学的灵丹妙药而进行大规模低效投资的反弹。学校的领导需要知道新技术的局限,这样才能为整个教师团队设立合理的期望,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使学校乃至世界中已有的一系列不连贯的工具变得连贯。静安区开展的“智慧课堂”实践与研究就不再是把几台iPad送到学生手上,而是整体的学习环境改造,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中,也就在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始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局限性,让传统教育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学生学习发生的过程中进行整合。主要挑战三:重新跨越比数字鸿沟更难以逾越的“动机鸿沟”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弗里德曼说过:“数字鸿沟将在不久消失,很快,几乎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但未来学家的研究表明,等那样一个世界到来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动机鸿沟,只有那些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合作和学习的人,将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动机鸿沟”作用在内心,看不见摸不着,它比看得见的技术更加难以捉摸,但恰恰是深刻影响着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人”的发展。今天的孩子为何想从学习中逃走?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究竟为什么,是为了考核,是分数,是好学校争夺战,还是给家长、教师脸上长脸?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方式,用技术的力量“抢救”无动力一代;需要更新自我,拥抱前沿,跨越动机鸿沟,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如何通过技术来发现和呵护孩子的向往?这个社会充满了“孩子应该学什么”的讨论与焦虑,因为害怕输在起跑线、害怕缺乏竞争力,我们总是不断提前、抢先、重复地训练孩子们的各种学习技巧。几乎很多孩子的早八点到晚八点都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安排的学习活动。从小缺少机会和实践,尝试探索自己的好奇与选择,怎么能期待长大后会自动变成主动创造的学习者呢?在学校,随着社会的高度复杂化,凡是有任何新议题,就会动员最顺服的中小学“置入”课程,学习资源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长,但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目的感却愈来愈薄弱。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揣测,反映了成人自身对孩子的不信任感。我们不相信孩子们对世界有兴趣,不相信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导权和责任,因而落在成人身上,我们用尽所有资源,要把知识塞满孩子的大脑和时间表,造成一整代对学习反胃的受教者。我们很习惯诉说“该教些什么”,却很少探索孩子的心灵,从学习者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教师,什么样的环境、课程、内容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像在暗室看到光,诱发他们一生主动追寻知识的向往,启动他们热衷学习的引擎,奠基他们的价值观、责任感和正向的自我认知。今天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寻找到“学习的秘密”,进而我们可以去呵护和滋养孩子的向往,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目标,让他们在任何的学习境遇中拥有专属的复原力。如何通过技术来开启孩子的动机开关?动机就像是一只黑匣子,发动的开关在哪里,或许在传统的经验式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很难找到规律。技术就可以支持开启动机开关的几条共性“标准”。一是提供让孩子自主选择的“适合标准”。适合于“我”的合理的高标准,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自己的学习预期,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学生会有自己的学习情感体验,好不好玩,愉不愉快;学生也有控制自己的执行意志,怎样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等。二是营造了一种信任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或者成人只有忍住“只想讲不想听”的习惯,终于放下了“一定要有教育意义”和“一定要解决问题”的执着,在基于信任的学习环境中“看见”孩子的表现。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触屏时代”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和人际交往也许更加平等和真实,它能够与真实世界的交往产生互补和融合,使得学生在师生共同创建的虚实结合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三是累积起“为一个目标”“为一件事”甚至是“为一群人”去努力的经历和经验。这一代人在充满声光刺激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却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容易感觉虚无。在孩子成长需要“统合”的过程中,如果只认识狭隘的自己,看不到别人的需求,就不容易产生反思的经验。在教育体系中如果缺乏“为别人努力”的意义感,孩子就无法体会服务之后的快乐,即便获得高分也感觉没意义。在未来,学习者可以盈利,课程可以由学习者创生,从这个角度上看都可以累计这样的有意义的经验。四是给予探索和放空的必要。有数据表明,一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做出回应的耐心只有3秒,成熟的优秀教师大多为78秒,这种给孩子思考的预留时间是以教师的经验为主导的,他们是否真的思考了、想到了、解决了,我们都无从了解最真实的状况。而基于技术支持的学习,就可以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来进行,有的学生觉得“马上知道答案实在太不好玩了”,就会去探究;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闯关成功、却又在一些难度并不高的地方思考很久,这些都没有关系。学生探索的时间因人而异,而必要的放空思考则是他们启动下一级引擎的必要环节。如何通过技术可以把“学”的责任交给孩子?随着科技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寻找,传统教育体系如何教导下一代孩子,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今天学校教育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把“学”的责任教给孩子,发展孩子创造的能力,这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题中之义。未来,我们会说“你知道什么,一点都不重要”,而更关注“你能创造出多少知识”。只有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才能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去发明新工作,而基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预言,更告诉我们今天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孩子的创意,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关联性,让他们得以主导、参与学习的过程,发现学习的乐趣,不断累积成功的经验,进而建立自信。主要挑战四:重新建立系统变革的思想与格局当教育者的观念和学校体制障碍还在时常限制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时候;当新的教育模式正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时候;当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增强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时候;当目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及我们尚未找到应用数字化媒体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必须重新建立系统变革的思想与格局。在整个教育系统融入信息化的过程中,一线教师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然而,一线教师能够有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学校给予全面的支持。否则,那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技术的教师将被看作是特例独行者。学校开始以项目的方式,成立信息化专题的教师研究团队。并为整个团队提供有效的教师专项课程培训,让参与的教师得到学习新技术和教育理念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将面临从外围课程信息化到全部课程的挑战;学校也将面临从小部分教师改变到全体教师转变的挑战。区域的整体规划同样面临着挑战。如何为信息化探索提供有效教育网络服务支持,如何营造校际联动和区域联动的教育信息化教研氛围,如何制定区域整体信息化战略方向,都是区域内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内容。区域负责部门的领导需要看清工具的局限性,并合理地运用其优势。设法把已有的一系列不连贯的工具连贯起来。区域也需要处理好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使得区域在实施信息化教学创新上有质的突破。挑战不仅仅来自于教育系统内部的更新,教育系统受到外围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视。教育系统需要合理地运用好第三方服务,帮助实现自身的转型,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这种状况下,才不至于使得学生和家长陷入选择的迷茫。新的系统诞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矛盾中不断生长。这是在新的环境下,重新理解人类如何学习,正面新技术给教与学带来更多可能,并通过区域和学校为一线教师教育创新营造氛围。让师生在新的环境下逐步发展出新的教学结构和学习结构,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达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老师们来看看,现代化课堂,你hold得住吗?2015-04-09朋程勤学未来课堂大预测未来1-2年内:无处不在的学习场【课堂实景】带着一台iPad(平板电脑),走进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跳出一段清晰的图像和声音:“请问以下哪只不是昆虫”面对蝴蝶、蜘蛛、蜜蜂等数十张照片,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查找并点击答案。这是杨浦区二师附小的师生们共同演绎的“创智云课堂”小学科学类探究课“走进昆虫的世界”。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像玩游戏一样,在iPad屏幕上点出答案。老师还会使用“电子书架”、“专题网站”、“网络搜索”、“校园图书馆”等功能,带学生一起了解、熟悉昆虫,再进入“真假昆虫分类”测试。从“寻找昆虫”到“教师点评”,从“扩充阅读”到环保教育,这堂35分钟的课程,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 未来3-4年内:学习游戏化、教育数据化将成趋势【课堂实景】今年初,北京育才学校一年级学生期末考试不再是传统的纸笔测试,而是做游戏。学生人手一张体验卡,可以尝试“把耳朵叫醒”、“蚂蚁搬家”、“分秒不差”等多个项目关卡,每通过一项体验,家长志愿者评委就会给孩子们几颗小星星,代表得分。实际上,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等地,“学习就像打游戏”已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实现。Algodoo是瑞典一家公司开发的仿真物理实验模拟游戏。在一个卡通平台上,学生可以用简单的绘图工具编辑各种实验场景。比如,通过设置齿轮、弹簧、铰链等元素,轻松掌握摩擦力、弹力等各种力的作用方式。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上传自己的实验作品,分享实验内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及时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心理素质、学习成绩等各项数据,做到更好的因材施教,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培养精英。未来5年后:迎来“创客”式学习新时代,可穿戴设备进校园【课堂实景】在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学生们对小行星“四大金刚”中的“灶神星”进行了图片3D扫描。这张图片的来源“曙光号”探测器,是学生们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上下载的。学生们通过3D打印亲手制作“灶神星”微型模型,研究这颗小行星。近年兴起的3D打印技术,对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时髦的概念,但一些中小学生已经在通过3D打印探索具体的科学问题。目前教育界对于“创客”式学习的预测是:它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假设一个孩子主动对一个内容感兴趣,他可以在网上阅读、转发文章,继而再通过博客、论坛等,接近这个行业领域和人物。他会像发烧友一样收集一切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对海量信息做出预判。而与此同时,孩子的学习伙伴也是网络上的“小圈子”,他们年龄、学历多元化,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未来5年,可穿戴技术也可能进入课堂。想象一下,孩子带着智能手环参加各种体育锻炼,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让年轻的爸爸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啦。同时,可穿戴设备它还能够满足身体或智力残缺者的需要,为他们获取学习内容提供便利,这将会使可穿戴设备成为特殊教育中一项令人极其兴奋的技术。未来课堂的革新点究竟在哪里?未来课堂有着许多先进的设备,环境舒适且能满足各种教与学的需要。但并不是有了这些设备和系统,就可以称之为未来课堂的。老师们,不妨看看在未来课堂中,我该怎么做?革新点:学校和教师要实现为学生的私人定制在未来课堂中,教师要能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系统性规划、设计,设计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可以让学生持续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实现“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多种载体的介入,比如划分区域的教室、书面诊断书、移动终端等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弱点充分暴露。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革新点2:以“学”为中心而非“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知不觉地我就将化学的知识点牢记于心了,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能更好地掌握原本看起来复杂的知识点,这让我对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充满了新奇感,所以我打起了十二分精神融进这个故事课堂。”这是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九年级9班高恺悦在上完一堂以“学为中心”的科学课后留下的真实感想。原本这是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讲授的内容是酸的性质这一课,但它经过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增添了许多出彩的地方。然而现阶段,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传统的“上对下”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学习就是被动的,他们是被老师拉到这个课堂的。而在未来,老师们的任务则是成为学生们的好伙伴,在课堂上同学生共同探索,求得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共同走向师生终身学习的道路,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未来课堂教学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革新点3:教育实践,重新定义课堂、教师、教学未来课堂要走向基于关系的课堂。即教师和学生同为学习者,共同进步。同时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打造全媒体交互空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Ipad上的答题速度、准确度实时判断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这就是科技改变课堂。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未来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技能,同时要掌握学生认知规律、找出学生错误行为背后原因、学生个体差异识别的学生知识。过去的教师有很多学生经验而非学生知识,学生经验停留在个体层面,没有办法转化为更多老师汲取到能够学习的部分。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学生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差异发生点等的学生知识是未来教师在教学理念中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学:未来教学要走向没有边界的教学时空。打破传统的40分钟教室里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时间和空间上延展。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实时答疑,未来移动生活为学生订制最个性的学习方式。虽然未来课堂采用了很多新技术,但是小编觉得,教师应该做的首先就是去学会驾驭技术,更重要的则是,重新思考该如何教学。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将大大增强,教师将更多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以及如何进行学习、进行思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会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现代化!来源: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文汇报、搜狐教育、海宁日报、人民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